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2024-10-07 07:37: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兰芳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篇1: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一个偶然,网上结识了联家武文宝老师;又一个偶然,武老师提及并向我推荐了一本尚在刊印中的书-----《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于是我迫不及待的预定、迫不及待的等待着……

结识武老师后,他一直鼓励我写联参赛,但我却总是常常陷于提笔难入手、入手也平平的苦恼之中。多少个千纸成揉,碎我三春梦;无数回一声长叹,辗转满枕思的夜晚,换回来的却仅仅是一个可怜的“入围”。我比较喜欢诗词对联,以前只是局限于在网络群里的一种似乎高雅的自娱自乐。而真正要参赛,问题就来了,少了很多率性随意性,句式如何新颖独特,文字怎样练达出彩,如何直击参赛主题,种种疑问,个个难题似乎总是一下子摆在面前,令我迷茫的不知如何是好!

终于《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来了,我如获至宝,对于我们爱联之人,其实就是至宝,可玩味可品读可珍藏。拿到书,首入眼帘的是一封金色的传国玉玺重重的扣于书面,金奖封金印,估计这就是装帧者巧妙的构思吧。封后是一支荷蕾为毫的荷笔,旁边几条小鱼圈圈围游,生动涵趣,别致典雅,感慨美工设计者的心思巧妙之余,我起稿了上联:荷蕾为毫,游鱼作韵,传国玉玺盖金印;没敢去想下联,后来群里玩,我介绍此书时,我说:我自己对此书爱不释手,天天以书当枕,一位叫春光明媚的网友给我补了下联,于是成了一联:

荷蕾为毫,游鱼作韵,传国玉玺盖金印;

祥云饰梦,翰墨燃情,当枕鸿篇汇骏才。

捧读各位名家联作 ,更是让我叹服、拍案,很多我欲呼而呼不出的'精彩尽在字里两行,甚有随联心起舞,捧句意飞扬的感觉。不过我没敢急于求成,囫囵吞枣的去完全吃掉这些联作,我只是在写参赛联的时候,每每遇到瓶颈,我才翻出一联来看,看看他们是如何构思句式,如何应用文字,每每让我灵犀飞扬受到很大启示。晨起晚睡,翻一两联来看,看看联作,欣赏下那些神采飞扬的作品赏析,还有创作者的创联的灵翼一点,都让我百感不已。犹是佩服那些联作赏析的文采,他们把每个联作的灵魂至深挖掘出来,或恢宏或委婉,或气势或驰骋,或壮阔或静美,或荡气或回肠,让每幅联作的字里行间得到一种质的提升与升华,联魂活脱欲出……

因为晨读晚捧,终于在写联时有了点得心应手的感觉,特别是近来完成的几个赛事联,当我完成后交给武老师斧正时 ,他给了我肯定的评价:你已渐入佳境。实在感谢此书,真的真的谢谢有你---《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

篇2: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

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

窃以为,获奖作品与佳作乃交集关系,故获奖者莫自诩,湮没者勿须五味杂陈。但经过诸如皇宫选美般汰选出来的金奖作品确应视之为非等闲辈,虽不敢谓之为无瑕之璧,然其可圈可点可睹可味之处委实令其卓尔不群。沈建华君主编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无疑为楹联人奉献了一匣琳琅美玉。

该书独到之处在于其不纯粹展览美玉,且将其切磋琢磨过程展示给读者。如果以天籁人籁喻文学作品,则在数量上,人籁之作远远超过天籁之作。因此,一般情况下,一副优秀的作品,除了极少数来自心底的天然流淌,绝对离不开在原始坯子上不断打磨的过程。这个打磨过程不仅仅是学联者可以取道南山的捷径,亦是读者更全面读懂联作的关捩。该书所辟“创作心得”一栏真实地展示了作者如何获得资料、安排结构、运遣修辞、锤炼字词,深刻细致而生动形象的勾勒了楹联作品创作的思维轨迹。跟随着作者的叙述,读者既可以直观感受到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亦可以模仿“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再次,该书独到之处还在于收集了作者小传。楹联发展面貌的.描述离不开楹联家的研究,127位作者生年、占籍、获奖及与各级楹联学会的关系等,简明扼要,为楹联研究者提供了信实的第一手资料。钟嗣成着《录鬼簿》记述了元明间戏曲家﹑散曲家的简略事迹﹐是研究元末明初杂剧发展的重要史料,千载之后,《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未尝不会成为楹联的“录鬼簿”。

网络及电脑的便利使得人们在写作中不愁典故不能顺手拈来,不愁字词不能如走马换灯,因此,砌两行对句实在易如反掌,也因此造就了当下楹联作品浩如云烟。然而大量雷同作品,大量味同嚼蜡的联作让学联人寻求可范之本时无所适从。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两宋词,精绝者约略不过五百余首,足备揣摹,不必多求也。”以陈氏之论比之,当下楹联,精绝者亦难过五百。《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所选 442副楹联能挤进这五百者数量肯定不少。那么这442副楹联亦“足备揣摹,不必多求也”。

篇3: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

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

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

单小苏

自去年以来,我一直在关注沈建华先生和徐俊杰老师等南通楹联界的前辈们所编撰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相关讯息。近日在南京出差期间得知此书已正式发行,归来当晚我一下高速就驱车直奔沈建华先生家中登门索书,只求一睹为快。

回到家中,我顾不上旅途劳顿,沏一壶香茗,坐在书房里展卷开读。当一副副金奖对联扑面而来,那些精炼而优美的文字所展示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仿佛一下子浮现在我的眼前,映入了我的脑海。该书每一幅对联的联作赏析与创作心得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产生了不一气读完不罢休的念头。

作为一个楹联爱好者,我衷心感谢沈建华先生等南通楹联界的前辈们。正如已故的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殿崇先生所言,“《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问世,为学联、赏联者提供了一道别致而丰厚的文化大餐”。正是为了尽情享用这顿饕餮盛宴,使得我独坐南窗,两夜未眠!

我喜爱古典诗词与楹联文学,在填词赋诗之余,我也尝试创作了一些对联,但我始终与对联若即若离,总觉得对联比诗词难得多。正是苦于水平所限,我从未参加过征联活动,因此对于联界赛事的获奖者,我始终怀有敬畏与仰望之心,总觉得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对于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但是在拜读了此书后,我的想法开始改变了。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一大优点就是在分门别类地向读者展示获得全国442副金奖对联的同时,通过作者小传、联作赏析与创作心得等三方面来自对联作者的文字,既如同一本速写画册,向读者勾勒了作者的大致轮廓,又仿佛一本有声读物,由作者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鉴赏要义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一由作者自评和介绍创作体会的创新做法,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在时空上的距离。通过作者与读者分享创作经验,对于引导楹联爱好者提高欣赏与创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透过这些文字,我发现很多金奖对联的作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古之士,而是与我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和凡夫俗子。(www.fwsir.Com)沈建华先生似乎要通过此书告诉我们:楹联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具有民族性与思想性,更具有实用性与趣味性。一个普通人,只要热爱生活,加强学习,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和勤于创作,通过一定的努力,一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楹联来。()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不能不提书中的六幅分类签名联书法作品。其书写者张晏、丘石、魏武、储长林和曹如公等先生均是在江苏省内,乃至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着名书法家。他们分别用行楷、草、篆、隶、行、楷等六种书体进行创作的传神墨迹,与文伟、董汝河、卜用可、武文宝、魏艳鸣等楹联家撰写的精彩联文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真可谓“墨韵联花同焕彩,文人雅士共吟风”,为该书的出版增色不少。

楹联的传播离不开书法独特的表现形式,书法的创作也离不开楹联精彩的文字语言。自有楹联始,历代的大书法家们恐怕没有不会作楹联的,很多甚至是楹联高手,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联墨合璧”的传世之作。但目前书法与楹联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很多书法家不懂楹联,二是很多楹联家不会书法,这两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楹联书法艺术的发展。我曾与沈建华先生谈论过这两种现象。也许沈先生邀请张晏、丘石等着名书法家为分类嵌名联作书的另一层用意,是通过展示“联墨合璧”的艺术魅力来吸引更多的书法家和楹联家们开展互动与交流,促进联墨增辉吧!

我期待沈建华先生编纂的下一部着作。身为楹联与书法的爱好者,我更希望是“联墨合璧”的金奖对联书法集,那不仅是楹联界与书法界的喜事,更是广大联友与书友们的福音。我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相关文章:

1.《采薇》创作背景与赏析

2.对联赏析

3.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4.民族文化与广告创作

5.元宵节对联赏析

6.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7.金庸小说对联赏析

8.清明对联及赏析

9.宗祠七字对联赏析

10.韩愈的生平与创作简介

下载word文档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