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

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

2025-01-19 08:12: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anglisong19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

篇1: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没有“行状”没有文化,不但无人可怜他、同情他,朱庄的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和欺负对象。即便如此,阿Q却很自尊,一面人们瞧不起他,一面他反过来瞧不起人们,上至赵太爷,下至王胡,阿Q总感到自己高他们一等,这样的态度发展到了极端,就衍生为阿Q的独门绝技——精神胜利法。该法的要诀就是为自己被欺凌的遭遇寻找借口,即使找不到,也要假装自己高人一等,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

在优胜记略中,鲁迅生动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儿子打老子”,到“第一个自轻自贱”,再到 “打自己两个嘴巴,似乎打人的是自己”,阿Q的精神胜利法越来越可笑无解,可谓荒谬至极。作为一个注定遭欺凌压迫的社会底层人物,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活命的法宝,要不然谁不抓狂崩溃呢?阿Q应当是值得同情的,虽然他的做法十分可笑,但这实再是迫不得已。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没有强大的精神等于宣告死亡。

然而在续优胜记略中,阿Q暴露了他的本性。在面对地位比他高的人面前,他是个靠精神胜利法苟活的羔羊;而在地位比他低的人面前,他是欺压他人的饿狼。阿Q的同级和下级是王胡和尼姑,对待他们,阿Q丝毫不留情面地侮辱他们。这时的他不再需要精神胜利,而要通过武力和口舌来寻求现实的满足感。事实上,对下级的欺凌才是他生存的必需品,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欺凌和被欺凌之间的过渡用品。当阿Q被王胡反抗后,他的行为是“无可适从地站着”,而不是他惯用的虚想自己取胜。这就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用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他终究需要现实的胜利;当现实胜利也得不到时,阿Q就会“不知所措,无可适从”,因为是现实的胜利维系着他精神的稳定,而非精神胜利。

如此看来,阿Q就并不值得可怜了。事实上,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阿Q。鲁迅在《灯下漫》一文中提到过“中国的人肉宴席”。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层层剥削、层层压迫的社会。每个人一方面受到上级社会的欺凌,一方面又对下级社会进行压迫。这一环又一环的欺凌宴席,其享用者便是那西方帝国主义统治者。阿Q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也是这宴席中的一个人,只不过是受到的压迫和欺凌更多罢了。精神胜利法是阿Q生存的法宝,它不但表面荒谬可笑,其本质也丑恶阴暗:它的存在是用以渡过自己受到的欺凌,以达到自己欺凌别人的过程。西方帝国主义者又是如何享用这一宴席的呢?在文中也有比喻,就是那观看阿Q欺负尼姑的“酒店里的人”,他们享受着物质的奢华,又从“中国的人肉宴席”中找到了精神的乐子。而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却丝毫没有感知,反而“用力地一拧”,更加卖力地为他们提供大餐。

篇2: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读完后我对中国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Q正传》讲述了阿Q在旧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在生活中采用“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最终由中兴走向末路的过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这篇小说重点描述的内容,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像阿Q这样不愿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隶的事实而深醉于自己虚伪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泄自己失败的愤怒,以此来寻求那精神世界里的安慰。这样的“精神胜利法”,只会让阿Q甘于被奴隶,最后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

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把它具体的表现在了《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中。比如阿Q被别人打了,他却说是“儿子打老子”;他自己并不是赵家的人,却在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时对别人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他打不过比他强壮的人,就去欺负比他弱小的小尼姑。诸如这些事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找阿Q去做工,阿Q的生活也就越过越糟,接着因为赵家抢劫事件被审,后就被军队拉到街上游行,最后在一声枪响中全身迸散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代表了在旧中国的背景下那些和阿Q一样被奴隶、被压迫的人民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而自暴自弃、自欺欺人的社会风气。他们并不真正的为改变自己没落的生活状态而付出努力,只是在虚拟的精神世界里寻求满足,鲁迅先生也借这篇小说希望唤醒沉睡的民众拯救这个畸形的社会,同时指出了辛亥革命没有真正改变人民的思想的缺陷。在我看来,那时的中国无疑是落后而屈辱的,无数像阿Q这样被压迫的人民只能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寻找满足,但也有许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英雄们未曾放弃,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可以改变中国没落景象的方法,并为此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也正是因为有他们,今天的中国才能更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那时的中国魂,我认为就是像鲁迅先生这样拥有“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的民族英雄们永不放弃、敢于牺牲的品质。

看完《阿Q正传》,我想起了近来一部让我感受到了今天的中国强大的中国魂的电影《战狼2》,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情节无不让我感受到了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比如那些叛军肆意屠杀非洲民众,却不敢杀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他们夺取政权要取得中国的允许;在中国同胞卷入到非洲国家的内战中时,总有一群袖章上绣着五星红旗的维和官兵保护着中国群众的安全,中国也第一时间派出了军舰接中国公民回国;当中国人的车经过交战区时,看到了中国国旗立即停止交战,护送中国车队离开交战区。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于一个强大而和平的国家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事,也让我理解了今天的中国的中国魂就是热爱和平、团结统一。

中国魂是一个国家的最本质的特征,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国家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篇3:读阿q正传有感

在寒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

《阿Q正传》主要以一个没身份、没地位的阿Q来强而有力地揭露当时中国人的隐秘性格和批判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的事。

作品以奉命前后的农村小镇为背景,阿Q无家无业无身份,以卖劳力生存。

阿Q第一个特点是自尊心强,所有的村民都不在他眼里,连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都在精神上鄙视他,他甚至也瞧不起城市人,瞧不起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煎大头鱼的时候加葱丝。我觉得他这些瞧不起都是可笑的。

阿Q第二个特点是欺软怕强,阿Q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和瘦小的小D动手动脚,却骂假洋鬼子时被假洋鬼子发现后赶紧缩起脖子不敢反抗,连吃了好几棒。

然而我觉得突出阿Q形象的是最后一章,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家叫他画圆,他却画出了瓜子样却想:孙子才画得出很圆的圆呢。便又放心了。这是多么的愚昧啊!

《阿Q正传》这部小说特别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的丑陋和人性,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感受。

篇4:读阿q正传有感

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看完早该还回去。可从看完到现在又快有一个月了吧,还没还(真不是个好习惯,可能有其他同学也想看这本书呢,下次别这样了啊)。主要是想在还回去前写写读后感啥的。。。今天又看到它,终于要乱扯几句然后还回去了。

现在再打开目录,竟然还记得大部分故事说的什么,比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祝福》、《药》......

没记错的话,《孔乙己》、《祝福》、《故乡》这几篇是被节选到语文课本里过的,初中还是高中就不确定了。课文中,《孔乙己》唯一让我记得的就是“排出九文大钱”,因为那时候老让分析这个“排”字用的如何如何好,体现了孔乙己什么样的心理,而我确实是不知道的.,甚至不知道“排出九文大钱”具体是怎样的动作。《祝福》隐约记得里面有个叫祥林嫂的女人,可怜,具体怎么可怜却也不知道了。《故乡》里那个插画我倒记得清晰了,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小男孩,在月光下,一个西瓜地里,举着叉子准备叉那狡猾的猹。

故事情节,思想感情,都没读出来,可能那时候精力还是更多分散到那几道课后习题去了。

现在再读起,不一样了,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因有果的故事。

孔乙己。

他应该是欠着掌柜的十九个酒钱去世了。

他是代表着可怜的读书人吗?酒钱也付不起,被捉弄取笑,被打残。最后剩下的骄傲也就是那些让人发笑的之乎者也,“茴”的四种写法。我觉得他应该是善良的,愿意把茴香豆分给那些淘气小孩吃,在还能出现的时候,也会按时把欠的酒钱还上。想想又觉得他不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在我心里不能如此落魄,他们总是有一百种方法生活,保持清高,但不至于让自己落魄到这步田地。

祥林嫂。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的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地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你真傻,真的,你单知道地狱里可能会把人分成两半,会让人受苦;你不知道人间也会。”

倾尽所有去迎合他们定的条条框框,他们也不会接受你。

篇5:读阿q正传有感

从小到大,鲁迅的文章接触得不少,从事着国民性批判工作的鲁迅,对当时中国人品性的揭露与批判都显现于他的文字当中。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完《阿q正传》,从文字中深深感受到鲁迅对当时中国人品性的厌恶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深沉悲哀。

文中特别吸引人之处,莫过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的精神胜利法主要分两个相反的方面。其一,阿q在面对弱者时,恃强凌弱地证明自己的力量,像阿q欺负尼姑或者小D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时,心中无半点愧疚或者不忍,旁人看客的起哄以及眼前弱者无可奈何的恼羞样子只会更加刺激阿q甚至肆无忌惮,他的胜利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另一,阿q在面对绝对强势的人,则投降并用捏造的话语来支持自己的面子,例如在王胡面前主动承认自己是虫蟊,人后却以“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话死撑自己的面子,脑补假装动手打他的是他的儿子。再有阿q被赵太爷教训后,虽愤愤不平,但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又转而想到赵太爷是他儿子,于是吐槽其不孝且诅咒其会被雷劈,渐渐地心理变得平衡,竟也就得意了起来,不消一会也就忘了刚才挨了赵太爷打的事。

岁月静好

作为一个苦苦寻觅中国出路的爱国知识分子,鲁迅深刻体会到,医学无法救起孱弱的中国人,唯有文字最能激荡起人们心中最起码的良知以及自尊,这也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鲁迅利用阿q,将当时中国人的劣根性一一体现出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体现出当时中国人的奴性、欺软怕硬、妄自尊大、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的品性。

其次,鲁迅在书中描写最多的便是“中国看客”.鲁迅利用笔尖的阿q,深刻描写当时的中国看客的麻木不仁的心理。阿q为了生计,从未庄来到城里,而他认为城里最精彩最有趣最好看的,便是“杀头”!他回到未庄给众人津津乐道且形象生动地讲述整个杀头过程,他的讲述使听的人毛骨悚然但又止不住心中的好奇。鲁迅在描写这一段时,阿q的得意神态以及未庄看客王胡他们伸长脖子的姿态跃然纸上,丑恶的形象立刻暴露无遗。并在《阿Q正传》的结尾,反其道而行笔,把阿q从看客转为示众者。当阿q站在刑车时,看着路人的眼神,忽而想起四年前在山脚下遇见的饿狼,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它永是不近不远地跟着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掉了。而这回他看见路人比狼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这些“狼”已经在撕咬他的灵魂了。他无师自通地讲出了半句话,“二十年后又是……” “好!”人丛里即刻发出了豺狼的嚎叫一般的声音来。对比阿q做看客时惬意的心理和他被示众时被众人观看的恐惧心理,不难可以看出看客们的冷酷无情、愚昧无知,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

鲁迅在《阿Q正传》中,以笔作刀,解剖中国的社会,解剖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放眼今朝,国力愈渐强盛的中国,社会风气也愈来愈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立志做好国家的接班人,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拼搏。同样地,我们也要从小培养好良好的品德,修身律己,为后辈做好榜样。多读课外书,以长见识,读过的书的高度决定你视野的高度,我们应向鲁迅先生看齐,做一个博学多闻的人,为报效祖国而奋斗不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徐阳悦

篇6:阿q正传阅读读书笔记

关于阿q正传阅读读书笔记1

阿Q的一生是笑料的,未免可怜,却不值得可怜!

对于阿Q,有太多的说法,其软弱无能,势强凌弱,无不暴露其本质。在那样一个年代中,深处恶劣的环境,阿Q先生却更表现出了不争气不警醒的态度。它渐渐形成了阿Q风格,即现在人们所说的阿Q主义。

生活环境的恶劣,做人的种种失败,更使我们的心感到同情与怜悯,也许同情与怜悯对他来说无所谓,他会感到那些是什么屁东西,走阿Q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种习惯。阿Q先生认为这是天命难违,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转移的,关键是他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虽然有人说他会舂米干活,那只是当时看到他还有一点可用之处才说的风凉话,但事后是过河拆桥,没用了就踢到一边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为没有了尊严,没有了自尊。

虽说他有奴才的本性,却不乏知道另一个道理——强势的不敢欺负,难道还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调戏小尼姑的伟大做为。算是长了出息。

反感革命党,痛恨剪辫子,怀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与别人有勾搭。但为了高人一筹,却想着投靠革命党,在思想上占领高地。结果不选择却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赏别人被砍头的阿Q却自己尝到了被砍的感觉。难道这是命运的捉弄?

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阿Q,是洗涤了我们的心灵的人物!

关于阿q正传阅读读书笔记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时期的优秀作品。那是个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读《阿Q正传》好象也让我回到了那个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以前的我以为,阿Q是个卑贱的,又可悲的中国农民,正如那时代的中国人民一样,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好写照吗?那时的人们不会想我们为什么会落后,我们为什么要被帝国主义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经,我们的祖先多么的风光~~~~~~~

如今,细细解读《阿Q正传》又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过的地方。阿Q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在别人瞧不起他的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这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没有本事,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残酷的说明了这一切。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正是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进行自我精神的解放,从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们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社会淘汰了他们。我们应该学会阿Q的那种精神,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关于阿q正传阅读读书笔记3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中,虽然我最喜欢的是《狂人日记》,但这篇《阿Q正传》却是最眼顺的。鲁迅的小说作品不多,很多人诟病于鲁迅的文学水准,但往往在一部小说里,先锋般的洞察视线和观察力以及立场可以“纵深”作品,鲁迅恰恰就是依靠写作技法以外的东西在纵深他的小说。

一个“阿Q”刻画出了几千年来奴民的丑态,放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和谐社会里,依然是恰如其分到让你会心一笑的地步。鲁迅在批判人性时所展现的悲苦和忧愁,像他瘦弱的脸上的短发一样,看起来很精神矍铄,实际上内里只是为了省事儿。忘记是梁实秋还是谁说过鲁迅“只会揭开伤疤不会提供药方儿”,能提供药方儿当然是最好了,但是能让我们体会到揭开伤疤的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迟来的欢乐呢?

关于阿q正传阅读读书笔记4

读完了文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阿Q“精神胜利法”,他总借着“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来逃避冷酷的现实。

文章以辛亥革命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残害的落后农民的人物形象。阿Q生活贫困,靠打短工为生,住在土谷祠,无依无靠,甚至连自己的姓氏也“丢掉”了。

文章开头就写了阿Q在未庄并不怎么好的人缘地位,以及总少不了挨打和被开玩笑的生活。面对人们的各种过激行为,他总是吃亏,但他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阿Q向往有一个家,所以他想“女人”,所以他才会对吴妈说那样的话,由此看得出阿Q心中的“家”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但那时的人们不懂,阿Q还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阿Q胆子不算大,但他能毫不讳饰的说出来他上城的那些日子干了不好的勾当,却使人们更加疏远他了。

当革命党来到镇子时,阿Q又幻想他加入了革命党,去掠夺赵府和“假洋鬼子”的财物,后来革命党抢去了这些阿Q梦寐以求的东西,却没叫上阿Q,再后来阿Q被抓走扣上了打劫的罪名,游街示众,最后被枪毙了……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对与阿Q的悲惨一生,我感到无奈,我感到惋惜。

关于阿q正传阅读读书笔记5

《阿Q正传》读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我的脑中。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觉得想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

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有人觉得自己象阿Q,又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

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

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

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平等!

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我们看一本书,总是想从书中获取点什么,收获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享受看书的乐趣,才是更加重要的。

篇7:阿q正传阅读心得

其实阿q没有死,不用等十八年后一条好汉,隔天就冒出一个来。天下的好汉多得是,是死不完的。

其实阿q很久以前就有了,只是人们知其不道,而偏让鲁迅一不小心就道了出来。人们才顿悟,哦,原来我们中间有一群这么弱智的人啊?咦?我怎么没有发现呢。

其实阿q就是我们自己,当局者迷,骑牛找牛。

你敢说你没有跟邻居邋遢的同伴撒尿斗远?你敢说你没有掀了女同学的裙还跟同伴吹嘘几天?你敢说你没有遇见仇家大胖子的时候乖乖地由他鱼肉?总之,你也是很阿q的,当局者迷,骑牛找牛,罢了。

很多人看了《阿》之后都无动于衷,还偷偷的笑隔壁的弱智,咦,真像他。

我告诉你,其实隔壁的弱智同样在笑你弱智。

其实这也是鲁迅的阴谋,你看文章的同时你也正扮演着男主角一号。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哦!原来我们都是阿q!都是一群盲目自大,奴性十足,争强好胜,忍辱屈从的阿q。而且看完了《阿》之后与自己对比完之后还大安旨意,说,哈哈!好彩!不是我。

我们拥有中华传统美德,谦让,诚信,勤劳,淳朴,互助,友爱,团结,我们不是阿q。

哈哈!

其实这是错的,这些恰恰都是我们民族最应该追求的品性。

我们应该挺起来,挺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已经软了很久了,那些追求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就好像足球,只有追到球你才能射出去,像我们这么软是追不到球的,更不能射出去!

篇8:阿q正传阅读心得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呐喊》这本书,全书15篇小说中记忆最深刻得一篇小说是《阿Q正传》。

《阿Q正传》主要讲了阿Q由于自身的缺点与生活并不宽裕,经常被别人欺负。他吃了亏后并不难过,自言自语来安慰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经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赢家一样高兴地走了,继续过他那快乐的生活去了……

生活中,人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总有无奈的时候,关键是有没有乐观地面对无奈和及时安慰自己,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为无法改变的无奈而难受持久,否则会误了今后成功的喜悦。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这个故事,大家都笑话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后反思狐狸这种乐观的心态?如果它不是这样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们会在葡萄园外会看到一只力竭而亡的狐狸的。

就说我吧,别看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里游得能吃都吃,却因为过敏体质而对羊肉敬而远之。每当与别人一起去吃火锅时,看别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响时,我眼巴巴看着别人手中的羊肉串,心里很羡慕,口水都要滴到碗里了,那无奈感觉就像强大的狮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样。看完这本书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么好吃的?还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

让我们不妨学学阿Q,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奈,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篇9:阿q正传阅读心得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不禁思考如今的社会情况。在鲁迅笔下《阿Q正传》中的“看得人们”、“闲人们”、“大宗”同样有病。病差不多有四种:自私心、虚荣心、看客心和势利眼。在书中,阿Q以为革命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有效手段,等于造反,等于抢钱。反观如今,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无非是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便是自私心的表现。谋求个人利益不要紧,还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于是,耳边会经常听见,我认识某个人非常厉害,就像阿Q所说那样“我们先前可比你们阔多了!”接着你比我吹撞出火花,于是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场面也经常涌现出来。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这便是虚荣心膨胀的病状。真动起手来,像阿Q那样求饶的并不多,算是比他倔多了。

但在公共场合起哄的人、爱看戏的人恐怕是不少,这便是看客心。而势利眼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器官”,看看现在社会中的典型现象,我们便对阿Q和赵大爷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诸多的阿Q病存在于周围人群中,有些风气又如何不同于阿Q了,于是这就有了开头的例子。

例如遗传病也好,亚文化也罢,至少我们目前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我们远离了那个时代,但阿Q的病离我们似乎并不远。

我想,似乎应该到了下猛药的时候了吧!

【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相关文章:

1.读《阿Q正传》有感

2.读阿Q正传有感

3.《阿Q正传》阅读感想

4.《阿Q正传》读书有感精选

5.读《阿Q正传》有感作文

6.初中读《阿Q正传》有感

7.阿q正传摘抄

8.阿q正传观后感

9.阿q正传读书笔记

10.阿q正传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初中生阅读阿Q正传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