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教育与性别特质

教育与性别特质

2022-05-28 06:43: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废话好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教育与性别特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育与性别特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与性别特质

篇1:教育与性别特质

香港在70年代末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之后,中学阶段的女生入学率很快就赶上了男生。政府统计数字显示,1981学年,12-16岁的男女就学的百分比已经相差无几(50.8%比51.4%),而到了1986学年,在该年龄组别中,女生就学率(63.4%)已稍高于男生了(60.2%)

至于在成绩方面,90年代可谓见证了女生迎头赶上的历史。在七八十年代,会考成绩5科E级或以上的男生比率一直比女生高,但自从90年代开始,女生不仅赶上了男生,而且超过的越来越多。

女生整体参与率及学业成绩的确是增长了,不过,性别的影响,不仅仅是参与率,而是更深入地左右着学科的选择。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男女生在选择文理科之间的偏好。究竟香港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多年来是否有改变?

中文、英文都属会考生必修科,故此两性参与率相差不大:女生自80年代起占一半左右。但将文科/社会科及理科的参与率作比较,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性别偏向:以为例,选择文科/社会科的女生占全部考生差不多六成,而选择理科的女生则只占四成左右。至于在应用学科中,这个偏向就更加明显了,其中电子与电学、设计与工艺、金工及膳宿服务几乎为某一个性别所独占,反映出有关行业就业或聘用的性别分隔状况。

性别特质与知识俱为社会产物

比较历年各科女生的参与率,我们发现,在理科方向,除生物科外,女生的参与率都从较低的水平上升至四成左右。(生物科的情况较特别,这是因为它一向为文抖生修读的唯一理科学科,但自从80年代加入“人体生物”,后,就取代了原来的生物科,成为不少文科生所修的理科学科。)对整体的自然科学学科来说,女生的参与率确有上升现象,但仍低于男生。

在较多女生参与理科考试的同时,参与文科考试的女生比例却仍然有所增加,而整个80年代尤其如此。至90年代,女生参与文科考试的比率稍微回落,但仍然比70年代为高。这个情况说明理科仍然不受女生欢迎,而女生在理科方面的参与率增加,主要原因似乎是参加高考的女生总数增加,故此有较多女生可以作出这个选择,而并非男女生对文理科的选择较前平均。

男女生在文理之间选科的偏向显示了什么?比较简单的说法,是男性擅于抽象的数理思维,女性长于语文运用,而这个差别是天生的。不过,“天生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的特质往往取决于其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性别固然有其生理基础的差异,但两性的行为和心理特质,却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建构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见到不同社会文化乃至历史阶段之间,会有着不同的性别特质。进一步说,两性特质是社会文化产物,会随空间及时间转移而改变,知识乃至学科的特质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旦脱离了天生命定论的束缚,我们就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可以问一些更深入而有趣的问题。多年来,不少研究者在问,数理学科的教学,究竟为什么对女生的吸引力不足?男生又为什么不擅长、不投入与语文有关的科目?

教学活动受着众多的因素影响

北欧有一位研究小学及初中科学课的学者,发现男生有“垄断”教室教具乃至教师注意力的情况。这些教具,在男生眼中是有趣的玩具,老师就以为男生对这些学科有更大的兴趣,也因此多花时间在男生身上。在具体的访问之下,研究者又发现,女生视男生的这些举动为幼稚的表现,反而希望多了解实验、示范所带出的更高层次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所以她们的求知欲也得不到满足。

以上的研究所得,恰好与一般的想法相反。一般人的理解,是从女生对数理科目成绩较差这个现象推算,认为她们不擅长于抽象思维。究竟真相是怎样的?近年有研究者通过长期观察与深入访问,发现不少大学女生要求学习活动能“回馈”现实生活。换言之,她们一切从书本或上课所得到的知识,要联系到实际的个人或社会生活,而不仅仅满足于脱离现实的运算或假设。这种要求,也许源于女孩子的成长经历,即她们不间断地与人建立关系,并从这种关系中构建自我。与此相反,男孩子要从小自我发展,就必须与其女性照顾者划清界限,因此他们习惯了脱离现实生活及其种种关系。多年来,数理科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强调脱离现实的运算或假设,这仅适合男生而不适合女生。

FROM:《世界教育信息》2期

[教育与性别特质]

篇2:性别与传播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性别传播”研究这一传播学“边缘”学科的历史兴起、研究领域及其对传统学科的挑战。它70年代兴起于西方,有三个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女性传播者、传播内容、女性受众。需要强调的是“性别”一词特指社会性别(gender),而非生物性别(sex)。性别研究进入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虽不长,却因其独特性和批判性而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性别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传播学的兴起是在二战结束后;从60年代起,女性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对“社会性别”的研究逐渐成为女性研究的重点;传播学与性别研究的结合出现在70年代末,从那时起到现在只有二十多年。因为它历史短,加上整个女性主义话语在80年代的中国处于“知名度很高而能见度很低的位置(冯媛,)”,“性别与传播”这一课题并没有在中国传播学界引起太大的注意,或者说,它处于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边缘”位置。

“在60年代以后,女性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和形象才被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女性挑战业已存在的媒介,寻求更积极的媒介图景和更平等的工作条件”(John A.Lent,1991)。70年代以前,当时的新闻业务刊物和学术刊物并没有把“性别与传播”当成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题目。19世纪曾经出现过关于女性与新闻的书,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零星出现过诸如女性消息来源与广播之类的论文,但这些文章不仅数量少、内容不系统,而且,即使一些文章涉及到了性别因素,也往往强调男性而忽略女性,从研究中剔除性别差异因素的影响,比如《青少年报纸头版研究:11份日报如何表现《他们》(黑体字是本文作者所加)这样的论文题目随处可见。?

女性运动走向高潮的六、七十年代,众多学术刊物并未受到社会运动的影响而对女性与大众传播的关系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这一点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题目就可以看出。1977年之前,《传播季刊》每年只有一两篇有关女性的论文;1977那一年总共出现了8篇相关论文,同年,在该刊物的年度索引中才有了“少数群体(miniorities)”这一分类,女性、黑人、亚裔等等都归入此类别。其他大众传播期刊也忽略了这个题目。《报纸》(Gazette)在1967至1981年之间没有一篇有关女性的论文;《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从1961年(创刊)至1971年十年间只有10篇文章是关于女性与新闻的研究,1971至1977年间共有7篇。?

1978年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美国“性别与传播”研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美国传播学女研究者盖尔・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该文集是多位学者研究成果的汇编。该书为美国女性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版标志着“性别与传播”研究浮出水面,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此之前的关于女性与新闻的研究只能算做研究的早期阶段。这本书建议研究女性与传播应该探讨:1.女性在媒介中如何被描绘:2.在这些媒介中工作的女性。

经过二十多年扎扎实实的研究,“性别与传播”研究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它是从性别(gender)角度及性别观点出发研究传播中的现象及其本质的学科,包括所有大众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杂志、报纸、录像、图书、网络、以及广告、公共关系、有线电视等等。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女性学和传播学;有三个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女性传播者(从业人员)、传播内容(女性形象问题)和女性受众。虽然“性别”(sex)包括女性和男性,但是“性别与传播”研究主要关心女性,因为在目前传播现实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是女性而非男性,女性视角更能体现该研究的批判性和独特性。?

1.对媒介制作的研究?

对媒介制作的女性主义研究主要关注各种新闻媒体里女记者的工作。但是在全世界媒介工业普遍地由男性统治,在西方社会里尤其由白人男性统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一份报告比较了加拿大、厄瓜多尔、埃及、印度和尼日利亚五国的情况后,得出结论:“在每一个国家中,女性在男性的媒体世界里都是绝对少数”(Unesco,1987)。?

近年来,西方国家里,女性进入新闻院校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我国也出现了这一趋势),有人称之为“性别转向”,公共关系和广告界内的女性如此之多,以至于出现“粉领”或“紫领”这样的称呼。这股趋势说明女性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媒介制作的某些领域,但是女性从业人数的增加并不能表明媒介工业内的性别歧视就会自然减少,受组织、结构、社会及专业等因素制约,媒介组织内的性别歧视并未消失,反而以一种更隐蔽的形式运作。比如,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里,广播听众已经转向电视,广播失去了昔日荣耀的地位,在电台工作自然也就缺乏竞争性、收入不高,于是男性不愿去电台工作,由女性来填补这些空缺。与此同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广播仍旧是最普及的电子媒介,电台工作在这些国家里收入不错,因而男性都愿意来电台工作,比如在厄瓜多尔的广播电台里,90%的工作人员是男性。所以,西方国家的电台里,女性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上升,相反,是男性地位的上升和女性相对地位的下降。?

篇3:性别与传播

而且,即使整个媒介组织内女性工作绝对人数增多,但是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女性所在的部门,就会发现女性要么是从事行政工作,要么是在那些被认为是她们所肩负家庭责任的延伸的领域内工作,如儿童、教育、消费、家庭节目,这些领域符合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私人角色的特点,而在政治、外交、经济新闻和突发性事件报道等“硬”新闻节目或相关部门内少见她们的身影。?

一次对美国记者收入的调查发现,在同等规模的媒介内做同样的工作、有着相同年限工作经验的女性收入比男性低。同样的调查结果在瑞典等西方国家也存在,于是有人总结说“媒介制作领域内女性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女性权力增加或影响增大,相反,它意味着在该领域内女性收入和地位的下降。”(Creedpm.1989:17)?

这一研究领域内的另一个问题是:女记者们怎么看待她们的工作和职业角色?女记者们会碰到比男同事更多的问题:女记者们为了工作而对家庭、丈夫和孩子的照顾有所减少,于是被认为失去了“女人味”;“温柔、依赖、和蔼”这些“女性特点”与人们头脑中认为记者应具有的怀疑、尖锐和直接相左;更有甚者,女记者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像“一个真正的女人”,否则就不会被男同事接纳。女人身份和记者职业理念之间存在的冲突,使许多女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困境:如果要坚持女性特点,那么不能享有和男同事相同的待遇,努力工作也得不到认可;如果坚持记者的职业理念和行规,那么女记者又会失掉自身独特的立场和观点,变成男同事的附属物,从而必然失去女性在整个新闻界的地位。性别并不是影响记者职业表现的充分因素,但这些冲突表明了性别与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篇4:性别与传播

2.对媒介内容的研究?

对媒介内容进行女性主义研究就是要揭露媒介文本中被编码的性别涵义,即媒介文本怎样表现女性、表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媒介文本不仅限于文字报道,还包括印刷媒体中的图片和电视屏幕上的图像。?

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塔奇曼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1978)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当女性涉及某种行动而跨出其传统角色时,媒介通常予以扭曲嘲笑;新闻报道的“事件取向”与新闻搜集中的“路线结构”使得女性很少被报道,即使被报道,也被媒介以“琐碎化”或扭曲的方式报道。?

女性主义者发现,女性及女性相关议题在媒体里出现的比例偏低,而且憎爱分明的报道强化性别固定成见(stereotype)和传统性别角色,媒介报道的女性要么是男人的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要么是向男人推销商品的性对象,总之女性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男人存在的。媒介告诉女性如何做一个完美的母亲、情人、妻子、家庭主妇、秘书――一个优雅的附属品――这一切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父权社会的需要,一旦做不了“快乐的女英雄式的家庭主妇”,女性就会变得特别沮丧和失望。大量的研究发现,媒介报道的固定成见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内有程度上的差别,却并未根除。例如,对美国《时代》、《读者文摘》、《纽约客》和《新闻周刊》四本杂志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尽管有关女性在家庭以外的领域中工作的报道数量上升了,但此类报道的数量占女性工作报道总数量的比例没有超过25%,即上升的数字30年来没有超过25%;如果女性不工作,那么她多半是承担家庭责任,而如果男性不工作,那么他多半是在休闲或进行体育活动;面向女性推销的广告商品主要跟她们的家庭责任(如清洁用品、家用电器等)和美丽外表(如化妆品、香水、服饰等)有关。?

在所有的媒介形式中,广告把女性作为社会交易品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把女性视为消费诉求的目标,而且在广告信息中利用父权社会已固定化的女性特点,将商品附加在女性身上,凸显其商品性。所以女性主义者大多关注广告的性别倾向和对女性的贬抑。广告中的女性主要是传统固定成见的形象,如父权制下跟家务活、购物相关的家庭主妇,即使出现了职业女性,也多半会强调父权制对女性的共识:年轻貌美、需要男人照顾、以男性为权威专家等等,女性受到了角色限定、生存空间限定和不合理的贬低。而且,当女性在某些广告中的身份角色难确定时,女性往往凭自己符合父权社会审美观点的外表吸引观众,成为男性欲望的“性对象”,女性身体成为推销商品的符码,失掉了主体性。?

约翰・伯格在《看的方法》一书中针对广告中的女性提出了“被看的女人”这一观点。“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女性自身的鉴定者是男性:被鉴定的女性。这样她就成为一个对象――主要是一个视觉对象:一道风景”。(Berger,1972:47)“被看”是女人的命运,“看”的动作归于男人,即使女人看女人,她们也不是用自己的眼光、而是用男人的眼光去看。因此才有了对着摄像机镜头做出各种展示姿势的女模特,或清纯玉女,或扮性感尤物进行挑逗,这些女性所期待的就是被男性观看、得到男性鉴定者的肯定。在父权制和商业性的合谋下,广告中的女性逃脱不了“被看”的命运。?

篇5:性别与传播

2.性别意识与性别视角?

“性别与传播”研究从女性主义以及女性的经验为出发点,所提出的问题与主流研究完全不同,可帮助我们产生不同而丰富的知识。忽略性别问题的媒介研究结果在女性主义者那里受到了挑战:它们把男性的经验当成是普遍有效的,忽视了女性的特定经验,这个结论能用到女性身上吗??

《人际影响》(1955)是传播学“有限效果论”中的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女性主义学者批评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在进行该书的有关研究时,从男权的视角把女性预先设定为家庭主妇和消费者,而忽略了女性真正的兴趣所在,所以全书的结论才会认为女性能成为购物领袖、时尚领袖和决定看哪部电影的领袖,而在公共事务方面不会成为领袖,但是事实并非研究者的结论所认为的那样,女性在西方国家是推进立法、环保运动的重要力量,性别意识的缺失使该研究忽略了女性在某些公共事务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这反映了“美国妇女是巨大的、能带来利润的消费者这一事实,她们对广告的‘说服’非常重要”(Helen Baehr,1980:144)。?

文化研究者们曾经认为肥皂剧、流行音乐、罗曼蒂克小说的兴起和流行是父权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剥削,是对女性自主权的挑战、歪曲和贬低,但是对女性受众的研究发现,各种媒介形式对女性都是有意义的,女性可以从中得到非性别意识的愉悦,甚至发展出性别独立的意识,女性受众接收媒介也是一个“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过程。所以,性别视角为传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丰富了传播研究的内容和成果。?

性别问题是人类基本而又古老的问题之一,在传播研究中导入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丰富而有见地的成果,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播运作各层面上表面现实背后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播与社会之间复杂完整的关系,使我们对于传播现象及其过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它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却又不失科学性深刻性,它提出的问题是独特而又富挑战性的。

参考文献:

(1)冯媛《他者的话语》,北京:《方法》,第7期,页37。?

(2)翁秀琪(1994)《我国妇女运动的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台北:《新闻学论集》,第48集,页193-236。?

(3)Ang,I.(1985) Watching Dallas: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London:Methun.?

(4)Baehr,Helen(1980)‘The impact of feminism on media studies-just another commercial break?’,in D.Spender(ed.), Men's Studies Modified:The Impact of Feminism on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Oxford:Pergamon Press,pp.141-53.?

(5)Berger(1972)Ways of Seeing.London:BBC and Pengium Books.?

(6)Greedon,P.(ed.)(1989) Women in Mass Communiction: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Beverly Hills,CA:Sage.?

(7)Hobson,D.(1990)‘Women audiences and the workplace’,in M.E.Bromn(ed.),Television and Women's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he Popular London:Sage.?

(8)Lent,John A.(1991) Women and Mass Communication:an International Annotated Bibliography.New York:Greenwood Press.?

(9)Tuchman,Gaye(1978) Hearth and Home:Images of Woman in the Med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Unesco(1987) Women and Decision Making:The Invisible Barriers. Paris:Unesco.

(11)Zoonen,Liesbet van(1994)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性别与传播

篇6:性别与传播

3.对媒介接收的研究?

对媒介接收的女性主义研究关注大众文化――肥皂剧、罗曼蒂克小说及女性期刊等――对女性的影响,将女性的体验放在核心地位,使女性体验本身的价值合法化。?

对女性受众的研究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如果我们关心当代社会里大众文化的涵义和重要性,关心文化形式如何在意识形态层面和政治层面上起作用,那么我们就需要理解‘文化产品(或文本)在受众那里是怎样被理解的’”,大众文化的涵义只有在了解了受众的阐释、使用和体验后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另一个更迫切的原因是许多研究者都在批评媒介性别歧视内容的同时,把自己摆在了教导者的位置上,向女性受众指出什么内容对于她们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是女性受众在接收媒体时并未因其中性别歧视内容而不快,相反,她们从中得到了享受和愉悦、喜欢这样的内容,这样就在研究者和受众之间筑起了一道深深的鸿,研究者要跨越这条鸿沟,就需要了解受众的想法和观点:许多女性在接收媒介内容时得到了享受和愉悦,这一事实如何从女性主义观点来评价?究竟这样的媒介形式对女性受众意味着什么?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性别歧视的内容,还是促生出了新的反抗性别歧视的意识?或者说,媒介中性别歧视内容对女性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否没有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严重?所以,问题不仅仅是女性为什么和怎么样接收、阐释媒介,而且也包括媒介文本与受众间的互动如何影响了性别话语的获得、协商和维持。?

80年代,肥皂剧《达拉斯》曾风靡美国、欧洲、拉美等地,安对该剧的女性观众进行调查,发现尽管女观众们承认剧中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超豪华的`环境是非现实的,但她们仍旧接受剧中人物情绪化的表演,认为剧中的吵闹、阴谋、快乐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于是安得出结论:被认为是现实的并不是那些有关世界的知识,而是主体对世界的体验:一种“情感的建构”(Ang,1984:45)。此后的有关研究也都发现肥皂剧观众的立场在批判和接受之间摇摆不定。Hobson(1990)对英国工人妇女收看肥皂剧进行研究,发现在一些女性工作团体里,肥皂剧是日常的一个话题,人们以两种方式谈论肥皂剧:女观众们用自己的话来延续剧情和人物发展,也就是说,她们描述自己所认为“真正的”剧情故事发展,比如“她要死了,因为我从报上看到这个女演员想离开这个剧组”或者“他们不可能找到凶手,否则下星期就没故事了”等等;另一种方式是女观众高度涉入了肥皂剧,用它来思考和谈论自己的生活,比如“我可跟那个女主角不一样”或者“那个男主角特别像我的老板”等等。通过后一种方式,女性可以谈论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很少谈及的个人和情感方面的话题,还可以谈一谈“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做”这类问题,可见,看肥皂剧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收视行为,相反,剧情和人物常常能成为分开讨论的话题,这样,传播的后果就远远超出了收视当时那段时间和空间。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肥皂剧对女性观众的影响不仅在她们谈话的内容上,而且肥皂剧的时间安排适应了家庭主妇的工作时间安排,主妇们用肥皂剧区分了工作和休闲,就跟男性按单位作息时间表工作和休息一样,母亲可以按肥皂剧播出时间给孩子定时喂奶,这种从肥皂剧中得到的“愉悦”跟性别意识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肥皂剧在性受众中间的流行有其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批判就能了事,只有从女性受众的实际立场出发才能全面了解。

1.研究方法:质化与量化之争?

“性别与传播”研究是跨学科的,它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量化的内容分析、社会调查外,它更偏重使用质化的深度访谈、群体访谈、参与观察、符号学、心理分析等方法。?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量化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持中立超然的态度不适合性别研究的需要,相反,“不是通过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方法得到结果”的质化研究需要研究者积极地高度涉入,才是性别研究所要求的方法。研究者如果对于女性在传播中身份不平等的现实无动于衷,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与研究对象的平等。质化方法针对的是人们日常阐释活动和有意义的实践行动,探讨人们赋予自己行为的意义、这些意义怎样指导他们行动等等,研究者要重建这些意义并理解意义背后的过程,而性别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传播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里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歧视,揭示女性身处的困境,昭示提高女性地位、赋予女性自主权之道,所以它珍视女性独特的经验和想法。女性在传播中处于“弱者”地位的现实使得女性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大规模的量化调查会用简单的数据抹杀数据背后女性微弱但丰富的意见,所以,对传播进行性别研究就要倾听、纪录女性的声音,她们的痛苦和体验,质化方法正适合这种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性别与传播”研究对质化方法的强调暗合了批判性传播研究对传统功能实证主义研究量化方法取向的批评。传播批判研究目的在于提出问题并促使人们反思、抵制占支配地位的压迫性的意识形态力量,因此它毫不回避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态度,而且大量数据只能说明传播现实中的趋势和潮流,至于数据背后的意义,则有赖于深入的解释和分析。比如研究报纸上关于女性运动的报道,按关键字统计出现的条数和比例固然有价值,但如果深入分析报纸的立场观点、消息来源与媒介的互动、话语的交织中如何体现父权意识形态的操纵和压迫,则非深度访谈、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方法不可。传播中的性别研究正是运用质化方法来揭示权力无所不在的运作和压迫,从而实现对传统研究的挑战。?

篇7: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应用性激素、改变体液酸碱度、食物营养、饲喂不同金属元素、改变生殖道环境、杀死或灭活带某种染色体的精子等,但这些方法仅能改变一定性比,达不到完全控制性别的目的,并且这些实验结果常常是不稳定和缺乏重复性。目前常见的性别控制方法主要是早期胚胎性别鉴定和X、Y精子分离两种。

一、胚胎性别鉴定

家畜胚胎性别鉴定通常采用PCR法。该方法的实质是Y染色体上特异片段或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的检测技术。即通过合成SRY基因或Y染色体上其他特异片段的部分序列作为引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PCR扩增反应,能扩增出目标片段的个体即为雄性,否则为雌性。目前,应用PCR 技术鉴定胚胎性别的较多,此种方法简单方便,利于普及。除PCR法外,还有间接免疫荧光法、Y染色体特异性DNA 探针法、核型分析法等,这些方法较PCR扩增法发展缓慢,精确度不高。

二、X和Y精子分离技术

分离X、Y精子并用于人工授精是控制家畜性别最简单、可行的方法。X和Y精子在密度、体积、运动特性、电荷、表面抗原及DNA含量等方面略有差异,据此人们设计了多种分离精子的方法。分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分离法、免疫法和流式细胞仪分离法,物理分离法主要有:密度梯度离心法、电泳法、白蛋白柱分离法,免疫法主要是H-Y抗原法。其中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具有准确率高、可靠性强、易于重复、较为省时等优点,是最有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的精子分离方法。经此法所得的精子能以85%~95%的准确率产生预定性别的后代。这里主要介绍流式细胞仪和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精子的原理。

(一)流式细胞仪精子分离法

流式细胞仪精子分离法是根据X、Y两类精子在

DNA含量上的差异来分离精子。通常,X 精子的染

色体比Y精子的大而且含较多的DNA。在人上的差

异为2.8 % ,在家畜上的差异介于3.0 %~4.2 %之

间,如猪的为3.6 % ,牛的为3.8 %。操作方法是将

精液用活体荧光染料Hoechst33342 孵育染色。然后

图 在精子逐个通过细胞分类器的微柱时,用一束激光 6-3 流式细胞仪精子分离法

激发荧光染料,使通过微柱的精子发光。X精子发光量略高于Y精子。这种发光量的微小差

别由光学检测器记录并把信号传送给电脑。精液通过激光束后,便被分成微滴。计算机把信息反馈到产生微滴的部位,使每个微滴带电:X精子带正电,Y精子带负电。当带电精子进入偏转电场后,两类精子便分别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进入不同的容器(图6-3)。

(二)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精子分离法

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精子分离法是根据哺乳动物的X和Y染色体在大小上的差异也反映在两种精子的密度上的差异进行分离的。Percoll是一种新的密度梯度介质,是由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所组成,它不渗入细胞膜,对精子无毒害。操作过程是:用适当的适于精子存活的生理溶液与Pereol1配制成7―12层不连续密度梯度溶液, 自下而上由浓到稀地依次叠放于离心管中,构成分离管,将稀释精液置于分离管中梯度溶液的顶层,经一定速度和一定时间的离心后,精子聚集在各液层的界面和分离管的底层,在低层的精子含x精子较多,在顶层的精子含Y精子较多。此基本原理可用模式图表示(图6-4)。

精液Percoll溶液离心分离清液精子聚集在液层界面和分离管底层

图6-4. 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精子

三、通过精子的外界条件改变控制性别

性别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精子在雌性生殖道的运行和受精过程中,所处环境的差异也将对后代的性别产生一定影响。由于X和Y精子的运动速度、对酸碱的耐受性不同以及寿命长短的差异,可通过改变精子的外界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性别。1.营养条件,饲料不足或饲喂酸性饲料多生雄性后代;反之,饲料丰富或碱性饲料多产雌性后代;2.激素水平,母畜雌激素分泌的增加进而调整雌性动物生殖道内的离子、蛋白、酶和氨基酸等分子的相应分泌,促使母体的受精环境利于X精子与卵子结合,提高雌性比例;3.环境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冷冻精液的解冻温度与精子的活力呈正比关系。解冻的温度越高,精子复活的速度越快,而活力也越强。由于活力强而消耗的能量快而多,故精子存活的时间短。这样缩短了Y精子的寿命,相应延长X精子的寿命和增加了与卵子结合的机会,从而可以提高雌性比例。

本章小结

雌雄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也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关于性别决定的机制问题,曾有过多种假说,直到19,威尔逊(E. B.Wilson)、萨顿(W.S. Sutton)等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后,性别决定自然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学说,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学说。在动物中,除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外,还有基因平衡理论、H-Y抗原及染色体的倍数等与性别有关理论。

性别决定是性别分化的基础,性别分化是性别决定的必然发展和体现。性别分化是指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雄性或雌性性状分化和发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当环境条件符合正常性分化的要求时,就会按照遗传基础所规定的方向分化为正常的雄体或雌体;如果不符合正常性分化的要求时,性分化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偏离遗传基础所规定的性分化方向。内外环境条件对性别分化都有一定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应用性激素、改变体液酸碱度、食物营养、饲喂不同金属元素、改变生殖道环境、杀死或灭活带某种染色体的精子等,但这些方法仅能改变一定性比,达不到完全控制性别的目的,并且这些实验结果常常是不稳定和缺乏重复性。目前常见的性别控制方法主要是早期胚胎性别鉴定和X、Y精子分离两种。

与性别有关的遗传有伴性遗传、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称为伴性遗传或性连锁遗传,伴性遗传常见于X染色体和Z染色体上非同源部分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行为。从性遗传中所涉及的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支配的,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性状只在一种性别中表现,或者在一性别为显性,另一性别为隐性。限性遗传是指只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性状的遗传。

复习思考题

1. 术语解释

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 拟常染色体区域 性反转 第二性征 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 限性遗传

2. 何谓性别决定? 何谓性别分化?

3. 动物性别决定理论有哪些? 性别决定的实质是什么?

4. 简述环境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5. 一个父亲是色盲而本人色觉是正常的女子,与一个色觉正常的男子结婚,但这个男子的

父亲 是色盲,问这对夫妇的子女色觉正常和色盲的可能性各有多少?

6. 一个男子的外祖母是色觉正常,外祖父是色盲,他的母亲是色盲,父亲是色觉正常。

(1)推导祖亲和双亲的基因型是什么?

(2)如果他和遗传上与他的姊妹相同的女子结婚,他女儿的辨色能力如何?

7. 两个红眼长翅的♀、♂果蝇相互交配,获得下列后代类型:

雌蝇: 3/4红眼、长翅,1/4红眼、残翅

雄蝇: 3/8红眼、长翅,3/8白眼、长翅

1/8红眼、残翅,1/8白眼、残翅

写出亲代及子代的基因型。

8. 纯种芦花公鸡和非芦花母鸡交配,得到子一代。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问子二代的芦花

性状与性别的关系如何?若要使子代能够自别雌雄,应如何选择杂交亲本?

(刘榜)

篇8: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雌雄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也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第一节 性别决定的遗传理论

关于性别决定的机制问题,曾有过多种假说,直到1902年,威尔逊(E. B.Wilson)、萨顿(W.S. Sutton)等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后,性别决定自然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学说,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学说。在动物中, 除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外,还有基因平衡理论、H-Y抗原及染色体的倍数等与性别有关理论。

一、性染色体类型与性别决定

在二倍体动物以及人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其他的染色体通称为常染色体。有些生物的雄体和雌体在性染色体的数目上是不同的,简称性染色体异数。例如,蝗虫的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在雌虫的体细胞里是一对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可用XX表示), 但雄虫的体细胞里却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可用XO表示)。另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例如,猪雄性体细胞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

X、Y性染色体在形态和内容上都不相同,它们有同源部分也有非同源部分。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很少,所以,一般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从进化角度看,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分化来的,随着分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同源部分则逐渐缩小,或Y染色体逐渐缩短,最后消失。例如,雄蝗虫的性染色体可能最初是XY型,在进化过程中,Y染色体逐渐消失而成为XO型。因此X与Y染色体愈原始,它们的同源区段就愈长,非同源区段就愈短。由于Y染色体基因数目逐渐减少,最后变成不含基因的空体,或只含有一些与性别决定无关的基因,所以它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如果蝇)。但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中随着X和Y染色体的进一步分化,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却起主要作用。

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它们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差异

决定的。动物的性染色体类型分为两大类型。

1.XY型 这一类型的动物雌性个体具有一对形态大小相同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雄性个体则具有一对不同的性染色体,其中一条是X染色体,另一条是Y染色体,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Y,称为雄异配型。属这类性染色体的动物有大多数昆虫类、原虫类、海胆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多足类、蜘蛛类、若干甲壳虫、硬骨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等。

此外,在一部分昆虫(如蝗虫)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X,雄性个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这类雄异配型动物的性染色体用XO表示。

2.ZW型 这类动物与上述情况刚好相反,雄性个体中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雌性个体中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因此,这类动物又称为雌异配型动物。为了与雄异配型动物相区别,这类动物的性染色体记为ZW型,雌性ZW,雄性ZZ。属于这一类型的动物有鸟类。在这类动物中,也有和雄异配型动物中类似的情况,雌性个体中不存在W 染色体,这类雌异配型个体的性染色体构型记为ZO型,如极少数昆虫。

无论属于哪种性染色体类型的动物,凡是异配性别(heterogametic sex)个体(包括XY和ZW个体)均产生两种等比例的性染色体的配子,对于XY雄性而言,产生带X和Y染色体的两类精子,对于ZW雌性而言,产生带Z和W染色体的两类卵子;凡是同配性别的个体(包括XX和ZZ)只产生一种性染色体的配子。当精子、卵子随机结合时,形成异配性别和同配性别子代的机会相等,因而,动物群体中两性比例总是趋于1:1(图6-1)。

AA+XX(♀)×AA+XY(♂) AA+ZW(♀)× AA+ZZ(♂)

A+X 1/2A+X 1/2A+Y

1/2(AA+XX)(♀) 1/2(AA+XY)(♂) 1/2AA+ZZ(♂) 1/2AA+ZW(♀)

图6-1 性染色体理论对性比例1:1的解释

A──常染色体组 X、Y、Z、W──性染色体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性别决定的性染色体理论并不适用于整个动物界,特别是在某些更低等的动物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性染色体,但对于大多数种类的动物来说,其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理论是完全相符的。

二、遗传平衡与性别决定

性染色体鉴定出来之后不久,就发现性别决定比初步的观察结果更为复杂。1932年,

布里奇斯(C.B.Bridges)在以果蝇为实验材料研究性别决定时提出性别决定的基因平衡学说。他用经X射线照射后的果蝇与正常的二倍体果蝇杂交,由于X 射线导致果蝇在减数分裂中产生染色体不正常分离,这些染色体组不正常的配子在受精后形成多种不同的染色体组的个体,从中得到了多种性别畸形类型。在对各种性别畸形的研究中发现,体细胞内X 染色体的数目与常染色体组数的比例同性别有着密切关系,当X染色体数目与常染色体组数之比值 (用X:A表示)等于1时,为正常雌性或多倍体雌性,当该比值大于1时为超雌性; 若该比值等于0.5时为正常雄性或多倍体雄性,小于0.5时为超雄性;当该比值为0.5~1.0时, 则表现为中间性(图6-2,表6-1)。

图6-2 果蝇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间的平衡对性别的影响

对表6-1的分析,在逻辑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带有决定性别的基因,看来雄性基因主要在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雌性基因主要在X染色体上,受精卵的性别发育方向取决于这两类基因系统的力量对比。

然而,由于各种动物的遗传基础不同,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上的性别基因的对比关系以及X染色体与Y染色体上的性别基因的对比关系不一致。例如在果蝇中,性别只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与常染色体组数的比值,Y染色体的雄性化力量并不大,但人类及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则有强大的雄性化力量,性染色体构第一文库网型即使是XXXY的个体仍能表现某些雄性特征。

表6-1 果蝇染色体的比例及其对应的性别类型?

性别类型

超雌

雌性 X染色体数 3 4 4

3

2 常染色体倍数A 2 3 4 3 2

4

3

2

4

3 X:A 1.50 1.33 1.00 1.00 1.00 0.75 0.67 0.50 0.50 0.33 中间性 雄性 超雄 3 2 1 2 1

高度不育;中间性是指性腺,交尾器和第二性征都是雌性和雄性的混合体,且 都发育不全。

三、染色体组倍数与性别

在膜翅目昆虫的蚂蚁、蜜蜂、黄蜂和小蜂等中,其性别与染色体组的倍数有关,雄性为单倍体,雌性为二倍体。如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的,因而具有单倍体的染色体数(n=16)。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具有二倍体的染色体数(2n=32)。在蜂类的性别决定中必定有某种与单倍体/二倍体的染色体安排有关联的机制存在。在寄生蜂的一个小茧蜂属(Habrobracon)中也存在孤雌生殖的现象,这个属的雌蜂都是有20条染色体的二倍体,雄蜂都是有10条染色体的单倍体。雌蜂源于受精卵,但雄蜂通常出自未受精的卵。 四、性别决定基因与性别

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在动物性别分化过程中,Y染色体上存在着睾丸决定因子,它决定了原生殖嵴向睾丸方向分化。因此,对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探求哺乳动物Y染色体上的TDF方面。

1989年,帕尔默(M.S.palmer)等人在对3个XX男性和一个XX间性人的研究中检测到了Y染色体上1A1区段,使TDF基因的搜索范围缩小到区间1A1上的60kb部分。帕尔默等发现,4位XX男性拥有35 ~40kb的Y特异性序列片段。对这一区域进一步研究发现,TDF位于距拟(伪)常染色体区域的边缘5kb处的一个片段。根据它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人们将其命名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即SRY。同时在小鼠中也发现类似的同源序列,称为Sry。1990年,辛克莱(A.H.Sinclair)等克隆到人的SRY,被认为是性别决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包括转基因动物在内的许多实验已证明,SRY就是TDF基因。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RY并非决定性别的唯一基因,性别决定与分化是一个以SRY基因为主导、多基因参与的有序协调表达过程。

第二节 性别与环境

胚胎学的研究证明:早期的胚胎在性别上无雌雄之分,其性腺是中性生殖腺。中性生殖腺来源于生殖嵴,生殖嵴继续发育形成皮层和髓层两个区,之后中性生殖腺是向雄性还是向雌性分化,取决于髓层还是皮层的优先启动。如果髓层优先发育,皮层就退化,进而形成睾丸,同时,睾丸中曲精细管内的间质细胞产生大量雄性激素,促进原生殖管道和外生殖器向雄性方向衍变。如果髓层不能优先启动,皮层就继续发育,进而形成卵巢,并分泌雌性激素,促进雌性生殖器的进一步发育。髓层或者皮层的优先启动取决于胚胎性别的遗传基础,即性别决定。性别决定是性别分化的基础,性别分化是性别决定的'必然发展和体现。性别分化是指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雄性或雌性性状分化和发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当环境条件符合正常性分化的要求时,就会按照遗传基础所规定的方向分化为正常的雄体或雌体;如果不符合正常性分化的要求时,性分化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偏离遗传基础所规定的性分化方向。内外环境条件对性别分化都有一定影响。

一、激素的影响

高等动物中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非常明显。第二性征(副性征)一般都是在性激素的控制下发育起来的,第一性征(如睾丸和卵巢)的发育,也受性激素的直接影响。激素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发生越早,对性别的影响也就越大。

“自由马丁牛”和母鸡性反转是关于激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的两个典型的例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发现在异性的双生犊中,母牛往往是不育的,这些母牛称为自由马丁。在人及其他物种中也都发现相似的情形,“自由马丁”一词用来表示异性双生子中的雌性不育现象。“自由马丁”牛是由于在异性双胎中,雄性胎儿的睾丸优先发育,先分泌雄性激素,通过血管流入雌性胎儿,从而抑制了雌性胎儿的性腺分化,生出的牛犊,虽然外生殖器很象正常雌牛,但性腺很像睾丸,使性别成中间性,失去生育能力。同时,胎儿的细胞还可以通过绒毛膜血管流向对方,所以在双生雄犊中曾发现有XX组成的雌性细胞,在双生雌犊中曾发现有XY组成的雄性细胞,由于Y 染色体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强烈地雄性化作用,所以XY 组成的雄性细胞可能会干扰双生雌犊的性分化,这也是雌性雄性化的原因之一。以上事实说明,虽然性别在受精时已经决定,但性别分化的方向可以受到激素或外来异性细胞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性反转是性激素影响性别发育的第二个生动例子。产过蛋的正常母鸡,有的会变成公鸡,这种由雌性变成雄性,或由雄性变成雌性的现象称为性反转。母鸡性反转公鸡时,长出雄性的鸡冠并能啼鸣,最后追逐母鸡,和母鸡交配,成为能育的公鸡。这主要是性激素影响的结果。产过卵的正常母鸡,由于某种原因卵巢退化消失,处于退化状态的精巢便发育起来,同时产生雄性激素,母鸡的性征逐渐被公鸡的性征所代替,最后产生正常的精子,使母鸡变成了公鸡。但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并不改变,它仍然是ZW。

性激素对鱼类性别的影响是显著的,使用雌二醇使遗传上雄性的青(Oryzias latipes)转换成为功能上的雌鱼,随后又用甲基睾丸酮使遗传上的雌鱼转变成功能上的雄鱼。性激素还可使金鱼、虹鳟、大西洋鲑、罗非鱼、鲤鱼等获得性反转。更有趣的是鱼类的性腺一旦被切除,副性征和性行为就会退化,以致消失,但是注射性激素后又可得到恢复。一般认为,在性分化即将开始而性别尚未决定之前连续投喂伴有激素的饵料,可以控制性别。但是,已经完成性分化的鱼苗,口服性激素不能完成性反转,只能抑制生殖腺的发育,改变副性征。

在两栖类,也有类似的报道,采用性激素处理非洲爪蟾的幼体,发现雌性激素能使雄体反转,而且这些性反转后的雌体也是能育的,与正常的雄体(ZZ)交配可产生全雄后代。

二、外界环境条件与动物性别分化

(一)蜜蜂的性别

前已述及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的倍数有关,雄蜂为单倍体(n=16),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雌蜂为二倍体(2n=32),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而受精卵可以发育成正常的雌蜂(蜂王),也可以发育成不育的雌蜂(工蜂),这取决于营养条件对它们的影响。如果受精卵形成的幼虫食2-3天蜂王浆,经过21天发育成为工蜂,它们的身体比正常雌蜂小,生殖系统萎缩,不能与雄蜂交尾。如果吃上5天蜂王浆,经过16天发育就成为蜂王,它比工蜂大而且是能育的。在这里,营养条件对蜜蜂的性分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后虫益 的性别

海生蠕虫后虫益 性别是由环境决定的,这种海生软体动物雌、雄之间体型差异极大,雌虫体长约8cm,像一粒发了很长芽的豆子,雄虫很小,只有1mm长,寄生于雌虫的子宫内。成虫的雌体产卵在海里,刚孵出的幼虫无性别差异,至于它们将向哪种性别分化发育,完全取决于它们随机生活的环境。如果幼虫在海中自由生活,则发育为雌虫;如果因为机会,也可能由于一种吸力,幼虫落在雌虫长长的口吻上,就发育为雄虫。如果把已经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去,让其继续自由生活,就发育成中间性,畸形程度视待在雌虫口吻上时间的长短而定。看来,雌虫口吻部的生理环境是决定性别的关键,后虫益 性别不是在受精时决定的,而完全是由外界环境条件所决定。

(三)蛙和某些爬行类的性别

这类动物的性别与环境温度有关。在某些蛙中,如果使蝌蚪在20℃下发育,形成的幼蛙群中性比正常雌雄各半;若蝌蚪在30℃条件下发育,则全部发育成雄蛙。蜥蜴的卵在26℃~27℃下孵化成为雌性,在29℃下孵化则为雄性。鳄鱼卵在33℃下孵化全为雄性,在31℃下孵化全为雌性,在这两种温度之间孵化则雌雄各半。

需指出的是,环境条件只改变性别发育的方向,并不能改变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

【教育与性别特质】相关文章:

1.面试成功者特质

2.成功人的特质

3.性别遗传 教学论文

4.酒精鉴定胎儿性别

5.最早胎儿性别鉴定

6.性别游戏有利于孩子健康

7.性别比例失调情况调研报告

8.教育与教学研究

9.教育与教师

10.能力与能力教育

下载word文档
《教育与性别特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