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天成-地平天成的故事-地平天成的寓意-地平天成的意思
“白日焰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地平天成-地平天成的故事-地平天成的寓意-地平天成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地平天成-地平天成的故事-地平天成的寓意-地平天成的意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地平天成-地平天成的故事-地平天成的寓意-地平天成的意思
【成语】地平天成
【拼音】dì píng tiān chéng
【简拼】dptc
【近义词】天成地平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成语出处】《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比喻上下相称
【例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而后地平天成。”
【英文翻译】be already provided with all of one's needs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篇2:成语地平天成的意思
【拼音】:dì píng tiān chéng
【简拼】:dptc
【解释】: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出处】:《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示例】: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文公十八年》
【近义词】:天成地平
【语法】:作谓语;比喻上下相称
【顺接】:成一家言 成三破二 成事不说 成人之善 成人之恶 成人之美 成人立业 成人长大
【顺接】:白首无成 百事无成 百无一成 百无所成 败于垂成 保业守成 波澜老成 不劳而成
【逆接】:哀天叫地 哀感天地 哀鸿遍地 安身之地 必争之地 必由之地 别有天地 冰天雪地
【逆接】:地上天官 地上天宫 地下修文 地下宫殿 地不爱宝 地丑力敌 地丑德齐 地主之仪
篇3:初二文言文大禹治水学习:地平天成人定胜天
初二文言文大禹治水学习:地平天成人定胜天
“地平天成、人定胜天”的传奇
--大禹治水
发生时间4000多年以前
发生地点黄河流域
推荐理由
大禹治水不仅是中国古人战胜自然的神话更是华夏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事件经过
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据说在滔滔的黄河之上有道龙门,要隔很多年才会出现一次。无数条鱼儿,经过千辛万苦,聚集在龙门要出现的地方,日日夜夜地等啊,等啊,突然,龙门出现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过龙门去,成为了翱翔九霄、呼风唤雨的神龙。
黄河上游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龙门山口,河水奔腾咆啸,声如巨雷。在流水的轰鸣声中,一群群鱼儿激流勇进,一条条大鱼竞相甩尾腾空,飞出水面高达十米多,千姿百态,此起彼落,循环往复。溅起的浪花映现出闪闪鳞光,晚上,皓月当空,更是形成了“飞鱼击碎水中月”的美丽景象。
在鲁迅的故乡有很多大禹的遗迹:禹陵、禹庙、禹穴亭等。鲁迅对大禹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他曾多次游览禹陵,还考证过禹庙里的文物。
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尧、舜、禹是黄帝以后我国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三个很有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尧的发祥地是山西汾水流域,舜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开始住于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至今河南西部。尧舜禹时期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时,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房屋被毁,田地被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流离失所。很多人被无情的洪水淹死,活着的人们也不得不逃到高山上去躲避灾难。为了解除水患,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请众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群臣和四方部落的首领公推鲧去办理。尧认为鲧太任性,对他并不信任,但是部落首领们坚持让鲧去治水,尧才勉强同意。
鲧到了治水的地方以后,只是采用了水来土挡、造堤筑坝的传统办法,哪里有水害,他就指挥在哪里树起屏障,堵塞洪水。他还把人们的活动区域用土墙围了起来,洪水来时,就不断地把土墙加高加厚。但是由于洪水异常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堤毁墙塌,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年,劳民伤财,但没有把洪水制服。
尧死后,按照当时的“禅让”制,大家推举舜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登基之后,到天下四方去巡行,并亲自到水灾地区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并且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传说中,鲧为治水,上天偷了天帝的一种叫“息壤”的东西到人间。“息壤”可以生长,如果哪里被洪水淹没,只要在那里放上一点,那里就立即会长出平地。天帝发现“息壤”被盗,大怒,下令把鲧治死于羽山。鲧治水失败被杀之后,舜帝寻求治理洪水之人,四方部落首领又共同推荐鲧的儿子禹。舜同意了,让禹继承父亲的事业,并勉励禹说:“如平水土,维是勉之”,并同时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伯益和皋陶等人一同协助禹治水。
禹是个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人。在接受治水任务时,他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想起数十年来群众饱受水灾的痛苦境地,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便毅然告别妻子,来到治水工地。他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起治水的人,深刻总结了以前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接着大禹亲自率领,+多万治水群众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详细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石块或树木作为标记,以便治水时做参考。这次考察是相当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接着山洪就爆发了,一下子卷走了很多人。在咆哮无情的洪水中,很多人失踪,很多人被淹死。大禹的徒众受到惊吓并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后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但大禹和他的徒众不畏艰险,经过艰苦的实地考察,对各地水情都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鲧过去“堵塞”的办法为“疏导”来根治水患。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继续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并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流向主流。把原来的高处培修得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再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位于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据说有一次,大禹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的一座高山,发现这座高山挡住了洪水的去路,在高山中段的缺口处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漩涡,奔腾的洪水严重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这座高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大禹经过认真的分析,果断地决定开山挖河。他集中了绝大部分治水的人力,开始了艰苦的挖山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艰苦的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带着简陋的石铲、石斧、石刀、木耒等工具,粗衣淡饭,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得黑黑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甚至连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碱水腐蚀掉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指挥着、劳动着。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治水的人力也损失了很多,有的被山石砸死了,有的在爬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但大禹仍然鼓励大家坚持到底,身先士卒,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他的指挥和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一座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山就这样被劈开,形成了两壁对峙之势,滔滔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无阻了。
靠着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大禹指挥人们花了67年左右的功夫,挖通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疏通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据说大禹治水时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巧从屋子里传来儿子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的时候,
躺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大禹想起工程紧张,治水心切,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时,儿子已经67岁了,在门口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又急急忙忙地走了,没进家门。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大禹日日夜夜和洪水恶浪搏斗,根本顾不上休息,甚至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由于烫手无法用手抓食。为了赶在洪峰到来之前治水,大禹等不及肉锅冷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用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这就是筷子的起源。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大禹用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各部落首领,论功行赏。他还组织人们发展农业生产。他派伯益把稻种分发给广大群众,让他们在气候适宜的地方种植水稻;又派后稷教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农作物的方法;还在湖泊中养殖鱼、鸭、鹅等,种植蒲草。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水害变成了水利,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大禹治水大大促进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那时候,已经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出现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开始把剩余产品变成自己的私人财产,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中的贵族。部落和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剩余的产品,常常发生冲突和战争。他们不再把战俘杀掉,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大禹治水促进了我国阶级社会的形成。因治水有功,禹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得力助手。舜死后,他顺理成章地继任部落联盟首领。由于禹在治水中的丰功伟绩,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联盟首领中的威望,原始的民主气氛渐渐淡了下来。有一次,禹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作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他怠慢了命令,下令把防风氏杀了。经过这次,大禹事实上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年老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应该传授给伯益。但大禹的儿子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并在各部落联盟之间积极活动,企图取代伯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后来启率领部下攻击伯益,并杀掉了他,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禅让”制正式被废除,变成王位世袭制了。启即位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专家点评
大禹治水,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大大造福了人类,成为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直到6777多年后的春秋时代,鲁国昭公元年8公元前9:6年;时,当时一个名叫刘定公的人还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大禹的功劳实在太伟大了,他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不是大禹,我们现在早已成为鱼虾了。
史学家们还考证,在我国古老的铜器铭文里,也有关于禹治水的记载,说他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这说明大禹治水是一个很悠久的神话。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禹是古帝中被崇拜的一人。许多古老民族都说远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灾。独在黄炎族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话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上下五千年》,商务出版社,.03
篇4:沐雨栉风-沐雨栉风的故事-沐雨栉风的寓意-沐雨栉风的意思
【成语】沐雨栉风
【拼音】mù yǔ zhì fēng
【简拼】myzf
【近义词】饱经风霜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黎阳作》诗:“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饱经风霜,劳苦奔波
【例子】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今嗣昌代朕在外督师,沐雨栉风,颇著辛劳。”
【英文翻译】expose oneself to rains and winds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5:鞭辟入里-鞭辟入里的故事-鞭辟入里的寓意-鞭辟入里的意思
【成语】鞭辟入里
【拼音】biān pì rù lǐ
【简拼】bprl
【近义词】鞭辟近里
【反义词】无的放矢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补充式
【成语解释】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成语出处】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分析透彻
【例子】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进行了气魄雄伟、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英文翻译】trenchant
【产生年代】近代
【常用程度】生僻
篇6:红红火火-红红火火的故事-红红火火的寓意-红红火火的意思
【成语】红红火火
【拼音】hóng hóng huǒ huǒ
【简拼】hhhh
【反义词】冷冷清清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把事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没钱?借!”
【成语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例子】张平《抉择》:“曾一度大显风采,着实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了一番。”
【产生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7:不耻下问-不耻下问的故事-不耻下问的寓意-不耻下问的意思
【成语】不耻下问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简拼】bcxw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例子】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英文翻译】stoop to ask questions from common people
【谜语】向乞丐讨教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语正音】问,不能读作“wén”。
【成语辩形】耻,不能写作“尺”。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8:珠围翠绕-珠围翠绕的故事-珠围翠绕的寓意-珠围翠绕的意思
【成语】珠围翠绕
【拼音】zhū wéi cuì rào
【简拼】zwcr
【近义词】珠光宝气、金壁辉煌、富丽堂皇
【反义词】质朴无华、荆钗布裙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珠:珍珠;翠:翡翠。形容妇女妆饰华丽。也形容富贵人家随侍的女子众多。
【成语出处】元・金好问《书贻第三女珍》:“珠围翠绕三花树,李白桃红一捻春。”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很富有
【例子】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英文翻译】richly ornamented
【成语正音】绕,不能读作“rǎo”。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9:坐井观天-坐井观天的故事-坐井观天的寓意-坐井观天的意思
【成语】坐井观天
【拼音】zuò jǐng guān tiān
【简拼】zjgt
【近义词】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管窥蠡测
【反义词】见多识广、包罗万象、无懈可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解释】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配之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英文翻译】limited outlook
【谜语】青蛙测气象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10:名不虚传-名不虚传的故事-名不虚传的寓意-名不虚传的意思
【成语】名不虚传
【拼音】míng bù xū chuán
【简拼】mbxc
【近义词】名副其实
【反义词】徒有虚名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系船白面问溪翁,名不虚传说未通。(宋・华岳《白面渡》诗)
【英文翻译】be true to its fame
【谜语】确有其人
【成语正音】传,不能读作“zhuàn”。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地平天成-地平天成的故事-地平天成的寓意-地平天成的意思】相关文章:
1.横行不法-横行不法的故事-横行不法的寓意-横行不法的意思
2.苦尽甘来-苦尽甘来的故事-苦尽甘来的寓意-苦尽甘来的意思
3.迫在眉睫-迫在眉睫的故事-迫在眉睫的寓意-迫在眉睫的意思
4.不知所措-不知所措的故事-不知所措的寓意-不知所措的意思
5.方方面面-方方面面的故事-方方面面的寓意-方方面面的意思
6.风刀霜剑-风刀霜剑的故事-风刀霜剑的寓意-风刀霜剑的意思
8.至理名言-至理名言的故事-至理名言的寓意-至理名言的意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