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仁外义成语
“Acr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内仁外义成语,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内仁外义成语,希望大家喜欢!
篇1:内仁外义成语
【拼音】:nèi rén wài yì
【简拼】:nrwy
【解释】: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出处】: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为人
篇2:外顺内悖成语
【拼音】:wài shùn nèi bèi
【简拼】:wsnb
【解释】:悖:悖逆,违背。表面上顺从,实际悖逆。
【出处】: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自天宝以后,政治少懈,文致未优,武克不刚,孽臣奸隶,蠹居綦处,摇毒自防,外顺内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孙,如古诸侯,自擅其地,不朝不贡,六七十年
篇3:外怯内勇成语解析
外怯内勇成语解析
【成语】:外怯内勇
【拼音】:wài qiè nèi yǒng
【简拼】:wqny
【解释】:外表显得怯懦,实际却很勇敢。
【出处】:《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顺接】:勇于自责 勇冠三军 勇动多怨 勇夫悍卒 勇往直前 勇猛果敢 勇猛直前 勇猛精进
【顺接】:贲育之勇 兵强将勇 慈故能勇 大仁大勇 大智大勇 兼人之勇 酒后之勇 溃兵游勇
【逆接】:安内攘外 昂头天外 昂首天外 八荒之外 暴内陵外 变生意外 摈诸门外 超以象外
【逆接】:外交词令 外交辞令 外亲内疏 外内无患 外刚内柔 外厉内荏 外合里差 外合里应
篇4:包含内和外的成语及解释
包含内和外的成语及解释
[内外交困] 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内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
[内忧外侮]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内忧外患]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内修外攘]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内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内柔外刚]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内查外调]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直内方外]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彻内彻外] 指完完全全。
[暴内陵外]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安内攘外]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外圆内方] 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也指钱币。
[外柔内刚] 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外巧内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外厉内荏]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外宽内深] 指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
[外宽内明] 指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
[外宽内忌] 指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外简内明] 指对人表面上简易,而内心明察。
[外刚内柔]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外感内伤] ①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
[外方内圆] 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外方内员]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攘外安内]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篇5:孔子的政治思想简介:内仁外礼
孔子的政治思想简介:内仁外礼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
仁的第一个涵义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2、关于“礼”,“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内仁外义成语】相关文章:
1.内与外作文
2.义的成语
6.内自我介绍
8.论仁作文
9.义教策划书
10.内保条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