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的议论文
“tuanm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论仁的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论仁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仁的高中议论文
关于仁的高中议论文
仲尼创儒学,立仁道。《论语》以“仁”始一。且问:何为仁?儒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以此度之,“仁”可分为民、持家、忠国。
且谈为民。“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虽此为政客博弈之道,却不容忽视“民”字。东坡晚年贬谪海南。海南在当时却为蛮夷之地,生产落后,教育废弛。东坡开设私塾,兴办教育,教导人民耕织渔猎,兴盛农业。此多贡献,乡里所敬。
民,国之根本,文化之根本。再论持家。家中父母为大,故孝至关重要。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寸草报春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古二十四孝,只堪愚孝,抛却不论。今有陈斌强背母上班。那根布带,凝聚的`是二十年的养育之恩,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一根布带,缀连了母子血脉,古今文化,历久弥新!
孝,持家之道,仁之道。其次忠国。屈子《离骚》,岳元帅《满江红》,韩愈《佛骨表》,文天祥《正气歌》,忠国表赤心。辞赋诗词。若繁星,不胜数。汉讨匈奴,卫青李广霍去病,百战黄沙穿金甲。纵古来征战几人还,亦要带吴钩,收关山。寸田碧血染,青天史为鉴。
国,民之所依,家之所安。金庸有“侠”字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仁无大小。仁者为民,为家,为天下。今有说:仁者无敌。此言,切之。仁者为民,则有民为友;仁者为家,则有家为盾;仁者为国,则有国庇佑。何来敌?
篇2:论仁作文
仲尼创儒学,立仁道。《论语》以“仁”始一。且问:何为仁?
儒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以此度之,“仁”可分为民、持家、忠国。
且谈为民。“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虽此为政客博弈之道,却不容忽视“民”字。东坡晚年贬谪海南。海南在当时却为蛮夷之地,生产落后,教育废弛。东坡开设私塾,兴办教育,教导人民耕织渔猎,兴盛农业。此多贡献,乡里所敬。
民,国之根本,文化之根本。
孝,持家之道,仁之道。
其次忠国。屈子《离骚》,岳元帅《满江红》,韩愈《佛骨表》,文天祥《正气歌》,忠国表赤心。辞赋诗词。若繁星,不胜数。汉讨匈奴,卫青李广霍去病,百战黄沙穿金甲。纵古来征战几人还,亦要带吴钩,收关山。寸田碧血染,青天史为鉴。
国,民之所依,家之所安。
金庸有“侠”字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仁无大小。仁者为民,为家,为天下。
今有说:仁者无敌。此言,切之。仁者为民,则有民为友;仁者为家,则有家为盾;仁者为国,则有国庇佑。何来敌?
篇3: 论语里仁读后感
论语里仁读后感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论语里仁读后感范文二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篇4:论语里仁全文译文
论语里仁全文译文
论语里仁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下面一起看看论语里仁全文译文吧~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篇5: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六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第二层次是“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第一层次是陈述句,孔夫子讲了一个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不仁的人。这里的好和恶是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其实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不仁的人。”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人人格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儒家的价值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儒家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了。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恶不仁就是为仁,不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层次说明了儒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第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意思是说:有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的力量的人的。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日不违仁,还是可以做得到吧!
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的。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了吗?
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篇6: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篇7:噶·论弓仁简介
唐代吐蕃将领--噶·论弓仁
噶.芒布结.论弓仁(663-623年),唐代高级将领。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论弓仁出身于吐蕃噶氏家族(位于今山南穷结县)。他的祖父噶.东赞辅佐吐蕃英主松赞干布,名垂千史。他的父亲论钦陵则继噶.东赞之后,成为吐蕃炙手可热、专统兵马的大论。
论弓仁所处的时代,后荒马乱,狼烟四起,征战抢掠无时不有,促使其从小专心习武,熟娴刀箭弓马、演兵布阵。成年后,即随父兄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正当钦陵父子对内权势显赫,凌驾于其他贵族之上;对外长期驻守突厥、吐谷浑,与唐军浴血奋争安西四镇之时,吐蕃内部赞普与其家族的权力之争更为激烈。吐蕃赞普赤德松赞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甘心大权旁落,更难容忍噶氏家族专横用事,便开始酝酿除掉论钦陵等。证圣元年(695年),赞普趁论钦陵正与唐朝大将王孝杰血战之时,先发制人,打掉噶氏家族在逻些的势力,然后派人召论钦陵等人回府。钦陵料知事情有变,举兵反叛。赞普即调兵遣将,于圣历元年(6)亲征。是年冬,论钦陵兵败后在宗喀地方(今青海湟水流域)自杀,左右殉死者数百人,吐蕃王朝历史上贵族专政的局面也随之而去。
翌年(6),论弓仁继其叔父赞婆率千余人投唐后,又率所统吐谷浑部七千帐入中原。唐王朝对他们待以上宾,施以殊礼。羽林军飞骑郊外迎接,则天后亲自接见,并赐宴武威殿,气氛热烈欢洽。唐朝还赐予他们铁券,赞婆被授以“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论弓仁则被封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食邑二千户。所辖军队被安置在凉州兴源谷。不久赞婆因病去世,唐迁追赠其特进“安西大都护”。
论弓仁到中原后,颇受重用,他也以其所长尽心事唐,当年即于唐蕃争战的前线,动之以情,“以论家世恩”劝说吐蕃军队数千人放下武器,避免了一场流血恶战。以后,因突厥等部扰唐,朝迁虑及边患不已,“中军必谋于元老,上将固选于时杰”,即遣论弓仁率军平乱。论弓仁果然不负众望,战果辉煌,短短数年,历有升迁。
景龙元年(7),他被受封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
景龙二年(7),再任“左骁骑将军”。
开元五年(7),兼“归德州都督使”。
开元八年(7),由本卫大将军改“朔方节度副大使”。
官职的擢升与论弓仁卓越超群的才能、英勇顽强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所史料记载,“公之理兵也,坚三革,利五刃,偶拳勇,齐力信,罚分甘苦,六辔如手掌,千夫一心,接獯猃犹蚊蚋,卧沙塞如衽席,荐居露食垂二十年。”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是,能做到“雨毕而成师,冰泮而休卒”“寒气入于肌骨,夜霜出于发鬓,人不堪其勒,公不改其节。”他征战沙场,多次化险为夷,揽胜利于已手。
开元初,突厥九姓乱,论弓仁领兵远征大漠,降服了火拔部喻多真种落。又一次,突厥遣趺跌思太叛唐,论弓仁再次挥师讨伐,战于杰柳润,为探查敌方军情,论弓仁仅率500兵丁赴前沿,他们自新堡出发不久,即遇敌坦伏,一时火炮齐鸣,喊声大作,其部下惶恐万后,“众寡成倍,公杀牛为垒,啖寇为饷。决命再宿,冲溃重围,连兵蹑踵,千里转战……朔方诸军,壮其战矣!” 论弓仁戎马倥偬,“凡前后大战数十,小战数百”却“算元遗策,兵有全胜,”历仕武后、中宗、睿宗至玄宗四朝,勋业彪炳,名振朝野,为中原地区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了唐王朝的光辉事业。
论弓仁因长期在马上生活,“积战多疮,累劳生疹”,一病不起。唐玄宗闻悉后,即遣太医往诊,无奈病入膏肓,开元十一年(723年)四月五日,一代骁将不幸病逝,享年60岁。他逝世后,唐迁追赠其“拨川郡王”“称故国,志其本也”,谥曰“忠”。并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于翌年四月葬于长安南郊。因其事迹突出,《唐书》中专为其立传,并立碑表墓,由唐朝名士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右丞相兼中书令张说为其为《拨川郡王碑》,碑文写得情真意切,褒扬之情,溢于言表:“声暴露于天下,业光辉于代载”,这就是论弓仁其人,他的后代也因此封官袭爵,备受优渥,受封食邑,累世不绝。
论弓仁在中原生活达24年之久,成为中原王朝中最早的藏族高级将领。从此,藏族僧侣人士在中央王朝任职受封者,代不乏人。他们为缔造和捍卫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篇8:浅析王守仁“知行合一”论
浅析王守仁“知行合一”论
摘要:“知行合一”是王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本文把知行合一论问题放在整个宋明理学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并结合王明致良知学说来探讨知行问题,同时揭示出知行合一论对于朱熹理学的修正。
论文关键词:王明,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谥文成,浙江余姚人。他是继朱熹之后,宋明理学又一影响深远的思想巨匠。王明的学问宗旨是“致良知”,其学问的主要特色即体现为知行合一。
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知一般被认为是道德知识,行则是道德践履,是以知行问题是绾结着道德来论及的。最早论及知行问题应为《尚书》:“非知之艰,惟行之艰”。朱熹在其哲学体系中大量讨论知行问题,此问题遂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大体上来说,朱熹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知行的,即先后与轻重: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废。······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朱熹讲知先行后,是就道德上来说,即致知与力行的先后关系,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知晓道德原则,才能够在行为上合乎道德原则,践履道德行为,成为道德的人。这是就先后来说,落实在行上,则有轻重之分,只有真正去践履孝弟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他是孝弟的。客观地来说,朱熹的知行观是圆融周备的,他既看到了主体认知与力行方面的内在关系,又从效果方面揭示出力行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朱熹的学说蕴含着二元的机制,其后学在申说朱学宗旨时,往往偏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难免造成支离的弊病。随着朱子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逐渐当成士人获取功名的敲门砖,该学说本身内蕴的批判精神与开放精神日益消失殆尽。再加上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功利主义渐成泛滥之势,整个社会出现士风不竞、道德沦丧的局面。王明知行合一之论正是切中时弊,充分揭示了当时士人知与行割裂的状况,以期从根本上纠正当时的学风士风。知行合一是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的第一个命题。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明于贵州龙场驿悟得圣人之道,次年,阳明于贵阳始论知行合一之旨。知行合一之论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当时思想界的震动,但这一观点是阳明一生坚持的观点,即便在他提出致良知之后,他还多次重申这一观点。
王明的知行观首先针对的是光知晓道德原则,比如孝弟,却不行孝弟的人,阳明说: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这里所说的知行本体,是指知已逻辑地包含了必能行,说行即逻辑地内蕴了知。正如说一个人知孝弟,是说此人已行了孝弟的事,而不是指该人只知说些孝弟的话;换言之,说一个人行了孝弟,则此人必然心中了然孝弟了。这便是知行的`本体。依阳明之意,主体所本有的道德本心(按,江右之后即所谓“良知”)本身便是道德原则的制定者,如此便先天地知晓道德原则,然此心不是“一团血肉”,它是主体发到道德行为的源动力,道德本心内蕴着一种不容自已的力量驱动着主体去践履道德行为,故曰“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又载: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是批评那种“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得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的主张,依阳明看来,没有脱离行的独立的知的功夫,也没有脱离知的独立的行的功夫。知行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应当是同一行为的两个方面:就知而言,知为行提供指导,知始终灌注于行之中,尤其是道德行为中,良知至始至终都是一条鞭地下贯于其中,始终为主体的行为作价值的领航;就行而言,行是知的实践,即行是从具体事为上来落实知,另,知本身亦须通过行才能称得上是“真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知行其实主体行为之一体两面任何人、任何行为想知行不合一是决不可能的。阳明在论述知行合一之时,还从动态的角度来展开,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换言之, “知”有行的因素,“行”有“知”的因素,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
江右以后,阳明揭“致良知”宗旨,致良知三字亦把知行融摄进去。传统上一般认为,良知属知,致良知属行,明末大儒刘宗周有云:“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致良知便是把主体本有之良知推致并扩充至极,推致便是依循良知本体来践行道德,良知便是阳明的立言宗旨,在良知的判断下,善念恶念了然于心中,《传习录》下载: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是则还它是,非则还它非,良知是主体自家的准则,依循着这一准则实实落落地去做便可,这便是知行合一。扩充至极便是把良知充塞于主体构建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天德流行之圆善境界。致良知的精义始终在于践行。相对于知行合一来说,“致良知”三字收摄了本体和功夫两方面,既点出了学问的头脑-----良知,又重视道德的践履----致良知,这是从一个更完善更高的层面来揭示说明知行合一。
王明提出知行合一当然有批判朱熹“知先行后”之说,但笔者认为,我们在考察朱熹与王明二人的知行观时,应当认识到朱熹是从经验认知层面来说先后的,王明是在伦理道德的纯粹性这一点来说知行合一的。我们只能客观的说,朱熹知先行后说确实有造成分裂知行的可能,但绝不意味着朱熹本人就赞同知行完全为二。更为重要的是,王明“知行合一”之论针对是当时许多人只晓得说些孝弟的话,而不知切实地去做孝弟的事,或者把知行分做两件,要么造成不能精察明觉,陷于冥行,要么不能真切笃实,陷于妄想,为此,阳明引用《论语》中的话来说明知行合一之理:“‘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是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从这个角度来考察王明“知行合一”说之时,亦可见其今日之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王明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朱熹.朱文公文集[M] .四部丛刊本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三章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针对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风气,朱熹与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个仁者就有无私心的大正大义了。其实,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不仅会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键还在于对仁义这一话语的再阐释罢了。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
篇10: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十二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本章孔子旨在告诉我们贪生怨。《说文解字》曰:“放,逐也”。《广雅》以“放”为“置”。《庄子・天运》有语“放风而动”,“放”是依赖,依靠的意思。《新唐书・隐逸传序》引用孔子语义,曰:“放利之徒,假隐自名。”“放”是追逐的意思。后儒孔安国也说:“放,依也”。他认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宋代士大夫多用心于义利之辩。今不妨引用不同学派之代表性解读,综合参考之。理学家程颐在《程氏经说》中说:“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于己必损于人”。程伊川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以损人利己为招怨之道。王荆公后学陈祥道在《论语全解》中说:“利者,外物也。求在我,所以寡欲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所谓多怨者,不怨已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已”。清儒认为陈祥道多杂老庄思想,寡欲说可证清儒不虚也。然而就“多怨”至简的说法,陈用之解释为自己与别人互相埋怨倒也比较中肯。湖湘学派张颉豆锼嚷塾锝狻范嗑朱熹编辑,敬夫、晦庵二人已是多年朋友,可以把《癸巳论语解》看做朱夫子赞成的解释。张敬夫说“放,依也。放于利而行者,凡事扒蟊憷于己也。怨,由不得其欲而生。彼虽每求便利而事亦岂能尽利于己哉?不得其欲则怨矣。其胸次扰扰,无须臾以宁也。若夫君子正己而已,无所求利,故无不足。而奚怨之萌哉?”
综上所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原则是逐利或者凭利益行事的话,那么,当他做事损人利己时他就会招致对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埋怨社会或者别人。其实,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欲望,都有需要。而如何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需要却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中国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欲,道法自然。佛家的智慧就是缘起性空,因果报应。儒家的智慧就是崇德立业,推己及人,以仁为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这句话,有了更为开阔的对待人生的考察视野。多怨的人往往多有心理依赖,习惯于依赖个体、依赖家庭、依赖单位、依赖社会,而一旦撤掉依赖或者依赖不在,自然就会充满抱怨。抱怨他人者自然会被他人抱怨。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儒家的启示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主体性与担当意识和遵法守德的人生价值的取向。如此,方可乐天知命、少生埋怨。
【论仁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1.论仁作文
3.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4.论谦逊议论文
5.论诚信 议论文
6.论功利议论文
7.论美议论文
8.论诚实议论文
9.论气节优秀议论文
10.论好奇心_高中议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