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收字纸的老人阅读及答案

收字纸的老人阅读及答案

2022-06-17 08:08: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屠龙胭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收字纸的老人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收字纸的老人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收字纸的老人阅读及答案

篇1:收字纸的老人阅读答案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摘编自《汪曾祺全集》)

【阅读题目】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生活所迫,老白只能靠看文昌阁和收字纸为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无怨无悔,甘于寂寞,悠然自得。

B.“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一句,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语言干净利索、淡而有味的特点。

C.老白收到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习题的字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步伐,但老白对此并不大理解。

D.“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一句,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带有悲剧意味。

E.这篇作品写了一个收字纸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叙事平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也不重视高潮的设置。

13.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汪曾祺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说的“和谐”在文中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参考答案】

12.AD。(A.“生活所迫”没有依据;D.“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牵强附会)

13.突出作品描写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生活特征,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背景;烘托人物淡而质朴的人生境界。(答对一点得2分)

14.答案示例:体现在老白身上和他与乡人的关系。老白对自己清贫的生活现状从无怨言,平静地生活着,没有过多的奢望,达观安命,尽心尽责,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的和谐美。老白收字纸时是推门走近,收完转身就走,不惊动主人,有时也问候主人家;逢年过节,大家小户也会送点钱和食物给他,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顺融洽。(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篇2:收字纸的老人阅读答案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阅读题目】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11.(2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12.(4分)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13.(4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4.(5分)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15.(5分)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互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篇3:散文:收字纸的老人

散文:收字纸的老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阅读答案--收字纸的老人阅读答案--收字纸的老人。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阅读答案--收字纸的老人阅读答案。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

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篇4:汪曾祺《收字纸的老人》练习及答案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练习】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生活所迫,老白只能靠看文昌阁和收字纸为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无怨无悔,甘于寂寞,悠然自得。

B.“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一句,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语言干净利索、淡而有味的特点。

C.老白收到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习题的字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步伐,但老白对此并不大理解。

D.“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一句,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带有悲剧意味。

E.这篇作品写了一个收字纸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叙事平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也不重视高潮的设置。

2.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汪老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在文中“和谐”体现在哪里?

4.阅读全文,谈谈“老人”的形象,并探究描绘老人形象的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

1.AD

2.①突出作品描写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生活特征;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背景;

③烘托任务淡而质朴的人生境界。(意对即可)

3.①体现在老白身上和他与乡人的关系。老白对子科技清贫的生活现状从无怨言,平静地生活着,没有过多的奢望,达观安命,尽心尽责,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的和谐美。

②老白收字纸时是推门走进,收完转身就走,不惊动主人,有时也问候主人家;

③逢年过节,大家小户也会送点钱和食物给他,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顺融洽。(意对即可)

4.形象:

①老白对自己清贫生活现状坦然面对,平静地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望,达观安命,尽心尽责,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人生态度。

②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顺融洽的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百姓。

社会意义:

①塑造老白的形象是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生存状态,关注民生。

②弘扬普通人积极地面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的淳朴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意对即可)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

1.汪曾祺《收字纸的老人》练习及答案

2.汪曾祺《熟藕》练习及答案

3.汪曾祺《异秉》原文(2)

4.汪曾祺《鸡鸭名家》原文赏读

5.汪曾祺小说《八千岁》

6.评论汪曾祺《受戒》(附原文)

7.汪曾祺《岁寒三友》原文赏读

8.汪曾祺《异秉》原文及赏析

9.汪曾祺《天山行色》全文品读

10.汪曾祺《云致秋行状》原文欣赏

篇5:老人阅读答案参考

问题:

老人

阴暗艰难的日子来临了……

自己的疾病,亲人的痛楚,老人的凄凉与暗淡……你所珍爱、你为之献身的一切,正在一去不复返的衰败和瓦解.生活已经走着下坡路.

怎么办呢?痛惜?悲伤?与己、与人,这都毫无用处.

在那枯萎、虬曲的树干上,树叶变小变稀了,可是依然那样翠绿.

你也收缩起来吧,走向内心,沉缅于自己的回忆之中吧——在那里,在凝神沉思的心灵深处,你往昔的、只有你一个人理解的`生活,将会在你面前现出他那芳香的仍然新鲜的绿意,闪现出春之爱抚与活力!

但要警惕呀……可别朝前看,可怜的老人

立意:

风格:

答案:

风格:简洁、凝炼是屠格涅夫的创作风格:单一的情节,重大的主题;个性鲜明的人物;诗意的笔调,凄婉的感情.屠格涅夫晚年在孤独与病痛中,完成了散文诗集《老人》的创作,其中透露出作家内心的悲伤、忧思,更充斥着作家对生命、生活执著的信念及对祖国人民、对人类深切的关注与爱.这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是文学的永恒话题,也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不朽价值之所在.本文立意同上

篇6:老人阅读答案参考

1、通读全文,比较老人三次到酒店来的经过,你认为他是一位 的老人。(2分)

2、揣摩老人请求伙计拿酒来时的神态,请将a.“受了伤似的喃喃”、b.“凄惨”、c.“伤感”这三个词语填入文中方框处,依次应为 、 、 。(只填序号,3分)

3、揣摩文章末尾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理解,你认为“伙计”是“老人”的儿子吗?为什么?(3分)

(2)“伙计”为什么要哭着说这么一句话?(2分)

4、本文很注重通过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列举1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1)细节:

(2)分析:

5、请你分别对文中的老人和伙计说一句你最想说的心里话。(4分)

(1)对老人:

(2)对伙计:

6、假如你是“老人”的儿子或女儿,你打算怎样来对待“老人”?(3分)

一个老人的问题(答案)

1、孤苦无依的、企盼有人来过问的(2分。意符即可)

2、c a b(每空1分,计3分)

3、(1)不是。因为文中开头已经交代“伙计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说明伙计当初并非认识老人。(3分)

(2)因为伙计被老人孤苦无依的处境和企盼有人来过问的心情所感动,因此他谎称“爸爸”来安慰老人。(2分)(本题共计5分,言之有理即可)

4、如:a.老人要求伙计倒酒从“一杯”、“两杯”到“一瓶”,说明老人内心的愁苦、孤独之情越来越沉重

b.老人由“拄着”、“支着”到“撑起身”,说明老人身体状况越来越衰弱 c.伙计由“闹懵了”、“不安地答道”到“奔过来,涌着泪水,哭着说”,说明了伙计对老人的态度和感情的变化……(3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5、(1)(说出安慰的话即可,此略) (2)(说出赞赏的话即可,此略)(每小题2分,计4分)

6、(3分。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文中的伙计是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本文叙述了一个孤苦无依的、企盼有人来过问的的老人。

2伙计被老人孤苦无依的处境和企盼有人来过问的心情所感动,因此他谎称“爸爸”来安慰老人。

是一个有爱心善良的好人

篇7:《摆渡老人》阅读答案

13、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3分,每空1分)

14、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儿子),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3分,言之有理均可。语言表达不清的扣1分)

15、愧疚 感激(2分,每空1分)

16、可笑 可敬(4分,每空2分)

篇8:摆渡老人阅读答案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篇9:摆渡老人阅读答案

1.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2.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3.愧疚 感激

4.可笑 可敬

举例 (1)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篇10:摆渡老人阅读答案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3.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篇11:摆渡老人阅读答案

①摆渡老人从少年起,就从爷爷手上接过渡船和撑篙,开始了摆渡生涯,与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结下生死之缘。他摆渡过多少货物,只有这条小河知道;他摆渡过多少行人,只有这条渡船知道;他流过多少汗,只有这根撑篙知道;他唱过多少歌,只有这酒壶知道。

②花开花落,雁来雁去,摆渡老人都伴随着这条小河,厮守着这只渡船,像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像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在他的生涯中至少有三次离去的机遇:第一次是年轻时他救过一个被还乡团追杀的区长,解放后那区长当上了县长,要他到县里去吃公家饭穿公家衣,他婉拒了,嗫嚅: 我走了,谁来摆渡? 第二次是中年时他救过一个跳河自尽的人,这人原是县煤矿的矿长,住牛棚受迫害而寻短见。后来矿长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就请他去煤矿看守仓库,他仍是那句话: 我走了,谁来摆渡? 第三次是老年时他当官的养子要接他进城享福去,他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去,还是那句老话: 我走了,谁来摆渡? 养子说: 爹,您老管那么多干吗? 他很生气,悻悻地说: 你咋这么说话?我不管你那么多,你哪有今天,早喂鳖了!小子记住,你可以忘记我。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

③摆渡老人一辈子没结婚,据说他年轻时痴恋的姑娘被恶霸强抢去后,他就断了婚念。中年时他收养了一个弃婴,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供养子读到大学,进城当了官。养子很孝敬他,多次要接他进城去住,有一次竟跪下哀求他: 爹,您老该享享福了,还这样辛劳我真于心不忍。再说,知道的是您老不愿进城,不知道的还心为我忘恩负义,会指着我的脊梁骂的。就算儿子求您老了。 他才终于吐露了心头的夙愿: 我是想在这小河上造一座桥后再走

④几年后,摆渡老人捐献出一辈子摆渡的积蓄,在小河上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桥。小桥竣工剪彩那天,养子闻讯赶回来接他进城。他仍然摇头。养子困惑地问: 往年您老不肯离开,是要替人摆渡,是想造一座桥,如今您老的心愿实现了,咋还不愿离开? 他痴迷地说: 我离不开这河这船

⑤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 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⑥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 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后来,孩子们也不坐他的渡船了,一是孩子们坐厌了,二是怕耽误了回家做作业,三是家长担心不安全。摆渡老人无奈,抱着酒壶喝闷酒。喝得醉醺醺时就唱歌,常常把自己喝得泪洒襟怀。

⑦摆渡老人忽然养起一群羊来,人们感到蹊跷:怎么突然养羊呢?养羊又不赚钱,好多养过羊的人家都亏本了,他不是不知道。人们观察了多日,才恍然大悟:这古怪老头哪里是养羊,纯粹是把羊当他的义务摆渡对象。他把一群羊分成两拨,把这一拨儿摆渡到小河彼岸无能为力放牧,接着把那一群羊摆渡到小河此岸来吃草,从早到晚,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优哉游哉。这老头,亏他想出这么一个傻到家的点子,真是吃饱了撑的。人们笑过之后,细细咀嚼:傻点子中也有精明之处,自己找活儿干,免得闹出病来嘛!这哪里是在摆渡羊,分明是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从少年起,摆渡老人不知饮过多少酒。

B.自己痴恋的姑娘恶霸抢去之后,摆渡老人便得了 婚姻恐惧症 ,他从此再也不敢跟姑娘谈情说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C.摆渡老人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造桥,不但没有得到家乡人的感激,的反而受到了讥笑,这说明人们在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他。

D.摆渡老人在家乡的小河边放养羊群,不只是为自己找活干,免得闹出病来,更为了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E.这篇小说用补充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一们摆渡老人的一生斯守家乡小河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依恋家乡、至老无悔的农民形象。

(2)小说中的摆渡老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6分)

(3)小说⑤⑥两个自然段写了摆渡老人修桥后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有人说把小说的题目 摆渡老人 改为 摆渡 ,更为合适,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1.(1)C D(C给3分,D给2分,E给1分。)(A. 摆渡生活既单调又乏味,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 没有依据。B. 婚姻恐惧症 , 没有依据。E. 塑造了一个依恋家乡、至老无悔的农民形象 ,人物形象概括不全面。)

(2)①无私奉献。②勤劳善良。③热爱家乡。(每点2分)

(3)①表现人们的世俗与冷漠,来衬托老人的无私奉献。

②让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加阅读兴趣。

③写摆渡老人的失落与痛苦,为后文摆渡老人养羊、放羊做铺垫。(每点2分)

(4)观点一: 摆渡老人 这个题目合适。(2分)①以人物为题目,利于突出小说主要人物。(3分)②与小说写的老人一生摆渡的内容吻合。(3分)

观点二: 摆渡 这个题目更合适。(2分)① 摆渡 凸显中心事件,提示小说线索。(3分)②以 摆渡 为题,更切合小说主旨(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心灵)。(3分)

篇12:摆渡老人阅读答案

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好一番折腾,才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那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漱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有学生耽误了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个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唉,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那时家里太穷”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世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就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他笨拙可笑,鼻子却有些酸酸的。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过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填空。

摆渡老人原先在“我”的眼里是一位的老人,可经过“那一天”之后,他在“我”的心里变成一位_________________的老人。

2、文章最后说“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想象一下,如果“我”真的又见到了摆渡老人,会跟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摆渡老人”与“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两位老人中,你更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条有关尊敬、关爱老人的公益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可笑可敬

2.示例:摆渡老人,这些年来一直好好读书,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3.提示: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好好爱护老人吧,总有一天,你我都会老去。

【收字纸的老人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老人与鸟儿阅读及答案

2.太阳·老人·少女的阅读题及答案

3.《老人与树》阅读答案

4.摆渡老人现代文阅读答案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

6.《捡垃圾的老人》阅读答案

7.湿字纸绕口令

8.《桃花心木》阅读及答案

9.《目送》阅读及答案

10.阅读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收字纸的老人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