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河阅读及答案

黄河阅读及答案

2022-12-25 08:09: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豆鲸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黄河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河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阅读及答案

篇1:黄河阅读答案

17、气势雄伟,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18、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19、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0、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的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之一”则表示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21、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或: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意思相近均可)

篇2:黄河阅读答案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www.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⑤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3分)

答:

18、用简明的.语言表述黄河流域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3分)

答:

19、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答:

20、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3分)

答:

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3分)

答:

篇3:黄河西流阅读答案

赵丽宏

天的尽头,闪烁着一道灿烂的金光,像一柄神奇的宝剑,从蓝天深处脱鞘而出,横陈在天地之间。站在梁上远眺,中国人的母亲河仿佛在天边流动。这就是黄河第一曲。眼前的景象,正合李白的诗意:“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接下来那句:“东流到海不复回”,在这里就不对了,得把“东流”改为“西流”。毫无疑问,李白没有到过玛曲,也没有登过梁。我眼前黄河西流的奇观,李白无从得知。这里,天高地阔,天地间的人显得渺小之极,远方的黄河也只是天地间的一道细流。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人们在歌子里这样唱:“远看黄河一条线”,把在高山上远眺黄河的感觉描绘得非常传神。如果把黄河看作天地间的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倔强而又聪慧的生命,她心怀着遥远的目标,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不因为挫折而颓萎,在跌宕坎坷、危机四伏的旅途上,她坚定地走着,没有任何力量能中断她投奔海洋的脚步。曲折的美,是天底下最有魅力的美。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便具有这样的魅力。

我站在梁上,凝视着远在天边的黄河,久久不忍离去。甘南的朋友笑着催我:“走吧,我们会带你走到黄河边上的!”

大约三个小时后,我真的站在了黄河岸边。在高山上远眺时如剑如线的那一脉细流,此刻成了一条宽阔的大河。眼前的黄河,和人们印象中的黄河完全是两回事。在兰州,在洛阳,在开封,在济南,我曾经见到过中游和下游的黄河,那是一条浊浪汹涌、黄水滔滔的河,是一条奔腾翻滚的黄龙,河里的水流,简直就是浑浊的泥浆。而这上游的黄河,却平静而清澈,河水以极慢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流着,明镜般的河面上,倒映着深蓝的天和雪白的云。跟我一起来的儿子在河滩上奔跑欢叫,还捡来石片在河面上打水漂,石片在平静的水面上旋舞蹦跳,溅起一圈圈涟漪……这样的清流,怎么也无法和我记忆中那条咆哮浑浊的黄河融合在一起,倒是使我联想起江南的新安江和太湖,联想起我故乡崇明岛上的河。然而黄河和江南的河流毕竟是不一样的,平缓的河滩连着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成群的绵羊和牦牛在悠闲地吃草。一个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坐在草地上看着我们,远远看去,犹如盛开在绿草中的`一朵硕大的红花。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好像已触到天边涌动的白云。

黄河在这里静静地西去,没有浊浪,没有涛声,没有匆忙的喧嚣。然而谁能否认,这就是黄河?宁静致远。这平静清澈的流水,不久将掀起惊天动地的波涛。我想,眼前的黄河,多么像一个胸怀博大的勇士,在生死搏斗的前夕,独享着珍贵的宁静。

( 节选自《岁月的目光》,广东旅游出版社)

1.品析下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一个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坐在草地上看着我们,远远看去,犹如盛开在绿草中的一朵硕大的红花。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好像已触到天边涌动的白云。

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要把黄河“东流”改为“西流”,你知道为什么吗?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黄河的?

4.与下游相比,上游的黄河有何特别之处?

【第33期第2版《大美三峡扑面来》参考答案】

1.这两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写景。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比喻成一朵硕大的红花,非常生动形象。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

2.黄河从高耸入云的巴颜喀拉山上飞流而下,奔腾向东,遇到岷山的阻挡后,突然改变方向,调转头由东向西北流去,形成九曲黄河的第一个弯道,即作者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3.由远而近的观察顺序。

4.下游的黄河浊浪汹涌、黄水滔滔,而上游的黄河平静而清澈,河水以极慢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流着。

篇4:《黄河之水》阅读答案

①“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句并不是凭空杜撰。在黄河的上游,我看到了从蓝天和白云中流下来的黄河。那是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能看到水底下的卵石,看到在清澈的流水中嬉戏的小鱼。世界上的江河,原本都这样清澈。

②在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变得浑浊,浑浊得像一条泥浆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面对这浊浪滚滚的黄河,我并没有觉得它受到了污染,我想,这是流水和高山大地亲热的结果,是天作之合,是自然。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我们没有理由责备自然。

③在兰州,我站在那座有名的大铁桥上,俯瞰在桥下奔流的滔滔黄河,河水打着漩涡,像万马咆哮,奔向它们向往的既定目标。就在我默默凝视黄河的时候,站在我身边的一个穿着时髦的女郎随手把一个可口可乐罐扔进了黄河。我吃了一惊,下意识地问:“你怎么能这样乱扔?”女郎朝我一笑,答道:“这么脏的河水,有什么关系。”那个红色的可乐罐在黄色浊浪中冒了几下,就不见了踪影。

④在黄河边,每天有多少人把手中的废物随手扔进黄河?

⑤黄河流到甘肃临夏境内时,水势稍稍变得平缓。因为,再往下游,就是刘家峡水库,水库大坝把汹涌的河水拦住了。在这里,我坐游船去看黄河边的炳灵寺石窟。黄水在船舷边翻卷,涛声惊心动魄,两岸峰峦千奇百怪,像无数奇妙的雕塑排列在岸边。这些雕塑,是黄河的杰作,是流水冲击山峦的结果。热情的船主用黄河鲤鱼招待我,在甲板上,我们吃鲤鱼肉,喝鲤鱼汤,当然还有酒和饮料。几个年轻的船员很豪爽,几乎能一口气喝完一瓶啤酒。喝完酒之后的动作使我吃惊:他们一甩手,就把酒瓶扔进了黄河。当然,那些装饮料的瓶瓶罐罐,也无一例外,统统被扔进了黄河。他们的动作,自然得就像随便撩一下头发搓一下手掌,这样的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如果我大惊小怪地对他们的这种习惯表示惊愕,大概会被他们嗤笑。不过,我还是表示了我的看法。我喝完了一罐饮料,船员们把他们的瓶子扔进黄河时,我一直把空罐捏在手里。一个船员来收我的空罐时,我告诉他,我要把空罐带上岸去。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不能污染黄河。”船员以为我说笑话,一边把手里的瓶子扔下船,一边哈哈大笑着走开了。

⑥我看着手中的空铁罐,生不出一丝一毫幽默感。再看身边的黄河,只见黄浪滔滔,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们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⑦看完炳灵寺石窟,坐一艘快艇去刘家峡大坝。快艇驶近库区时,河面越来越宽阔,水流越来越平缓,河水也由黄转绿,越来越清。进入库区后,只见天蓝水绿,风平浪静,快艇滑行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那条浊浪汹涌的黄河彻底消失了,河水变得像它的上游一般清澈。当水平线上出现刘家峡水电站巍峨的大坝时,我突然发现,绿色的水面上有一线黑色迎面而来,就像是天上的一大片乌云,罩住了碧绿的水面。这是什么?等快艇驶近,真相便大白了:原来,这正是人们一路往黄河中抛撒的污物,它们汇聚在这里,浮在水面上,黏稠乌黑,壅集着人间的污秽,散发着臭气。在这片乌云中,有空铁罐空酒瓶,还有那些永远也不会腐烂的塑料盒塑料袋……在它们的覆盖之下,任何流水都不再有清澈可言。我不知道,当这片乌云涌进水电站时。会出现怎样的.景象。人类破坏自然,必定会遭到惩罚,此刻,这可怕的报应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

⑧面对黄河中这片乌云,我的心情沉重。黄河啊,你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伟大杰作,而你的子孙竟把你当成了垃圾箱!惭愧!

1.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含义。

(1)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

(2)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们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4.请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

1.开头两段分别写了黄河源头河水的壮阔清澈和黄河在黄土高原的自然浑浊,突出了黄河的自然状态,引出本文话题,与下文黄河被污染形成强烈对比。

2.①比喻:例如“黄河变得浑浊,浑浊得像一条泥浆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生动地刻画出黄河浑浊的程度和黄河水奔腾咆哮的动态;②排比:例如 “黄河啊,你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伟大杰作”,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表现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3.(1)“惊奇”写出船员对“我”的环保举动感觉意外,表明他们乱扔垃圾已经成为习惯。(2)“似乎”一词意在突出眼前所见之事“好像是”,但实际 “并不是”;因为从表面看:人们扔下的垃圾的确被滚滚的黄河水卷走,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卷走,它们汇聚在刘家峡大坝,浮在水面上,黏稠乌黑,壅集着人间的污秽,散发着臭气。

4.作者通过对黄河水上下游的变化和人们习惯在黄河中乱扔垃圾,使得黄河聚集污秽、散发臭气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沉重心情,呼唤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的黄河。

篇5:黄河阅读训练及答案

黄河阅读训练及答案

黄河(15分)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⑤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3分)

答:

18、用简明的语言表述黄河流域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3分)

答:

19、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答:

20、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3分)

答:

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3分)

答:

参考答案:

17、气势雄伟,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18、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19、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0、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的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之一则表示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21、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或: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意思相近均可)

篇6:《黄河》阅读答案及赏析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篇7:《黄河》阅读答案及赏析

1.(5分)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篇8:《黄河》阅读答案及赏析

《黄河》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借着吟咏黄河对晚唐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整个社会政治进行了影射和讽刺,句句扣紧黄河,写得形象生动,故事连篇;但又句句话外有话,表现了罗隐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愤慨与不平。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这里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银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这样看来,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才出昆仑便不清”,从源头上就是“浊”,此中寓意显而易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这首诗切定黄河,而又别有所指,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诗人对于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篇9:《黄河》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混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接着又用“天意难明”四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骋想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不清”。这也是有寓意的。“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混浊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翻译出来就是:要到黄河象衣带那么狭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了。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上句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象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时才肯放手。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他们既然占据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见王嘉《拾遗记·高辛》),所以诗人说,三千年(应是一千年)黄河才澄清一次,谁还能够等得着呢?于是笔锋一转,不无揶揄地说:既然如此,就不劳驾您预告这种好消息了!换句话说,黄河很难澄清,朝廷上的乌烟瘴气同样也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对唐王朝表示绝望的话。此后,罗隐果真回到家乡杭州,在钱镠幕下做官,再不到长安考试了。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这构思就很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所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黄河我的母亲河诗歌

2.诗歌保卫黄河

3.诗歌黄河落日

4.诗歌黄河颂光末然

5.诗歌朗诵黄河颂

6.保卫黄河诗歌朗诵

7.赞颂黄河的现代诗歌

8.诗歌黄河颂

9.精选描写黄河的诗歌

10.黄河诗歌朗诵

【黄河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答案

2.《桃花心木》阅读及答案

3.《目送》阅读及答案

4.阅读题及答案

5.诗词阅读及答案

6.霜叶红于二月花阅读及答案

7.《天窗》阅读及答案

8.《马赛曲》阅读及答案

9.军刀阅读及答案

10.醉翁亭记阅读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黄河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