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及答案
“我要进组了哈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诗词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诗词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诗词阅读及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雨晴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1.诗歌前两句 、两词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前、雨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致。(2分)
12.诗中的“疑”字很是让人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晴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1.初见 全无 (2分)
12.“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说出一种或能自圆其说即可)(2分)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4分)
雨晴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4.(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4分)
(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4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散步阅读答案
鱼化石阅读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海市蜃楼阅读答案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篇2:《西江月》诗词阅读答案
关于《西江月》诗词阅读答案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3分)(2)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9.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2分)
篇3:孤雁诗词阅读答案
孤雁诗词阅读答案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夔州时所作。
14.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5.诗人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运用“单”字,叙写当初在衡阳回雁峰失去伙伴的大雁返程的状态。
B.颔联中诗人运用典故写到大雁路途遥远却又身单力薄,凸显了大雁的心理状态。
C.尾联中诗人成功运用了衬托的笔法,将大雁的艰难处境凸显出来,并发出心声。
D.诗人在这首诗中借物抒怀,借助对孤雁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郁闷情怀。
1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题中“孤”的含意。(6分)
答案:
14.(3分)D(“郁闷”,不准,是孤高、孤傲的.心怀)
15.(6分)
示例1:(1)大雁,离开雁群成为孤独的飞雁;结合诗句解读大雁的“孤独”(1分+2分);
(2)作者借物抒怀,借处境相似的大雁说自己的孤独,但作者内心却是孤高(孤傲)的。(1+2分。突出“孤高”即可2分)
示例2:
(概括说到亦可):
(1)大雁:衡阳失群,回程落单;任重道远,形单影只;高空呼急,月冷影残;寒夜露宿,远离凫p。(3分)
(2)诗人:指出“孤”看似“孤单”,诗人实则在表明自己宁可在困苦环境之中也要做大雁,不与凫p辈为伍,坚守“孤高(孤傲)”之心。(1+2分。突出“孤高”即可2分)
篇4:诗词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诗词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10-11题。(6分)
【甲】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次萧冰崖梅花韵①
宋·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注:①这首诗是唱和萧冰崖的《梅花》诗而作。
10、【甲】【乙】都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品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乙】诗的'三四两句欲扬反抑,写得意味深长。请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凌寒独放(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开放),高洁(或:洁身自好),孤傲(或:孤远)。(3分,各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1、如果牡丹花开得比梅花早,还有谁会顶着风雪去欣赏梅花呢?从字面上来看,诗人似乎是在贬低梅花,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所以诗人实际上是在赞美: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3分。意思符合即可)
篇5:《梦江南》诗词阅读答案
《梦江南》诗词阅读答案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①兰烬:烛火的灰烬。
(1)兰烬落,屏上暗红蕉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析。(3分)
(2)诗中闲字值得玩味,妙在何处?(3分)
参考答案:
6.(1)更深、烛尽、光微,屏上的红蕉(美人蕉)昏暗模糊。这样的景物(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为下文寂寞难耐的思乡做了很好的铺垫。
(2)答案一:闲字本为悠闲之意,在此表现的却是身闲心不闲。闲暇之余,寂寞难捱的`思乡之情不时涌上心头。闲时而无闲情,身与心的矛盾越发突出了思恋之苦,一个闲字,让思乡欲罢不能。
答案二:明明对江南(家乡、恋人)思得苦,恋得深,以至于频频入梦,却偏偏以闲字遮掩,愈是轻描淡写的掩饰,愈是貌似不经意的真情流露,就愈浓烈地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牵挂。闲字之妙,妙在欲盖弥彰。
篇6:饮酒的诗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篇7:欧阳修浣溪沙诗词阅读及答案
欧阳修浣溪沙诗词阅读及答案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5、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16、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5、“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16、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4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0.(1)“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力。(2分)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4分。答出特征2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词中空格处,填上“出”好,还是填“荡”好?请说说理由。(3分)
7.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6.(共3分)用“出”好(1分),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用“荡”则无此效果(2分)。(如果选“荡”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
7.(共3分)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译文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
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
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
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
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篇8:忆秦娥娄山关诗词阅读答案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阅读答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什么说“从头越”这三个字用得好?(2分)
答:
2、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勾勒了怎么样的典型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3、这首词以描绘了红军什么壮举,抒写了红军怎样的精神?(2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三个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 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3、《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六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篇9: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诗词阅读题目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
▲(2)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2分)
▲
【诗词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0.《桃花心木》阅读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