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乐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土豆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渔父乐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渔父乐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渔父乐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渔父乐
[宋]徐 积
水曲山隈①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渔父乐》诗词阅读题目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
篇2:渔父乐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1)(2分)塑造了一个洒脱自在的渔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4分)借写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芦花掩映村落这一清幽美景,表现出小渔村的安谧静美,表达作者对小渔村的喜爱,巧妙地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融于景中。(意思对即可。)
《渔父乐》诗词作者简介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三岁父殁,因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行遇石,避而勿践。事母至孝,母亡,庐墓三年,哭不绝音。初从胡瑗学。
篇3:《渔父乐》阅读答案和赏析
《渔父乐》阅读答案和赏析
[宋]徐 积
水曲山隈①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塑造了一个洒脱自在的渔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4分)借写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芦花掩映村落这一清幽美景,表现出小渔村的'安谧静美,表达作者对小渔村的喜爱,巧妙地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融于景中。(意思对即可。)
赏析:
在溪水弯弯的山坳里有四五户人家,这里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生活宁静恬淡。夕阳西下,光线微弱,山村转暗,映衬之下,白色的袅袅炊烟更为醒目。村落隔在一片白茫茫芦花之后,掩映在夕阳残照的迷茫淡淡烟雾之中,既显得山村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安定祥和,又给人以桃花源似的神秘幽静。
山村隔于一片白色芦花之外,更突显水曲山隈处的荒僻,自然状态的气息更为浓重。这和秋天、暮色的格调是一致的。如果“四五家”不是“隔芦花”,而是由绚丽的山花和茂密的稻菽围绕,氛围则大不相同了。
篇4:《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渔父》
渔父
五代 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
⑴此词调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另《古今诗话》中亦云:“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煜《渔父词》二首。”又,《花草粹编》中此词有题作“题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并注云:“金索书,不知书名抑书法也。”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引陶谷《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依王仲闻解,“金索书”即“金错刀书”,也就是李煜的书法。
⑵棹(zhào):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⑶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纶,钓鱼用的粗丝线。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⑷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⑸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⑹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译文:
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全词借景寓意,突出了渔父的独立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向往自由、隐逸遁世的思想情趣。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篇5:《渔父》阅读答案
《渔父》阅读答案李中
(南唐)李中①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注:①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
8.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人说此诗体现了农村独有的乡土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述。(6分)
9.“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5分)
《渔父》阅读答案李中
8.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画(1分),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3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1分);体现了淳朴民风,令人陶醉(1分)。
9.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1分);“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1分)“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2分)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1分)。
篇6:《渔父》阅读答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 D.可以濯吾缨(洗)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游于江潭 室西连于中闺
B.自令放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与时俯仰,以通其惑
D.安能以身之察察 不知老之将至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参考答案:
9.A形容:形体容貌
10.B助词,译为“呢”( A在,介词/和,介词 C那,指示代词/自己的,代词 D定语后置的标志/取独)
11.B 动作和外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12.①整个世上的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个个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清”“见”各1分,共3分)
②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于”“推移”各1分。共3分)
篇7:《渔父》阅读答案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一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色,看孤鸿明灭。
二
短棹钓船轻,江上晚烟笼碧。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
锦鳞拨剌满篮鱼(1),取酒价相敌(2)。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
注:(1)拨刺:活鱼振鳍泼尾之态。(2)相敌:相抵。
(1)第一首词具体表现了渔夫生活中的哪些内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4分)
(2)第二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试简析。(4分)
(1)饮酒、垂钓、赏景,塑造;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官场)、隐居江湖(独钓寒江)的渔夫形象。(评分说明:三要点,每点一分,具体内容体现在,醉醒更无时节,白天“绿蓑青笠”,“披霜冲雪”垂钓,晚上悠闲看新月,看孤鸿明灭;渔夫形象答到大致意义即可,一分。)
(2)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描绘了晚烟笼罩的江面景色,钓船悠悠,塞雁与海鸥在天空自由飞翔,篓中鱼儿活蹦乱跳,渔夫满载而归等景象,(2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1分)(评分说明:分析占2分,必须要有简单的景色描绘分析。答其他手法的酌情给分。)
篇8:《渔父》阅读答案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 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 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
(1)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曲,简述渔父的形象特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乔吉是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和享有盛名的散曲家,他一生穷困潦倒,寄情诗酒,其散曲多啸傲山水和青楼调笑之作,风格以清丽婉约见长,形式整饬,节奏明快,讲究锻字炼句,雅俗并用,雅丽含蓄中蕴涵天然质朴的'韵味,但带有更多的江湖游士气息。这首元曲写的是渔父垂钓的生活。前三句写景,色彩斑斓。接着描述自己的心态,表示失去了对仕途的兴趣,只一心想着泛舟江海。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惯得身轻,描绘了两种不同生活的感受,褒扬了山野水上生活的乐趣,贬抑宫廷生活的无益。最后一句牵动一潭星,尤为精彩,使人联想到在晚秋的水面上,渔竿收放,泛起的涟漪,摇动潭面浮着星星倒影的景象,写得十分形象。曲中表现了隐逸者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体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
答案 (1)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2)写出了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
篇9:《渔父》阅读答案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②。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③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④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沧溟:指江海。③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④丝纶:指垂钓的丝线。
14. “中吕”是这首诗歌的( )。(1分)
A.曲牌 B.词牌 C. 宫调 D.套数
15. 分析诗歌画线部分的作用。(3分)
16.诗歌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法都颇具矛盾性,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C
15.(3分)多用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营造了清朗明丽的意境,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后文写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16.(4分)诗歌塑造了秋天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既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又不期然地表现了隐逸者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体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
篇10:《渔父》阅读答案
渔父乐
[宋]徐 积
水曲山隈①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渔父乐》诗词阅读题目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
《渔父乐》诗词阅读答案
(1)(2分)塑造了一个洒脱自在的渔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4分)借写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芦花掩映村落这一清幽美景,表现出小渔村的安谧静美,表达作者对小渔村的喜爱,巧妙地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融于景中。(意思对即可。)
《渔父乐》诗词作者简介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三岁父殁,因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行遇石,避而勿践。事母至孝,母亡,庐墓三年,哭不绝音。初从胡瑗学。
【渔父乐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相关文章:
1.渔父原文及翻译
2.诗词阅读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