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2022-07-05 08:24: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森田童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篇1: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敷山记

(元)戴表元

昔予尝读晋人《绝交书》、《誓墓文》,心诚怪之。以为诸公酣咏山林,沉溷乡井,亦云过矣。久之叹曰:嗟乎!士大夫心知材业无所益于时,宁出此焉,犹可矫懦激顽哉。然此事贫者亦不易为,则好义之士,又有为之裒工穿磵,致镪买山,以成其高者。若吾家处士之于吴中,符山人之于襄阳,风流客主,天下两贤之,而今岂复有斯人乎?

庚寅之冬,遇吴兴姚子敬于杭。子敬倾然为予到敷山之事。敷山者,西于吴兴十有馀里,山中卷外截,水罄折行平原茂樾间。左右之徐山、杼山,挟敷山而蹲。敷山之前,苍峭亘连,圭起虡伏,望而知为美壤也,然已入于势家,莫可物色。更累十年,子敬之邻有曹君者,始售而有之。既克有之,则以予子子敬。於,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子敬曰:“我诚不敢望敷山之美也,而不敢不成曹君之义。且吾亲年高,他日倘幸以为寿藏,而筑室读书于其侧,耕渔以给口,藏修以养体,咏歌以舒志,洋洋乎曹君之赐,吾事毕矣。”

吾闻之惊喜。夫子敬之所以得于曹君,与曹君之所以知子敬,视古人何远哉!虽然,曹君义人也。子敬非材业无所益于时者也,予未识子敬时,凡从吴兴来者,夸子敬不容口。曹君亦用是贤贤乎?及既识子敬,乃恂然一儒徒。清苦刻厉,议成而言,虑言而动,其不负敷山审矣。则曹君不为伤义,子敬不为沽惠也,虽然,子敬材诚高,业诚良,知子敬者,或不皆如曹君之真。将有结驷千乘,兼金束带,问途于敷山之下,是吴兴之荣,子敬之达,非敷山之得曹君也。曹君曰:“吾何暇于是?抑子之言为悫,姑为我记之。吾将自书以镌于敷山之石。”子敬名式,曹君名元。弟名浚者,字资深;名渊者,字子登。余剡源戴表元,子帅出。庚寅之岁,是为某年。谨记。

相关试题答案

16.(3分)C(没有注意词类,根据下文推断应该是名词“家口”)

17.(3分)C (A都是承接连词“用来”,B都是介词“在”,C取消句子独立性/表宾语前置,D都是介词“替,给”)

18.(3分)B(“曹君没有空闲写作,体现曹君不事夸饰的品格”错。一是没有因果关系,二是集中对文章“何暇”一词的理解。根据上下文也可以推知解释为“哪里谈得上”)

19.(3分)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日/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断对两处给1分,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断成“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不扣分)

20.(7分)

(1)(4分)姚子敬与曹君相得,以及曹君了解姚子敬的原因,和古人相比多么遥远啊!(落实“得”、“之所以”、“视”各1分,全句顺畅1分)

(2)(3分)曹君也因此以贤能者为贤能吗?(落实“用是”‘‘贤贤”各1分,全句顺畅1分)

参考译文

过去我曾经读晋人的《绝交书》、《誓墓文》等书,心里实在奇怪那些记载。认为那些先 生太热忱于歌咏山林,沉迷于家乡,也太超过限度了。我一只过了很久以后才感叹道:唉!’读书人心里知道才华对时代无用了,到这个地步了,还可以假装懦弱显示愚笨啊。可是这件事贫困者无法做、只有好义之士,又可以替他们加工开凿山溪,拿出钱来买下山林,来成就那些高名的。像我这个隐士在苏州,符山人在襄阳(典故:匡庐符载山人,遣三尺童子,赍数尺之书,乞买山钱百万。公遂与之,仍如纸墨衣服等),双方都是十分洒脱,天下都以为两者是贤能的,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人呢?

庚寅之冬,在杭州遇到吴兴的姚子敬。姚子敬尽力替我张罗到敷山一行之事。敷山距离在吴兴西面十多里,这座山里面峰峦迭起外面却笔陡,中间水流曲折树木茂密。敷山左右有徐山、杼山,两山夹杂着敷山。敷山之前,苍峭亘连,高低起伏,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好地方,可是已经被权势之人买下,不能再拥有。过了几十年,姚子敬有一位姓曹的邻居,才买下它。买下它以后,就赠给我们家的姚子敬。啊!姚子敬想得到一个地方得以长久居住,已经很久了,可不敢奢望像敷山这样的.好地方!曹君说:“美丽的敷山,我侥幸获得了。你虽然贫困却贤能,我来成就你吧。”姚子敬说:“我实在不敢奢望获得美丽的敷山,却不敢不领受曹君的恩惠。况且我双亲年事已高,以后侥幸死了埋葬在这里,同时我在旁边筑室读书,耕种捕鱼用来供给家人,专心学习用来休养身体,吟咏歌唱你过来抒发心愿,曹君的恩赐可谓是广大啊,把我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很惊讶喜悦。姚子敬与曹君相得,与曹君了解姚子敬的原因,和古人相比多么遥远啊!虽然如此,但是,曹君确实是义人。姚子敬不是才华对时代无用,我还未认识姚子敬时,凡是从吴兴来的朋友,夸耀姚子敬绝不容口。曹君也因此以贤能者为贤能吗?等到认识姚子敬以后,确实是一介儒徒。清贫困苦认真严肃,.意见思考成熟了才发言,发言以后就行动,他不会辜负敷山,是十分明白的事情了。那么曹君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伤害大义,姚子敬不会因为这件事购买恩惠,虽然如此,但是,姚子敬才能确实杰出,学业确实优良’了解姚子敬的人,或许不都像曹君一般真诚。将有大量高贵的马车,地位高贵的官员’询问到敷山如何走,这是吴兴的光荣,是姚子敬的发达,不是敷山合适曹君。曹君日:“对这件事我哪里谈得上?还是你的话比较真诚,姑且替我记录一下。我将亲自镌刻到敷山的石头。”一起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有:姚子敬叫姚式,曹君叫曹元。他的弟弟叫姚浚的,字资深;叫姚渊的,字子登。我是剡源戴表元,儿子叫戴帅出。庚寅这一年,应该是年号某某年。我恭敬地记载下这件事。

篇2:元行冲文言文阅读翻译

元行冲文言文阅读翻译

元行冲

元澹,字行冲,以字显,后魏常山王素莲之后。少孤,养于外祖司农卿韦机。 及长,博学,尤通故训。及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狄仁杰器之。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疢。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石,可乎?”仁杰笑曰:“君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

景云中,授太常少卿。行冲以系出拓拔,恨史无编年,乃撰《魏典》三十篇,事详文约,学者尚之。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出石,有牛继马之象。魏收以晋元帝乃牛氏子冒司马姓,以著石符。行冲谓昭成皇帝名犍,继晋受命,独此可以当之。有人破古冢得铜器,似琵琶,身正圆,人莫能辨。行冲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开元初,罢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兼关内按察使。自以书生,非弹治才,固辞。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嗣彭王子志谦坐仇人告变,考讯自诬,株蔓数十人,行冲察其枉,列奏见原。四迁大理卿,不乐法家,固谢所居官,改左散骑常侍,封常山县公。充使检校集贤,再迁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先是,马怀素撰书志,褚无量校丽正四部书,业未卒,相次物故。诏行冲并代之。玄宗自注《孝经》, 诏行冲为疏,立于学官。以老罢丽正校书事。

初,魏光乘请用魏征《类礼》列于经,帝命行冲与诸儒集义作疏,将立之学,乃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采获刊缀为五十篇,上于官。于是右丞相张说建言:“戴圣所录,向已千载,与经并立,不可罢。魏孙炎始因旧书擿类相比,有如钞缀,诸儒共非之。至征更加整次,乃为训注,恐不可用。”帝然之,书留中不出。行冲意诸儒间己,因著论自辩。俄丐致仕,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题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命易以木,弦之 弦:弹奏

B.业未卒,相次物故 卒:完成

C.有如钞缀,诸儒共非之 钞缀:抄袭,连缀

D.俄丐致仕,十七年卒 丐:请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也是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如“注疏”。

B.“右丞相”古代官职,丞相之一。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

C.“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范晔《张衡传》)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赠典”是指古代朝廷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行冲有见识。有人挖古墓得到一个形状像琵琶的铜器,人们都不能辨认,元行冲辨识是阮咸所作的乐器,让人用木头仿作了一个,果然能够演奏。

B.元行冲很有才学。他早年凭借书法闻名于世,长大后,学识渊博,通晓训诂之学,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为通事舍人。

C.元行冲为人谦逊正直。朝廷曾让他出任岐州刺史,兼任关内按察合,可是他自认为是一介书生,不是监察弹劾之才,就没有接受任命。

D.元行冲为人申诉冤屈。嗣彭王之子李志谦因仇人告发而获罪,经受不住拷打审讯就被迫认罪,株连了数十人,元行冲审查得知他们冤枉,上奏恕免了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恨史无编年,乃撰《魏典》三十篇,事详文约,学者尚之。

译文:

(2)帝然之,书留中不出。行冲意诸儒间己,因著论自辩。

译文:

试题答案:

10.A(原:原谅,宽恕)

11.D(“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错,应为“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的典礼”)

12.B(“他早年凭借书法闻名于世”分析有误,文中的“以字显”的意思是以他的字“元冲”显名于世,这里的“字”不是书法的意思。)

13.(1)遗憾史书没有编年,于是撰写了《魏典》三十篇,记事详备而文字简洁,学习的人们都推崇它。(“恨”“乃”“详”“约”“尚”各1分)

(2)皇帝同意张说的建议,那书就留在宫中不再拿出来。元行冲猜测是儒生们在离间自己,于是写文章给自己辩解。(“然”“意”“间”“著”“自辩”各1分)

【参考译文】

元澹,字行冲,以字“行冲”显名于世,是后巍常山王元素莲的后代。元行冲小时候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父司农卿韦机门下。等长大后,学识渊博,尤其通晓训诂之学。等考中进士,多次升迁为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他曾经对狄仁杰说:“下级侍奉上级,就像富贵人家积蓄钱财以备自用,脯腊膎胰等肉食是用来提供补养的膳食,参术芝桂是用来预防疾病的。门下充陈的美味太多了,希望能用小人备做一种药石,可以吗?”狄仁杰笑着说:“您正是我药笼中的药物,不能一天没有啊。”

景云年间,(元行冲被)授任太常少卿。元行冲因世系出自拓拔氏,遗憾史书没有编年,于是撰写了《魏典》三十篇,记事详备而文字简洁,学习旳人们都推崇它。当初,魏明帝旳时候,河西柳谷出产旳石头,有牛跟在马后旳形象。魏收因晋元是牛氏之冒用司马姓,就说这石头是征兆。元行冲说昭成皇帝名叫犍,继晋之后承受天命,只有此人可以担当。有人挖古墓得到一个铜器,形状像琵琶,器身正圆,没能人能辨认。元行冲说:“这是阮咸所作旳乐器。”命令人换成木头制作,再装上弦,它旳声音清亮雅致,演奏音乐旳人于是叫它“阮咸”。

开元初年,朝廷罢免元行冲太子詹事旳官职,元行冲出任岐州刺史,兼任关内按察使。元行冲自认为是一介书生,不是监察弹劾之才,坚持辞谢不接受。召入朝廷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嗣彭王之子李志谦因仇人告发而获罪,拷打审讯因经受不住就自己承认妄加给自己旳罪,株连了数十个人,元行冲审察得知他们冤枉,上奏恕免了他们。四次升迁大理卿,他不喜欢法家,坚持辞谢所任之官,改任左散骑常侍,封常山县公。充任使检校集贤。两次升迁任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在这之前,马怀素撰写书志,褚无量在丽正殿校正四部书,事情没有完成,相继去世。皇帝下诏让元行冲一并代替他们旳职务。唐玄宗自己为《孝经》作注,下诏元行冲作疏,在学官中设立。因年老结束丽正殿校书之事。

当初,魏光乘请求把魏征旳《类礼》列入经书中,皇帝命令元行冲和诸儒一起作疏解,准备在学官中设立,于是他带领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采集删减著为五十篇,进呈给朝廷。当时右丞相张说建议说:“戴圣所集录旳,前后已经有千年了,也经书并立,不可以废止。魏孙炎开始利用旧书接选类比,如同抄袭连级在一起,儒生们一起非议他。到魏征再加以整理,以作注解,恐怕不能作为经书来用。”皇帝同意张说旳建议,那书就留在宫中不再拿出来。元行冲猜测是儒生们在离间自己,于是写文章给自己辩解。不久请求退休,开元十七年去世,享年77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篇3:百丈山记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

百丈山记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

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

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隘:狭小

解析:C项,据:占据,位居。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B.山之胜盖自此始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循磴而东又为石梁,度而北

D.虽盛夏亭午无暑气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解析:B项均为“助词,的”。A项,乃:副词,才/副词,是,表判断。C项,而:连词,表修饰/表顺承。D项,虽:连词,虽然,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即使。

答案:B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2段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解析:C项文中作者认为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并未说游人可不必前往。

答案:C

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答案:(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流水声。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答案: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林薄间东南望????薄:迫近

B.日光烛之 烛:照耀

C.不可殚数 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

解析:A项,薄:密林。

答案:A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②一峰独秀出?③皆若飞浮来往?④下临峭岸, 深昧险绝?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1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 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D项“它们”错误,应为“可观者”。

答案:D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答案:太阳迫近西山,在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答案: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如何准确辨析说明方法?

1、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据说、譬如…举例只举一部分。(与打比方区分)

2、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3、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 ……是……,这就是……,叫……。

4、作诠释:事物和事理的局部、某一方面的性质、特征介绍,某种原因的解释,因为,由于、这时有什么造成的。

5、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概数、确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

6、作比较:两种东西比 而、比……和……。也、相对于、较……

7、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

8、引资料:引用言论,标记是引号。、资料、传说、民谣。

9、摹状貌:既说明文中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10、列图表:标志明显,不多赘述。

阅读如何确认重点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篇4:龙洞山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龙洞山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3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2 D 3 D 4 C

5.(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篇5:《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集锦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篇6:《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翻译】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篇7:记超山梅花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记超山梅花

作者:林纾

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余与陈吉士、高啸桐买舟访之。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是晚仍归栖溪。

迟明,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野水古木,渺滞翳,小径岐出为八、九道,抵梅而尽。至乾元观,观所谓水洞者。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而止。石状豁閜

,阴绿惨淡。石脉直接旱洞。旱洞居观右偏。三十余级,及洞口,深窈沉黑中,有风水荡击之声。同游陈寄湖、涤寮兄弟,爇管入,不竟洞而出。潭之右偏,镌“海云洞”三大字,宋赵清献笔也。寻丁酉轩父子石像,已剥落,诗碣犹隐隐可读。容伯饭我观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容伯言:“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然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今但作《超山梅花记》,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陈寿慈于福州。寿慈亦嗜梅者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清〕林纾

篇8:记超山梅花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夏容伯,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隐居于栖溪。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我们在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由沙石上流淌的溪水驶至超山北面,沿岸已能见到梅花。再过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著名的宋梅。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苍老古拙的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宋梅旁边还有十几棵梅树,容伯告诉说都是明代之物。我见四周景物阴冷而无甚光彩,不由兴味索然而准备回返。容伯却领着我向前走过唐玉潜祠,方见梅花竞放之盛况。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低山坡,遍植密布。大家漫步于梅林雪海。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犹如重重叠叠的'素绢,堆积山谷。大约走了近四里地才出了梅窝,但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山下可闻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乘坐的小舢板已经停在水面上了。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待小路走到头正好相逢。当天晚上我们仍然返回栖溪。

第二天拂晓,我们仍旧乘小舢板绕到超山南面,这里的梅花更多于山北。溪水辽阔微远,古树枝叶浓密,岸边的小路叉开为八九道,延伸至梅树林边。我们来到乾元观,参观那个水洞。洞中潭水清澈见底,形状奇特的石头兀立水面,潭水浸润石根而止。那些奇石作破缺开裂状,上面长满了暗绿色的青苔。从石头的纹理脉络看,本与旱洞同为一体。旱洞靠近乾元观而偏右。爬过三十几级石阶,到达洞口,一片幽暗深沉之中,唯闻风水荡击之声。一起来游玩的陈寄湖、陈涤寮兄弟,点燃火把进入洞中,没有走到洞底便返回了。潭水偏右的地方,岩石上镌刻着“海云洞”三个大字,那是宋代书法家赵抃的手笔。再寻找丁酉轩父子的石像,却已斑驳脱落,只有石碑上的诗句还隐约可见。容伯在乾元观请我吃午饭,我不由举杯赞叹不已,因为我平生所见过的梅花,却没有这里的茂密繁盛。但容伯却对我说:“若待冬雪过后,此间的梅花越发奇丽清绝,远较观梅胜地西溪为盛。”西溪我亦曾去过两次,可惜都未逢梅花盛开的时节。如今只有作一篇《超山梅花记》,一纸写与容伯,一纸寄给我福州的朋友陈寿慈。寿慈也是一个酷爱梅花的人啊。

记超山梅花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是林纾在杭州游超山、赏梅花后所作的游记。1899年,林纾应同乡杭州府仁和县知县陈希贤之聘,掌教杭州东城讲舍。于是他告别了自己生活了整整47个春秋的故乡,举家移居杭州。也正是这个时候,林纾在杭州教书之余,每每与友人一起踏访杭州名山胜水,流连于人间天堂绮丽美景中,写有《记云栖》、《记九溪十八涧》、《记超山梅花》、《记花坞》、《湖心泛月记》等古文游记。直到1901年冬,林纾离开生活近3年的杭州,应聘入京。全文表达了作者钟爱杭州山水的思想感情。

记超山梅花作者简介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又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1882年(光绪八年)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参加过改良主义运动。清亡后,以遗民自居,坚持旧文化,反对新文化,坚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成了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旧代表人物之一。他与人合作,用文言翻译欧美文学作品一百七十余种,对中外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著作颇丰,有《畏庐文集》共三集及《闽中新乐府》等。

【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相关文章:

1.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

2.门山县吏晓堂记文言文翻译

3.《山子传》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4.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5.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6.指鹿为马文言文阅读翻译

7.郑人买履文言文及翻译

8.劝学文言文及翻译

9.师说文言文及翻译

10.《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