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

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

2022-08-03 08:23: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莫鹿泉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

篇1: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

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关于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

本文认定非人类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哲学,双方争论的实质在于理论原点的'分岐;作者将非人类中心论划分为生态伦理与科学哲学两种基本类型,对其理论错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对人类中心论的科学内涵作了重新界定.

作 者:陈孝尉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教授,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B018 关键词:人类中心论   非人类中心论   内在价值   生物(自然)权利   人类整体主义  

篇2: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论文

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论文

环境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论指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因此,人只对人类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大自然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非人类中心论则认为,大自然中的其它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其它生命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完整也是环境道德的相关因素,因此人对非人类存在物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这种义务不能完全还原或归结为对人的义务。人类中心论的环境伦理学与非人类中心论的环境伦理学都不否认,人有义务保护动物、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它们的分歧在于,这种义务的根据是什么?

一、西方环境伦理学家是如何为人类中心论辩护的?

为什么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其它自然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因而我们对它们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古典的人类中心论认为,这或者是由于人“天生”就是其它存在物的目6的①,或者是由于在一个“伟大的存在之链”中人更接近上帝和天使②,或者是由于人具有永恒的心灵③,或者是由于人具有理性④。

在现代世界,用来论证人类中心论的前三种理论都己失去说服力。现代人类中心论用来证明人的优越性和人的特殊地位的证据主要是理性或理性的某种变种。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是:

1.人由于具有理性,因而自在地就是一种目的。人的理性给了他一种特权,使得他可以把其它非理性的存在物当作工具来使用。强式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他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弱式人类中心论则试图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⑤。

2.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是人的内在情感的主观投射,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没有人在场,大自然就只是一片“价值空场”强式人类中心论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它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弱式人类中心论则认为,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能满足人的利益,它们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的人类中心论者甚至承认自然物也拥有内在价值人不是所有价值的源泉”⑥

3.道德规范只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所关心的只是人的福利。最理想的道德规范是这样一些规范,它们能在目前或将来促进作为个人之集合的人类群体的福利,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又能给个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自我得到实现强式人类中心论认为,非人类存在物不是我们的伦理体系的原初成员,道德只与理性存在物有关;道德自律能力(用道德原则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获得道德权利的基础;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道德自律能力,因而认为它们拥有道德权利是不恰当的⑦。自然有机体之间的行为是非道德的,它们对人做出的行为也是非道德的,因而人对自然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也是非道德的t⑧弱式人类中心论虽然承认人的优越性,但也承认其它有机体也是生命联合体的成员,这一事实本身就是我们有义务从道德上关心它们的根据;作为同一生命联合体的成员,我们与它们(至少是高等动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伦理意蕴。弱式人类中心论或者主张套用“贵族与其臣民的关系模式”来理解和处理人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要求贵族(人类)承担起保护其臣民(非人类存在物)的高贵责任;或者主张把“己欲立而立人”这一道德金律推广应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人希望自然怎样待他,人也应怎样对待自然。

二、非人类中心论是如何诘难人类中心论的?

本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的环境伦理学家们大都是在人类中心论的框架内来讨论环境伦理问题的,人类中心论是环境伦理学的主流话语。但是,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的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环境伦理学家开始怀疑,人类中心论是否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道德保隐人类中心论一统天下的时代结束了。以动物解放或权利论、生物中心论(亦称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论(亦称生态整体论)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论伦理学家不仅提出了与人类中心论迥异的各具特色的环境伦理学理论,而且还对人类中心论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概括起来主要有:

1.在实践操作层面,把自然存在物仅仅当作对人有利的资源加以保护,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人的知识不完备,理性有限,他根本不可能确切地知道,一个物种的毁灭或一个特定生态系统的破坏宄竟会产生哪些长远的影响;有些自然存在物,现代人可能觉得毫无用处,但谁又能保证这些事物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呢?资源总有稀缺程度的不同;把自然物仅仅当作资源来加以保护,我们就不得不对它们的稀缺性进行排序,把大自然的各个部分人为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使大自然与大自然对立起来。

2.人类中心论往往把人所具有的某些特殊属性视为人类高于其它动物、且有权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在它看来,正是由于人具有了这类只有人才具有、而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特性,道德才与人有关,与其它存在物无关。但是,要在人身上找出某种所有人(包括胎儿、婴儿、白痴、精神病患者、老年痴呆症患者)都具有、而任何动物都不具有的特征是不可能的。像智力、自我意识、使用工具的能力等等,都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为什么具有这类能力的人就有权获得道德关怀(moralconsideration),而具有这类能力的动物就没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呢?而像道德自律能力、使用文字符号这类能力,动物虽然不具有,但许多人也不具有,为什么不具备这类能力的人就是“道德顾客”(moralpatient),而不具备这类能力的动物就被排除在道德顾客的范围之外呢?根据规则的普遍性原理和一贯性原理,道德代理人(moralagent)不应采取“道德歧视”的态度,只对人提供“道德服务'而不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动物提供“道德服务'否则,他就是犯了与种族沙文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它们都是根据一个人是否是同一种族或性别的成员而决定他是否有资格获得某些权利)相类似的人类沙文主义和物种歧视主义(仅仅根据一个存在物是否是人类这一物种的成员而决定他或它是否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的错误。况且/‘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与“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肤色、性别、身高或智商不是一个人应否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同样,腿的数量、骨骼结构的差异、使用符号的能力等也不是决定一个存在物应否获得道德关怀的理由。

3.人类中心论和利己主义遵循的是同一逻辑:一个行为主体(作为个体或整体)只应选择那种对他有利的规则,自利是行为主体所有行为的唯一动机然而,如果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利己主义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以人类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利己主义就是合理的呢?在日常生活中,自利并不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唯一动机,他们也选择那些对自己不利但却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他们并不把利己与利他看成是截然对立的1道德以对义务对象自身的尊重为特征。一个人,只有当他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世界观时,他在道德上才是成熟的;对作为个人集合的民族和人类整体,是否也应该作如是观呢?

4.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德的进步过程同时也是道德关怀的对象不断扩大的过程。人类文明己逐步实现了对“部落中心主义”、“种族歧视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我们为什么要为人的道德关怀的范围划定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呢?理性、道德自律能力和自我意识也许是获得道德权利的充分条件,但不是获得道德关怀的必要条件。许多不具备这些特征的人(如白痴)和组织(公司、社团、国家、联盟)同样也拥有权利,尽管他或它们不能亲自捍卫其权利或用语言来表达其要求对于这些权利主体,我们通常指定或选定一个代理人来捍卫他或它们的正当权利。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种“代理权利”的作法推广到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并承担其维护它们的道德权益的“道德代理人”的使命3?

三、人类中心论的是是非非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场争论的是是非非一时还难以断定。在此,我们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供准备参与这一争论的人士参考。

第一,我们要分清言说的层次。人们一般是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人类中心论”一词的。第一种是认识论(事实描述)意义上的:人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环境道德,都是人根据自己(而非,例如,山羊或狮子)的思考而得出来的,都是属人(而非山羊或狮子)的道德*第二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生物,他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囿于生物逻辑的限制,老鼠以老鼠为中心,狮子以狮子为中心,因此,人也以人为中心。第三种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其核心观念是:其一,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这一论点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他的利益才能推动他的行为);其二,人是唯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其三,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它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

第一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是不能反对的,因为任何一种用来反对人类中心论的思想都是由人提出来的,都不可避免地要带上人的烙印;反对这种人类中心论只能陷入自相矛盾的怪中。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是反对不了的,因为,任何一种道德,如果不利于人的生存,不能保证人的延续,那么它就失去了自己的依托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生物逻辑的范围内,人是没有选择自由的;在没有自由选择的地方,也就不存在道德。在人的生存没有保障的情况下,道德更是没有用武之地任何道德都得为人的生存和延续让路。因此,反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是荒唐的。

非人类中心论反对的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因为,只有在价值领域,人类才拥有选择的自由和可能,而且这种自由是以人的生存为前提的。价值王国是人根据其对人的完美形象的理解和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而“构建”的意义世界,是人塑造、确认和完成“人类自我”的一种方式。正是在价值王国,人获得了重新选择和确定道德的相关因素的自由。因此,在价值论的意义上,对人类中心论提出挑战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这种挑战可以使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位道德之为道德的终极根据,重新确定和编制文明和价值的经纬线。不管非人类中心论对人类中论论的挑战是否成功,它都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深我们在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层面所进行的探索。对于非人类中心论的这种挑战,我们只能站在价值论的角度来予以回应,而不能站在认识论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加以辩答.目前,在国内关于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中,主张人类中心论的人大多是在第一和第二种意义上来使用人类中心论一词的,而主张超越人类中心论的人则是在第三种意义上来使用人类中心论一词的。这种言说层次的“错位”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思维混乱。这种局面亟待结束。

第二,非人类中心论主要是从元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角度来反思人类中心论的。非人类中心论在伦理学上的一个革命性变革,就是突破了把道德仅仅理解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因而只适用于人类内部的正统观点。非人类中心论彻底地运用了“无知之幕”(借用罗尔斯的一个述语)的分析方法,在设计道德原则时,不仅超越了个人的、阶层的和种族的偏好,而且超越了物种的偏好。它不是站在人类这个物种的角度来设计“道德乐部”的规则,而是站在暂时忘记设计者的物种身份的角度来设计规则,以免这一规则在尚未设计出来之前就带有对其它物种的歧视成份。人类中心论反对非人类中心论的一个方法,就是指出,根据其定义/‘道德”这一术语“天生”就是只适用于人类然而,一个概念的定义是可以改变的;人们过去曾这样理解道德这一术语,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只能永远这样来理解这一术语。在人类文化的其它源流中,实际上也存在着把道德理解为一种普遍适用于人与其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的规范的观点例如,中国古典文化就把道德理解为“天道”的一个部分,它是从后者那里演绎和推导出来的,是普遍的天道在特殊的人类社会中的具体展现;人际伦理关系也只是普遍和谐的宇宙关系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只站在西方近现代主流伦理学的角度,那么,非人类中心论那种主张把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做法确实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这种伦理学的“范式”无法理解非人类中心论提出的问题,接纳不了非人类中心论的话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非人类中心论常常把自己称为一种“新型伦理学”

第三,任何一种环境伦理学,都必须首先肯定人的生存和延续;一种不包含人的福利的环境伦理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导致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人们只把人类的利益当作行为的最高准则,而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民族都没有真正把人类的利益当作其行为的指针。许多人还深陷在个人利己主义、集团利己主义的泥潭中,为满足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后代的利益许多民族和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还未能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价值樊篱,还在奉行着“生态帝国主义”和“环境殖民主义”的政策,或为维护既得的发展利益而把那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直接把第三世界当作垃圾处理场,或只片面强调欠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义务,而无视后者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窘境,主要不是太以人类为中心,而是还没有真正以全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要实现真正的人类中心论,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就此而言,人类中心论把人类的福利当做环境伦理学的首要关切点,确实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还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4由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调整,因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环境伦理学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人一人关系与人一自关系虽然是互为中介的,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把人与人的关系凸现出来,强调人对人的义务对环境伦理学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人类中心论的又一可取之处。

第四,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中心论并没有解决环境伦理学的所有问题,也没有穷尽环境伦理学的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在道德哲学或元伦理学层面,把利益当作确定道德原则的根据,这只是探讨问题的一种方式,即目的论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把人的利益当作确定环境伦理原则的唯一根据,这似乎是不充分的,因为利益本身的合理性就是要由道德来确认的。正如麦金泰尔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哪种欲望需被承认为行为的合法指导……哪种欲望应予禁止阻挠或受到再教育的问题……不可能利用把欲望自身作为某种标准的方式来回答恰恰因为我们都具有(实际具有或潜在地具有)很多欲望,其中不少欲望相互冲突,所以才不得不在相互匹敌的欲望的各种相互匹敌的要求中作出抉择。我们必须决定朝什么方向指导自己的欲望,如何安排因各种各样不同的冲动而被感觉到的需求、情感和意图。因此,那些能够使我们对不同欲望要求作出抉择和安排的规则本身――其中包括道德规则――不可能从欲望中引出,也不可能参照这些欲望来合理论证,而规则必须裁决欲望。”1因而,把利益当作确定道德原则的终极根据,这似乎有循环论证之嫌。

篇3:环境-生态意识进步与价值-道德观念更新--兼谈解决非人类中心论与人类中心

环境-生态意识进步与价值-道德观念更新--兼谈解决非人类中心论与人类中心主义论争的新思路

生态系统无中心要素的原理, 决定了全球人化自然系统生态平衡的实现, 须以整体无中心为前提. 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 既要依靠自我中心的人类实践活动, 又须在“广义道德关怀”指导下, 以人的实践消除“人类中心”的.痕迹. 于是, 广义道德关怀成了问题解决之关键,而将价值主体和道德客体扩展到非人类生物,则是建立广义道德关怀的根据.

作 者:杨耀坤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2 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6)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环境-生态意识   价值-道德观念   非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主义  

篇4: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作 者:曲爱香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杭州,310028 刊 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B222.6 关键词:荀子   天人论   人类中心论  

篇5:基于哲学研究的理论下的想象论文

基于哲学研究的理论下的想象论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不仅适用于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也适用于哲学研究。哲学研究离不开文献积累、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然而,哲学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而在于 “创新”。哲学的 “创新”,就是熔 “三个积累”于一炉所激发的 “理论想象”,并以哲学的理论想象赋予哲学范畴以新的思想内涵。下面,结合我所做的哲学工作———思想的前提批判,谈谈我的理论想象。

一、人的历史形态与哲学的历史任务马克思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 “人的依赖关系”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阶段上的自由个性”的人的历史三形态说; 而早在1844 年发表于 《德法年鉴》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则提出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正是在研读和沉思马克思相隔 10 余年的两段论述中,激发了我的一个重要的 “理论想象”: 从人的历史形态去理解哲学的历史任务,从哲学的历史任务去揭示人的历史形态的文化内涵。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马克思关于 “哲学”的名言,既强调了哲学的 “时代性”,即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又强调了哲学的 “人类性”,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文明的活的灵魂”。然而,在引证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时,人们却往往只是把哲学解说为 “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很少提及哲学是 “文明的活的灵魂”,也就是单纯地强调哲学的 “时代性”,而极力地回避哲学的 “人类性”,甚至以哲学的 “时代性”讨伐 “超时代”的 “哲学妄想”。其结果,就把哲学的 “时代性”与哲学的 “人类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并由此导致以哲学的 “时代主题”否认或取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到底有无自己的 “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 “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关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论述,引发我重新思考 “哲学”及其 “基本问题”。这就是: 不同时代的哲学,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派别的哲学,不同领域的哲学,它们之所以是 “哲学”,就在于它们是以一种区别于常识、宗教、艺术和科学的 “哲学方式”把握世界。进一步追问: 哲学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把握世界? 就在于它把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 “问题”反过来而思之,反思常识、宗教、艺术和科学以及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中所隐含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对思想的思想与思想的前提批判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是把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 “问题”反过来而思之,这就是哲学意义的 “反思”。在哲学史上,黑格尔不仅把哲学规定为 “对思想的思想”的 “反思”,而且在与 “表象思维”和 “形式推理”的对比中,深切地阐述了哲学思维何以必须是 “反思”,并且以 “反思”的思维构成了概念自我否定的辩证法。然而,哲学所追究的 “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究竟是何种 “问题”? 哲学所 “反思”的 “思想”究竟是什么? 正是在苦苦求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恩格斯的一段论述让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想象。这就是: 黑格尔的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 “是否统一”和 “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恩格斯所说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问题。人类之所以能够以 “目的性”和 “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方式存在,之所以能够以 “合目的性”和 “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方式而构成自己的历史,之所以能够 “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并从而把现实变成自己所理想的现实,之所以能够以 “思维规定”把握 “存在规定”的方式而追求真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 “我们的理论思维”有一个 “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由此,我所形成的进一步的“理论想象”就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 “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问题; “对思想的思想”,从哲学上说就是批判地反思这个 “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所隐含的问题; 因此,哲学意义的 “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 “对思想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并且必须是 “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四、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工作方式诉诸当代哲学,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哲学研究的分支化、专业化和技术化,而这 “三化”的集中表现则是哲学的 “部门化”,这就是科学哲学、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及至管理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等争奇斗艳、此消彼长、蔚为大观。然而,所谓的 “部门哲学”究竟何以是 “哲学”而不是科学、文化学、政治学或管理学? 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前者所指向的是这些 “部门”的基本观念,就在于它所进行的并不是案例的或数据的 “实证研究”,而是批判地反思 “实证研究”中的 “基本观念”。批判地反思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中的基本观念构成所谓的 “部门哲学”。每门学科都有构成自己的基本观念, “部门哲学”把各门学科构成自己的基本观念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 其一,批判地反思各门学科本身,诸如科学哲学对 “科学”的反思,文化哲学对“文化”的反思,政治哲学对 “政治”的反思,价值哲学对 “价值”的反思,并以此引发各门学科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 其二,批判地反思各门学科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诸如科学哲学对“观察与理论” “理解与解释” “归纳与演绎”“逻辑与直觉”的反思,政治哲学对 “平等与自由”“平等与正义”“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反思,价值哲学对 “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价值的个体性与社会性” “价值与评价”的反思,并以此引发各门学科 “解释原则”的变革和 “概念框架”的重构; 其三,批判地反思各门学科所蕴含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以此揭示各门学科中的真实的哲学问题,又以此丰富和深化哲学自身的理论内容。这就是作为 “哲学”的“部门哲学”所展开的 “思想的前提批判”。

五、“表述”的科学、“表达”的艺术与 “表征”的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不只是对 “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而且是对构成基本观念的深层的 “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 而对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必然集中地体现在对 “哲学本身”的前提批判。这就是: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究竟如何把它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区别开来? 逻辑实证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卡尔纳普关于科学、艺术与哲学关系的论述,催化了我对哲学的存在方式的 “理论想象”。在 “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下,卡尔纳普以区分语言的两种职能为出发点,明确和尖锐地向“形而上学” 提出挑战: 语言具有 “表述” 和“表达”两种职能; “科学”以构成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的方式而充当语言的 “表述”职能, “艺术”则以构成关于人的情感或意愿的方式而充当语言的 “表达”职能; “哲学”既不像 “科学”那样 “表述”经验事实,又不像 “艺术”那样“表达”情感意愿,“哲学”不只能是 “理性的狂妄”和 “语言的误用”吗? 应当说,卡尔纳普由语言的两种职能而对哲学提出的诘难,既是以最“合乎逻辑”的方式向哲学的存在方式提出的挑战,又为重新理解和阐释哲学提出了最为现实的“理论想象” 的空间———不是 “表述” 和 “表达”的哲学究竟以何种方式存在? 由此又引发我更深刻地思考马克思关于哲学的名言: 哲学究竟以何种方式而成为 “时代精神的精华”和 “文明的活的灵魂”? 正是把卡尔纳普对哲学的 “挑战”和马克思关于哲学的 “名言”联系起来,并把这个 “联系”诉诸于对哲学史的反思,构成了我对哲学存在方式的 “理论想象”: 哲学是以区别于“表述”和 “表达”的 “表征”方式而存在的。

六、人类的故事与个人的故事哲学 “表征”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当然是在讲 “人类的故事”; 然而,对 “人类故事”的理解和对 “人类故事”的讲解,却离不开讲解者对 “人类故事”的体悟和思辨。因此, “哲学”既是哲学家以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又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述个人的故事。个人的体悟和思辨与人类的思想和文明,熔铸于哲学家各异其是的理论想象之中。每个时代的人类都有该时代的特定的人类历程和理论资源,由此构成该时代的哲学家共有的人生历程和理论资源,并因而构成该时代哲学的“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然而,时代性的人类历程又总是表现为哲学家的特殊的人生历程以及哲学家对人类历程和人生历程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时代性的理论资源又总是表现为哲学家对特定的理论资源的占有以及哲学家由其所占有的理论资源所形成的特殊的理想想象。特殊的人生历程和独特的生命体验,特殊的理论资源和独特的理论想象,二者的水乳交融构成了个性化的哲学理论。因此,我在 《哲学通论》中提出: 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以 “我”的名义讲述 “我们”的故事。

篇6:终身价值理论下的客户细分与客户管理策略研究

终身价值理论下的客户细分与客户管理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在工程咨询业受到普遍重视。如何让客户为企业持续贡献高价值是工程咨询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客户的终身价值内涵探讨的基础上,对工程咨询业客户关系的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终身价值 关系发展策略 客户终身价值的定义 客户终身价值是客户在关系保持期间贡献给企业所有利润的贴现值(Kotler,2003)。客户终身价值理论模型认为,客户的贡献价值不仅包括过去价值和现在价值,还包括其未来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非经济价值。客户终身价值研究的对象是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其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客户的历史状况来分析其潜在价值,并与客户的当前价值一起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客户终身价值是建立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的长期维持,因此,客户终身价值也是客户的关系价值。客户终身价值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并非一成不变,企业应通过对客户终身价值的分析,了解客户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变化,以此来辨别不同客户的相对重要性,为企业的营销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基于终身价值的客户细分 目前,常用的分类模式是按照客户对企业贡献价值的大小进行分类,Valarie A.Zeithaml、Roland T.Rust和Katherine N.Lemon于2002年提出客户金字塔模型,主要包括几种客户类型:铂金级客户、黄金级客户、钢铁级客户及乌铅级客户。 铂金级客户是对企业贡献价值最大的客户,约占整个客户群体的1%左右,他们对价格不太敏感,对企业的忠诚度也相对较高;黄金级客户是除了铂金级客户外对企业贡献价值最大的客户,约占客户群体的4%左右,此类客户往往与不同的企业合作以求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低于铂金级客户;钢铁级客户是除了铂金级和黄金级客户以外,对企业价值贡献最多的客户,约占客户群体的15%,这类客户对价格相对敏感,其为贡献价值的能力和忠诚度一般;乌铅级客户是客户群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但其为企业贡献价值却仅为20%,其中部分为不能为企业贡献价值的问题客户,他们的要求远大于其消费能力和对企业贡献的价值。 依据此种分法,企业应采取的分类管理策略是:对铂金级和黄金级客户建立专门档案,并指定专员定期与企业接触,并深度挖掘其需求,对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于钢铁级和乌铅级客户,注重开发客户的长期价值,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个性化服务。 国内的研究中,以陈明亮博士的当前价值-增值潜力二维客户价值细分矩阵较为著名,如图1所示。陈明亮从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两个维度来对客户进行划分,他认为,当前价值和增值潜力都高的第Ⅰ类客户是企业最有价值的客户,要重点投入并不遗余力地保持;两项取值都很低的第Ⅲ类客户其价值也是最小,不应投入过多资源。陈明亮的二维模型事实上是对四个等级客户从客户全生命周期角度的重新描述,是对金字塔模型的延伸和拓展。 由于划分的维度不同,各个层级的客户的特征也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工程咨询业来说,当前价值中企业较为关注购买价值、服务成本和形象价值等要素,潜在价值中企业对客户份额、口碑价值和知识价值等要素关注较多。 工程咨询业客户管理策略 (一)关系发展总体策略 首先对于低价值客户进行分析。低价值客户有以下几种情况:对于刚刚接触的新客户,其对企业尚未形成信任甚至是忠诚,那么企业对其花费一定成本并与其保持伙伴关系是必要的;若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处于衰退期,那么企业应在衡量与这部分客户的交易时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之后,决定是否与其继续保持伙伴关系;对于价格敏感而忠诚度不高的客户,企业在实施关系管理收效不大的情况下,应果断与其终止合作关系;若客户信用状况很差且经营状况不佳,那么从客户细分阶段就应将其列为“不受企业欢迎的客户”,并不与其发生交易。 关于潜价值客户,这类客户大多数是企业的一般客户,在客户群中占很大比例,其与企业单次交易对企业贡献的价值并不突出,但他们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往往较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应在未来长期内与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并将其发展成为高价值客户。 对于次价值客户,这类客户购买价值一般较大,但并不是企业的忠诚客户,容易受到价格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倒向竞争对手,客户价值变化的不确定性相对较高。对于次价值客户应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适当对其投入资源,争取改善其对企业的忠诚价值。 针对高价值客户,由于其是工程咨询企业最理想的客户类型,其在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均为最优,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最高。这类客户数量较少,是企业应该重点对待,并与其保持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客户。 工程咨询企业的客户关系具体发展路线及目标如图2所示。 (二)工程咨询业客户关系发展具体实施措施 1.高价值客户关系管理对策。从高价值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周期来看,大致有接触期、形成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 接触期管理对策。这一时期是高价值客户和企业接触的初期,对于没有信任基础的合作双方而言,企业应通过为高价值客户提供专业、及时、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来加强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对客户的市场竞争力、客户需求、信用特征等进行审定评价来寻求对企业而言有吸引力的高价值客户。 形成期管理对策。在高价值客户和企业有了合作经历,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基础之后,双方的伙伴关系进入发展形成期,高价值客户已经为企业贡献了较多的.购买价值,企业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企业与高价值客户之间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使得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时及时调整企业和客户的方针政策。 衰退期管理对策。这一时期高价值客户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仍在持续,但交易价值开始有所下降。这一时期企业对其的关系管理的重点是减缓他们和企业的合作关系的衰减速度,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获利机会或时间。通常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客户关系的衰退:首先,对于企业自身,要从内部深层次发掘原因,并对客户提出不满或投诉的问题及时加以分析解决,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争取改变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其次,针对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需要制定相对应的竞争防御策略,减缓企业和客户关系的衰退。然后,对于客户自身产生的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企业应向客户勾画客户和企业合作的美好愿景,使客户认识到和企业的合作是个长期获利的过程,坚定客户与企业共患难的信心。最后,对于外界环境的因素,企业除了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之外,就如何进行调整与客户深入交换意见。这样一方面能够集思广益,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使客户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 2.一般价值客户关系管理对策。服务满意管理。进行服务满意管理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整的服务指标体系。服务指标体系是企业对客户提供服务的各项行为标准,是企业引导员工形成服务意识的重要手段。对于工程咨询企业来说,不仅要根据项目的进度设置售前服务指标、售中服务指标、售后服务指标,而且应根据不同的职位设置每个员工的服务指标。服务指标体系是下一步确立客户满意度的基础。 二是服务满意度考察。一方面是对客户的调查,主要是考察客户在交易过程中对服务的评价。可以采用谈话和问卷的形式,这样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客户对服务的真实感受,并据此改进员工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是对员工的调查,主要考察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程序、各环节之间的相互服务状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各部门的服务水平,修正不恰当的措施,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且在考察中认真了解员工的意见,把员工的满意也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并促使他们在对客户的服务中努力做到完善。 三是客户投诉管理。对于工程咨询企业来说,面对不同客户提出的各类要求以及在具体项目中出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出现失误和遇到客户投诉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解决客户投诉问题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获得经验进一步成长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并不断纠正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挽回给客户造成的损害,同时不断总结解决每次客户投诉的经验,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在与一般客户有了初步接触之后,企业应把营销重点放在如何将客户的潜在需求转化成有效需求上来,在这个时期企业选择渗透性策略往往比较有效。渗透性策略是指在工程咨询企业为吸引客户、积累咨询经验和塑造企业形象而采取相对较低的定价,以求迅速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渗透性策略应用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咨询领域的市场条件、竞争对手以及市场价格等基本情况。工程咨询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某类咨询服务时,发现另一项或几项潜在的可能为其提供的咨询,此时可以用渗透性策略先以低价锁定客户。 知识价值的提升。知识价值的提升是企业与一般价值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维持其忠诚度的重要手段。知识价值的提升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自身知识价值的提升,这种提升首先是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其次也是合作双方不断沟通,对关键问题解决办法的再认识,不断改进沟通交流方式的反思过程。另一方面,企业给客户带来专业性咨询方案,为客户的项目管理等活动进行专业性指导,使其在行业竞争中获得质的提升,客户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增强,不断发展壮大,反过来会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促进双方的长期合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对于次价值客户,一般先使用弹性定价策略,制定使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来促成合作挽留住客户,然后在知识价值的提升方面主要侧重通过合作降低服务成本和客户的项目运营成本,尽可能不让这部分客户倒向竞争对手,同时可结合渗透性策略的应用,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并将这种友好合作关系尽可能维持下去。 对于潜价值客户,由于其进入所在领域时间不长,规模和竞争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成长,这类客户在与企业交易过程中,除了希望得到价格上的优惠之外,更希望在合作中得到专业性的指导以迅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企业在服务的过程中就要侧重为该类客户的内部管理机制与项目管理办法提供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其解决项目进行中的难题,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目的是使其转变为企业的高价值客户。 参考文献: 1.[美]Philip Kotlor.营销管理[M].梅汝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陈明亮.基于全生命周期利润的客户细分方法[J].经济管理,2002(20) 3.陈明亮,李怀祖.客户价值细分与保持策略研究[J].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2001,18(4) 4.孟庆良,韩玉启,陈晓君.客户价值研究及其对客户关系管理绩效的影响[J].运筹与管理,2005 5.马特,郭艳红,董大海.客户终身价值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A].科技与管理,2011(11) 6.邬金涛,赵汴.客户终身价值细分与客户关系战略[A].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4)

【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相关文章:

1.“价值清理”与“价值排序”-发展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2.柜台市场理论与实践研究

3.科学的人文价值和哲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

4.市场机制下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建设

5.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的思考论文

6.群体中的信息沟通理论影响下的人际冲突研究

7.实验哲学的兴起对理论心理学的意义研究探讨性论文

8.解读与研究费希特刑罚目的理论的论文

9.L&J认知语言理论与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哲学冲突

10.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试论哲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争论(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