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民间巧手散文

民间巧手散文

2022-11-08 09:23: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吃莲藕不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民间巧手散文,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民间巧手散文,方便大家学习。

民间巧手散文

篇1:民间巧手散文

民间巧手散文

一、舅婆

秋收后,母亲开始为我们准备过冬的鞋。母亲积攒了足够的布片和棉絮,甚至还扯了一尺灯芯绒的新布做鞋面。现在母亲唯—欠缺的,就是一个鞋样了。

母亲撮一碗黄豆,用围腰白子兜了,提在手里,我们翻过后山,到舅婆家去。舅婆正在门前梳头。舅婆把一头白发一根不剩地理到脑后,一手捏住,一手绾成个小小的髻,再拿一根铜簪子穿了,最后用一块青布头巾紧紧地勒住头。舅婆是一个干干净净的老太婆。

两人似乎摆得投机,母亲把凳子往前靠了靠。母亲和舅婆额头碰额头,说起悄悄话来。其实屋子里除了母亲和舅婆,就只有我,她们说悄悄话,不是故意要瞒我吗?我很是不满,把头凑过去,偏要听她们说。她们却突然身子往后一仰,开怀大笑起来。

我感到莫名其妙,又觉得无趣,就要走开。舅婆却捉住我,把我脚上的鞋子脱掉。然后她叉开拇指和食指,在我脚板心量起来。一卡零一跪,一卡零两跪,嗬,这孩子脚可真大!好啊好啊,脚大好啊,脚大江山稳!舅婆的手指瘦得像竹节,而且冰凉,划拉得我的脚板心痒痒的。我挣扎着,咯咯地笑。

舅婆却不放。拿着我的脚,翻来覆去地看。好,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脚瘦长,还大,我得给你剪一双“左右底”。母亲一听剪“左右底”,顿时两眼放出异样的光彩。要知道,舅婆给村里人剪了一辈子的鞋样,剪的大都是不分左右一模一样的“平正底”,“左右底”却是极少剪的。“左右底”鞋样脚弯很深,两头尖削,就像现在的尖头皮鞋一样。不是特别贵相的脚,也不受用这样的鞋。难怪母亲的脸上会布满幸福而骄傲的笑意。

舅婆剪鞋样是不依模子的。她左手持一张硬纸片,右手捏剪刀,想也不想,就在纸片上剪起来。那模子已经在她心中兜住了,我们看不见,她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模子深印在纸片上,她就依了心中的那条线往下剪。从脚后跟出发,划过脚弯处的那道弧,到达脚尖,再回收过来,在脚跟处结束。整个过程,她只用了一刀。当两只鞋样静静地躺在我们手心的时候,我们简直要惊呆了,那个弯弯的弧度,剪得就像一芽新月那样圆润;那个尖尖的脚尖,尖而不瘠。我只在年画里才看见过美少女有这种尖而不瘠的脖子。

我们走的时候,舅婆把母亲送来的黄豆倒进坛里,却又另撮了一碗米装进母亲的围腰帕子提出来。母亲再三不要,可是舅婆把米塞进母亲手里,不由分说,就把母亲往外推。

二、姑爷

当初把姑姑介绍给姑爷的时候姑姑是死活不答应的,不为别的,就因为姑爷有一双能织毛衣的巧手。姑姑的理由是,一个大老爷们儿,做什么不好,偏偏干女人活,掉价不掉价呀!但是后来,当媒人把姑爷给姑姑织的一件毛衣带来让姑姑穿,姑姑穿上后却又舍不得脱下来了。这可难倒姑姑了,不脱下来,就得答应人家;不答应呢,这么漂亮的毛衣可就穿不成了。最后姑姑为了毛衣,一咬牙,答应了下来。

姑姑和姑爷结婚后,姑姑一回娘家,村里的姑娘媳妇就围过来,揭起姑姑外套看里面的毛衣,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却又嫉妒地打趣姑姑,春花呀,你“媳妇”手艺可真好呀,这么好的手艺咱姐妹可得有福同享哦,什么时候把你“媳妇”贡献出来,给咱织一件,让咱也洋气洋气。姑姑一边扑过去撕同伴的嘴,一边幸福得直点头。

姑爷这人不爱说话。那天我到姑爷家去,当时姑姑上山做活去了,家里就姑爷一个人。我到外面读书,很久没到过姑爷家了,姑爷看到我来,很高兴,就抬出一根凳子让我坐,然后他也坐到我旁边,陪我。可是至此后将近两个小时,他不说话,不和我摆谈,我问他话他也不甚开腔,就用两手抱了膝头坐。这个膝头抱累了,换过来,抱另一个膝头。我已经很厌倦了,却又不敢走。姑爷专门抽时间陪我坐,我是晚辈,这是给我天大的面子了,我能起身离去么?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对他说,姑爷你不用陪我了,你去忙吧。姑爷说好,进屋把他的毛扦拿出来,坐下织毛衣。

其实姑爷一开始就织毛衣也是可以陪我的,他大概以为这样是在做工作,不算陪吧?想到这里,我大为感动。先前不好走,现在更不好走了。不过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不想走了。看姑爷织毛衣,是一种享受。姑爷织毛衣的情形和一般女子是不同的,他两眼开不看毛衣,他盯着远方,表情空洞,似乎在记忆所织的针数,又似乎没有,只在想其它一些只有他才知道的事情。不过,不管他看与不看,想与不想,手上的动作却始终没有停顿。我对织毛衣完全是外行,在我看来,姑爷的那些动作是没什么区别的,四个手指头拿了两根扦杆,像逗虫虫一样,一戳,一套,一戳一套。快的时候,戳和套其实是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动作也不是,就像蝴蝶在空中飞行那样,是一条溪水自然流泻的过程。但是那简单的动作过去以后,留下来的,却是繁复优美的花样图案。

姑姑和姑爷结婚后,似乎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这也让村里的姑娘媳妇们羡慕不已。却又很疑惑,就不免要问姑姑,你们怎么就不拌一拌嘴呢?不拌嘴还能叫夫妻吗?姑姑就仰了头大笑,我“媳妇”乖嘛,他听我说,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从来不还嘴,怎么吵起来呀?

三、老辈

农闲时节,老辈就走乡串户给人磨刀。

老辈的工具最简单了:一块黄砂石,一块青花石。都装在一个蓝布挎包里,蓝布挎包挎在老辈的.肩上。老辈不吆喝,却是一边走,一边唱山歌。老辈人老了,唱山歌的声音不大,不过还细致,韵味,有穿透力。村人一听到这细致韵味的歌声,就知道老辈来了,赶紧手持菜刀砍刀镰刀剪刀剃须刀刮毛刀一窝蜂冲出来,高声武气地喊住老辈。不了解的人看到这阵势,还以为老辈犯了什么事,众人要向他寻仇呢。

老辈坐下来,从蓝布挎包里取出两个方方正正四棱四现的纸包,打开报纸。里面是一层油纸,打开油纸,里面还有一层红布,再打开红布,才是他那两块宝贝石头。一青一黄,一厚一薄,一大一小。别看这两块石头不怎么起眼,老辈可是费尽辛苦才捡到的,一般人家里没有。按照他的说法就是,翻过九十九道山,转过九十九道湾,下了九十九道坎,趟了九十九道滩——我们越是问,老辈说得越玄乎,本来我们还是清醒的,问来问去反而把自己给问糊涂了。老辈看见我们糊涂,他就高兴地在一旁嘿嘿嘿笑。

老辈先拿刀在黄砂石上干擦。黄砂石质地粗砺,坚硬,能够把刀锋上的卷刃及缺口打平理顺,然后他才蘸了水,在青花石上耐心地磨。和黄砂石比起来,青花石则要柔和得多,细密得多。它虽然对刀锋的作用力不大,但要是舍得花时间,磨出的刃口却锐利无比。这就像闪电和流水对岩石的作用一样,闪电可以在一瞬间从山体上抓下一大块岩石,可要把岩石变得七窍玲珑,就只有流水有这样的本事。一般人磨刀,既没有能耐住寂寞的工夫,同时也不掌握技术要领,所以磨出的刀初看起来非常锋利,可用过几回就卷了,不能持久。老辈磨刀则不同,他磨得细致,,巧妙,能够使得刀上铁的部分退驻两旁,恰倒好处地露出钢的锋口。所以老辈磨的刀能用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不砍在骨头石头等坚硬的物体上,到第二年农闲,老辈唱着山歌过来时,刀还锋利得很呢。

老辈给人家磨刀,不要钱,不要米,只要主家给二两酒喝,足矣。老辈的想法是,农闲时节,庄稼自个儿生长,不需帮它使力气,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能出外混二两酒喝,一日三餐不饿,愿已足矣,还要什么?老辈一上午就帮二户人家磨刀,吃过饭,下午磨另一家。不过老辈有个毛病,喝酒爱上脸,喝着喝着就叨叨开了,对电动剔须刀耿耿于怀,对美容美发店耿耿于怀,对歌舞游戏厅耿耿于怀,说着说着就放声大哭,哭得长声幺幺,像死了祖先人一样。主家不耐烦了,把他扔在屋檐口下的一张条凳上,随了他。老辈酒醒过来后,一翻身下地,也不和主家打招呼,唱着山歌就走了。

四、幺爸

幺爸是个光棍,但是他有一样本领,很会捡瓦。

原先我们住草房,但后来我们住上了青瓦房。青瓦房比草房好,干净,气派,敞亮,还不用年年扒了重盖。不过青瓦房也有缺点,它毕竟是由瓦片一块接一块连起来的,瓦片和瓦片之间并没有穿针引线。当猫儿上屋顶逮老鼠的时候,它伸了爪子一掏,轻而易举就把瓦片掀翻了。太毒辣的太阳,太狂乱的风雨,也会使得瓦片皲裂或者脱落,这时候,就必须及时捡瓦。捡瓦是要讲究技术的,黑压压的那么一大片,站在矮矮的屋檐口上,仰着头,要能发现哪里有漏洞,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家都没有多余的瓦片,要是屋顶漏洞百出,捡瓦师傅就要像一个高明的裁缝,不用布片单靠巧引丝线就能补好一件破衣。屋顶上最难捡的地方是合水,也就是屋顶的转角处,下雨的时候,那里水流聚集,简直就成了一条河。没有特别的本事,是很难把它伺候好的。

幺爸就是这样一个有特别本事的捡瓦好手。幺爸很爱说话,或许是整整一上午,都只有他一人独自在高高的房顶上呆,没和人说过话,心里憋得慌的缘故吧,一下屋顶,他就找我逗,你是个大学生,考你一个问题,一根竹子剖八片,一片启八层,一层划八丝,一共有多少丝?他得意洋洋地看着我,一心要看我的笑话!见我没开腔,就转过头去对着我父亲,一副说格言警句的先知样子,现在的大学生,书本知识是很有,可实际问题就不大会了,还不如我们这些大老粗!父亲在一旁嘿嘿地笑;尴尬地点头,脸色通红。看他那德性,我真想得罪他两句!可转念又想,好歹我也读师范了,出来就是一个老师,老师是育人的,值得和这样的人理论么?我端来一盆水,砰一声顿在他面前,要他洗脸。他的脸在太阳下晒得油光光的,还粘满乌黑的扬尘,样子显得非常滑稽。他洗着,又讲了一个故事。我幺爷年轻的时候和我一样,还是个捡瓦匠,有一天,他给一大户人家捡瓦。大户人家的房子极大,比你家的大多了。从早上到中午,他捡得又累又渴,突然,他从瓦缝里看见一个漂亮的小姐坐在屋子里绣花。小姐看到他,朝他笑了一下。他一下子就呆了,麻起胆子向小姐讨水喝。小姐爬到凳上,伸出一只白生生的手,向他递上来一杯香喷喷的茶。但是房子太高,小姐递不够,把一只绣花鞋装了茶,用一根撑窗户的竹竿顶了送上来。我幺爷喝了茶,就不想把绣花鞋还回去了。小姐拿不回绣花鞋,又怕她爹追查,没办法,只好和我幺爷成一家人。那小姐后来就成了我的幺奶奶。

幺爸讲的这个故事漏洞百出,不可信。不过我并不想戳破他,俗话说,说白不旁白,意思是别人吹牛的时候不要当面揭穿他,当面揭穿了,人家的脸面如何放?不过幺爸可就没有他的幺爷幸运了,后来他给村里的一户寡妇人家捡瓦,在房顶上时对人家寡妇眉来眼去,这些事被寡妇公公发现了,当场就伸了根长竹竿往屋顶上戳。幺爸这下脸面丢大了,再不好意思在村里露面,就离开村子,不知道哪去了。

幺爸走后,村里再没有好的捡瓦人,我们的房漏了,父亲只好自己捡,可惜手段差一些,一遇上雨,屋子就滴滴答答的。四处像挂满了尿不干净的夜壶。

篇2:巧手在民间作文600字

巧手在民间作文600字

我每天早晨习惯到楼下附近的粉摊吃米粉,经常见位中年妇女在吆客擦皮鞋,我的皮鞋久不久都给她擦。久而久之熟脸也,偶而也聊问她几句,得知她来自贵州省一个偏僻的山村,儿女外出谋生去了,家里的活也不多,其丈夫一个人劳作已绰绰有余。她又闲不住,于是就出来找点小钱过日子了。

今天早上又到那家粉店过早,看见这位妇女正在绣一根袖带(她当地的服装一部分),很是灵巧,图案很具民族特色,做工細密而纯丽,很耐看(她说还没完全绣好),她见我直勾勾看她那手中袖带,便问我说,你想拍下来?我顺说是呀,好漂亮哦!开始我以为她那袖带图案是事先剪好型状后用线缝上就是啦,可她说是用一针针绣出来的,我顿时好佩服她的手艺高超。她却说:“没什么,我们村象我们这种年纪的妇人都会自己绣服装、鞋子什么的,十几岁母亲就要我们学这针线活;贪懒还挨母亲骂咧!”我问她:“你手中这根袖带还要几长时间才能绣好,春节前行吗?”,她答道:“不知道,下雨天有空多可能行,天晴就难说了,天晴擦鞋的.人多些”。看去那才两尺左右长的袖带,她说要用上近十种不同的线,花上很长时间才能绣完。我问她是自己先画好图案再绣上去的?她回答说是顺手绣出来的。我惊讶之余佩服至极呵!

看她那手中的美图,顺她一边的问话,瞧着她的摆弄,我很快拍下这几张图景,想到了一句话:“巧手在民间”!

篇3:妈妈的巧手的散文

关于妈妈的巧手的散文

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的那些女人,大多心灵手巧,我妈妈就是其中一个,她会织毛衣、做衣服,我儿时的衣服、鞋子大都是她做的。小时候在衣柜的抽屉里见过一双袖珍的小鞋,那是妈妈用钩针和红毛线做成的鞋面,是我婴儿时穿过的,一针一线都带着母爱,后来妈妈把它送给了邻家小孩。想想真是可惜,为什么没把它留下来做个纪念呢。

妈妈还会用钩针勾出美丽的镂空窗帘,挂在不大的窗户上,是那个十平米的小屋里最美丽的装饰。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个小屋里度过的,冬日里玻璃上结着白色的冰花,喜欢对着窗哈气,然后冰花就融化了。很多年之后想起这些,心里仍然充满温馨的回忆。

记忆中,北方的冬天很冷,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冷很多。雪有半尺厚,房檐下经常挂着冰凌,水缸里的水也结着一层冰。我们小孩子们喜欢在寒冷的冬天吃冰和冻柿子,那种透心凉的感觉至今难忘。邻居家的大爷会在春节的时候自制美味的冰糖葫芦,红红甜甜酸酸的,煞是诱人。寒冷的冬天,妈妈会给我做厚厚的'棉手套,并且用一根细绳将两只手套连在一起,挂在脖子上,玩耍的时候也不会丢掉。

最喜欢妈妈给我做的花裙子,印象最深的是一件粉花的连衣裙。小时候父母两地分居,爸爸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北邯郸的钢厂工作。四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邯郸探亲,也许是因为我长得白皙漂亮又聪明伶俐,那些当地人见到北京小妞都追着看,还逗我玩,当时我穿的就是那件漂亮的连衣裙,那种感觉好像白雪公主一般美妙。

父母家里有一台老式的“蜜蜂牌”缝纫机,它比我还大一岁,是父母结婚时购置的用品之一。我们搬过两次家,从平房到楼房,又从旧楼到新楼,那架缝纫机一直跟随着父母,至今还摆在父母新居的阳台上。妈妈就是用它给我做了很多衣服,后来我上了中学,因为爱美,却不再喜欢穿那些衣服了。

自从上学以后,冬天再也不喜欢穿臃肿的棉裤,因为不苗条。那时候轻巧的“保暖裤”还没有问世,穿的是妈妈织的毛裤,她会尽量织的瘦一点,既要保暖还要好满足女孩子爱美的心情,于我而言,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印象中,妈妈经常坐在那里低头织东西,好像没有停过,爸爸的,爷爷奶奶的,甚至是表哥的,一件又一件地编织,不辞辛劳。

妈妈还喜欢织各种花色的毛衣,她照着书学习新花样,有一段时间流行立体“魔方”图案,妈妈给我和爸爸各织了一件毛背心,我的那件是天蓝色配白色,在当时是非常新潮漂亮的。可惜我却没有遗传妈妈的手巧,唯一做过的一件事就是给我的初恋男友织了一条紫色的长围巾,还绣上两颗心,在寒冷的圣诞节时送给他,他非常喜欢,也戴了很多年。自那之后,我再也没有织过任何东西,因为再也没有那种少女的情怀和心境了。所以,每逢看到爱情小说或者影视剧中少女为男友织围巾时,都会有一种久违的亲切之感,也许很多女孩子都有过这种经历吧,那种编制美丽爱情的心情,纯真而美好。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物质也越来越丰富,商场里可以买到各种漂亮的毛衣,妈妈也就不再继续织了,起初有些失落,后来也就习惯了。上次回家探亲,妈妈兴奋地告诉我,她用漂亮的毛线织了几个手机套,让我送给我的朋友。我真的惊叹妈妈的手艺,手机套的造型是一件对襟的中式衣裳,小巧精致,具有东方风情,带回来送给友人,她们都很喜欢,个个夸我妈妈手巧,我心里美滋滋的,告诉妈妈她的杰作很受欢迎,她听了也非常开心。

虽然没有继承妈妈的手艺,我也很喜欢在美术课上做手工,喜欢将纸张做成各种富有艺术感的造型,喜欢将一块粗糙的木头打磨成光滑圆润的“艺术品”,更喜欢“化腐朽为神奇”的那种感觉。后来学习设计,爱上给自己设计的毛绒玩具做各种小衣服,将它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好像在装扮自己的孩子一样,很有成就感。我想,妈妈当初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装扮我,用有限的物质给我的生活多一些色彩。

父母喜迁新居,昔日的老友送给妈妈一幅十字绣,是“福寿”两字,妈妈赞不绝口。如果不是因为她上了年纪眼睛花了,估计也要加入这个行列。我更希望妈妈的晚年如这两个字一样——幸福长寿。

如今的我格外珍惜妈妈的手工,点点滴滴都是妈妈的辛劳,这些普通的物品一旦被赋予了爱,便与众不同、珍贵无比。爱妈妈,更爱妈妈的巧手!

篇4: 巧手艺高创专利散文

巧手艺高创专利散文

春节长假,天气晴好,南靖土楼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景区内的各个摊位上,用竹木制成的各座“世遗土楼”模型,成了不少游客在购买纪念品时的首选。殊不知,这些精巧的工艺品,出自于一位残疾农民开办的工厂。

萧辉武,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人,前因一场交通事故落下残疾。12年间,萧辉武从偶然涉足,到执著坚守,在土楼工艺品领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从残疾农民,到专利大户,再到工厂老板,萧辉武成功蜕变。

37岁的萧辉武给人的第一印象,瘦削而精干。那一场事故,曾一度让这个质朴的农民陷入人生的困境,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萧辉武在靖城镇万利达工业园附近经营一间餐馆。一天,萧辉武骑上摩托,走319国道到牛崎头收竹子。回程途中,一部卡车从左侧超车。“没想到,卡车挂到了捆绑在摩托上的竹子。”猛然间,萧辉武摔倒了,并被卡车辗到左腿,造成粉碎性骨折。

“失志”,萧辉武这样描述残疾后最初的状态。然而,或许正是因为这次意外,他才打开了人生另一扇窗。

出院后,萧辉武经常坐着轮椅,在餐馆的院子里发呆,时不时还眺望一下远处山上的古老房子。

萧辉武逐渐发现,这些房子“挺好玩的”。于是,从小只跟父亲学过炒菜这门手艺的萧辉武,请人帮忙找来一些松木废料,拿起刻刀,模仿了起来。

“刚开始,没一点样子。”但是,萧辉武却从这偶然的机缘中收获了乐趣,埋头钻了进去。“雕刻不好的地方,就与实物一点点对照,慢慢改。”萧辉武说。

到了下半年,萧辉武的手艺日益精进,雕刻出的房子越来越逼真。某天,萧父对其说,家乡书洋镇土楼资源那么多,为什么不尝试将这门手艺往土楼工艺品方向发展?

一语点破迷津。萧辉武专门回了一趟书洋镇田中村。他请人帮忙拍了很多土楼照片,自己则坐在轮椅上一边抄写下贴在土楼大门上的对联,一边反复琢磨各座土楼的造型、结构。

搜集完足够的素材,萧辉武回到靖城镇,动起了手。每一件作品的设计,从头到尾都是萧辉武独自完成。所用的材料,又极其普通――木头、竹子,还有一般农户家中当柴火用的松木枝。

萧辉武凭一双巧手,做出了一件件缩小版的“世遗土楼”。“所有土楼模型的工艺品,都完全按照土楼实际的布局与结构。”萧辉武说,“层数、房间数,一模一样,甚至可以细到每一间的门窗”。目前,萧辉武设计、制作的土楼工艺品已达500多种。除了土楼模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土楼楼民生产生活用具。

01月,萧辉武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第一份专利申请。“那是怀远楼的土楼模型,从设计到制作成型,前后用去半年多时间。”9个月后,国家专利局正式授权该工艺品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

从此,萧辉武一发不可收,至今共收获了7件产品的.21项专利,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利大户。“现在,还有10多项工艺品的专利正在申请。”

10月,萧辉武在家乡办起了南靖县精辉工艺品厂。

这是萧辉武第二次办厂。“前一次在靖城镇办的工艺品厂,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萧辉武说,当时被一家外省的公司骗走好多批货,损失二三十万元,最终放弃了。“土楼‘申遗’成功后,才决定二次办厂。”

如今,这家山梅公路边毫不起眼的工艺品厂,产品不仅摆上了南靖土楼景区的各个摊位,还远销北京、山东、浙江、广东、湖北,年销售额约300万元。虽然工艺品厂聘用的工人已有30多人,但萧辉武却说,“订单太多了,很多时候怕赶不上客户要求的时间,都不敢接”。去年下半年起,萧辉武决定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不断拓展的市场和持续增长的需求。

设计、制作的500多件土楼工艺品中,最出名且最令萧辉武满意的,是“田螺坑土楼群”模型。去年“9・8”期间,这件作品占据了南靖县展位的主要位置,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同样是在去年,在杭州举办的一次全国性比赛中,这件作品斩获二等奖。

萧辉武了解过,国内能生产这么多土楼工艺品,并且还拥有这么多专利的厂子,独其一家。萧辉武常常思考,这一优势该怎样充分发挥,从而通过产品进一步扩大“世遗土楼”的影响力。萧辉武想到了网络。

去年6月,萧辉武在淘宝网上开起了店铺,8月又注册了公司网站。“目前,网上的产品还只是挂了一部分,以后打算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逐渐增加。”

网络“试水”为萧辉武的事业打开了新的局面。仅去年下半年时间,淘宝网上的销售额就接近10万元。

萧辉武最大的理想是,借助产品销售,传播土楼文化。

篇5:巧手老奶奶

你见过气球扎的水果吗? 前几天,我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恰巧遇到了邻居,她的两个小孩手中各握着一束气球,有苹果形状,有葡萄形状,有梨子形状,很漂亮,

巧手老奶奶

。我好羡慕。我就盯着看,妈妈看穿了我的心思,就问邻居:“你的气球是在哪买的?“恩,在菜市场的那边。”邻居说,妈妈听后,带我一块向菜市场那个地方走去。 到了菜市场,我看到了一个似乎年愈古稀的老奶奶,头发花白,脸上长了许多皱纹,身旁有一个竹篮子,竹篮子边的竹丝上,插了好几个样品汽球,特别好看,哪些水果气球有的`是一串葡萄和四个苹果组成的,一共有紫色、黄色、蓝色和红色、绿色这五种颜色。第二束气球尤其好看,有蓝色的、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还有青色的小苹果,青里透白,其中一个红色的大苹果更是诱人,还有黄色、紫色的小苹果,好好看!“妈妈,气球真好看,”这时,正在认真编水果气球的老奶奶听到说话声,微笑着对我们说:“孩子喜欢,就给他们买吧!一束1元钱!” 妈妈到那个老奶奶的纸箱子里挑选不同颜色的汽球给老奶奶,别看气球小得跟两节小指差不多,到了老奶奶手中,经过几下扎弄就成了十分美丽的水果汽球,

篇6:巧手老奶奶

老奶奶的手很巧,编好的各色气球束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我想:老奶奶的手真巧,是怎么做的呢,我得看一下…… 只见老奶奶拿起妈妈选的汽球,拿住吹气筒,轻轻地按了一下,就成了圆形的汽球。这时老奶奶把中指放在汽球一端的中心点,迅速往上一顶,再紧紧捉着被顶到另一端的两张重叠的汽球皮,然后扭个圈儿再麻利地扎个结绑住,就成了一个苹果汽球了!后来的几个气球老奶奶也如法炮制,我看老奶奶手那么巧,禁不住问:“奶奶,您的手好巧呀!”老奶奶笑着说:“我已经做了好几年了。”我想:难怪速度那么快,做出来的水果气球也那么吸引人呢! 回想刚刚老奶奶的动作,又是顶,又是扭,又是绑,那么小的一个汽球最终成了美丽的“苹果”或“葡萄”,老奶奶的手好巧!我心里不由地赞叹:老奶奶真是心灵手巧

篇7:巧手作文500字

我们班有个“小巧手”,她就是张梦桐。她虽然长得比较矮,但小小的身体里却装满了许多创意。她的手可不是一般的巧,班里的绒板装饰品都是她做的,比商店买的好看多了。

一到暑假,张梦桐就在家做起好看的装饰物,准备给班级增添新的光彩。当我们看到那些各式各样的成品时,不禁发出了赞叹声:“哇!你实在是太厉害了。”“你是怎么做出来的?手真巧!”

有一次,我向张梦桐请教,到底怎么做出来这些精美的手工。“张梦桐,你能教教我怎么做一枝玫瑰花吗?”“可以呀!首先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的`动作非常娴熟,丝毫没有磕磕绊绊。但是我突然觉得一个步骤错了,便问她:“这个步骤没错吗?我怎么觉得怪怪的?别人好像不是这样叠的。”“这个步骤没错!”从她的回答中,我听到了她对自己手工的自信。“有两种方法,我教你的是相对简单一些的。”果然,没过多久,我们就做出了一枝漂亮的玫瑰花。我不禁有点崇拜她。

张梦桐每次办板报都会把版面布置的美观精致。我们班的绒板有时像个美丽的“花园”,有时像几只腾飞的小鸟在天上翱翔,有时又像一望无际的大海……总是有新花样,比起别的班普通的造型,我们办的绒板最好看了。她的手工还得到了美术老师的认可。有一次美术老师还向于老师问:“你们班的板报装饰品在哪买的?”于老师自豪的回答道:“我们班梦桐自己做的。”美术老师惊叹不已,不停的夸张梦桐的手艺棒。这还没结束呢。由于板报的“美”太突出,甘肃省来我校参观的老师驻足其前拍照回去学习呢!

有张梦桐这样心灵手巧的同学在我们班实在是太值得骄傲了,我也要向她学习这些本领。

篇8:巧手作文500字

我每天早晨习惯到楼下附近的粉摊吃米粉,经常见位中年妇女在吆客擦皮鞋,我的皮鞋久不久都给她擦。久而久之熟脸也,偶而也聊问她几句,得知她来自贵州省一个偏僻的山村,儿女外出谋生去了,家里的活也不多,其丈夫一个人劳作已绰绰有余。她又闲不住,于是就出来找点小钱过日子了。

今天早上又到那家粉店过早,看见这位妇女正在绣一根袖带(她当地的服装一部分),很是灵巧,图案很具民族特色,做工細密而纯丽,很耐看(她说还没完全绣好),她见我直勾勾看她那手中袖带,便问我说,你想拍下来?我顺说是呀,好漂亮哦!开始我以为她那袖带图案是事先剪好型状后用线缝上就是啦,可她说是用一针针绣出来的,我顿时好佩服她的手艺高超。她却说:“没什么,我们村象我们这种年纪的妇人都会自己绣服装、鞋子什么的,十几岁母亲就要我们学这针线活;贪懒还挨母亲骂咧!”我问她:“你手中这根袖带还要几长时间才能绣好,春节前行吗?”,她答道:“不知道,下雨天有空多可能行,天晴就难说了,天晴擦鞋的人多些”。看去那才两尺左右长的袖带,她说要用上近十种不同的线,花上很长时间才能绣完。我问她是自己先画好图案再绣上去的?她回答说是顺手绣出来的。我惊讶之余佩服至极呵!

看她那手中的美图,顺她一边的问话,瞧着她的摆弄,我很快拍下这几张图景,想到了一句话:“巧手在民间”!

篇9:巧手作文500字

我的一位好朋友,有着一双巧手,一双眼晴水汪汪的,一头黑发披肩,天天扎个小马尾,她的嘴巴红彤彤的,能说会道。

我之所以称她为“巧手杨”,就是因为她的手工特别好,给她一支铅笔,她十分钟就可以画好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她一把剪刀,她可以立刻剪出一张窗花。有一次,我和她出去玩。她提议说:“要不,到我家里玩?”我兴奋地说:“好啊,当然可以。可是,我们玩什么呢?”“去了就知道了。”说完,便骑着车子往家回。到了她家,她径直朝她卧室里走去。我跟在她的后面,她拿出一个大袋子。我疑惑不解地问她:“这里装的是什么呀?”她说:“是布织布!布织布就是一种材料,它可认用来缝各种各样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给自己缝一个勋章,如何?”“当然可以!”说开始就开始,我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她先把布织布剪成一个小小的圆形,又将她要做的小鸡头缝在了圆形上,接着她把小鸡的身体和爪子一一做好,将两只爪子用透明胶带粘在身体上,最后把身体缝在了小鸡头的后面,这样一只完整的小鸡就做好了。她又接着开始装饰小圆盘的上部。她从蓝色的布上剪去两条白云,粘贴在圆盘的上方,又从绿色的布上剪去一堆草,将它粘在小鸡的脚下。这样一枚小鸡勋章就大功告成了!我看呆了,手中的剪刀掉了下去,我一下子惊醒。她说:“这只小鸡勋章就送给你了,时间不早了你快回去吧,免得你妈妈担心!”她将勋章别上别针,我就带着它回家了。

这就是我的邻居,也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巧手杨。你们想知道她的真名吗?她就是杨瑗蔚!

篇10:巧手作文500字

最近,我听完了谍战小说《潜伏》和《风声》的广播录音,小说中中共地下党员余则成、“老鬼”李宁玉等人的英勇和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地下党他们传递情报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有用的特制的药水书写密信,写完后纸上什么字也没有,情报送到了同志手中,再用特定的药水涂上去,信的内容才显现出来。沉浸在小说中的我做梦都希望自己能有一瓶这样的药水。当我把这个梦想告诉爸爸的时候,他告诉我:其实我的身边就有怎样的药水,那就是家里厨房的白醋。这下我可高兴坏了,我也可以当一回地下党了。

我和爸爸准备了写密信的材料:一把葱、一只小碟子、一个汤匙、一把打火机、一支毛笔和一张白纸,是不是非常简单呢?

接下去,我们开始了此次“间谍”体验。我们先将去掉葱叶的葱白放在一只小碟子里,用汤匙挤榨出葱汁来。用一只干净的毛笔蘸上葱汁,在干燥的铅画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放到一边等待它自然晾干。字迹干透后,白纸看上去和刚才并没什么不同。但是当我们将这张写过字的白纸放在打火机上烘烤一下。你马上会发现,棕色的字迹在白纸上清晰地显现了出来。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呢?

为什么用葱汁能写出密信呢?原来葱汁可以与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类似透明薄膜的物质。关键在于这种物质的燃点比纸还低,烤一下就会变成焦黑色。所以,用葱汁写了字的白纸在火上一烤,便立即显出棕色字迹来了。请记住:用葱汁写的信笺,解密的方法就是用火来烤。

后来,我在网上了解到原来有很多物质都可以用来写“密信”。生活中还有许多神奇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发现,只要细心观察与研究就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民间巧手散文】相关文章:

1.巧手爸爸作文

2.巧手奶奶作文

3.“巧手”妈妈作文

4.奶奶的巧手作文

5.巧手大比拼300字作文

6.小巧手作文300字

7.民间谜语

8.民间艺术论文

9.民间谚语

10.假如我有一双巧手

下载word文档
《民间巧手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