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徐祯卿翻译
“无限试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偶见徐祯卿翻译,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偶见徐祯卿翻译,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偶见徐祯卿翻译
,诗人根据跋涉在山间时的经历作了本首诗,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偶见原文:
偶见
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偶见字词解释:
玉鞭:马鞭
篇2:偶见徐祯卿翻译
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带着对春天的遗憾去远方。
偶见阅读答案:
试题: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偶见创作背景:无
偶见赏析:
徐祯卿的自然山水诗善于捕捉微妙的自然景象,擅长在发现美的瞬间表现自己的心灵感受。正如这首《偶见》诗题所示,这是诗人在风尘仆仆的旅途中赶路时,由眼前景物所触发的一时感兴。
诗人跋涉在山间,在山回路转时,鲜艳的桃花忽然映入眼帘。看着那灿烂的花朵,似乎也忘记了行旅的劳苦,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然而,马上匆匆,太阳也快下山了,来不及仔细欣赏又要赶路了。诗人不禁感慨自己不能挽留太阳的脚步,即使策马扬鞭也追不上飞逝的时光。当然,“留不住”不仅指落日,也指曲路的桃花,甚至是广义的春色。这时的春恨就不仅仅是伤春之情,而且还包含了一种无可名状的人生感慨,是对人生缺憾的宣泄。这个“衔”字用得妙,因为“衔”字本来是指用嘴叼着,这里却是指含在心里,可谓此诗的诗眼。诗人带着对人生的某种遗憾奔走在世间,怎奈人生苦短年华易逝,正不知何处是归路何处是归宿。
徐祯卿的诗总是在最小处着眼,但诗味最浓,最为含蓄委婉。其诗对明代后期的诗歌创作和清代的神韵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个人资料: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篇3: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目录生平简介文学成就诗学思想诗作选摘收缩展开生平简介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 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 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该书多诋毁明太祖的内容,实为诬告)、《异林》等。
文学成就“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他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 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将“谈艺录”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祯卿作为“吴中诗人之冠”(《明史》卷286),是当之无愧的。
诗学思想徐祯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对儒、佛、道、文学等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后期大体可以王阳明所说的“学凡三变”来勾勒其思想的转变轨迹。“末世论”思想是徐祯卿对时代特征的.一种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个基础起点,徐氏对文学复古的倡导、一生潜心“玄学”等都与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图相关。徐祯卿的思想历程是与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转变大都体现了其精神结构的转换,从时间来看,徐祯卿是七子典范作家中较早由文学转入道学,又最早转向心学之人。《谈艺录》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学理论专著,其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复古”观念的观照之下,以“情”为核心带动“气”、“声”、“辞”、“韵”、“思”等诸理论要素的诗论体系。其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吴中文人的文化复古思潮、感受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膨胀均为徐祯卿“主情”、“复古”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情立格”说则是徐氏对情感与格调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探索,为复古派提供了一个学习汉魏古诗的基本途径。徐祯卿吴中时期的诗歌与吴中地域性因素的关系。徐祯卿早期的习诗系统为六朝、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又兼以晚唐,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风格哀婉清丽,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其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前期诗歌主要是融入吴中一脉,具有很强的吴中地域性,但又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特别是对“情”的吟咏与张扬在吴中“主意”的诗坛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成为其入京后加入复古主义阵营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则是其复古主张)。徐祯卿与李梦阳等七子盟友的交往与转变。相对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与李梦阳往来密切,特相友善,与边贡、南京作家群中的朱应登、顾U亦交往颇多且情谊深厚,与何景明也有往来及诗歌酬赠,但相聚时日极短,而其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郑善夫等人交往的记载不多。关于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的转变问题,本文主张其诗学观念在后期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李、徐论辩及二人诗学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史上,徐、李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诗学理论上的论辩,本文对论辩的具体时间、起因、过程以及论辨的态度、结果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诗学观念在“复古”、“主情”等基本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级层次上还是有些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根深蒂固,始终存在,如在“复古”观念方面,二人对具体的复古统序、复古范型内部要素的选择等还存在一些差别。
诗作选摘【凤鸣亭】 凤鸣期不来,瑶华几销歇。 唯有山中人,吹箫弄明月。 【在武昌作】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偶见】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又斜。 可奈王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题扇】 渺渺太湖秋水阔,扁舟摇动碧琉璃。 松陵不隔东南望,枫落寒塘露酒旗。 【西宫怨】 兴庆池头漏未阑,梨园弟子曲将残。 花前更进宫州伎,无那西凉月色寒。 【文章烟月】 风霜独卧闲中病,时节偏催壑口蛇。 篱下落英秋半掬,灯前新梦鬓双华。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会待此心销灭尽,好持斋钵礼毗耶。 【送士选侍御】 壮士乐长征,门前边马鸣。 春风三月柳,吹暗大同城。 芦沟桥下东流水,故人一樽情未已。 胡天飞尽陇头云,唯见居庸暮山紫。 羡君鞍马速流星,予亦孤帆下洞庭。 塞北荆南心万里,佩刀长揖向都亭。 【济上作】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篇4:徐祯卿《偶见》阅读训练附答案
徐祯卿《偶见》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偶见
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注释】:①玉鞭:马鞭
【翻译】: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带着对春天的遗憾去远方。
【赏析】:徐祯卿的自然山水诗善于捕捉微妙的自然景象,擅长在发现美的瞬间表现自己的心灵感受。正如这首《偶见》诗题所示,这是诗人在风尘仆仆的'旅途中赶路时,由眼前景物所触发的一时感兴。
诗人跋涉在山间,在山回路转时,鲜艳的桃花忽然映入眼帘。看着那灿烂的花朵,似乎也忘记了行旅的劳苦,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然而,马上匆匆,太阳也快下山了,来不及仔细欣赏又要赶路了。诗人不禁感慨自己不能挽留太阳的脚步,即使策马扬鞭也追不上飞逝的时光。当然,“留不住”不仅指落日,也指曲路的桃花,甚至是广义的春色。这时的春恨就不仅仅是伤春之情,而且还包含了一种无可名状的人生感慨,是对人生缺憾的宣泄。这个“衔”字用得妙,因为“衔”字本来是指用嘴叼着,这里却是指含在心里,可谓此诗的诗眼。诗人带着对人生的某种遗憾奔走在世间,怎奈人生苦短年华易逝,正不知何处是归路何处是归宿。
徐祯卿的诗总是在最小处着眼,但诗味最浓,最为含蓄委婉。其诗对明代后期的诗歌创作和清代的神韵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阅读答案】: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篇5:徐祯卿简介
徐祯卿简介
徐祯卿(1479-15),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后记:
“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他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
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将“谈艺录”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祯卿作为“吴中诗人之冠”(《明史》卷286),是当之无愧的。
篇6:徐祯卿:在武昌作
《在武昌作》
作者: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
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
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
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
何事乐长征?
赏析:
此诗写诗人身处异乡怀念故里之情。开篇二句借助《楚辞》句意,营造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中间四句将客居武昌,独宿高斋的孤寂,与夜雨江汉的凄迷之景融和无间,桑梓情怀油然而生。结尾二句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在对雁的发问中,抒发无计消除的思乡之痛。
篇7:徐祯卿 《在武昌作》的翻译及赏析
徐祯卿 《在武昌作》的翻译及赏析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注释
①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②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③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④高斋:高敞的书斋。
⑤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⑥凄其:寒冷的样子。
⑦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⑧长征:长途跋涉。
参考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作者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赏析
《在武昌作》是明朝诗人徐祯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在壮年时曾远离桑梓、流寓江湘,而这首五律,正是写于秋肃将临、诗人客居武昌的.时候。秋天的肃杀凄凉,让作者更生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篇。
诗人通过描写武昌洞庭之秋景,烘托一种凄清寂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家乡之情与倦于漂泊之意。全诗古澹拙朴,气韵高浑,别具一格。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 “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篇8:浅谈吴中文化与徐祯卿文学创作
浅谈吴中文化与徐祯卿文学创作
论文关键词:吴中文化;徐祯卿;文学创作;复古
论文摘要:他的创作是在吴中文学观念的基础上,融合北地文学气质,在重视情感的前提下追求文章的审美,正是吴中文化的影响使他的创作具有了独特个性。入北地后,复古思想也具有明显的吴中特色。
一、吴地文化对人格心态的浸染
吴中文人明初多不愿仕于明政府,江南地区与朱元璋政权也有很深的矛盾。一是因为江南地区的文人在元代受到比较好的优待而且元末张士诚政权取得了很好的民心,所以吴中文人对朱元璋并无政治上的归属感。在朱元璋入主江南后,对吴中地区的政策颇为苛刻。不但赋税很高,许多文人也不得善终,如高启被腰斩等。明中前期朝中掌握大权的一般都是北地人。在这样的历史原因和政治条件下,吴中文人对政治有很强的离心倾向。所以说吴中文化对徐祯卿的第一大影响就是仕途的影响,这也决定了徐以后的交游和对官场的态度。
徐祯卿于弘治十四年登乡荐,年23;于弘治十八年(1505)登进士第,年27。他是“吴中四才子”中唯一有功名的人,但功名心并不强烈。祯卿年十七始入举子试,然两试不第。乃至于父子关系恶化,祯卿叹日:“桥梓之间正须和协,今而及此,诚为可痛。”他当时考功名一大半原因是不想违背父亲的意愿。所以在他后来面对仕宦浮沉并没有什么不快,如《调太学博士》中,“弱龄释负担,浮沉游国都。久之意不惬,眷言返田区。……摄齐升孔堂,惭非由也徒。蔼蔼青拎子,郁郁含华珠。上理义皇文,下则述唐虞。暮春西水涯,温藻穆敷愉……小子发斯谣,聊与击壤俱。”在他的诗文中体现着他追求个性自由,而他的这种要求完全得益于吴中地区独特、优美的地域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徐祯卿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追求适意的孤高出尘之想。
刘瑾擅权,包括徐祯卿在内的正直朝臣饱受其毒,他们的理想信念受到冲击。在他们重新思考后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李梦阳、康海、王九思等所选择的颓废放浪的生活方式,在《空同集》中可以发现李梦阳以酒买醉的嗜好。而徐祯卿却选择了与他们完全不同的道路,这跟吴中文化对他心态的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而且在转向心学之前,他还有一段时间习仙,这种气质也和吴中文化的出尘隐逸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二、吴中文化氛围下异于北方诸子的个性化诗文创作
徐祯卿的诗歌由于受吴中文化的影响,于七子中独树一帜。南方的文化传统是宫商发越,贵于清绮,重技巧、修饰,在徐祯卿的诗歌中有很好的表现。
吴中重情尚真的文化特质以及独特的审美在他的诗作中能看到,体现为如下特点:
一是抒情诗作幽怨凄婉,如孤妻怨妾。《榆塞叹》“青枝参差露华,落花寒砧星物移。”;《书海棠扇》:“可奈五更清梦短,杜鹃声歇雨丝寒。”《落花怨》;“青枝参差露华,落花辞春不能泣”;《菊》“铅华隔断春消息,怨杀西风不能啼”《柳花》:“柳花飘荡本无凭,粘住春衫解脑情。转眼春风有遗恨,井泥流水是前程。”
二是风格清新,如《燕》:“风暖池塘得意春,水芹烟草一回新。傍花掠羽差差影,冲雨归巢煦煦亲。眼底兴衰王谢宅,楼中思怨绮罗人。闲话往事如相话,只有侬家似旧贫。”
三是语多含蓄,手法运用也相当成功。李舒章曾云:“迪功神致俊爽,如天宇飞龙,不加鞭策,自然驶迈,用寡用虚,独有所长”。徐祯卿含蓄手法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因素。如他的诗作《济上作》:“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全诗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相通,但更含蓄,语不深而情深,实为绝句之佳作。
篇9:在武昌作 徐祯卿-在武昌作 赏析
,五言律诗,明代徐祯卿一首表达心境的作品。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在武昌作
・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创作背景:
徐祯卿幼年丧母,家境清寒,而天资聪颖。27岁二度应试,考中进士(1505),授大理寺左寺副一职。不久因讽刺朝政被远贬湖南(1506),在从京师(今北京)到湖南的赴任途中经过武昌府,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作品赏析: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点明了时令。“洞庭叶未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是微风吹拂的样子。它是说,在秋风的吹拂下,洞庭湖就会生波,而树叶也纷纷飘落下来。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天景象。“洞庭叶未下”是指秋天还没有到,“潇湘秋欲生”是说秋天将要开始了。这点明了全诗的时令是在秋天将至未至的时节。在这里作者绕了个弯子,引发了我们对于湖南一带空间的联想,也把秋景铺展在我们面前,调动起来了我们对于秋季的感受。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两句形成既并列又顺接关系,读起来自然而流畅。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则落到了作者现实的“处境”上。高斋,一般是指文人的书房,但这里有狭小、孤独、寒冷、封闭的含义,而且今日“高斋”正处于深夜秋雨的包围之中。从音调上说,这句除了“夜”是入声字外,其他都是平上声,所以给人高扬的感觉。但下句“独卧武昌城”中的“独”、“卧”两字却都是入声字。入声短促有力,有强调的作用,给人以空旷悲凉之感。“独卧武昌城”是说他一个人孤独地睡在武昌城内。“武昌城”是一个大地点。诺大一个大城市(宏大的背景)里只有他一个人,不更突显了环境的空旷和他的孤独吗?这是在刻意使用对比手法。所以,这句诗实际上写得非常有力。我们在一些特殊的天气里(如下雨、下雪),对自身和自然的感受会特别深切,作者也是一样。他被贬谪到湖南,流落在他乡,心境本来就不好。又在秋季将至的时节,面对夜雨潇潇的场景,孤单地在封闭的书房里闷睡,他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很显然,他并未成眠,正在浮想联翩。好像他的`思想正在大陆上飘荡,而他的精神已经回家。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则描写了在这种处境中的切身“感受”。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对于故乡的思念是如此深重;对于故乡的思念,更增添了此时此地的凄凉伤感。“桑梓”是指故乡,诗人的故乡远在江苏吴县(今苏州),而目前正在“江汉”地区(湖北武汉一带)。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作者和家乡隔得很远。在他乡的凄凉境遇,让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故乡;而对故乡的思念,更加重了他的悲情。
尾联“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是对颈联的进一步生发。大雁因为要越冬,需要在秋冬之季成群结对地由北向南迁徙;他就问天边的大雁为什么就这么喜欢长途跋涉、辗转迁徙。这是用反问的手法,将自己与乐意迁徙的大雁作对比,表示自己是不情愿离开故乡和亲人的,这里有一种无奈的感情在。“征”是“远行”的意思,如果路途不长那就不能叫“征”。徐祯卿33岁去世,这个时候大概是28岁。在后来的《墓志铭》中他表达了因为常年在外地为官、不能经常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在艺术手法上,该句借助“联想”,从夜雨中闭塞狭小的书斋,跳到了天边的大雁和开阔的天空,大大开拓了诗境,使诗境高远起来。
全诗四句依次写“时令”、“处境”、“感受”以及对感受的进一步“生发”。从“秋天将至未至”的时令写起,写到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切身感受,对于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身在异地的凄凉和无奈。作者将对于节气变化的极度敏感,高斋听雨的孤寂凄凉,黯然思乡的苍凉无奈以及消沉落寞的漂泊之感融为一体。全诗见景生情,自然流转,格调高雅,寄托遥深。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它共提到了“洞庭”、“潇湘”、“武昌”、“桑梓”、“江汉”五个地点。历数地名,错落有致。作者正是靠地点和时空的转换来连缀诗篇的。由于地点的不断转换,造成空间上的跳跃,使得诗境开阔,气象宏大。因此王渔洋称为此诗“千古绝调,非太白不能作”
作者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以上这篇在武昌作 徐祯卿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偶见徐祯卿翻译】相关文章:
1.偶见阅读答案
2.徐文长文言文翻译
3.简祯经典句子
4.宿新市徐公店翻译
7.范文卿
10.徐词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