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的练习题
“mi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运算律》的练习题,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运算律》的练习题,欢迎大家分享。
篇1:运算律练习题
运算律练习题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
25×(8×7)=(25×8)×7200×b=b+20()
15×9×4=9×(15×4)()48+2×10=50×10()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
487-187-139-61
38×101
1825-(625+90)
12×29+12
58×197+58×3
125×(80+8)
101×56-56
79×34+34
125×48
(80+8)×25
32×(200+3)
38×39+38
94+38+106+62
125×15×8
25×32×125
125÷25×8
125×48
989-186-14
4600÷25÷4
136×101-136
32×37+47×37+21×37
99×77+77
99×8
78×37-37×68
篇2:乘法运算律练习题
乘法运算律练习题大全
一、填空
35×2×5=35×(2×___)(60×25)×4=60×(___×4)
(125×5)×8=(___×___)×5(3×4)×5×6=(__×__)×(__×__)
二、利用发现的规律,计算。
25×17×4(25×125)×(8×4)38×125×8×3
125×32125×32×438×25×4
42×125×8125×32125×32×4
38×25×442×125×8
三、列式计算我最棒
1、125与12的和的8倍是多少?
2、比99的75倍还多75的数是多少?
3、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练习题(青岛版):1800除以9的'商再除以20的结果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
1、学校图书室有9个同样的书柜,每个书柜有4层,平均每层放250本书。学校图书室一共摆放了多少本书?
2、工程队要挖一条长米的水渠,第一周平均每天挖132米,第二周平均每天挖148米。他们两周能完成这项工程吗?
3、学校艺术节上,老师参展的绘画作品有68件,学生参展作品数是老师的19倍。本次艺术节上师生参展的作品共有多少件?
4、饲养场有136头牛和136只羊,1头牛每星期平均吃65千克草,1只羊每星期平均吃35千克草,每星期要准备多少千克草?
篇3:数学运算律练习题
数学运算律练习题
1.根据运算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学或字母。
(1)□+□=a+b
(2)△×38=□×△
(3)(□+142)+183=□+(183+217)
(4)42×25×40=4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584+289+416 7×8×4×125
4×17×2536×15
3.选一选。
(1)250×320的`简便算法是( )。
A.250×300×20
B.250×4×80
C.25×8×40
(2)37×25×40=37×(25×40),这个算式是运用了( )。
A.乘法结合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485+98用简便方法计算可以变成( )。
A.485+100-2
B.485+100+2
C.400+85+98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数学运算律练习题,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篇4:四年级数学运算律练习题摘录
四年级数学运算律练习题摘录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 ,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相加,再和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再和 相加,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
3、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 ,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
4、三个数相乘,先把 相乘,再和 相乘;或者先把 相乘,再和 相乘,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
5、在 内填上数,在 内填上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上运用的运算定律。
29+37+171=37+( ) 。
42×5×8=42×( ) 。
47+ =28 。
427+39+73=(427 ) 。
35×21×2=21×( ) 。
45×16=45× 177+304=177=
篇5:数学运算律同步练习题
数学运算律同步练习题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 ,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相加,再和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再和 相加,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
3、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 ,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
4、三个数相乘,先把 相乘,再和 相乘;或者先把 相乘,再和 相乘,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
5、在 内填上数,在 内填上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上运用的.运算定律。
29+37+171=37+( ) 。
42×5×8=42×( ) 。
47+ =28 。
427+39+73=(427 ) 。
35×21×2=21×( ) 。
45×16=45× 177+304=177=
6、计算64×26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验算,是用了( )律。
7、一道减法算式的差是16,如果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4,则差是( )。
篇6:《运算律》说课稿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6-58页的《运算律》。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教时,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件,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3、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4、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
5、教学准备:多媒体。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交換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口算(数的分与合)等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对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潜意识里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实际计算的时候,很多学生是能够应用一些巧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而且快。所以我没有从“零起点”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课的一开始,我设置一个小竞赛,有意识让孩子巧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先让学生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观察特例,引发猜想。
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并汇报)
学生一般会回答:①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结果是相等的。
②28和17交换位置,但结果不变。
比较他们两的结论,你有什么要说的?
学生可能会说:
通过学生的争辩,引出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太草率了,不妨把这个结论当做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
3、举例验证,自主探索
怎么验证?
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举多少个?(无数个)可能举无数个吗?(不可能)
每个同学举3个例子,然后同桌交换相互检查,看看他的'算式两边的结果是否相等。
在这里,我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4、观察等式,总结规律。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可能有三种表示法:①用文字(数字)表示;
②用符号表示;
③用字母表示。
数学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板书:a+b=b+a。
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四)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再次出现主题图,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得出(28+17)+23=28+(17+23)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索规律。
(1)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下。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起来(同桌互相交流)。
(3)用字母表示规律。
在这个环节里,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五)实践应用
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基础训练就是书上第58页的想想做做1、2、4、5.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六)全课总结
四、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采用了“激趣、引探、释疑、导练、启思”的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运算律》的练习题】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