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李白为何要写颂词

李白为何要写颂词

2023-02-14 08:14: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李白为何要写颂词,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李白为何要写颂词,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李白为何要写颂词

篇1:李白为何要写颂词

李白为何要写颂词

凡读过唐诗的人都能从李白的诗中,感受到他那铮铮铁骨和傲岸不羁。要说李白是揭露黑暗社会的枪手,是抨击腐败政治的先锋,人民皆会异口同声的表示赞同。要说李白也曾向统治阶级溜须拍马、对权贵阿谀奉颂,也许就有人不信了,就会起来反驳、就会为李白辩解。

一个伟大的诗人,必须是和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站在一起的,和统治阶级是对立的,是泾渭分明的。这就是中国人文思想的历史观和圣人观,这是不容侵犯的。

在李白留下的九百多首诗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黑暗的诗。如‘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古风>四+六),‘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风>三+七);‘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三十九),‘行乐争昼夜’(<古风>十八),‘中贵多黄金’(<古风>二+四)等等。在这些诗篇中李白把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腐朽没落的生活暴露无遗,更是在一些诗歌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皇帝。如<古风>之三就以秦始皇为喻、讽刺了唐玄宗‘尊道教、慕长生’的愚妄不稽。甚至在<书情赠蔡舍人雄>一诗中直言不讳的唾弃唐玄宗‘弱植不足援。’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现代所谓的民主社会也是难得一见的。

就这么一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太白,却在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之后。态度逆转、傲气顿失、笔锋立变,媚态百现的为统治阶级头子填起了清平调、唱起了颂德歌来了。有未读过李白这一时期诗歌的人、我们不仿摘录几首以证其实。唐玄宗在宫园中设宴、特召李白侍宴。正值牡丹盛开之季,李白奉命当即为扬贵妃赋诗三首、名为清平调词。如下:

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李白在这三首诗中从天上到人间,从名花到神仙可谓用词已极。但是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夸张的艺术竭尽所能的称颂着、赞美着唐玄宗的贵妃扬玉环的美貌和丽质。真是迎合有术、肉麻至极。

篇2:为何要写教学反思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意义。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而写,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篇3:面试后为何要写感谢信

面试后为何要写感谢信

很多人的面试,在他走出那间房间的一刹那就结束了。有些人的结束还礼貌些,当他走出房间时会说声“谢谢”,并轻轻地带上门;有些人的结束会莽撞些,因为他已多少能察觉出面试官似乎对他有点感冒,于是便扬长而去,从背影都能看到一肚子的脾气。其实,面试本来就是一个你情我愿的约会,双方不对眼太正常不过了。就像两个到了婚嫁年龄的陌生男女被介绍人拖着去相亲,一见钟情的概率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不咸不淡地扯上几句,然后找个借口“脱离苦海”。或许有一方会对另一方产生些许好感,那他或她在离别时会尽量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给下一次约会留个机会。

其实面试也是这样,面试官当时对你确实没来电,可事后回味一下你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尤其是在没有发现更好的人之后,你的形象就会模模糊糊地显现在面试官的脑海里,这时,如果有一封感谢信正好出现在面试官的桌前,那么你的形象就立刻清晰起来。可是,有多少求职者在面试之后会写上一封感谢信呢!

所以,珠珠建议你,尽可能在每次面试后寄出一封感谢信。大多数求职者都忽视了这件事,而事实上这也是整个求职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记住这一步,给面试过你的人或是他们的秘书、助理或整个过程中所有联系过的人写一封感谢信,你或许能从众多求职中脱颖而出。

为什么这样说呢!至少有这样一些理由:

一、你正在证明你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寄出一封感谢信,复述一下你在面试中讲过的话,对面试官的`工作表示感谢,这让人知道,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二、这给了你一次机会,让你纠正你在面试中留下的错误印象。你可以在信里纠正任何错误的细节或者增补一些遗漏事项,并且强调一些要点,这些要点会加深面试官对你的印象,当他们权衡是否雇用你时,就可以想起来。

三、如果没有得到这份工作,你或许可以交个朋友,给自己留一个机会,让你可以进一步询问他们的同事是否知道有人需要具备你这样技能的人。很多跨国集团光销售团队就有好几个,珠珠以前认识一个最后进入GE做销售的女孩就是如此,之前她应聘的那个部门因为工资没谈拢没有聘她,后来她没忘了经常联系那位销售部的头儿,并对他的帮助表示感谢。结果,那位好心的头儿就把她介绍到了另一个销售部门———她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GE。

篇4: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

(1)写于安史之乱时,是为奉劝唐玄宗滞留蜀地而写的。

(2)是为房琯、杜甫担忧。因此时房、杜均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手下办事,严武为人粗暴,是为劝说他们小心从事的。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安史之乱后的事,而《蜀道难》作于天宝初年,故二说不能成立。

(3)有人认为李白在长安期间,曾写过《剑阁赋》,在题自下自注说“送友人王炎入蜀”,内容与《蜀道难》相似。故可推断《蜀道难》是为王炎入蜀而作。这几种说法比较下来,第三种说法比较合理。不管哪种,有一点可以肯定,《蜀道难》是以蜀道难行,危途难行为主题的。它是用乐府旧题,即事成篇,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又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

《蜀道难》属乐府古题,即(相和歌辞·瑟调曲)。在乐府古题乐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铜梁、玉垒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袭用了这个古题,仍然写蜀道之艰险。但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创新,他是在继承中有革新、有创造的。

蜀道难 李白

噫(yī)吁(xū)嚱(xī)⑴!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⑵,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⑶,

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⑷,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⑸,

然后 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⑹,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⑺。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⑻。

青泥何盘盘⑼!

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⑽,

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⑾。

问君西游何(几)时还,

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⑿,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⒀,

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若此,

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⒁?

剑阁⒂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⒃。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⒄,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⒅。

篇5:李白为何被贬

李白为何被贬

李白

李白在世时就已经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生前也曾在政坛红极一时,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可惜好景不长,最终在其晚年被流放夜郎。

李白为什么会被唐玄宗炒了鱿鱼? 李白失宠之谜

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从山东兖州启程奔赴长安。到达长安不久,他在金銮殿受到了玄宗的隆重接见。虽然玄宗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但是,这个临时、候补的身份,却让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杨贵妃的机会。

有证据表明,李白进入宫廷之后,的确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为翰林供奉的当年十月,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温泉宫,李白奉命随侍并且写了《侍从游宿温泉宫》等诗。天宝二年(743年)初春,宫中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

仲春,玄宗游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随并写了《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玄宗跟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一时兴起,命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气就写了三首诗,专门歌咏杨贵妃的美貌。这组题为《清平调词》的三首诗歌,词藻华丽,名句琳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艳神韵,每一首诗都堪称名作。夏天,玄宗泛舟白莲池,李白奉命写了《白莲花开序》。除了上述作品,李白还写过其他一些应制之作。从玄宗的频繁征召、命其作诗这两点看,对于李白的敏捷诗才,他是十分满意的。从另一方面看,李白也完全胜任供奉翰林一职。

按理说,玄宗李隆基让谁卷铺盖,也不应该让李白走人。但是,卷铺盖回家的偏偏就是李白。天宝三载(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过一年半时间。

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书》本传说是李白自己恳求退出朝廷回到家乡(“还山”)的,“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当然是有缘故的,即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也就是说,皇帝身边的人已经很讨厌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继续待在皇帝身边,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识到,继续待在朝廷已经没有意义。换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边的人,例如杨贵妃,例如高力士。

当今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一般根据李白的自述,认定是因为朝廷中的权贵谗毁,李白被迫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换言之,是朝中权贵将李白排挤出朝廷的。

我认为,李白恳求还山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般权贵排斥李白的说法,也不太可信。李白担任翰林供奉期间,未见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图和行动,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权贵叫板,不可能妨碍任何当政者的利益。此外,从李白前后的言行看,他是不可能主动离开朝廷的,他离开朝廷,绝对是迫不得已的。无论是皇帝亲近之人的厌恶,还是一般的朝廷权贵的排挤,最后下命令的总归是玄宗皇帝。天宝初年的李隆基,还是能够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欢李白。

玄宗为什么要将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长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误他的事。具体地说,就是喜欢饮酒的李白泄露了宫廷的秘密。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本来,玄宗召李白进宫是为了点缀文采、“润色鸿业”的,孰料李白是一个贪杯嗜酒、口没遮拦的主儿,这当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为不满。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汉朝的东方朔,但实际上他做不到东方朔那样超脱飘逸。《玉壶吟》一诗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认自己由于没有学到东方朔隐藏真实心迹、滑稽调笑周旋于帝王身边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马相如,也不是东方朔,他有较强的自尊心,言语之间难免有锋芒,他常常醉酒,难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于只扮演“俳优”角色,忍不住要批判现实。这些,应该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鱿鱼的主要原因。

李白晚年为何被判流放夜郎: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

李白最终陷入落魄,要从安史之乱说起。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避居庐山。这场唐朝的内乱原本没李白什么事儿,但怪就怪他的名气太大了。唐玄宗在马嵬坡遭到兵变,被逼无奈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此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入蜀,李亨则在灵武自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要说这李亨登基也不合法,但玄宗先遭安禄山叛乱,又在马嵬坡被逼杀掉贵妃,已经是心灰意冷,对自己突然被太子尊为太上皇,也就没说啥。但他的儿子可就不这么想了。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着靖难的旗号,招兵买马,挥师东下,其实是趁机扩大地盘,想借乱世当皇帝。

杨采华分析说,唐玄宗在奔西蜀途中发了诏书,下放军国大权至诸亲王及地方军政一把手,让其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平息叛军。太子李亨却不听玄宗诏令,拥兵陇西,僭登帝位抢班夺权。而永王李璘出师东巡之时,得知李白隐居庐山,遂数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东巡时,李白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狱。

李白被下狱后,在一首诗中说“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意指自己是被永王胁迫的。杨采华认为,李白从军永王说不上是内心的妥协,这是他顺着中丞宋若思、右相崔涣两位大臣给他搭的梯子走下台阶的举措。这首诗作于李白服刑中,他只能按着宋、崔两人的“启发”继续把假话说下去。否则,新的牢狱之灾又将等待着他。李白在《致贾少公书》说:“王命崇重,大总元戎。辟书三至,人轻礼重。”由此可见,李白从军永王时,很享受“三顾茅庐”的待遇,并不存在“胁迫”一说。

永王败北后,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驻扎在浔阳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崔涣为“永王事件”牵连的人开脱罪名,却得罪了同僚和下属,被罢去右相之职,并贬为太守。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李峘,将已结案件推翻重审,并重新拘捕释放人员。宋若思让李白先藏起来,不久,藏在潜山县司空原旧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

云贵高原东北部莽莽苍苍绵延千里的大娄山脉中段,有一个县城叫桐梓。在春秋战国时期,桐梓即属于古夜郎国鳖国范畴,秦汉时期属于先后设置的夜郎郡领域,史学界把桐梓称为“唐宋夜郎”。桐梓有个夜郎坝,四围皆山,其峰其峦,错落连环,是个海拔600多米的山间盆地,目前是夜郎镇镇政府所在地。

李白是否到过夜郎?学界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李白在流放途中就接到赦免的诏书,有人则认为李白曾在夜郎居住过3年。贵州当地研究李白的学者黄光荣对记者说,桐梓留存有不少和李白有关的地点,如太白诗碑、太白碑亭、百碑台、太白书院、太白望月台、谪仙桥等。

李白中途遇赦得返,并未到过夜郎的观点,最早见于北宋人曾巩所写的《李白集三十卷序》。曾巩根据李白的诗、书、自叙分析李白遭流放后,“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并未到达夜郎。主张李白“未至夜郎”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李白本人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一诗。

黄光荣认为,李白确实到过夜郎。仅清王琦编注的《李白全集》收集的李白诗,就有32首是关于夜郎的,如“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

公元759年,李白被赦免之时,已经58岁。两年之后,季广琛出任宣州刺史,他与李白曾同为永王幕僚。在官军收复宣州的鼓舞下,已经60岁的李白不顾年事已高,决定再次投军扫除东南之乱。他来往于金陵、宣州间,有《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李白欲投李光弼军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此次投军未果,既可说是怀揣报国之志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最后一次自我请缨,也可说是李白从政之路的最后一次尝试。随后,李白即返回当涂县其族叔李阳冰处,并于第二年卒,葬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龙山,后移墓地于青山。

篇6: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蜀道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后即不胫而走,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例如,贺知章在长安见到《蜀道难》后,大为赞赏,赞叹李白的杰出才华,目其为“谪仙人”。唐人选唐诗的早期代表作《河岳英灵集》也收录此诗,并誉之为“屈骚以还,鲜有其体”、“奇之又奇”的佳作。

然而,有关李白创作《蜀道难》的主旨,历代典籍记载不一。自唐以来,主要有四说:一是为担忧杜甫、房琯的危险;二是为规劝安史乱中避祸入蜀的唐玄宗;三是为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四是描叙蜀地奇险的风光,别无寓意。据岑仲勉考证,《河岳英灵集》的成书最迟不会晚於天宝十二载。由此推知,李白写作《蜀道难》的时间,也当在这之前。而上述一、二两种说法,实於史事相悖。对於第三种说法,学人们在经过对史料的仔细检索后,一般也都认为证据不足。唯有第四说,才较为符合实际,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疑点”。所以,千余年来,对“李白为何要写《蜀道难》”这个问题,众说纷坛,难定一是。解放后,为了探索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这个悬案,研究者们曾展开过较为深入的讨论。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从全诗的内容来看,李白是以从秦地到蜀地的'路途中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来展开描叙的。开头几句是总写,诗人用非常强烈的咏叹语气,表达了对蜀道艰险的总体验。结尾意在与开头相呼应,劝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流露了对朋友的深切关心和真挚感情。诗的主体部分则集中刻画了蜀道的艰险。李白从山的高峻上干云霄,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及山地气氛的愁苦等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竭力渲染了去蜀地沿途的艰险和环境的危恶,希望王炎不要滞留蜀地,早日返回长安。

也有人认为,此诗主要“表现了李白感叹世途艰险,仕路坎坷”的悲愤心情。作者采用乐府旧题,袒露了自己命运多踬、怀才不遇的人生厄境,与他的《行路难》属同一主题。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其中也不乏艰难险阻,这为此诗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更由於诗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饱经沧桑,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因此,他借景抒情,“表面上写蜀道的艰险,实际上抒人生的感慨”。全诗先写蜀道之难,其间穿插历史传说,然后又从各个侧面渲染蜀道之难的悲凉气氛。尤其是结尾则重在写造成蜀道之难的人为因素。如那些“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猛虎”和“长蛇”等,这就把它的主题表露无遗。

还有人认为,李白写作《蜀道难》,旨在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时弊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他们又有两种看法。一是仍力主规谏唐玄宗的旧说,但由於和史实明显不符,并不为人所重视。二是提出了此诗“表现了诗人对唐帝国命运的关心”的新观点。因为诗中除写蜀道山川之险阻外,也写到了蜀地的地方势力可以任意凭险割据一方为非作歹,其中实凝聚着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并为封建王朝的前途而担忧的心情。联系李白在长安的生活遭遇以及后来被迫离开长安的事实看,他惊叹蜀道之难,本是在惊叹当时极为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世道的艰难,而通过极言山川的险恶,意在讽谕朝政的腐败和奸臣专权下做个正直人的艰难。诗中描写的一片愁云惨雾和极其恐怖的景象,“恰恰是危机四伏的唐王朝黑暗社会现实的缩影”。

篇7:李白为何会被炒鱿鱼

李白为何会被炒鱿鱼

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从山东兖州启程奔赴长安。到达长安不久,他在金銮殿受到了玄宗的隆重接见。虽然玄宗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但是,这个临时、候补的身份,却让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杨贵妃的机会。

有证据表明,李白进入宫廷之后,的确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为翰林供奉的当年十月,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温泉宫,李白奉命随侍并且写了《侍从游宿温泉宫》等诗。天宝二年(743年)初春,宫中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

仲春,玄宗游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随并写了《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玄宗跟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一时兴起,命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气就写了三首诗,专门歌咏杨贵妃的美貌。

这组题为《清平调词》的三首诗歌,词藻华丽,名句琳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艳神韵,每一首诗都堪称名作。

夏天,玄宗泛舟白莲池,李白奉命写了《白莲花开序》。除了上述作品,李白还写过其他一些应制之作。从玄宗的频繁征召、命其作诗这两点看,对于李白的敏捷诗才,他是十分满意的。从另一方面看,李白也完全胜任供奉翰林一职。

按理说,玄宗李隆基让谁卷铺盖,也不应该让李白走人。但是,卷铺盖回家的偏偏就是李白。天宝三载(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过一年半时间。

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书》本传说是李白自己恳求退出朝廷回到家乡(“还山”)的,“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当然是有缘故的,即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也就是说,皇帝身边的人已经很讨厌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继续待在皇帝身边,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识到,继续待在朝廷已经没有意义。换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边的人,例如杨贵妃,例如高力士。

当今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一般根据李白的自述,认定是因为朝廷中的权贵谗毁,李白被迫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换言之,是朝中权贵将李白排挤出朝廷的。

无论是皇帝亲近之人的厌恶,还是一般的'朝廷权贵的排挤,最后下命令的总归是玄宗皇帝。天宝初年的李隆基,还是能够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欢李白。

玄宗为什么要将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长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误他的事。具体地说,就是喜欢饮酒的李白泄露了宫廷的秘密。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本来,玄宗召李白进宫是为了点缀文采、“润色鸿业”的,孰料李白是一个贪杯嗜酒、口没遮拦的主儿,这当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为不满。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汉朝的东方朔,但实际上他做不到东方朔那样超脱飘逸。《玉壶吟》一诗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认自己由于没有学到东方朔隐藏真实心迹、滑稽调笑周旋于帝王身边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马相如,也不是东方朔,他有较强的自尊心,言语之间难免有锋芒,他常常醉酒,难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于只扮演“俳优”角色,忍不住要批判现实。这些,应该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鱿鱼的主要原因。

【李白为何要写颂词】相关文章:

1.李白为何被贬

2.为何将李白和杜甫进行捆绑

3.《长恨歌》为何长恨?

4.为何写作散文

5.为何言谢作文

6.诗歌欣赏:为何

7.入党要写多少思想汇报

8.为什么要写入党思想汇报

9.辞职要写辞职报告吗

10.求职信需要写吗

下载word文档
《李白为何要写颂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