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2023-02-21 08:41: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狗的好朋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篇1:《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6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篇2:《柳》《咏柳》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柳》《咏柳》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分别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4分)

答案:

(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

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古典诗歌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主题鲜明。然而,描写对象为柳,诗中却无一个柳字。其实,诗歌句句写柳,句句含情。试看:

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一个阴雨天。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二句,写景清新自然,但又愁绪绵绵。用语复沓回环,节奏舒缓,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此句正是把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显现出来(黑格尔《美学》)的效果。离人无限泪又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新的画面: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纵有千言万语,也无言以对。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无边的'愁绪萦绕。真是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至此,主题突显,情意浓烈,诗歌已及高潮,但诗人并未结束,而是轻柔一转,妙笔生花。千丝万絮惹春风言春风中柳条婀娜,柳絮飘飞,一个惹字尽得其妙。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亦如牵曳着离人的裙带,缠绵多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此情此景,用晏几道《清平乐》中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再看千丝万絮即千思万绪,一语双关。明写柳树妩媚多姿,暗写春风撩拨离人心弦,思绪深永。又与上句无限相得益彰,真是处处含玄藏意,令人回味无穷。此处如换成春风惹柳,便平淡无奇了。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之后,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有所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却依然长于抒情且富于风韵,此诗集三者于一体。前两句写景蓄势,渲染离情。第三句突兀而出,点明主旨。末句语出自然,韵味深长。诗人写得情真意切,明白晓畅,毫无削足适履,刻意求工之嫌。梅尧臣《论词随笔》有云: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细品郑诗,正深得其中之真意。

曾诗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3:《咏柳》阅读答案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篇4:《咏柳》阅读答案

_____________,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A、贺知章

B、高鼎

(3)《咏柳》中“咏”的意思是()。

A、唱

B、用诗词等来叙述

(4)“丝绦”在诗中指()。

A、用丝织成的带子 B、细长而柔嫩的柳枝

(5)裁出细叶的是()。

A、剪刀

B、燕子

C、春风

(6)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风比作______。在我眼中,春风还像__________。

篇5: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

1.两诗第一句都突出了春柳的特征,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贺诗侧重突出柳叶晶莹剔透,精致美丽。(2分)李诗侧重突出柳枝婀娜多姿,充满生机。(2分)

2.两首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贺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无形的春风比作剪刀,形象贴切,鲜明生动,抒发了诗人对春柳的无限赞美之情。(1分)

李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将春日之柳的繁盛和秋日之柳的凋零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悲叹之情。(1分)或:李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柳枝逐东风、拂舞筵,形象生动,明艳可爱。(1分)

对比赏析

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于越州(绍兴)。

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篇6: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试题

(1)两首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2)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阅读答案: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4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2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对比赏析

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李诗中的“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篇7:咏柳 贺知章阅读答案

咏柳 贺知章阅读答案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答案:

1.比喻 拟人

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6)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

(7)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运用了比喻、后者运用了拟人也正确)

篇8:《咏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柳》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一首词作,曾巩的这首诗节咏柳来讽刺别人。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9:《咏柳》阅读题及答案

《咏柳》阅读题及答案

咏柳

王十朋

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了春神降临人间,柳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光。

B、向我”一句作者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却写出了杨柳动人的韵致,令人心神摇荡。

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别之际,折柳赠送行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

解析:

选B。B项,“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错,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千万丝杨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她们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

6、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本诗对柳树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可以考虑描写的内容和描写使用的方法技巧。内容方面,贺诗写柳树枝条(柔、绿、高、垂)和叶;本诗则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和柳树上的黄鹂鸟,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技巧方面,贺诗运用比喻,而本诗运用拟人、典故,赋予了柳树生命,传神地表达了柳树的特点。

参考答案:

贺诗运用比喻手法,只是抓住柳树枝条的柔、绿、高、垂和叶子的细节进行描写;(3分)而本诗写柳树则更为全面,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甚至还有柳树上的黄鹂鸟;并且运用拟人、典故等手法,赋予了柳树生命,将其所含特点传神地表达了出来。(3分)

篇10:《新柳》和《咏柳》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新柳》和《咏柳》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两位诗人在观察点和层次安排上有何异同?

(2)两首诗都是写景状物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

(1)[同]:两位诗人都站在远处,观察远景。

[异]:《咏柳》由柳色到柳枝到柳叶到春风;先写总的印象,定下全诗基调,再细写柳枝,进一步写柳叶,大处着眼,由远而近,愈写愈细,前两句精雕细刻,后两句巧用设问,句式就有了变化。《新柳》由柳枝到柳色到春水到柳影;有所固定,依次推进。

(2)[同]:都是由咏柳到咏春,赞美春天的蓬勃生命力。高于了一般的咏物诗。

[异]:《咏柳》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构思新颖,启示性强,《新柳》则通过写一树新柳赞美了一切新生的`事物。

赏析咏柳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相关文章:

1.《咏柳》阅读题及答案

2.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3.江南柳 阅读答案

4.《纸鸢》《咏柳》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5.《大唐柳色》阅读习题及答案

6.曾巩咏柳古诗阅读答案

7.王夫之《蝶恋花·衰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8.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9.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10.五柳先生传 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