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翻译
“eternalblu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翻译
《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翻译
原文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颍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子都(郑大夫,公孙阏)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这一天,便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的。”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有少数的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共叔段),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到处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只是我们郑国请求时,希望相亲相近像老亲家一样,能屈尊降贵答应我们。
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自己挽救郑国自己的危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
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的失掉所继承的祖先功业。许国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篇2:《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赏析
《郑庄公戒饬守臣》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
秋七月(秋季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鲁隐公会合齐僖(xī)公、郑庄公讨伐许国)。庚辰(初一日),傅于许(大军逼近许城)。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máo)弧以先登(颍考叔举着郑庄公的“蝥弧”旗抢先登上城墙),子都自下射之(子都从下边射他),颠(结果颖考叔从城上坠落下来)。瑕叔盈又以“蝥(máo)弧”登(瑕叔盈又举旗再登),周麾(huī)而呼曰(并摇旗呐喊):“君登矣!(国君登上城墙了)”郑师毕登(于是郑国的军队全部攻了上去)。壬午(初三日),遂入许(郑庄公进入许城)。许庄公奔卫(许庄公逃到了卫国)。
齐侯以许让公(齐僖公要把许国让给隐公),公曰:“君谓许不共(隐公说:“国君认为许国违背了法度),故从君讨之(所以我才随您去讨伐)。许既伏其罪矣(既然许国已经服罪),虽君有命(那么,虽然您有命令),寡人弗取与闻(我也不敢接受”)。”乃与郑人(就把许国让给了郑国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事奉许叔主持国政,让他居住在许国东部),曰(郑庄公对百里说):“天祸许国(上天降给许国灾祸),鬼神实不逞(chěng)于许君(鬼神也对许君不满),而假手于我寡人(因而借助寡人的手来惩罚他)。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但寡人和自己的一两个父老兄弟尚且不能相安无事),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哪里还敢把讨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寡人有弟(寡人只有一个弟弟共叔段),不能和协(尚且不能和他和睦相处),而使糊其口于四方(而使其寄食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哪里还顾得上长期占有许国呢)?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你事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吾将使获也佐吾子(寡人准备再让公孙获辅佐你)。若寡人得没(mò)于地(如果寡人将来得以善终),天其也礼悔祸于许(而上天又能依礼重新撤去降给许国的灾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那么寡人宁可使许公重新主持国政)。唯我郑国之有请谒(yè)焉(到那时,如果郑国有所请求),如旧昏媾(gòu)(希望许国能像对待老亲戚一样),其能降以相从也(仍然能够纡(yū)尊降贵予以照顾)。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不要让其它国家乘机抢占这里),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和郑国争夺这块土地)。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不然,郑国的子孙就会忙于战争,到那时,我们挽救自己的危亡尚且来不及),而况能禋(yīn)祀许乎(哪里还能顾得上保全许国土地,为许国祭祀祖先呢)?寡人之使吾子处此(因此寡人让你留在这里),不惟许国之为(不仅是为了许国),亦聊以固吾圉(yǔ)也(也是想借此来巩固我国的边境)。”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派公孙获住在许国的西部),曰(并对他说):“凡而器用财贿(凡是你的器用财物),无置于许(都不要放在许国),我死(我死后),乃亟(jí)去之(你就赶快离开这里)。吾先君新邑于此(先君武公建立郑国的时间还不长);王室而既卑矣(而王室则已日渐衰落),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周朝的子孙互相攻伐,秩序日趋混乱)。夫许,大岳之胤(yìn)也(许国是太岳的后代)。天而既厌周德矣(上天既然已经厌弃了周朝),吾其能与许争乎(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还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合乎礼)。礼,经国家(礼是治理国家),定社稷(安定社稷),序人民(使百姓尊卑有序),利后嗣者也(造福后代的手段)。许无刑而伐之(当许国没有法度时就讨伐它),服而舍之(服罪以后就又赦免它);度(duó)德而处之(正确估计自己的德行与人相处),量力而行之(根据自己的力量去处理问题),相时而动(选择有利时机后采取行动),无累后人(而又不累及后人),可谓知礼矣(就可以说懂得礼了”)。”
篇3:《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赏析
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颖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子都从下面射他,颖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这一天,便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伏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的。”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有少数的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共叔段,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到处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只是我们郑国有一个请求,希望相亲相近像老亲家一样,愿你们能迂尊降贵和我们来往,想必许国能够委屈接受吧。
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自己的颠覆存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放啊。”
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的失掉自己的世系次序。许国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证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讲解】
郑庄公是个成功的政治家,文治武功都很有一套,在纷争多变的国际争斗中,郑庄公通谋略,精权变,善外交,将郑国经营的显赫一时。王立群老师追求强势人生,郑庄公的一生无疑是强势的,因此他成了春秋霸主。同时他又是知礼的,因此他重用高渠弥,最终导致了郑国国势由盛转衰,令人唏嘘。不管如何,强势人生的观念值得推崇,活一天就要进取一天。
春秋时期,与郑国毗邻的地区有个中原之中的小国,叫做许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属于五等诸侯男爵。相传许国与齐国共一个祖先,都是上古尧舜时期的四岳伯夷之后,许国的始祖为许文叔。
平王东迁,许国也是坚定的拥立者之一,因而东周初年,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然而,好景不长。自东周迁都以来,王室势颓,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家常便饭,诸侯连周王室都不放在眼里,更遑论其座下的犬马小国。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虎狼环伺,豪强林立,作为一个弱小国家,只好依附列强,夹缝求生,比如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但是即便如此,北方的郑国仍然对许国虎视眈眈。
郑国的国君名叫寤生,寤生又号郑庄公,郑庄公乃是著名的春秋一小霸。同时郑庄公也可谓春秋时期最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东周初年,他便借周平王东迁之机,一度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接下来郑国把自己的战略打击目标定为许国,弱小的许国,很快就沦落成为郑国欲与吞食的一块肥肉。
而上面这篇古文记载的正是郑庄公攻克许都之后,对留守许地的臣子所作的两次训戒,这篇训戒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由这段戒饬之词实在是不难看出,郑庄公其人之精明能干,以及他为政的深谋远虑。下面,若尘尝试把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通俗文字。
公元前7七月,由于《左传》乃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所以这一年又被记作鲁隐公十一年。郑国以许国不朝天子为由,联合齐军、鲁军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讨伐许国。这一天正好是庚辰日,齐、郑、鲁三路大军直逼许都。
打头阵的当然是发起人郑国,而郑国的指挥官名叫颖考叔,颖考叔这是第二次在春秋的历史大舞台出场。颖考叔第一次出场乃是〈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一段,在那一段“历史大剧中”颖考叔以一个孝子的光辉形象,说服了正在与母亲呕气的郑庄公,使得庄公母子掘泉相见,前嫌尽释,其乐融融。但是颖考叔这一次能够扛上大旗,靠的却并不是从前那一段早已泛黄的功劳薄。颖考叔之所以能够执掌三军帅印,靠的'是他在点将场上勇谋无匹的竞技水平。
攻城这天,颖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率先登上许都的城墙,可是还没等他把郑国的旗子插上敌人的阵地,只听“嗖”的一声,大孝子颖考叔中箭倒在了城墙下的血泊之中。事后才知,射中颖考叔的那一箭并不是来自前方的敌军,而是自己阵营的子都(郑大夫,公孙阏)。子都系公族子弟,子都又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帅哥,就连亚圣孟老夫子都曾经对他的美貌赞不绝口,孟老夫子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只可惜这位大帅哥与后来的周都督一样,都是有勇有谋,独缺敝亮胸怀之主。由于在来时选将的赛场上,作为贵族子弟的公孙子都输给了颖考叔,心胸狭窄的子都怀恨在心,便趁攻城之际,乘人不备,朝前面扛旗的颖考叔放了一支卑鄙龌龊的冷箭,这就是成语“暗箭伤人”的出处。
颍考叔虽死,战斗仍在打响,跟着跳出来接过大旗的是郑国的另一名大将瑕叔。由于颖考叔死得突然,众人根本来不及思考,就连离得最近的瑕叔也以为射死颖考叔的是许国的士兵。所以瑕叔接过同袍遗下的蝥旗,化悲愤为力量,倾刻间若猛虎一般带领着群情鼎沸的士兵再一次勇敢的登上了城墙。经过一阵乱砍西瓜似的裕血奋战,瑕叔终于把郑国的大旗插上了许都的城墙。威风凛凛的瑕叔一面扶着旗杆,一面朝着仍在负隅顽抗的许国士兵大声疾呼:“郑君已经登上城墙啦!”打仗其实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势气!谁又会想到呢?经过瑕叔这么一忽悠,城下的许军信以为真,个个都吓得面如土灰,望风而逃。而郑国的人马却军心大振,越战越猛。两天以后的壬午日,维和的联军终于成功的进驻许国首都,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许庄公,逃往了卫国。
战争结束以后,三位国君商讨如何瓜分胜利果实。齐国离许国较远,而许的地理位置也实在是太可爱了,齐国若要管理它就必须横穿鲁国和宋国,这么复杂的道路可以肯定就是接管了许也最多是名义上的。所以齐侯的意思是把许国的地盘交给鲁隐公打理。不料,齐候的意见遭到了老好人鲁隐公的坚决推辞,鲁隐公道:“你们说许国不遵从王命,不朝拜天子,不交纳贡物,所以我才跟随你们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天子也有意让我接手打理,但是我鲁国却从不敢有此痴心妄想的。”
最终,许国的土地管理权交到了郑庄公的手中。不过郑庄公并没有完全占领它,而是让许国的前首相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
班师回国前,郑庄公对百里推心置腹的说:“上苍之所以降祸给许国,是因为鬼神都不满意许君的作为,所以这才假手于我们,对他施加惩罚,但是就我们这几位国君来说,我们对许国绝对没有非份之想!况且,我只有几个小弟、近臣尚且不能料理周全,又怎敢将许国纳入我自己的囊下?!再说,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不争气的弟弟,因为想法跟我南辕北辙,现在仍在其它国家四处乞食流浪,我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能够管好,又怎么有能力长期替你们打理好许国呢?所以,先生侍奉许君好好的安抚这里的百姓吧,我会尽快派我的国务卿公孙获前来协助你的工作。我做这些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愿我死后的某一天,上苍收回对许国的惩罚,并且允许许国恢复行使国家的权利。到那时,倘若我郑国遭遇到麻烦,希望许国也会象对待亲家一样,给予无私的帮助,共同进退,不让第三势力欺负到我郑国的头上,甚至与我抢占土地。否则,您想想,我的子子孙孙们挽救危亡自顾都不暇,又哪里有能力庇护许国呢?”同时,郑伯还说:“我让你们居住在这里,不单是为了许国,也是借此巩固我郑国的边境啊!”
果然,归国没多久,郑庄公便派国务卿公孙获前往许国的西部任职。就在公孙获启程之前,郑庄公也对他语重心长作了一番叮嘱,庄公说:“你此番远去,凡是值钱的器物皆不要存放许国。另外你还要切记一件事,那就是待寡人死后,你就赶快撤离许国!你也知道,我们的先王是凭借王室的威望后来才在这里建成都邑的,如今周天子的权威一天不如一天,这必然导致我们王室子国的日子也将大不如从前,而人家许国乃是太岳的后代。上苍既然厌弃了我们周王,我们周的子孙,又怎能和太岳的子孙去相争呢?”
历史上历来对郑庄公的评价莫衷一是,不过后来的许多正人君子们读到这一段历史,无不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有礼数的。而遵行礼制,不仅有利于治理国家,巩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孙后代。许国不守法度就讨伐它,伏罪之后就饶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为人处事,尽可能的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篇4:《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赏析
⑴公:鲁隠公。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
⑵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县。
⑶傅:同附,靠近。蝥弧:旗名。
⑷子都:郑国大夫。子都与颍考叔有争车之怨,故射之以报怨。
⑸瑕叔盈:郑国大夫。
⑹共:同“供”。
⑺百里:许国大夫。
⑻许叔:许庄公之弟。
⑼亿:安。
⑽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⑾获:指郑国大夫公孙获。
⑿昏媾:昏通婚,婚姻;结亲。
⒀禋(yīn)祀:祭天神之礼。
⒁圉:边境。
⒂亟:急切。
⒃而:代词,你;你的。
⒄贿:货财。金玉称货,布帛称贿。
⒅乃:汝;你。
⒆序:即周国之班列,先同姓而后异姓。
⒇大岳:传说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
(21)胤;后嗣。
(22)经:治理。
篇5:郑庄公戒饬守臣原文及赏析
郑庄公戒饬守臣原文及赏析
原文: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一作:序人民)
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颍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子都(郑大夫,公孙阏)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这一天,便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的。”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有少数的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共叔段),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到处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只是我们郑国请求时,希望相亲相近像老亲家一样,能屈尊降贵答应我们。
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自己挽救郑国自己的危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
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的失掉所继承的祖先功业。许国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注释
公︰鲁隠公。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
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县。
傅:同附,靠近。蝥弧︰旗名。
子都︰郑国大夫。子都与颍考叔有争车之怨,故射之以报怨。
瑕叔盈︰郑国大夫。
共︰同“供”。
百里︰许国大夫。
许叔︰许庄公之弟。
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共亿:相安无事。
吾子:二人谈话时对对方的敬称。
获︰指郑国大夫公孙获。
昏媾︰昏通婚,婚姻;结亲。
禋祀︰祭天神之礼。
圉︰边境。
亟:急切。
而︰代词,你;你的。
贿︰货财。金玉称货,布帛称贿。
乃︰汝;你。
序︰同“绪”,前人的功业。
大岳︰传说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
胤︰后嗣。
经︰治理。
赏析:
郑庄公是个成功的政治家,文治武功都很有一套,在纷争多变的国际争斗中,郑庄公通谋略,精权变,善外交,将郑国经营的显赫一时。追求强势人生,郑庄公的一生无疑是强势的,因此他成了春秋霸主。同时他又是知礼的,因此他重用高渠弥,最终导致了郑国国势由盛转衰,令人唏嘘。不管如何,强势人生的观念值得推崇,活一天就要进取一天。
春秋时期,与郑国毗邻的地区有个中原之中的小国,叫做许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属于五等诸侯男爵。相传许国与齐国共一个祖先,都是上古尧舜时期的四岳伯夷之后,许国的始祖为许文叔。
平王东迁,许国也是坚定的拥立者之一,因而东周初年,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然而,好景不长。自东周迁都以来,王室势颓,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家常便饭,诸侯连周王室都不放在眼里,更遑论其座下的犬马小国。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虎狼环伺,豪强林立,作为一个弱小国家,只好依附列强,夹缝求生,比如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但是即便如此,北方的郑国仍然对许国虎视眈眈。
郑国的国君名叫寤生,寤生又号郑庄公,郑庄公乃是著名的春秋一小霸。同时郑庄公也可谓春秋时期最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东周初年,他便借周平王东迁之机,一度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接下来郑国把自己的战略打击目标定为许国,弱小的许国,很快就沦落成为郑国欲与吞食的一块肥肉。
这篇古文记载的正是郑庄公攻克许都之后,对留守许地的臣子所作的两次训戒,这篇训戒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由这段戒饬之词实在是不难看出,郑庄公其人之精明能干,以及他为政的深谋远虑。
历史上历来对郑庄公的评价莫衷一是,不过后来的许多正人君子们读到这一段历史,无不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有礼数的。而遵行礼制,不仅有利于治理国家,巩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孙后代。许国不守法度就讨伐它,伏罪之后就饶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为人处事,尽可能的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篇6:郑庄公戒饬守臣原文、注释及赏析
先秦:左丘明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一作:序人民)
译文: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颍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子都(郑大夫,公孙阏)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这一天,便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的。”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有少数的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共叔段),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到处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只是我们郑国请求时,希望相亲相近像老亲家一样,能屈尊降贵答应我们。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自己挽救郑国自己的危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的失掉所继承的祖先功业。许国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一作:序人民)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注释: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yǐng)考叔取郑伯之旗蝥(máo)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xiá)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huī)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公︰鲁隠公。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县。傅:同附,靠近。蝥弧︰旗名。子都︰郑国大夫。子都与颍考叔有争车之怨,故射之以报怨。瑕叔盈︰郑国大夫。共︰同“供”。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jì),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gòu),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yīn)祀(sì)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yǔ)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huì),无置于许。我死,乃亟(jí)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yìn)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百里︰许国大夫。许叔︰许庄公之弟。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共亿:相安无事。吾子:二人谈话时对对方的敬称。获︰指郑国大夫公孙获。昏媾︰昏通婚,婚姻;结亲。禋祀︰祭天神之礼。圉︰边境。亟:急切。而︰代词,你;你的。贿︰货财。金玉称货,布帛称贿。乃︰汝;你。序︰同“绪”,前人的功业。大岳︰传说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胤︰后嗣。经︰治理。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一作:序人民)
赏析:
郑庄公是个成功的政治家,文治武功都很有一套,在纷争多变的国际争斗中,郑庄公通谋略,精权变,善外交,将郑国经营的显赫一时。追求强势人生,郑庄公的一生无疑是强势的,因此他成了春秋霸主。同时他又是知礼的,因此他重用高渠弥,最终导致了郑国国势由盛转衰,令人唏嘘。不管如何,强势人生的观念值得推崇,活一天就要进取一天。
春秋时期,与郑国毗邻的地区有个中原之中的小国,叫做许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属于五等诸侯男爵。相传许国与齐国共一个祖先,都是上古尧舜时期的四岳伯夷之后,许国的始祖为许文叔。
平王东迁,许国也是坚定的拥立者之一,因而东周初年,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然而,好景不长。自东周迁都以来,王室势颓,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家常便饭,诸侯连周王室都不放在眼里,更遑论其座下的犬马小国。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虎狼环伺,豪强林立,作为一个弱小国家,只好依附列强,夹缝求生,比如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但是即便如此,北方的郑国仍然对许国虎视眈眈。
郑国的国君名叫寤生,寤生又号郑庄公,郑庄公乃是著名的春秋一小霸。同时郑庄公也可谓春秋时期最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东周初年,他便借周平王东迁之机,一度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接下来郑国把自己的战略打击目标定为许国,弱小的许国,很快就沦落成为郑国欲与吞食的一块肥肉。
这篇古文记载的正是郑庄公攻克许都之后,对留守许地的臣子所作的两次训戒,这篇训戒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由这段戒饬之词实在是不难看出,郑庄公其人之精明能干,以及他为政的深谋远虑。
历史上历来对郑庄公的评价莫衷一是,不过后来的许多正人君子们读到这一段历史,无不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有礼数的。而遵行礼制,不仅有利于治理国家,巩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孙后代。许国不守法度就讨伐它,伏罪之后就饶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为人处事,尽可能的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篇7:《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年》 文言文及翻译
《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年》 文言文及翻译
【经】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秋七月。冬,齐人伐戎。
【传】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秋,王及郑伯入于邬。遂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
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郑伯闻之,见虢叔,曰:「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夫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奸王之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忧必及之。盍纳王乎?」虢公曰:「寡人之愿也。」
翻译
二十年春季,郑厉公调解周惠王和子穨之间的纠纷,没有成功。逮捕了燕仲父。夏季,郑厉公就带了周惠王回国。惠王住在栎地。秋季,惠王和郑厉公到了邬地,于是就进入成周,取得了成周的宝器而回。
冬季,王子穨设享礼招待五位大夫,奏乐及于各个时代所有的.舞蹈。郑厉公听到这件事,见到虢叔说:“我听说,悲哀或者高兴,若不是时候,灾祸一定会到来。现在王子穨观赏歌舞而不知疲倦,这是以祸患为高兴。司寇杀人,国君为此而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高兴呢?篡夺天子的职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何不让天子复位呢?”虢公说:“这是我的愿望。”
篇8:《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文言文翻译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文言文翻译
作者:左丘明
【经】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祭叔来聘。夏,公如齐观社。公至自齐。荆人来聘。公及齐侯遇于谷。萧叔朝公。秋,丹桓宫楹。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
【传】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蒍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秋,丹桓宫之楹。
翻译
二十三年夏季,鲁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
晋国桓叔、庄伯的家族势力强盛而威逼公族,晋献公担心这种情况。士说:“去掉富子,对公子们就好办了。”晋献公说:“你试着办这件事。”
士就在公子们中间讲富子的坏话,然后和公子们设法去掉了富子。秋季,在桓公庙的梁柱上涂上红漆。
篇9:《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四年》文言文及翻译
《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四年》文言文及翻译
【经】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葬曹庄公。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大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
【传】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
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翻译:
二十四年春季,又在桓公庙的椽子上雕花,这件事与去年庙柱上涂红漆都是不合礼制的。御孙劝阻说:“下臣听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先君具有大德,而君王却把它放到大恶里去,恐怕不可以吧?”
秋季,哀姜来到鲁国,庄公让同姓大夫的夫人相见,相见时用玉帛作为见面礼,这是不合于礼的。御孙说:“男人相见的礼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鸟,用东西来表明等级。女人相见的礼物,不超过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以表示诚敬而已。现在男女用相同的相见礼,这是没有区别了。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由于夫人而搞乱了,恐怕不可以吧!”
晋国的士。。又和公子们策划,让他们杀了游氏的两个儿子。士。。告诉晋献公说:“行了。不超过两年,君王就不必担心了。”
篇10:文言文《庄辛论幸臣》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庄辛论幸臣》阅读答案及翻译
庄辛论幸臣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鳝鲤,仰啮陵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注该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庄辛,楚臣,楚庄王的后代。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怀王之子,怀王被骗死在秦国,襄王继位,“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庄辛于是进谏。幸臣:君主宠爱的臣子。
黄雀因是以:因,犹。是,此。以,通“已”,语助词。
黄鹄:俗名天鹅。
衡:通“蘅”,水草。
六翮(hé):翅膀。翮,本指羽毛的茎,代指鸟翼。
21、文章第一段庄辛告诉楚王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2、对“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吃着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幸臣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B、给百姓吃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百姓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C、给幸臣吃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他们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D、吃着百姓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幸臣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23、文章设喻说理。其在庄辛设喻中的作用是:____(3分)
24、文章在语言上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请以第3、4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
25、庄辛论证严密、有气势。试从文章结构方面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1、楚国凭几千里土地(1),还要兴盛的可能(1)。(亡羊补牢还是有兴盛的机会)
22、A
23、庄辛用蜻蜓、黄雀、天鹅等事物设喻,由物及人,把深刻的治国道理用形象的方式阐释,深入浅出把道理说明白,达到了劝说的目的。(3分)
修订:把深刻的'治国道理用形象的方式,深入浅出(1分)告诫楚王不能之贪图享乐,一味亲近幸臣(1分),而要励精图治,居安思危,以国家为重(1分)。
24、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如(3)(4)两端的起首句,形成整句。每段当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如:……。(举例1分)与散句集合,既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1分),表明了为人和治国都有危机感,励精图治,“以天下国家为事”的道理(2分)。(4分)
25、庄辛先写蜻蜓、黄雀、天鹅,再写蔡灵侯,直到劝谏楚襄王(2分)(3点写全给2分,写不全给1分),论述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由物到人,层层推进。(1分)。可以说,前面各层是在大量铺垫,最后一击击中要害,达到了告诫楚襄王不要被幸臣所惑,关注国事的目的(1分)。(4分)
参考译文
我听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在一些羊逃跑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还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起初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而能够兴盛起来;桀、纣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灭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一共算起来,还有好几千里,何止一百里呢?
大王您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六只脚,四只翼,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俯身捉食蚊、虻,仰头承饮甘露,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要调好黏糖,粘在丝绳上,加在它身上,将它从空中粘下来,给蚂蚁吃了。
蜻蜓的事还是其中的小事啊,黄雀也是这样。向下啄食米粒,向上栖息在树上,展翅奋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王孙公子,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拉紧弓弦,要在很高的地方射击它,正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标。白天还在树上游玩,晚上被人加上酸醎的作料做成菜肴了。顷刻间就落到了公子手里。方将调饴胶丝
黄雀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天鹅也是这样。它在江、海遨游,在大水池边停留休息,低头啄食水中的鰋、鲤,抬头吃菱角和水草,举起它的翅膀,驾着清风,在空中安详高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射手正准备他石制的箭头和黑弓,整治他系有生丝线的箭,要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射击它,它带着锐利的青石做成的箭头,拖着箭上的细丝绳,在清风中翻转了一下身子就掉下来了。因此,白天在江湖中遨游,晚上就放在鼎鼐中烹调了。
天鹅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蔡灵侯也是这样。他南游高丘,北登巫山,在茹溪河畔饮马,吃湘江的鲜鱼。他左手抱着年轻的爱妾,右手搂着心爱的美女,和她们一起奔驰在高蔡的路上,而不把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可是没想到子发正从楚王那里接受了攻打蔡国的命令,最后他自己被红绳拴上去见楚王。
蔡灵侯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君王也是这样。左边有州侯,右边有夏侯,辇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灵君,吃着由封邑进奉来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所供纳的金银,和他们一起驾着车子奔驰在云梦的路上,而不把天下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没想到穰侯魏冉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陈兵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内,而把自己驱逐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外了。”
篇11:“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喟然而叹,终而笑。其仆①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俯而饮血。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②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
(注)①仆,指驭者,赶车的人。②莫莫葛藟……求福不回: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大意为“葛草和藟(lěi)草,上边的枝叶很茂盛。和乐平易的君子,不用邪道寻求幸福”。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致:归还。
B.喜吾自得也自得:得意的样子。
C.子独不为夫诗乎!独:岂,难道。
D.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劫:胁迫。
11.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晏婴的品行操守的一组是()
①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
②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
③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
④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⑤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
⑥按之成节而后去
A.②⑤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庄公没有采用晏子的意见,晏子归还爵邑退出朝廷,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崔杼与庆封劫胁齐将军大夫盟誓,而晏婴却不归附他们等事情,表现了晏子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影响力。
B.晏子性格直率,深得民心,崔杼之所以两次不杀他,是考虑到他的声望,可以得民;因此晏子直面指责崔杼“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仍能全身。
C.本文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话描写有声有色,晏子的语言又极富理性色彩,逻辑性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婴命有系矣”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晏子宿命论思想。
D.本文能运用衬托法来刻画人物,写“盟者皆脱剑”反衬晏子带剑出入;写“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将受死,来反衬晏子全节而存的人生风度。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4分)
(2)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3分)
(3)何叹笑相从数也!(3分)
参考答案
10.B(自得:自身得到保全。)
11.D(①句指晏婴因自己的意见不被庄公采纳而长吁短叹,说明他的忠心;②句表明晏婴尽哀节;④句直接描写晏婴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操守。故D正确。而③句是说晏婴仍然持剑而入。⑤句是说崔杼胁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进行盟誓,采取的威胁措施。⑥句说晏婴的镇定自若的气度。③⑤⑥不合题目要求。)
12.B(崔杼第二次“舍之”是由于他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并非又是为了“得民”。)
13.见“参考译文”中的画线句。
参考译文
晏子当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多被采用,每逢朝见的时候,庄公都赐给他官爵,增加他的食邑。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逢朝见的`时候,他就归还一些官爵和食邑。官爵和食邑都归还完了,晏子退出朝廷,坐上车子,长吁短叹,叹完气后又大笑。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哀悯我们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庄公。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你为什么不殉死?你为什么不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臣位上;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不知晓实情:我为什么要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能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能算是建立功勋。我难道是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随去死呢?”说完就脱掉袖子露出胳膊,摘掉帽子,头靠着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跺了几下脚,就出去了。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人民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崔杼杀死庄公以后,立景公为君,崔杼与庆封就当景公的相。他们胁迫那些将军、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百姓到太庙旁的坑穴边,下令不许有不盟誓的。他们筑起一个两丈多高的祭台,在祭台下边挖了个深坑,用一千名甲士围绕在坑穴内外。盟誓的人都要摘掉剑才能进入,只有晏子不肯摘剑,崔杼答应了他。有胆敢不盟誓的,就用戟扎他的颈,剑刺他的心。下令让每个人自己发誓说:“不归附崔、庆两家仍归附公室的,将遭受祸殃。”话说得不快捷、手指不咬出血来的要处死。已杀死了七个人,按次序轮到晏子盟誓。晏子手捧盛着血酒的杯子,仰面朝天长叹道:“啊!崔杼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杀死自己的君主;不归附公室而归附崔、庆两家的人,将遭受祸殃。”说完低下头把血酒喝了下去。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说:“用刀逼迫我让我抛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崔杼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枝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现在我就可以用邪道求福吗?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
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晏子说:“你作为一个大夫,做出杀死君主这样极不仁道的事,却做点释放我这样小仁小义的事,这难道是合适的吗?”晏子说完就快步走出来,拉着车夫递过来的绳子上了车。他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慢点赶!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鹿生活在原野里,可是它的命却掌握在厨师手上。如今我的命也由别人掌握着啊。”车赶得很有节奏,然后才离开。《诗》中说:“那个人哪,宁死也不改变品行。”这说的就是晏子啊。
【《郑庄公戒饬守臣》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2.钱思公文言文翻译
5.戒子书翻译
9.文言文 翻译
10.文言文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