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2023-03-22 08:28: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智能碳基机器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篇1:《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试题答案:

1.C(“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而不是“中庸”)

2.D(这是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

3.B(A.句末应该加上“之一”;C.“根本原因”属于无中生有;D.因果关系颠倒)

篇2: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 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 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 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 既是一种 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 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 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 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 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 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 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 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 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 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 , 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 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 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 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 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 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 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 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 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 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 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 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 大环境下 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 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 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性。

篇3: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 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篇4: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

1.C (“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是“中”而不是“中庸”)

2.D (这是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

3.B (A.句末应该加上“之一”; C.“根本原因” 属于无中生有; D.因果关系颠倒)

篇5: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味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

C.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会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D.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可以让它们成为文化产品的内容介绍给国际社会。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B.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C.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从容的气度都属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D.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这些内容。

8.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D.《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参考答案:

6.A(A项太绝对了,文中说是“很大程度”;)

7.B( B项条件不充分,文中强调的是要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

8.D(D项在原文中未涉及,A、B、C分别涉及到普世价值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吸收与包容外来文化、世界共同和平的思想。)

篇6:《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了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 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理的人应当更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 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不是直接阐述“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的一项是( )

A.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B.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C.这些经典化为文化基因融人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D.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6.下列对有关内容和论据、论证方法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语言与图像相比,,语言的抽象性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B.文言与白话相比,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

c.作者例举于右任《望大陆》一诗,意在证明台湾的炎黄子孙希望早日回归大陆的爱国情怀。

D.文中运用比喻,论述了中国古代经典源远流长,一直为炎黄子孙提供文化养料。

7.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及论证过程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第一二句谈“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第三四句由第一二句引出并隐含“要学文言懂文言”,否则就没有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由此可知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国人要学文言懂文言。

B.第②段承第①段第一二句进一步阐明“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第③段承第①段第三四句论述的是:即使文言难懂难学,也要学文言懂文言。因为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典雅的语言来表达,而文言文,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c.第④段继续论述要“学文言懂文言”,即使生活在图像时代也要学文言懂文言。因为语言比图像具有想象空间,而语言中的文言比白话更具有再创造的空间,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

D.第⑤段高度赞扬《望大陆》所抒发的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思乡之情。第⑥段作者认为:曾经有人说的“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造成了“文言传统的断裂”,而 “文言传统的断裂”造成了“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 望”。最后强调“学文言懂文言”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5.B.论述的是中国人要学文言懂文言的必要性。

6.C.例举于右任《望大陆》一诗,意在说明文言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唯有用

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思乡之情。

7.D.第⑤段不是赞扬这首诗抒发的思乡之情,而是说这首诗因为是用文言写的,才显得如此回肠荡气,主要是承前阐述“文言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强调文言的魅力。从第⑥ 段的“反思”来看,曾经有人说的“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是造成“文言传统断裂”的因素之一,不是全部因素。

篇7:《中国文化概论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篡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从“格物”到“致知”,实质上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一自律,方有诚意—正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的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理想。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宋代词坛还有别一番风貌的歌唱,这就是由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宋词雅,宋画也雅。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其他领域,也无不表现出与宋词、宋画相通的性格。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悄然兴起。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市民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沉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一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诗人情调的市民文化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含义阔大、形象众生,是开放的,外倾的,色调热烈的,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B、两宋理学,强调纲常伦理对世界万物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也强调人对于“天理”的一种自觉意识。

C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人而趋于雅化,其特点为: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细腻精致。

D.市民文化是以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兴起的一种文化,《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这种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宋理学其实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两宋理学与传统儒家学说有着相同的“义利观”。

B.理学突出自觉的“修身”与“自律”,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来遏制个人情感欲求。

C.市民文化由于更能够直接而热烈地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的市民阶层的感官享受,因此在两宋时期有了蓬勃发展。

D.两宋词坛主流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士大夫的心境的集中体现,因而与盛唐时期的诗人在风格和意绪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3.下列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唐朝的热情奔放不同,宋朝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都会体现出一种相对封闭和内倾的倾向,这应该是与唐宋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相关。

B.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正是受到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的影响所形成的。

C、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宋朝的文人赏玩瓷器时喜爱的类型应该是繁丽丰腴的;他们喜爱的服饰类型也应该是雍容华贵的。

D.按照文中对市民文化的描述,当台上在演出歌舞小戏时,台下应该是观众云集,大声应和,情景十分的热闹。

试题答案:

1. A(“无不”过于绝对,文中有昂扬生命力的主语为“李白的诗”。)

2.A(文中有提到传统儒学先义后利,理学重义轻利。)

3.C(C选项对于文玩和服饰的推断明显是偏盛唐气象。在第一段有提到“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因此宋朝文玩尚朴澹,重意态,而服饰“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推。)

篇8:《椅子改变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屁股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下,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 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③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 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提高,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以使坐着的人们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

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⑤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 )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因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

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⑥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 直到八仙桌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的变成了合餐制。

⑦椅子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国人的心理。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

跽坐的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不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从而使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们都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

⑧在椅子出现之前,跽坐是社交场合的正坐,不论你是天子还是草民必须跽坐。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那时候,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在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着没有现在那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漆起来,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⑨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坐椅子,也没有跽坐,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奴化的现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而已。

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是君臣关系,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前面也说过,在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了奴化的作用。

⑩我国自北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恰恰和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是巧合吗?就像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甚至像椅子这样简单的小家具,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1 根据第①段中的信息,给“跽坐”一词下定义。 (3分)

2. 第②段画线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3.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于是 B. 因而 C. 以致 D. 以至

4. 综观全文,椅子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4分)

5. 给这篇文章拟写一道标题。(2分)

6. 本文结尾处说:“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请另举一例对此说法加以阐述。(4分)

参考答案:

1.(3分)跽坐是中国古人在会客时(或正式场合)将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跪坐在席子或榻上的一种坐姿。

2.(2分)椅子的流行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人跪坐的坐姿,人们的腿脚得以舒展。

3.(2分) D(B也对)

4.(4分)⑴改变了古时中国的坐礼及诸多社交礼仪;⑵影响了房屋内部的风格;⑶引发了家具、茶具等一系列生活用品的改变;⑷改变了人们的就餐习俗,使分餐制变成了合餐制;⑸影响了国民的性格,奴化了国人的心理。(答出4点即可)

5.(2分)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将“改变”写成“冲击”或“影响”得1分)

6.(4分)举例恰当1分,自圆其说2分(要切合“文化”),语言表达1分。

答案示例:

罗盘的发明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罗盘之前,中华文化呈现出区域性、封闭性的特征;罗盘发明后,我们由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化由此而变得开放与多元。

篇9:《椅子改变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小题1: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3分)

小题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3: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3分)

小题4: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对房屋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的影响;②对人们生活习俗改变的影响;③对国人心中皇权意识的强化。

小题1:将椅子出现前后人们“跪”这种行为的内涵进行比较,突出其变化,强调了椅子的出现对国人心理的影响。

小题1: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

小题1:参考示例: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像QQ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小题1:首先要找范围,接着找关键语句,分条作答。其中的关键词语“首先、还、更”尤其要重视。

小题1:作比较就是为了突出,突出什么,要根据文段的内容拟出来,有时也要联系上下文。

小题1:不仅要指出存在逻辑关系,还要注意一定要结合原文,即把分写部分的内容要概括一下的。

小题1:思路打开没有错,但是一定要写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发明”来谈。

篇10:《椅子改变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标题:

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下,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开始逐渐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下垂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③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升高。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以使坐着的人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⑤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的坐姿很低,□□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明显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⑥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到八仙桌出现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地变成了合餐制。

⑦受椅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人的心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能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跽坐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不会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这种修炼能让人的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都有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

⑧在椅子出现之前,跽坐是社交场合的正坐。不论你是天子还是草民,社交场合都必须跽坐。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那时候,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着没有现在这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这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⑨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坐椅子,没有跽坐,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奴化的现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是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了奴化国民的作用。

⑩我国自北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恰恰和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是巧合吗?就像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1. 根据第①段中的信息,给跽坐一词下定义。(3分)

2. 第②段画线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3.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于是 B. 因而 C. 以致 D. 以至

4. 综观全文,椅子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4分)

5. 给这篇文章拟写一道标题。(2分)

6. 本文结尾处说: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请另举一例对此说法加以阐述。(4分)

1.(3分)跽坐是中国古人在会客时(或正式场合)将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跪坐在席子或榻上的一种坐姿。

2.(2分)椅子的流行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人跪坐的坐姿,人们的腿脚得以舒展。

3.(2分) D(B也对)

4.(4分)⑴改变了古时中国的坐礼及诸多社交礼仪;⑵影响了房屋内部的风格;⑶引发了家具、茶具等一系列生活用品的改变;⑷改变了人们的就餐习俗,使分餐制变成了合餐制;⑸影响了国民的性格,奴化了国人的心理。(答出4点即可)

5.(2分)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将改变写成冲击或影响得1分)

6.(4分)举例恰当1分,自圆其说2分(要切合文化),语言表达1分。

答案示例:

罗盘的发明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罗盘之前,中华文化呈现出区域性、封闭性的特征;罗盘发明后,我们由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化由此而变得开放与多元。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训练及答案

2.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阅读理解附答案

3.捐献骨髓感谢信

4.骨髓的名词解释

5.《父亲是鱼》阅读答案

6.《我们是一家人》阅读答案

7.《我是鼻子》阅读答案

8.相逢是首歌阅读答案

9.《语文是盐》阅读答案

10.《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下载word文档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