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人的3种观点和6本书
“圆圆满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营销人的3种观点和6本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营销人的3种观点和6本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营销人的3种观点和6本书
去年年底,各大营销媒体及出版机构纷纷推出“营销创新和观念创新”之类的预测,所预测的,大多为战术层面的4C理论以及企业执行力的主题,也有不少是关于组织的创新、流程的创新和战略的创新,那么,20即将过去之时,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本年度各大营销策划机构及一些著名营销人的言论,作为一种借鉴。
A篇:三种观点
◆ 4C营销理论系统
随着近期营销界的集体彷徨、反思和验证,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诞生的4C营销理论像一个久违了的健康阿斗,被糊上企业和学者的墙面,成为新一代策划人、营销人和企业家的护身符,成为新一代传播和营销领域的霸主。
毫无疑问,4C理论也是年被传播得最多、影响最广的名词。无论是朱玉童传播的“新营销”、陈一提出的“后品牌后消费者时代”,还是郝志强引申的“用4C思考、用4P来行动”,等等,千篇 一律,都没有脱离“研究消费者”这一前提。我们只能说,一直以来所倡导的“顾客就是上帝”,终于被切切实实地摆到研究、尊重的层面,成为真言。
从4P到4C,一夜之间,谁拥有了消费者,就意味着谁就能够把握潮流,拥有话语权,企业如此,营销如此,传媒亦如此。从根源上来看,这正是当今新一代消费者逐渐掌控消费信息的标志。在消费者和企业的对话中,消费者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几乎完全可以控制信息的分析权和消费的判断权。但是,我们从反面考虑,三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消费者,其信息的传播程度还远不及大中城市。这些特定市场的核心基点仍然是4P,能否顺利过渡到4C,那要看4C的生命力会不会短时间内被其他形式所取代,新的形式能否越过4C一步到位。三级市场和农村市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营销的重点将会更多地倾斜到这些层面。
◆ 数据库营销模式系统
有人说,2004年,商业界最诱人的蛋糕是直销。营销界对此的研究和分析不可谓不多,但终究直销的概念和生存空间尚且混沌而乱糟糟,没有一个明白的定论。不管怎样,直销是一种点与点之间、点与群之间的作用关系,无论是点还是群,它都属于数据库中的基石,是形成数据库营销的基础和发展源,
我们认为,基于数据库营销系统的形态包括会务营销、直系体验营销、电子商务(电邮群发、B to C等)、邮政DM直递―不仅如此,企业针对销售后的单向顾客服务也算是一种数据库营销。
曾经有人提出,营销的趋势是市场不断细分,区隔市场细分的关键在于品牌和产品的差异化。这里的细分营销,就是寻找细分数据库、推销差异化产品的过程。数据库营销与其是一种模式,倒不如看作一种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人以群分”将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哲学的回归。
数据库营销的未来应该比今日的应用更加广泛而有效,尤其在战术导入层面,会有很大的前景。由此派生的分支系统,至少到目前为止,还远没有进入实战研究的视野。
◆ 优化与执行力营销管理系统
企业盈利能力的降低,不少企业把它归结于管理的滞后,似乎很有道理。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国外管理理论而言,很少有人会埋怨国内企业的生存环境、运行体制和历史,而是一味地归罪于管理的滞后。事实上,这就好像驾驶四冲程摩托车,挂一档虽然动力大,但持续的时间长了,离合器就会受损,摩托车的寿命很快就会夭折。管理同样如此,创新不在于提速,而首先在于优化;整合营销不是错,错就错在企业误把整合营销仅仅作为资源重整的代名词。
这一研究领域,对专家的实战经验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优化与执行力这两种营销管理更注重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在方法之后才是得以优化和可控性的理论探索;实战和理论相互交融,缺一不可。除此以外,随着企业生态环境和市场的进化,更要求方法和理论的与时俱进。4C可以蒙混数十年之久,而企业营销管理的优化及执行力则是善变的。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去年可能是余世维,今年可能是姜汝祥,明年也许就是张瑞敏。往往变数最大,其可控空间也最大。这一领域,最期盼的是百家争鸣。
理论毕竟仅仅是一种引导性的观念。既然是现阶段影响力最大的理论,那么,最直接表现这些观点的就是已出版的书籍。根据以上三种理论系统的分类,我们就可以列出在营销界乃至企业界影响最大的六本书。
我们评定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必须畅销,二是要广泛流行,三是必须相对经典。这六本书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风格和表现主题。
篇2:影响中国营销人的8本书
-12-30 来源:世界营销评论
《营销管理》
作者:菲利浦.科特勒
国际公认的营销学圣经,也是国内引进的最高水平的营销学经典教材,营销需要管理,营销人同样需要《营销管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管理的营销就是盲目的营销,其结果注定是失败。
如何理解营销观念和营销价值,锁定顾客和目标市场,营销组合,关系营销等等,是《营销管理》一书给予我们的最宝贵财富。也许我们正在潜移默化地应用这本书中的理论,但要想在万千营销人中一枝独秀,那么,请你怀疑权威,怀疑科特勒。
《人性的弱点》
作者:戴尔.卡耐基
可以想象,两个看过这本书的人在一起讨论问题,都会热心关注彼此的神态和行为,因为卡耐基的逻辑是把自己的信心建立在他人的弱点之上。在这种关注之下,弱点本身难以出现,相反,对方超然物外的优势对自己而言就是一种压力。
本质是第一位的,弱点永远存在,即便我们有自知之明并努力去做得更好。这本书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真理:人并不需要伪装,越伪装弱点暴露得越彻底。
《定位》
作者:艾.里斯、特劳特
《定位》是营销人、广告人、策划人的必读之书。定位是策略表现,同时也是广告表现,《定位》给人的收获,是“诱导”层面比“教导”层面强。《定位》就是寻求一个策略支点,在极致发散的同时,也集中到“点”的突破。《定位》更多的是指引一种方向,企业或者品牌只要做对了方向性的决策,形成方向性差异化,就可以赢面大增。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它的缺陷,当企业或者品牌过分去追求差异化,忽略消费环境,忽视外力作用,很可能就会陷入死胡同。
《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
作者:奥格.曼狄诺
作为一名优秀的营销人,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不可缺少的。这种素质,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调整、心理反应能力调整、心理与行为调整等一系列不可或缺的自我素质培养。而这种过程不是一种先期的课程或者通过想象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一种不断的自我激励过程。
奥格.曼狄诺的这本书便是备受营销人推崇的自我激励书籍。乔.吉拉德的成功为营销人树立了一种无所不能的成功典范,相信任何一种境况下的营销人只要看了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就一定不会为困境所吓倒,而是迎难而上,
这种外在的英雄式激励转变了一批批雄心勃勃的中国营销人。
《营销战》
作者:艾.里斯、特劳特
这本书是美国企业的《孙子兵法》。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方式并不是成功的秘诀,关键的是基于实践中的针对每个营销事件所采取的不同的营销战略,才是成功与否的核心所在。
《执行》
作者:拉姆.查兰
据说这本书曾经位于亚马逊商业图书排行榜第一名,而且它将对中国的企业家带来巨大的“震动”。能卖到第一,营销人肯定会说,这本书炒作营销的效率高,执行力也不错。
恐怕国人最惭愧的就是所谓的效率问题了。而目前的市场对于营销人来说,再谈效率恐怕太迟了。几乎每个人都在说要加强执行力度,要有效率。可是为何迟迟不见效率?这就是忙碌的营销人一直喊累却得不到认可的原因。
还好拉姆.查兰的《执行》应运而生,效率就是竞争力,效率来自于执行,营销人看完了书还是上路吧。
《奥美的观点》
奥美公司
营销人多半爱好广泛,动脑、动手能力都很强,但我们并不能认为营销人只关注营销实战层面的技巧和流程;广告通常是策略运动,但营销人似乎天生对创意趋之若鹜,《奥美的观点》不外乎任何一家广告公司所做的工作:想想、思考、创意创作、付诸实施,告知大众。
对一个区域市场来说,当销售遇到市场障碍,这个时候,营销人想到的往往是加大投入,通过广告或者活动人为地引导消费,刺激销售。这种行为就是源于创意的思维。回过头来,我们再考虑,是不是所有的障碍都必须通过这种办法来做?那么久而久之,那些营销战略、营销技巧当真该束之高阁了。
《新整合营销》
作者:唐.舒尔茨
这些年,策划人、营销人、经理人挂在嘴边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整合”了。
还是舒尔茨老先生乖巧,当整合逐渐在中国的先生们手下走了样,他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新整合营销》。如果说整合营销是专门用来解决大企业病的工具,那么新整合营销带来了什么呢?整合营销已经非常犀利,迎合大众,整合的结果是全员皆兵,但效率提升仍然不够,于是《新整合营销》带来了新变化,对整合进行整合。如果整合的结果还是资源分散、效率低下、利润率得不到提高,那么,“整合”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样一看,“整合”作为一个工具,那就是还没有闪耀光芒就已经生锈了。这就是《新整合营销》诞生的原因:旧整合已经落伍。
那么,基于现实,人们又会提出新的疑问:新整合的生命期会是多久,一两年还是三五年?当舒尔茨老先生自己都跟不上市场节奏的时候,他的新整合,其结局又会是什么?“新”与“旧”,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游戏,这场游戏有没有价值也就毫无悬念了。
《新整合营销》不值得多看!
篇3:一个老营销人:25年,3本书!
我是从85年开始做销售的,板着指头数一数,也有25个年头了,也算是一个“老营销人”了,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到区域经理、省区经理,再到大区经理、营销副总,我在市场上经历了很多,也看过不少的书,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对我的思想的触动是最大的,可以说,因为这三本书,我的思想经历了三次升级!
《定位》:教你找准自己的位置!
我思想的第一次升级,是因为读了《定位》,按照作者的观点: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你自己,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情,定位是你对产品在未来的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目中。
可见,所谓定位,就是让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这样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定位品牌作为首选,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占据了这个定位。
事实上,定位也是由我们所面临的传播环境所决定的,我们目前已成为一个传播过多的社会,而消费者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消费者抵御这种“信息爆炸”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最小努力法则――痛恨复杂,喜欢简单。
现有产品在顾客心目中都有一定的位置,例如,人们认为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饮料生产商,格兰仕是中国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王老吉是中国最著名的凉茶等,这些产品的提供者在与消费者长期的交易中所拥有的地位,是其他人很难取代的,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
定位的优势,也就在于消费者一旦认定了你是某种东西中最好的,那你就能牢牢的抓住消费者的“心”!
而对于企业来说,定位可以将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最有力的聚焦,2001年,定位理论压倒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可见这一观念的巨大影响力!
《蓝海战略》:找位,要在蓝海中找!
定位,为营销人指明了做市场的一个方向,但是,有定位,就能成功吗?《蓝海战略》给了我们一个更明确的答案!
企业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竞争。它们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
然而在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你在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小的“利润蛋糕”。在《蓝海战略》中,作者对你所熟知的一切战略成功的定律提出挑战。他们认为,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
《蓝海战略》作者基于对跨度达100多年、涉及30多个产业的150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提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蓝海战略》为企业甩脱竞争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蓝海战略》告诉我们,市场找位,就要在蓝海中找,而不要把自己丢进一个群狼抢食的市场之中!
【营销人的3种观点和6本书】相关文章:
1.营销体会和思考
4.大学军训时,这3种人最没“地位”,教官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10.《6和7的组成》说课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