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玉楼香蝶恋花
“不想再累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经典散文:玉楼香蝶恋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经典散文:玉楼香蝶恋花,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经典散文:玉楼香蝶恋花
经典散文:玉楼香蝶恋花
那是一个秋天,秋风轻扬,我看着你前行的身影还有我依恋的脸庞,随着江水点点逝去.知道你的心里有着蝶一样的梦想,不阻止你追逐的步伐,目送你的离去.唯愿你找到属于你的梦想.忘了如何到家了,只记得那天在花园里独坐,望着满园菊花在风中抖落一地的残红,那株兰草也轻轻哭泣,泪珠滴进了心湖里,折射着阳光微微的美丽.偶尔的几声鸟啼打破我的心碎,鸟倦飞而知还啊。
明月,悄悄爬上夜空.离人泪,两三行,给风带走,吞噬我的心碎.淹没了我在月下的孤寂,淹没不了我的思念.我想至少,至少共有一轮明月罢。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如今,春香满园.思念的`芳醇却似更浓烈,时光的更迭,此情未变。
当我每每来到这乡山小径,便会想起你.杨柳依旧荫荫,芳草依然萋萋,而今你却离去,远在海角.诀别诗,两三行,三月的暮雨里满满的情节,多想打着伞走在你的身边,只能独倚搂头燕飞过。
无情不似多情苦.离愁就像三月的风雨催落花朵一样令人凄婉.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附: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玉楼香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篇2:玉楼折桂蝶恋花散文鉴赏
玉楼折桂蝶恋花散文鉴赏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提到徽宗赵佶,人们刻板印象便是“亡国之君”。
在历代帝王群像中,徽宗赵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政治实在是不可取的。做皇帝,好似票友一般,倒是在笔墨渊海中独树一帜,让人唏嘘扼腕,啼笑皆非。
除却自创的书法“瘦金体”让人耳目一新,一改唐朝敦厚戆直体格,其工笔画的技巧在历史上也是少有人及,这样一个艺术发烧友,做人君实在是张冠李戴到了遗憾的地步。
王者之气往往与阳刚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与脂粉气总是隔着一层。如果说龙庭是铁打的营盘,皇上是流水的兵,徽宗赵佶这个兵却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
大概是过分河清海晏,倒是不能看出来执政者的铁腕,历史上的赵佶,登基为帝初初掌舵之时,倒也礼贤下士延揽过一部分封疆大吏为宋朝保驾护航。
只是好景不长,宋朝不但是江河日下,连朝廷这艘大船也是斑驳沧桑。
这艘船到了江心补漏的时候,毕竟为时已晚,他知道自己的任何决策与能力都回天乏术,到底别树一帜,做了一个摒弃野心与报复安常处顺的艺术家。
赵先生给人熟知且交口称誉的,十有八九都是那些富丽堂皇的折枝花卉,或者肥硕到飞不起来的鹌鹑与各种飞禽,这些三矾九染的鸟儿看来多多少少有呆头呆脑饱暖思淫欲的噱头。
别人对艺术的品藻是什么样子,倒不至于引诱我对号入座,对宋徽宗的画,我始终觉得,这些飞鸟与鸣禽缺少应该有的灵气。
宣和画院设立的时候,赵佶应该是洋洋得意的,他自己应该也是知道,自己的艺术成就非但是承上启下,而且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社会河清海晏,在龙庭中,大约不乏摇唇鼓舌之人,在这些策士激辩或者渲染中,给了他一种四海升平的假象。
于是,他开始延揽艺术家,扩充画院,一霎时教学相长,博采众长,到也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虽我们不能穿越回去亲眼目睹当时空前的盛况,不过单凭想象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他早已经忘记还有人啼饥号寒,还有人公车上书。
所以他的画,无论是梅花,菖蒲,芦荻亦或鹧鸪、斑鸠、仙鹤,都少有愁眉苦脸相,一副优哉游哉目下无尘饱食终日的皇家气象。
他的诗词堆金积玉,想必当年这些格调很高的作品创作出来也是不少权贵的拥虿,百姓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粉饰太平的东西,往往如同遮羞布一般,并不被受苦的人喜闻乐见。
不过对艺术的发掘与痴狂,非但没有让他停止创作,而且形成了一种流水化、量化的研究,倒也成果喜人。
就今日看来,那些诗词虽具有不可触摸的年代感,不过从字里行间还是可见,创作者是实实在在从锦衣玉食中享受过的,从赵佶显存的很多诗词,可见一斑。
艺术与政治自古以来就并行不悖,甚至是相辅相成的,不过重心要是分不清楚,难免有亡国之虞。
他的诗词并没有很多愤世嫉俗的意思,他的书法看来逸兴遄飞,他的工笔画简直如同一道菜一样,有肥而不腻的诱惑!综上所述,从这个视角的确是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很具有艺术审美观的帝王。
虽历史上很多皇上也流传下为数不多且硕果仅存的一些诗文与笔墨丹青,但是如同赵先生这般高产的艺术家实在是不多见。
宣和画院不光光是培养出来他本人这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家,更兼张择端、李唐与王希孟这些艺术造诣很高的人,别的且不说,《清明上河图》是人尽皆知的艺术珍品。
在我幼年的艺术启蒙中,《清明上河图》实在是首屈一指的映像,虹桥卧波,三檐四簇,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原来宋朝的汴京是这样的。
那时候并不清楚张择端是赵佶的得意门生。或者,历史上,在艺术研讨发展中他们平起平坐,不过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
就做人的道德与礼貌而言,张择端是不得不尊称宋徽宗这样一位前辈为老师的,他们在一起互相切磋,研究与创新技法。张择端存世作品并不多,不过《清明上河图》实在是中华艺术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
早已远超“可圈可点”的范畴。
说赵佶有脂粉气,实在没有冤枉这个家伙。
当时的北宋除了水浒英雄强敌环伺,欲南面为王虎视眈眈外,尚且有很多不明身份的草寇作祟,他或者早已经心余力绌,或者迟早知道这后来邦国殄瘁的一天。过早的将那“居安思危”的警铃给摘落了下来。
朝政是需要精耕细作的土地,倘不全心全意耕耘,怎会有收获?徽宗赵佶并不是一个知人善任之人,这原本很好的土地后来成为荒郊野岭,长满长林丰草,倒也与赵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政权上,他并没有翻云覆雨的能耐与真知灼见的本领,于是,“靖康之变”就如同势不可挡的飓风一样。气吞万里如虎的金军兵临城下,他不思何以攻打来势汹汹的敌人,居然在李纲等人的怂恿之下,将自己的帝位禅让给年幼的赵桓。
这样的举措简直在悲剧性的历史变更中,涂抹上了一层滑稽的色彩。
我敢说,金兵不立即将赵佶与赵桓明正典刑,并不是欣赏他的丹青妙笔,而是胜利者对失败者必然的嘲弄与折磨,这折磨是多历年所的,以至于让他最后郁郁而终。
篇3:香玉走了散文
香玉走了散文
香玉是我童年时的朋友,是一个勤劳、善良而又快乐的女孩儿。11岁时,她随家人搬迁到了农村。岁月匆匆走过,而今每想起她,记忆这面镜子,都固执地将她定格在30年前小时候的模样儿。
小时候我家住在宝源路附近的平房区,一个大院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家家都有四五个孩子,多的人家有七八个。几乎每家都一样,父亲上班挣钱养家糊口,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日子都算计着过,非常节俭。
在这个大院里,我家的经济条件,远比香玉家好得多,因为我父母都有工作。母亲六岁就进了学堂,也许是因为有文化,也许是因为父亲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安排工作方便些,这一点我说不清楚,总之母亲就职在一家服装店。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一家三口生活富足,吃穿不愁。香玉家正相反,他的父亲因倒卖东西,被判为投机倒把分子,收审几个月,出来后没了工作。香玉兄妹五个,还有父母,共七口之家,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可能是因为他父亲的名声不好吧,父亲不太赞成我和香玉在一起。香玉父亲的脾气很古怪,即使没了米下锅,每天晚上也得喝上二两小酒,喝完酒后,就拿老婆孩子撒气,谁也劝不了,从妻子到儿女挨个儿地打。后来为了生存,他的父亲一不做二不休,天天到江里打鱼,走东院串西院地去卖。那时候,嫩江没有这么大的污染,江里什么鱼都有,但是他的父亲只下网捞一些巴掌长的小鱼儿,三角钱一斤,倒也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那个年代不允许倒卖东西,他父亲便经常被派出所传唤去。家穷,一年四季也见不到荤,若是谁家养的猪、鸡死了,就会扔到大院垃圾堆里,她父亲也不嫌弃,捡回家,洗洗涮涮,扒了皮,就着小酒喝上几天。
我和香玉是同龄,她的个子比我矮些,长得也很瘦弱。但一双眼睛特别灵活,笑的时候有两个小酒窝。即使艰难的生活,也没有改变了她的天性,说话时总是美滋滋的,特别爱笑。
在大院所有的孩子中,我和香玉是最好的朋友。那时我家每个周末晚上,母亲都包饺子,一到这时,我心里就像长了草似的。匆忙吃完后,悄悄地到碗架柜装一小碗儿饺子,偷偷地把香玉约出来,站在背风的旮旯里,看着她香喷喷地吃完,就别提我心里有多惬意了。
那时候,不管家家什么状况,日子都比香玉家宽裕。香玉家在大人们的眼中,总觉得是吃了这顿没下顿,尤其是她父亲总到垃圾堆里捡些死猪、死鸡吃,院里的人便难免要低眼看这个人家。香玉是个很敏感的孩子,她总是低着头避开大人们,那一脸欢快的笑,只有和我们在一起时,才看得到。
香玉在家虽是老小,她也和几个哥哥姐姐一样,要帮父母干很多活,不像我们整天满院子里耍。香玉家常年不买煤,每年冬天靠姐弟几个到江东砍柴用以取暖。香玉说在江东砍柴饿了时,就拿出从家带的玉米面窝头儿,每咬一口,上面都会清晰地留下牙齿咬过的白茬儿,这是她在香喷喷地吃着我从家里偷出来的饺子时告诉我的。她还说到江东砍柴,必须要走冰冻的江面,被白雪覆盖的江面和大地连成一片,走在上面,就像走在白色的草原上。
香玉经常一个人去捡煤核儿。捡煤核儿的年代现在离我们真的太远了,以至于人们无法想象一个女孩儿,走在大街上,手拿着炉钩子,胳膊上挎着篮子,该会是个什么样子,而那时,这是香玉留给我们最深的形象。香玉捡煤核儿的地方靠近火车道,那是一家工厂专门倒炉灰的地方。火车道的下边是一片开阔地。一年四季的兴衰,香玉都能看到:草绿了、花开了、蝴蝶飞来了;树叶黄了掉了、花儿枯了落了、燕子飞来又飞走了……香玉童年的日子就是这样挎着篮子,随着季节的风一天天地走来又走去……
虽不常出来玩儿的香玉,对一些礼节,却是很看重的。我们小的时候时兴拜年。大年初一,从早晨到上午10点多,孩子们成帮结伙地一家家地拜,每次香玉都胆怯地跟在我们后边。童年的我们已能看出眉眼高低,明显感觉到那些大人待香玉远不如对我们好。有一次到非常刁蛮的张婶家拜年,香玉进去时,就有些手足无措,一个劲儿地往后躲。等我们逐一行过礼后,张婶斜视着香玉,以至于香玉有些心慌地边向后退着,边行着礼,谁知脚被凳子绊了一下,一栽歪,一屁股就坐在了放在地上的饺汤锅里。在大人、孩子们的嬉笑声中,香玉逃也似的跑回了家,屁股全湿了,饺汤滴落了一路。也许是因为大人们不公平的眼神和举止,也许是因为这件事儿伤了她的自尊心,转年的春节,香玉只是远远地望着我们东家西家地蹿腾。
不管别人怎么看,童年的香玉在我的心中却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孩儿。那时候平房大院,经常会停着马车,一停就是一半天。望着马咔哧咔哧地嚼着草料,常常会勾引起孩子们挑逗它的欲望。我们用随手捡起的草棍儿、芦苇杆儿捅着马的眼睛、鼻子,或者摸摸马的肚子。那天我们正围着那匹老马玩得开心时,只见马突然抬起了它的后蹄儿,香玉一下子就推开了她身边的荣儿,而当香玉再要向旁边跑时,那马转过头来,照她的前额咬了过来,当时香玉的额头鲜血直流。这30年来,我下过乡,进过工厂,或多或少也去了很多地方,听说了很多事情,却一直再也没听到马能咬人的事儿,但童年的我却是亲眼看到了。那个叫荣儿的女孩儿现在在一家医院工作,我向她提起香玉时,她已一片漠然,不记得她童年的生活中,曾有个叫香玉的女孩儿。而留在香玉额头的那块伤疤,30年后,却是一同被定格在了小时的模样儿里。
后来文革初期,我父亲被关了起来。院里的大人们不让那些小伙伴到我家来,我的自尊心也很强,主动远离了她们。香玉在找了我几次都被拒绝后,她再也没来。
1968年的大年三十,是我家过得最冷清的一年。没有客人,没有鞭炮声,甚至没有糖果和往年的四菜一汤,早早地我们就躺下了。可是当初一早晨,我推开家门,突然发现在门把手上掖着个小纸包儿,里面是那个时代女孩儿们最喜欢的两条粉色的头绫子,纸上写着“香玉”。我兴奋异常,当时这头绫子一条是三角钱,香玉的礼物,无疑相当于家里要卖掉两斤小鱼儿才能换来,贫困的她又是怎样攒下的这笔丰厚的资金呢?
一个孤独的孩子当她知道有朋友在惦念,那种幸福感,无以言表。
我们真正的友谊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她和我一样,喜欢看小说,还喜欢背着家人写日记。她说她特别地盼着长大,长大了,就能离开家,离开父亲了。她总是喜欢在家门上挂个小黑板,趁父亲不在家时,把自己扮成老师,腋下挟本书,很庄严地走到黑板前,轻咳一声,说:“同学们,上课了。”
然后转回身在黑板上故作潦草地写下:“第一课分析段落。”于是我们便起哄道:“为什么总是那几个字呀?”那时我们已经上三年级了。
有一天她来找我,刚哭过的样子说:“我家要搬走了,搬到农村去。”
我当时非常惊慌,我并不知道农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我断定那里一定很寒冷、很荒凉。我对她说:“你不能去,一辈子在农村,将来怎么办呢?”
现在想来,那时候我们才11岁,11岁的年龄哪里知道一辈子有多长、有多远呢?哪里知道一辈子又是怎么回事儿呀?香玉的眼里溢满了无望的泪水。
第二天早晨,等我到她家时,已是人去屋空,那块小黑板也被扔在了角落里。听她家对门的邻居说是夜里10点多,他的父亲赶着马车搬的家。后来我才知道是派出所强行让他们搬的。
至于搬到哪儿,大院里没有人知道。
童年和少年在懵懵懂懂中过得飞快,日子一如从前。那些大人每当在垃圾堆里,再发现谁家扔的死猪、死鸡时,就会念叨香玉的父亲,而香玉,大人们逐渐地忘记了她的模样儿。
我经常会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想起她,很惦念她,不知道她还上不上学,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
后来我家搬出了那个大院。高中未毕业我就下了乡,来到了真正的农村。看到村民们拮据的生活,想到香玉也一定很苦,心里便有一种莫名的感伤。返城后我又上了大学,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与相爱的人坐在茶座或酒吧里,听那动人心弦的音乐。大学刚毕业就结婚,有了孩子……
香玉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
30年后的一天,向来有着好记性的母亲,突然对我说她在市场看到了正在卖菜的香玉,而且是几天前的事儿,母亲惊喜地和她打招呼,她却很木然。母亲说她还是小时候的模样儿,头上有块疤。于是我一遍遍地从市场的东头走到西头,看完了这边再看那边,我却没有找到她。
去年春天,我和电视台的记者,去农村调查一个因家庭暴力显些使妻子丧命的事件。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被打的妻子竟然是香玉的姐姐。在那儿我了解到了香玉走后的一些情况。
香玉走后再也没有上学,16岁时,父亲强迫她嫁给了一个家里很有钱的酒鬼。她曾逃过婚,被抓回来后,她便老老实实地跟那个男人过日子。姐姐说,其实那时候她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后来在院外闲坐时,学会吸烟的香玉,不慎将烟头扔在了柴垛上,大火连烧了几家的柴垛和院落,她受到了生产队的处分,扣除了当年的所有工分,还挨了丈夫的毒打。再后来她精神错乱,跳进了村外的小河,小河的水不到两米深,但她却淹死在了里面。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不知道精神已经错乱的香玉,是不是冥冥中还有一个清醒的意识,从哪里来,归于哪里?抑或是她情愿相信没有此生,她的家依旧是水里?
她的丈夫在香玉死后,又和一个农村女人结了婚,香玉的一双儿女都已二十四五岁了,没有结婚,还和祖母生活在一起。香玉死了已有十年了,我不知道她做母亲后的样子,所以每想起她,还是那个童年的女孩儿……
篇4:《香玉》读后感
“天若有情天亦老”,它是我还在念完《香玉》情况下的.感叹。我感慨为何神和人中间幸福的爱情一直无法得到老天爷的同情和垂青。黄生与牡丹花花神香玉恋爱,又对耐冬花神绛雪纠缠不休。最开始黄生对香玉可以说生死相许,爱到不能自拔的程度,因此也触动了香玉,可当香玉离开,绛雪来临时,他对香玉的想念抵不过眼下的引诱,失心了。当香玉回家时,他竟然还惦记着绛雪来红袖添香,这到底是如何的一个小伙呢?与黄生此人产生鲜明对比的是2个花神。香玉热情多情:“良夜更加容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但相怜爱,合好也是有日耳。”“妾忍风吹雨打以待君,君来何迟也!”绛雪的通情达理:“妾不可以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孤独耳。”“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二女人均为大家展现出何为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情是不嫉妒,爱情是不自傲,不狂妄,不追求完美本身益处,不随意发脾气,不讨人恶,反感不义,只钟爱真心实意,一切包容一切忍受。爱是绝不止息。就连花神都能够保证,何况大家人呢,说黄生是痴心的人,我实不敢苟同。自然并并不是任何人都像黄生一样见一个,喜欢一个,也是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比如,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种全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楷模。假如老天爷让爱情存有,那N为何也要斤斤计较它是什么样的爱。假若两人确实恩爱,老天爷也是这般的铁石心肠。《香玉》再一次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宝贵,要我再一次坚信了爱情让我们产生的幸福。
篇5:玉楼春 欧阳修
玉楼春 欧阳修
欧阳修为北宋一代名臣,除德业文章外也常填写温婉小词,这些抒写性情的小词,往往于不经意之中流露出自己的心性襟怀。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译文
樽前拟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啊,此时只需要把满城牡丹看尽,你与我同游相携,这样才会——少些滞重的伤感,淡然无憾地与归去的春风辞别。
注释
①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
②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
③离歌:指饯别宴前唱的流行的送别曲。
④翻新阕:按旧曲填新词。白居易《杨柳枝》:“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阙,乐曲终止。
⑤洛阳花:洛阳盛产牡丹,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
赏析
此词咏叹离别,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上片,尊前伤别,芳容惨咽,而转入人生的沉思:“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天明月、楼台清风原本无情,与人事了无关涉,只因情痴人眼中观之,遂皆成伤心断肠之物,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下片,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却于结处扬起:“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只有饱尝爱恋的欢娱,分别才没有遗憾,正如同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将人生别离的深情痴推宕放怀遣性的疏放。当然,这豪宕放纵仍难托尽悲沉,花毕竟有“尽”,人终是要“别”,词人只是以遣玩的意兴暂时挣脱伤别的沉重罢了。此词上、下两收拍皆为传诵的名句。
这首词开端的`“尊(同“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同时其遣辞造句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尊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尊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尊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这种转变与对比之中,隐然见出欧公对美好事物之爱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二种情绪以及两相对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张力。
“归期说”之前,所用的乃是“拟把”两个字;而“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此词表面虽似乎是重复,然而其间却实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拟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二句连言,反而更可见出对于指向离别的“归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的深情。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我辈”。所以况周颐其《蕙风词话》中就曾说过“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而此种情痴则又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所以下片开端乃曰“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再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片的樽前话别的情事。“离歌”自当指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所谓“翻新阕”者,殆如白居易《杨柳枝》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与刘禹锡同题和白氏诗所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前之《西湖念语》,亦云“因翻旧阕之词,写以新声之调”。盖如《阳关》旧曲,已不堪听,离歌新阕,亦“一曲能教肠寸结”也。前句“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如此叮咛恳切,正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
末二句却突然扬起,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遣玩的豪兴。欧阳修这一首《玉楼春》词,明明蕴含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然而他却偏偏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这二句中,他不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他所用的“直须”和“始共”等口吻也极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豪宕之中又实隐含了沉重的悲慨。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篇6:欧阳修 玉楼春
欧阳修 玉楼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作,下面是欧阳修所写的《玉楼春》,包括《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等。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玉楼春·江南三月春光老》
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杪。
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觉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
《玉楼春·春葱指甲轻拢捻》
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垂绦双袖卷。雪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
当头一曲情何限。入破铮琮金凤战。百分芳酒祝长春,再拜敛容抬粉面。
《玉楼春·金雀双鬟年纪小》
金雀双鬟年纪小。学画蛾眉红淡扫。尽人言语尽人怜,不解此情惟解笑。
稳着舞衣行动俏。走向绮筵呈曲妙。刘郎大有惜花心,只恨寻花来较早。
《玉楼春·残春一夜狂风雨》
残春一夜狂风雨。断送红飞花落树。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
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暮云空阔不知音,惟有绿杨芳草路。
《玉楼春·两翁相遇逢佳节》
两翁相遇逢佳节。正值柳绵飞似雪。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
人生聚散如弦筈。老去风情尤惜别。大家金盏倒垂莲,一任西楼低晓月。
《玉楼春·东风本是开花信》
东风本是开花信。信至花时风更紧。吹开吹谢苦匆匆,春意到头无处问。
把酒临风千万恨。欲扫残红犹未忍。夜来风雨转离披,满眼凄凉愁不尽。
《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篇7:欧阳修「玉楼春」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译文
樽前拟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啊,此时只需要把满城牡丹看尽,你与我同游相携,这样才会——少些滞重的伤感,淡然无憾地与归去的春风辞别。
注释
①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
②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
③离歌:指饯别宴前唱的流行的送别曲。
④翻新阕:按旧曲填新词。白居易《杨柳枝》:“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阙,乐曲终止。
⑤洛阳花:洛阳盛产牡丹,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
赏析
此词咏叹离别,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上片,尊前伤别,芳容惨咽,而转入人生的沉思:“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天明月、楼台清风原本无情,与人事了无关涉,只因情痴人眼中观之,遂皆成伤心断肠之物,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下片,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却于结处扬起:“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只有饱尝爱恋的欢娱,分别才没有遗憾,正如同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将人生别离的深情痴推宕放怀遣性的疏放。当然,这豪宕放纵仍难托尽悲沉,花毕竟有“尽”,人终是要“别”,词人只是以遣玩的意兴暂时挣脱伤别的沉重罢了。此词上、下两收拍皆为传诵的名句。
这首词开端的“尊(同“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同时其遣辞造句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尊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尊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尊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这种转变与对比之中,隐然见出欧公对美好事物之爱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二种情绪以及两相对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张力。
“归期说”之前,所用的乃是“拟把”两个字;而“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此词表面虽似乎是重复,然而其间却实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拟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二句连言,反而更可见出对于指向离别的“归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的深情。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我辈”。所以况周颐其《蕙风词话》中就曾说过“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而此种情痴则又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所以下片开端乃曰“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再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片的樽前话别的情事。“离歌”自当指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所谓“翻新阕”者,殆如白居易《杨柳枝》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与刘禹锡同题和白氏诗所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前之《西湖念语》,亦云“因翻旧阕之词,写以新声之调”。盖如《阳关》旧曲,已不堪听,离歌新阕,亦“一曲能教肠寸结”也。前句“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如此叮咛恳切,正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
末二句却突然扬起,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遣玩的豪兴。欧阳修这一首《玉楼春》词,明明蕴含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然而他却偏偏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这二句中,他不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他所用的“直须”和“始共”等口吻也极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豪宕之中又实隐含了沉重的悲慨。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篇8:玉楼春·酒醒
寒烟夕日疏林静,
青鸭集群鸣野岭。
枯荷羞向半池风,
莎岸凄凄秋晚景。
已然时暮谁孤咏?
幽步水天长酩酊。
近来犹自觉无聊,
入眼浮光游兴冷。
篇9:玉楼春组诗
《玉楼春.春寒夜思》
东风料峭春无计,山月不知心底事。
桃花开后燕归来,杨柳荫中枝窣地。
前尘回首如千里,且莫天涯书一纸。
断桥离恨几时休?波上寒烟愁暗起!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二日
《玉楼春.醉春》
一分春色三分醉,醉醒吟诗窗下睡。
寒鸥落落白蘋洲,蓑雨绵绵芳草地。
楼高四面风声起,只怕心声无处寄。
征人已去觅鱼书,青鸟不来传雁字。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二日
《玉楼春.雾里看花》
东风吹尽千山雪,弦上相思能几叠。
若无疏雨恨连绵,只有丁香愁寸结。
秋云已散音尘绝,春梦无痕容易别。
窗前滴露泪阑干,雾里看花情切切。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二日
音尘 : 消息。
《玉楼春.花月吟》
人间只羡双栖蝶,枕上春花江上月。
月明何日照归云,花好不知谁共折!
桃花落落堆香砌,检点相思无处说!
东风又作卷珠帘,千里音尘容易绝。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三日
《玉楼春.春梦了无痕》
桃花人面知何处?艳满春城千万树。
柳烟愁起杜鹃啼,暗逐行云朝与暮。
东墙莫问谁家女,西子旧游芳草路。
意凭风絮梦难寻,枕簟凉生残点雨。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三日
东墙 : 典故,参见宋玉东墙。
《玉楼春.元宵赏花》
闲花落尽因无果,流景匆匆思想过。
来如春梦去无踪,散似秋云愁似我。
东城雨后东风破,月下西楼心上锁。
无情芳草碧连天,却爱桃花红胜火。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四日
流景:如流的`光阴。
【经典散文:玉楼香蝶恋花】相关文章:
1.《香玉》读后感
2.《玉楼春》教案
3.蝶恋花唯美散文
6.女儿香散文
7.鞑子香散文
8.葱香散文
10.《玉楼春》的翻译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