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023-05-25 08:01: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ickSanche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希望大家喜欢!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篇1: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作 者:陈缘梅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351100 刊 名:茂名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OMING COLLEGE 年,卷(期): 19(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译者   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  

篇2:论口译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文章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作 者:季传峰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翻译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02 刊 名: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27(4)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口译   主体性   限度  

篇3: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翻译理论界的重视.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作 者:胡爱香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译者   主体性   制约因素  

篇4: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

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

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上,还应将原文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拟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文学翻译中审美与创造美过程的影响,以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

作 者:孙明磊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25 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英文刊名:EADING AND WRITING 年,卷(期):2007 4(1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翻译美学   审美   创造美  

篇5: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

本文通过探讨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译者在每一个环节的主体性体现,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多元文化系统内运作所具有的文化主动性和制约性,并从译者主体性定义出发对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加以详细的阐释,最后通过列举实例并结合理论分析,从主客体两方面入手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

作 者:谢晓禅 李淑杰  作者单位:谢晓禅(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5)

李淑杰(辽宁工业大学,外语系,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0(1) 分类号:H159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译者文化主体性   制约性  

篇6:浅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地位的变迁

浅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地位的变迁

翻译忠实标准是传统翻译观念的'核心,多年来在翻译界占据重要地位.在此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现代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翻译注重原则和技巧的研究转向把翻译视为文化现象的研究,人们开始注重翻译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译者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

作 者:谈清妍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刊 名:咸宁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NING V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1)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传统翻译观   翻译忠实标准   译者主体地位  

篇7: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

介绍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及文化过滤的潜在因素,通过对文化过滤的三种形式进行分析,提出在接受外来文学的`过程中译者既要照顾原文,保其精神,也要照顾译文,使其尽量迎合原文.

作 者:何辉英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过滤   非规范语音  

篇8: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的客现存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作 者:曾尔奇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8 6(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翻译   译者主体性   能动   制约  

篇9:论翻译中译者的中心地位

论翻译中译者的中心地位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翻译过程中,人是积极活跃的因素,从事翻译的人,即译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运用创造性思维,赋予译文美学价值.显然,离开了译者,翻译就失去了意义,无法实现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位于中心地位,但不排斥作者也不否认读者的作用.

作 者:丛虔 Cong qian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共英语系第一教研室,新疆,石河子,823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译者   中心地位   创造性  

篇10:舞者,还是舞?--论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

舞者,还是舞?--论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

通过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性形象谱系、女性构成性、女性阅读策略等方面来讨论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的主体性,亦如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构成,没有他者的参与,其主体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自身外在性的他者才能辨认出主体的踪迹.

作 者:冯文坤 FENG Wen-kun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5;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M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2(1)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翻译   女性主义   译者主体性  

篇11:译者主体性与昆曲翻译策略研究

译者主体性与昆曲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作 者:吉灵娟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刊 名: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昆曲   翻译策略  

篇12:后殖民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论文

后殖民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论文

1翻译选材

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去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对原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所决定的[17],体现了译者强烈的主题意识.布莱恩弗里尔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盖尔文化已植根于他的内心深处,以及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现状切肤的人文关怀都使他所写、所译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爱尔兰家乡发生的事情或在爱尔兰历史和文化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反映爱尔兰人在国家分裂(南、北爱尔兰)阴影下,所遭遇的文化及民族认同问题等[20],写作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翻译的过程,或者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翻译,一种置换,即将爱尔兰家乡的语言、文化、历史状况翻译成西方宗主国语言的过程.如此以来,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是翻译的文本.《翻译》是一部后殖民戏剧,究其实质是用宗主国语言英语翻译而成的后殖民译本.其原作就是虚拟的爱尔兰语言文本.在《翻译》的写作(翻译)过程中,布莱恩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激起爱尔兰人民爱国热情的发生在爱尔兰鲍利比格镇的两件大事.一是英国政府建立国立学校替代树篱学校意味着古老的爱尔兰语言和文化传统的消亡;二是英国政府在爱尔兰执行的土地勘测法令,殖民地图的制作及划分,地方的重新命名则意味着爱尔兰领土的丧失,被英国的侵占[18].领土、语言的沦丧则意味着爱尔兰身份的迷失,爱尔兰根的消亡.通过选取这两个典型事件,布莱恩在《翻译》中让爱尔兰村民述说着盖尔语发生的凄惨故事,让其民众对自己语言、领土的流失感到痛心疾首,从而激发他们对本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与保护,对本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探寻.同时,在许多曾经有着类似殖民经历的人民心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回响与共鸣.正是认识到发生在爱尔兰家乡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后果及对爱尔兰人民的深刻影响,布莱恩弗里尔才会将其作为创作(翻译)的素材,可见作者(译者)在翻译选材方面的独具匠心,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2翻译策略

勒弗菲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特定的社会里,可以建构、操纵话语或建构所需要的文化[1].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受权利、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但译者在面对两种权力关系不对等的'文化时,在翻译过程中是选择屈服于上述各种潜在的或现实的压力、成为强势文化的“仆人”还是采取“抵抗”的立场[17],“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强势文化进行抵制与反击”[21],以塑造自我文化形象,进行权力话语干预,并由此改变权力不平等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自主决定的,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意志.同时,这也是后殖民翻译理论衡量译者主体性价值的关键指标[17].布莱恩弗里尔在《翻译》的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了适度的杂合翻译策略,移植了爱尔兰盖尔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如爱尔兰方言词汇“backways”,爱尔兰人名、地名“Owen,Hugh,BaileBeag和CeannBalor”以及爱尔兰“putxony”句法结构,例“Howdoyouputatailonit?”等;杂糅了与爱尔兰有着更亲文化渊源关系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如endogamein(部落内通婚),ex玻铮纾幔恚澹椋睿ㄒ熳逋ɑ椋,baptizein(洗礼),sobrius(清醒),caerimonianominationis(命名仪式),Opushonestum(光荣的任务),expeditio(远征,探险队)等;同时,他还融入了爱尔兰文化,嵌入了隐含爱尔兰历史、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词汇,如“TobairVree”在盖尔语中指“十字路口”,该词隐含着一个民间传说.“Tobair”是一口井,“Vree”是盖尔语“Brian”的误用.“Brian”源于“TobairBhriain”.因为150年前,这里曾是一口古井,并不是十字路口,而是距十字路口很近.一位名叫“Brian”的老者,因为脸部长了肿瘤而破相,听说井里的水是神佑的,于是他接连7个月,每天都用井里的水洗脸,但肿瘤并没有消失.一天早晨,人们发现Brian淹死在井里.自此,这个十字路口就被命名为TobairVree?尽管那口井已干枯了很久[22].在剧中,“To玻猓幔椋颍郑颍澹濉北居币牖蛞粢胛一个与其对应的英语词汇,但是,布莱恩弗里尔有意原封不动地将其载入地名薄,因为他意识到了隐含在爱尔兰语地名中的传统故事可以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同时也彰显了爱尔兰语地名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传统[18].通过刻意使用带有爱尔兰民族印记的语言、文化,布莱恩弗里尔构建了一个具有抵制作用的杂合文本,凸显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此彰显出后殖民翻译抵抗、颠覆和消解英美语言、文化霸权和中心的功能,解构了权威,使边缘步入中心,进行平等对话,重塑了爱尔兰人民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身份,最大程度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3结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将翻译置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宏观语境下去考察,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是殖民的工具也是解殖民化的武器.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行为主体,处于权力的中心点,通过自主选取翻译素材,采取抵抗式翻译策略,建构主体文化身份,摆脱殖民枷锁,抵制文化霸权.在《翻译》中,布莱恩弗里尔基于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发生在爱尔兰鲍利比格镇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采取后殖民抵抗式翻译策略,凸显了语言、文化差异,表达了自身及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诉求,重构了本民族文化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解析后殖民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为其他后殖民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拓宽了翻译、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而且有助于我国人民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中,采取有效的创作和翻译策略,凸显中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以抵制西方霸权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渗透和殖民,最终促进我国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发展与繁荣.

篇13: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

[摘 要]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翻译;译者主体性;能动;制约

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翻译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学派。这个学派的理论家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言学的任务,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读者。因此翻译研究就局限于文本对比和语言转换的范围内,而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研究便被忽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国际译学研究经历了从语言研究到文化视角的巨大转变。在文化视角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其过程包含了对原作意义、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而译者则是这种传递信息、思想、文化的使者。由此,众多翻译理论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一直默默无闻的译者,承认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并将其从“隐形”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由幕后推至台前,确立了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

近年来,随着对翻译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我国近年来大量涌现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中,有关译者主体性,特别是有关翻译再创造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即译者的创作个性和主观能动作用问题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多数国内学者在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中,常常把主体性等同于主观能动性,却忽略了任何主体性都有制约性的一面,忽略了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从而使译者主体性研究走向片面。本文旨在挖掘并探讨这些制约因素,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作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借鉴意义。

一、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

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我们有必要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加以了解。虽然翻译活动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开始了,但人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关注翻译主体性的。纵观近百年来乃至更加久远的中西翻译史,人们在研究翻译理论时,几乎都只翻来覆去地、不厌其烦地探讨翻译的性质、原理、功用、标准、方法、技巧等等,在涉及到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家时,充其量只谈他必须具备的学养及所谓译才译德的一些方面,而绝少考虑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绝少讨论他的人格问题和心理问题,绝少顾及他的个性、气质和心理禀赋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学界开始真正自觉而且明确地探讨“译者主体性”这一理论问题,很多西方翻译学派都不同程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接受美学将作品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应和读者的阅读活动收进了文学及文学史研究的视野,认为读者作为文学现象的又一主体,同时积极地参与了作品价值的创造。译者首先是读者,而且是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此外,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阅读和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个人阅历、修养、性格的影响…。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译本总是由某个人的第一次阅读开始的,这种阅读和创作一样富于个性,故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抹不去译者的痕迹”[2](P206)。而“译者的痕迹”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之一。20世纪后半叶,西方译坛涌现出来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为我们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化学派当中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代表人物之一西奥・赫曼斯认为,等值和透明的翻译思想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提出,在特定语境下出现的翻译总是特殊的翻译,“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译者从来就不会‘公正翻译’。翻译才能不是与生俱有的,它必须进行认知和规范方面的学习和磋商才能掌握。所以,译者是在一定的翻译概念和翻译期待的语境中进行翻译的”[3](P178)。如前所述,译本无可避免地会烙上译者的印痕,故而在原著与译本之间划等号是不可能的。

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之一伽德默尔认为,没有偏见,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就不可能发生。同样译者对原文或原作者的理解,必然带有自己的理解或偏见,必然带有自己的历史性,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意识,这将直接影响他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而译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译者的知识水平和范围,也都会影响他的理解。解释者有其自身独特的视界,这也是由偏见构成的;而文本总是含有原作者原初的视界,这个原初的视界与读者现今的视界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差距。从此角度出发,翻译过程亦可理解为原文作者视界与译者自身视界之间不断交融产生新视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前理解和偏见的作用下在翻译过程和译文中体现出其主体性。

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诚然,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但其发挥并非没有任何制约,它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以及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制约性,它既表现为人对客观对象的依赖性,又表现为客观对象对人的制约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制约性是能动性的前提,是人发挥能动性的依据。离开了制约性,能动性的发展就盲目无依,失去了改造客观事物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译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语境、译者的读者意识和双语文化能力等等都是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原作的制约

虽然我们主张在翻译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应该看到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译者的创造性活动,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是一种二度创作。也就是说,译者的创造性是受到制约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在二度创作的范围内,而不是脱离原作随意发挥。译者只是代笔,而不是抢过作者的笔来,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东鳞西爪的写作。有人形象地把翻译家比作钢琴演奏家。同一首乐曲,不同的钢琴演奏家会根据自己对乐章的理解和体会演奏出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但他只能在准确弹奏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进行积极的艺术再创造,而决不能脱离曲谱,把它演奏成另一支曲子。翻译家也是如此。虽然他译出的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翻译方法上有各自的爱好和自由,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但是终归无法摆脱,也不可能摆脱原作的制约。

(二)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境

现代阐释学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文本,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的。每一位译者受自身所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去理解他所翻译的原文文本,一边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世界”,一边又面对着“陌生的世界”[4](P89)。因此,每位译者在解读原文时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译者对原作进行阅读、理解和阐释,必定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先在知识和期待视野,并对未定作品的空白进行填补。同一时代的译者因接受水平不同,对原作的理解存在差异,也就是译者对原作的“未定点”、“空白点”的填补不同;不同时代的译者因历史的局限性,其接受水平相差更远,填补就更加不同。因为译者本身是历史的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并且,一部作品的潜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为某一时代的读者所穷尽,只有在不断发展的接受过程中才能逐步为读者所发掘。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5](P73)。   首先,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制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总是要打上时代的烙印。20世纪初以苏曼殊和林纾为代表的一批翻译家纷纷采用章回小说的笔法翻译外国小说,每节多以“却说”、“话说”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如此翻译自然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免自己的译作因引进了有违目标文化图式而引起译文接受者的审美抵触。在当时文化处于比较封闭的时期,译者的这种努力避免有违原作审美期待的负面审美反应表现尤为明显。其次,译者主体性还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不少论者都把译者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说的就是译者的创造活动受到严格的制约。这种制约除了上文所说原著的制约外,还指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众所周知,翻译无论是选材、翻译方式、翻译策略,还是措辞、韵律等等,都会受到目的语意识形态、诗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6]。上世纪初林纾翻译的小说中出现大量有意的删改,正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文化语境的要求。如果说林译小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极端的例子,那么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的复译现象再次证实译者主体性受目的语文化语境制约的情形。译学大家杨武能先生和许钧先生在讨论复译的必要性时指出,年代久远的译本语言会显得陈旧过时,不再能为当代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所接受;时代和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语言和审美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翻译必然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与时代等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7]。其实这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译者受当时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

(三)译者的读者意识

在翻译活动中,目标读者是切不可忽视的。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只有在翻译结束完成之后才能真正实现。自然,译者不可能等到翻译活动结束之后再去考虑这一交流活动,他必须在翻译活动之中将这一交流与对话活动纳入翻译过程加以考虑。在翻译表达阶段,翻译者的读者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最终的翻译表达。其实在开始动笔翻译之前,译者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读者群,而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会时刻提醒自己读者的存在,因为读者对翻译活动的参与不可避免,译者对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文学能力、审美水平等的了解与把握,将直接影响到译者的创造。作为译文的读者也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译作,加上时间的流逝、体验的加深、时代的变迁,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使译文与心目中的预设读者进行交流、对话,考虑现时读者的需求与接受水平。总之译者在为自己心目中的读者服务时,他所采取的翻译方式肯定是各不相同的[8]。

(四)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

翻译是两种文化汇合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就是两种文化的中介,他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通过翻译来强化某种意识形态和文学观,也可以是对现存文化的否定,通过翻译来颠覆现存的文化和文学模式,达到变革的目的。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和双语文化知识。译者在解读原文及再造译文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即在解读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在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译者在解读与表达过程中对双语语言文化的协调就是译者文化能力的表现,而这种能力的高低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一般情况下,译者的能力因素中本族语能力较强,在外语译成本族语时趋于选择“归化”策略;反之在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时,由于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本族语的文本内容找不到相对应的外语表达时,往往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我们在阅读文学译著时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译者在将外语译成本族语时,毫无例外地要对译文作归化处理;而将本族语译成外语时,情况恰恰相反,即异化的成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的客观存在,但是同时必须注意到,译者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任何夸大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是不恰当的。要使译者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不能忽视诸多制约因素,即将能动寓于制约之中。也只有在制约中,译者才可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终打开文化交流和文化互融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6).

[2]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

[3]赫曼斯.西奥翻译的再现[A].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穆雷,诗怡.翻译主体的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3,(1).

[7]王玉粱.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

[8]田德蓓.论译者的身份[J].中国翻译,2000,(6).

篇14: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跨丈化交际活动,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这一理论无疑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创造性叛逆”两方面.

作 者:马福华 MA Fu-hua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刊 名:衡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10(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译者主体性   翻译选材   翻译策略  

篇15:论文学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论文学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要成功地再现原作,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原文中的风格标记进行系统的分析,译者便可以感知原作风格,进而运用对应式、重构式和淡化式风格转换方法尽可能地将其再现于译作当中,从而实现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无限接近.

作 者:高晓琦 张军益 GAO Xiao-qi ZHANG Jun-yi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9(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文学翻译   风格再现   表现方法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相关文章:

1.译者主体性的文化视角

2.论文学

3.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4.康德审美观中的主体性

5.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6.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

7.论民本文言文翻译

8.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9.主体性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论文

10.再论营销人员的考勤制度

下载word文档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