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
“hjko6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对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策略: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血液透析治疗的`护理管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in nursing managementofhemodialysis
Lin Runme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model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were studied nursing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Methods: In 86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43 cases in each group average.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use of targeted risk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treatment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care plans to implement the total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cases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course of hemodialysis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model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implement care management is very obvious.
[Keywords]Risk management; hemodialysis;nursing
本次研究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针对性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策略
1.1 一般资料
选择4月-4月在我院就诊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38-84岁,平均年龄(54.6±1.2)岁;患者体重44-81kg,平均体重(53.3±0.7)kg;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37-85岁,平均年龄(54.4±1.1)岁;患者体重43-82kg,平均体重(53.4±0.8)kg。
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策略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主要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血液透析治疗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透析室消毒管理制度。
明确透析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和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服务策略,以及透析治疗后的护理策略;制定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掌握停电、透析机出故障、病人反应剧烈等异常情况发生后的处理策略。
进一步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加强道德教育,减少由医护人员理由导致出现的风险;使透析操作的具体流程更加规范,主要内容包括透析前透析机管理、正确消毒策略。
一次性用品使用原则;明确规范配血和输血的流程,操作流程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以免血液错放或错输;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培训,使技术因素导致出现的风险概率降低;。
在透析过程中,对患者血压、脉搏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头晕、出汗、抽搐等症状情况,加强不良反应的护理;加强动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工作,尽量保证一次成功,避开多次穿刺操作带来的内瘘血肿闭塞风险[1、2]。
篇2: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的运用论文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血液透析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病人常规护理管理,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病人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观察组意外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4%,投诉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6%,不规范操作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6%,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6%,医嘱处理不当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6%。[结论]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显著。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效果
近年来,血液透析病人的数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对医护人员以及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2]。临床上亟须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来将血液净化整体服务质量提高,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3-4]。研究显示,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显著[5]。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血液透析病人来源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病人中,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1∶1分为2组。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38.21岁±5.26岁;6例为遗传性肾病,14例为药物性肾损伤,7例为肾盂肾炎,8例为肾小球肾炎,5例为糖尿病肾病,10例为高血压肾病。对照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38.05岁±5.12岁;6例为遗传性肾病,13例为药物性肾损伤,8例为肾盂肾炎,7例为肾小球肾炎,6例为糖尿病肾病,10例为高血压肾病。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不愿参与研究者;存在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对病人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特别要重视病人进行血液透析前后的体重变化情况,观察病人血压、脉搏以及呼吸等改变情况。除此之外,要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观察组(常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建立
将血液透析病人在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危险因素作为依据,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并且进行制度化、规范化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不良事件紧急处理制度、风险因素排查制度、各项治疗操作的规范制度。
1.2.2将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处理能力提高
要定期将医护人员组织起来,进行风险管理制度培训以及相关专科知识培训,对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行不断强化,帮助其树立起风险预防与风险管理意识。与此同时,要将医院实际情况与血液透析常见紧急事件发生情况作为依据,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血液透析紧急事件应急处理方案,促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对紧急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将其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提高。
1.2.3对透析导管与动静脉内瘘相关操作与管理进行规范
将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对透析导管以及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相关知识进行认真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的标准操作规范进行制定,对并发症的出现进行有效预防。如果病人进行了导管留置,则在操作过程中对导管操作技术进行严格遵循,并且要对导管进行有效维护,对感染、导管内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并且指导病人对导管进行自我管理与保护。
1.2.4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在病人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每小时都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一次监测,如果判定病人有透析并发症风险存在,则应该将监测频率提高,对血液参数、治疗模式等进行合理调整,以此来对各种并发症的出现进行有效预防。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严格核对医嘱与血液透析各项参数,并且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相关操作。
1.2.5严格操作过程
在进行输血与配血操作时要严格循序操作规程与核对制度,避免将2例病人的血标本或者血液在一起放置。对内瘘穿刺部位的胶布要进行妥善固定,防止出现穿刺针脱落与插管部位感染的现象。其次,护理人员要对病人插管部位与穿刺部位进行认真观察,了解其位置是否移动或者是否有渗血现象出现,观察透析器内部是否凝血、是否准确注入肝素追加量。
1.2.6透析前后体重观察
在病人进行血液透析的前后要对其体重进行监测,准确计算出病人干体重,将其作为超滤脱水的有效参考指标,避免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失衡现象。
1.2.7透析仪器、管路清洗
在病人进行血液透析之前要采用生理盐水对透析仪器与管路进行彻底冲洗,对透析器闭路循环时间的充足性进行确保,避免热原反应的出现,以便于能够及早采取有效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在发现透析器出现漏血、破膜的情况下要对透析器进行及时更换。医护人员要对静脉内瘘与动脉内瘘穿刺技术进行熟练掌握,确保能够一次性成功,防止因为多次穿刺造成内瘘血肿闭塞现象,对透析效果造成影响。
1.2.8心理护理
将病人的实际心理情况作为依据,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上减轻其消极、绝望、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防止因为病人不良心理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出现。
1.3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病人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3个选项,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即为总护理满意度。其次,还要对两组意外发生率、投诉发生率、不规范操作率、导管感染发生率、医嘱处理不当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库的建立,计数资料进行方差齐性检查之后,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讨论
临床上血液透析是对半透膜原理进行充分利用,将病人透析液和病人血液向透析器中引入,对半透膜两侧溶质的浓度梯度、水压梯度以及渗透梯度进行充分利用,将病人血液中的毒性物质以及代谢产物代谢出体外,对病人肾脏排泄工作进行永久性或者暂时性的代替,并且对其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失衡现象进行有效纠正[6-8]。近年来,血液透析病人数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透析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存在,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9-10]。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进行熟练掌握,能够有效防范不良事件与并发症的出现,对病人的病情发展动态能够进行预见性处理[11-12]。其次,要确保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对医嘱进行严格遵循。以往的透析护理管理模式通常将病人治疗与护理作为重点,没有对护理管理制度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高度重视,所以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13-14]。在风险管理模式下,建立了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的风险应对能力与识别能力不断强化,从源头上切除风险因素,不仅能够对病人治疗安全进行有效保障,而且能够将整体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提高[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显著。
篇3: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前国外对于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这一领域相当重视。而我国目前为止,不管是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还是其应用方面都有些欠缺,还不够重视。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主要体现为风险的发现、评估、处理方式和效果评价等等。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管理护理
管理(NursingManagement,NM)是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对护理管理是这样定义的: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及社会活动的过程。风险管理主要针对经济纠纷及经济危险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换一种说法就是对经济风险的发现,处理及评估。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医疗风险管理。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系统全面的设施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减少医护人员或者医疗器械对患者或者他人所带来的损伤,并降低经济纠纷和法律诉讼。医院通过合理的方法和安全的防范措施,使医疗风险降到最低。目前,国外对于这一领域相当重视,而我国目前为止,不管是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还是其应用方面都有些欠缺,尤其在风险管理这一块很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法律条例的逐步出台,我国在这一领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篇4: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的第一步,有效的识别并对护理管理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医护人员尤其护士,经常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投诉,有时可能一不小心贴错了标签,也有可能因地滑而遭到投诉,种种事例举不胜举。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急诊科和产科的护士被投诉率大大提升。通过这份报告,提醒我们要加强护理管理和风险管理,并对医疗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纳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也可以对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再者也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个方法制度,让每一个医护人员认真了解并防止其发生。也可以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宣传,大大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篇5: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3.1风险预防风险预防是指在对护理风险产生一定的了解并对其有一定的评估水准,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根据对护理风险的理论知识掌握之后或者查阅大量文献对其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对医疗人员或者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养教育,除采用正规教育途径外,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应的资源以供参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培养,并相应的进行法律规范的教育,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最终目的是通过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3.2风险处理风险预防是一方面,而风险处理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医院内部直接处理,还有一种是通过保险公司进行间接处理。直接处理是指当出现医疗风险后,医院滞留给自己,风险越大,那个损害资金越多。而间接处理则是一种很常见的处理方法,如果出现护理风险,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金问题则可以由法庭出面,由保险公司直接赔偿。风险处理大部分都会涉及到法律问题,所以对法律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学会用法律作为自己的保护武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概念的理解,还要对其应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目前,国外做的很好,不管是在宣传预防管理方面,还是在应用管理方面,以及监督管理方面做得很完善。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做的还不是很好,还不够重视,所以我国不仅要积极学习其理论知识方面,还要积极引用技术应用方面和管理监督方面。从各个方面降低护理管理中的医疗风险的出现,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莉.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陈莉,吴萌,关丽娜.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3]曾月嫦,麦海娟,马梦玲.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
篇6: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论文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是指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或者风险所造成的意外损失达到什么程度进行评估。也是对医疗风险的一种定量描述,将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可能性大小按一定的等级进行描述,并且对所出现的护理风险的类型及种类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和汇总,例如甲、乙、丙、丁依次划分。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度分级划分,Ⅰ、Ⅱ、Ⅲ级别等。对于护理风险来说,定量分析和定量描述可以很好的控制风险的发生。从护士的角度来说,例如美国护士来说,如果遭遇投诉在保险范围内,保险公司将为其支付律师费,旅途出差费,医疗检查费等等费用。而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且其保险金额过少,那么医院所承担的风险和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将会颇为严重。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医疗风险的定量分析很有应用前景,目前也出现了很多定量分析软件。例如OAOSIS软件和QISMC软件等等都是针对医疗风险的定量研究,是美国卫生管理部门所开发的专业软件。目前,科技越来越发达,不久的将来医疗风险评估应用软件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医疗风险这一领域需要大大增加关注度,并积极引进相关的技术,使我国护理管理的风险管理系统越来越完善。
篇7: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摘要】目的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保证护理质量安全为目标。方法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高危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急危重患者的护理,提出预见性的护理问题及措施。结果 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及业务水平,减少护理差错。结论 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有组织,有效地采取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减少医疗护理风险的发生。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识别,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成为护理工作管理有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院2年来对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1 护士责任心不强 急诊科护士接诊一位车祸患者,中午接诊时测生命体征未发现异常,就简单处理报告医生后,放置推车上继续观察,大约2 h,患者呻呤主诉下腹部痛,B超提示肝破裂大出血,导致死亡发生医疗纠纷。分析:由于护士不能履行护理岗位职责,不把患者当回事,误认为患者还是攥车党,忽略了患者的病情,护士仅注重执行医嘱,忽视了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耽误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时机。
1.1.2 护士履行知情同意告知不足 脑出血的患者给予翻身,执行翻身卡签名放置护士办公室。分析:由于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患者的护理措施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告知,忽视了患者举证的依据。
1.1.3 护士职业防护措施不到位 重症监护室护士被锐器刺伤的事,而患者HIV阳性,防范措施不到位。分析:由于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知之甚少,不能使用正规的锐器盒,从事高危操作不能提供防护用品,以成本高为理由,忽视了自我保护意识或者职业培训不到位[1]。
1.1.4 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入脂肪乳的过程中,药液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分析:由于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未系统的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巡视患者不及时,发现药液渗出处理方法有误或经验不足等原因,违反了护理技术规范。
1.1.5 用药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 新毕业的护士在未取得注册护士,而单独执行用药医嘱、执行技术性配药流程。分析:由于护士长管理意识模糊,用药安全重点监控不落实,发错药、打错针、重复用药等护理缺陷时有发生不重视药,护理人员紧缺,就利用了未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助理护士执行医嘱,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1.1.6 护理缺陷主动报告不严格 骨科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未按术后护理常规执行,护士未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急送ICU抢救,造成护理纠纷。分析:由于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手术后护理常规不落实,护士长管理职能未充分发挥作用,主管部门监督或指导工作疏忽,流于形式等影响。事发护理纠纷讨论,科室依然未报告护理部。
1.2 护理环节管理
1.2.1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如危重患者护理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如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流程,制定急救-站位-目标流程,通过培训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加强护理高危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 对新毕业的护士、转岗护士和毕业5年的低年资护士具有潜在风险,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工作。岗前培训内容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2]。重点护理环节包括:患者出入院、转出转入院、围手术期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输血护理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特殊检查前后的指导等。发生意外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如气管插管意外拔管、自杀、灾害等)。每天用交班15 min的时间,进行提问护士,每周业务学习,每月考核评估知识目标达标。护理目标到达护士能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意外与紧急事件,掌握意外及紧急事件的处理程序与原则(请示报告、抢救流程、护理记录)。对每个护士进行考核,并建立护士业务档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回馈,并指导护士提高护理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1.2.3 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士的自我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及卫生法律知识,教育护士学法,懂法,用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规范工作流程,明确“以患者为中心”、“因病施护、因人施护、因需施护”的人性化细节化护理目标;规范护理文书记录:给药注射输液单上签名规范,执行者/核对者双签名严格把关,配药时间、输液时间、输液滴数认真填写。门诊患者皮试每个患者除了有告知,必须还要有告知后护士与患者的双签名证实已履行了告知制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安全用药管理,护士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有的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辨别执行医嘱的能力,如转抄医嘱和口头医嘱,机械执行医嘱而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用药;护士发药打针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严格执行用药流程,如发口服药的流程规范,双人床边查对签名,防止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是临床护理过程管理的一个重点监控。
1.2.4 加强急危重患者护理,提出预见性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护士长对危重患者每天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抓重点环节质量管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责任护士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落实执行情况。每天利用晨间大交班15 min时间,进行工作讲评,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技术时,患者气管内痰多,如果不及时发现进行吸痰,造成患者窒息。护士长利用现场演练的方式,培养年轻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2 结果
通过护理管理者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从小事做起(如发口服药)到细节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为临床一线护士提供正确指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3 讨论
3.1 推行护士连续性排班模式[3],提高护士层级管理。急诊科、ICU、外科、内科病房开展APN连续性排班,为了保证夜班的护理质量,增加夜班护士人数,夜班为全夜班制。护士排班方式:①责任护士班:分为A班(8:00一15:30)、P班(15:00-22:30)、N班(22:00-8:30),每班均由1名组长带领3名责任护士值班,负责本班所有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②日班:(8:00-11:30,14:30-17:30)2名护士负责医嘱处理与核对、收费管理、常用药品与物品准备领取等工作;日班护士2名共同核对医嘱1次。责任组长负责护理工作的督促和管理,护理质量由终末控制变为过程控制,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3.2 推行主动上报护理缺陷,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在护理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差错缺陷,护士就胆心受处罚而隐满不报,要求当事人主动报告,保护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纠正错误,尽可能地将错误的危害降到最小。事件报告制度:24 h内及时逐级上报。护理事故和严重差错应立即报告。夜间通知夜班护士长和总值班。发生差错、事故单位或个人,有意隐瞒,不按规定报告,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上报程序:病房护士→病房护士长→护理部→院领导。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3.3 护理安全用药规范[4],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感。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护士机械执行医嘱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或者在抢救过程中及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用药;或发药打针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实现持久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中国护理管理,,4:44-45.
[2] 唐玉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和效果.护理管理杂志,,09,26.
[3] 蓝惠兰.分层管理方法在综合ICU的应用与效果.中华护理杂志,,12:41-42.
[4] 沈云梅.精神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报,,11:39-40.
篇8:血液透析护理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日渐增长,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3%,这一方面标志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医疗保健和社会问题。
当代医学科学不断进步,医疗护理水平不断的提高,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逐步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心身相结合的整体护理,使更多因患各种疾病导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老年人接受了血液透析方法治疗,老年人不再是透析的禁忌证,使更多老年病人的生命大大延长。
老年人接受血液透析这种复杂的治疗措施,他们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除了给病人进行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外,还要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因此整体护理在血液透析治疗中起到很重要作用。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xx年12月~20xx年10月在院透析老年人累计158例,其中男68例,女90例,年龄60~87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占92%,透析治疗1~3次/周,4小时/次。
影响老年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因素
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终生替代疗法之一,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对透析病人进行治疗,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存活率,存活时间都大大的得到提高,对社会及家庭影响广泛,接受透析治疗的老年病人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进行透析治疗的老年病人由其亲人负责照顾,家庭成员不足而且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而且家属的情绪,行为,语言对病人的护理预后具有直接的影响。
所有的透析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平衡失调,大部分病人认为只要被诊断为尿毒症就预示疾病到病程晚期,失去治愈的可能,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对机器依赖程度在医疗技术的历史上是空前的,面对这个残酷现实,病人及家属感到重大的压力,他们感到无论在精神上,肉体上,经济上都有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压力。病人产生不安,恐惧,烦躁,焦虑,悲观,抑郁,绝望的情绪。病人的这种悲观心态使病情恶化,恶化了的病情又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透析患者存在着营养缺失的情况,人体组织正常功能的维持与营养供给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病人食欲缺乏,摄入量减少,又加之透析微量元素的缺失和对营养物质控制的摄入,某些物质缺乏时使患者的功能失调,也给老年病人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在进行血液透析时病人动静脉每次都需要用16号针进行反复的穿刺,这也给病人身体上造成很大伤害,精神上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病人会有害怕,担忧,期望的心理。
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家庭经济状况会发生变化,老年病人退休后收入相对较低,加上透析治疗所需费用增加,使他们感到经济负担的沉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健康状况日渐衰退,因条件的原因不得不与儿女住在一起时,他们相互间兴趣,爱好都不同,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加上活动空间小,生活中就会出现许多空白点,丧偶等因素也会造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孤独感。
温馨整体护理对策
⑴加强心理护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与疾病的关系是辨证的,人的心理活动伴随着疾病的发展而产生的,而心理状态也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而且贯穿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
实施整体护理是在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同时,特别重视对病人心理护理的干预。护理目的调整病人心理平衡。首先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优美、温暖、舒适、整洁、安全的外环境。护理人员在完成具体任务同时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气质来影响病人,改善病人情绪,让病人看到你时感觉你可亲、可敬、可以信赖,有安全感,给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疗法,取得病人的配合,使之坦然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⑵加强血液透析过程的护理:患尿毒症的老年病人借助血液透析治疗延长寿命,渡过晚年,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透析期间患者不仅在生活方面,心理方面存在不适,而且对治疗方案,治疗措施都不了解,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病人介绍透析的方法、原理、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还有采取治疗手段的必要性,为病人解除对血液透析治疗的担忧。
血液透析这项工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为患者服务的'责任心。护理人员要以过硬的技术和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为患者服务。护理人员除严格按医疗护理透析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外,还必须具备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具有高度警惕性,细心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能独立处理透析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冷静应对,高质量、高要求密切关注操作的每个环节,准确执行医嘱,认真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和透析机各种监测指标,使病人舒服安全的完成透析全过程。
⑶透析后的护理对策:动静脉内瘘和各种长期留置导管是病人的生命线,要指导病人会观察和保护的方法,定期检查内瘘是否通畅,有无异常,以及内瘘的日常维护,做好内瘘保护,延长内瘘的寿命。
指导病人饮食:制定合理的膳食配餐,营养不良可使患者抵抗力下降,同时增加感染几率,及时补充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充足的营养物质能够提高透析质量。与病人要保持沟通,保持电话或家庭随访。
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生活质量较好的老年患者,鼓励其坚持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适量的家务劳动,使他承担一定的社会或家庭责任,使之感到生存价值;适当的社交活动也可使其生活充实,促进身心健康。
⑸指导病人情绪乐观,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患者认识到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不要为身体变化忧虑,要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绪中生活。指导家庭成员关爱老年病人,多理解老人,尽量为老年病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多与老人沟通,多多陪伴老人,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特殊的技能,它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职业素养外,还要求有相应的护理方式即有专人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实施全面、系统、整体的责任制护理。我们体会到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是一项新的、先进的科学护理制度,实施过程中,护理问题是确立护理工作的核心,是制定护理计划的基础,因此,很大程度上它的正确与否反映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包括了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要热爱本职工作,热心为病人服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完成血液透析治疗这门特殊的护理专业工作,使病人无心理忧虑地完成血液透析的治疗。
维持性血液透析不但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同时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合理的健康宣教使必要的,要使患者和家属掌握基本的血液透析相关知识,控制好透析间期的饮食,体重,营养供给。及时纠正贫血心衰等症状及早发现并发症,给予处置,使患者处于一个稳定的生存状态,良好的体力、和谐的家庭社会关系是老年尿毒症患者理想的生活方式,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高质量的完成透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质刚,主编.透析与肾移植实用手册.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管德林,狄华,编译.郭应禄,审核.血液透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 张海峰,王玉柱.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尿毒症透析患者的治疗问题.中国血液净化,,1(1).
篇9: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0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7.18%,对照组为81.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88%,对照组为11.0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可以尽可能的缩减潜在护理风险,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管理效果
风险管理最初起源于金融领域,而其运用在护理管理中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将护理工作中现存以及潜在风险因素缩减在最低可能,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一种管理理念。风险管理可以贯穿到医院各科室部门的临床护理工作环节中,尽可能的减少不良事件,减少患者投诉纠纷率,达到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0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6例,女性224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41.5±5.6)岁;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以下者为45例,初中者217例,高中及中专者132例,大专及以上者86例;观察组男性278例,女性202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年龄为(43.1±6.7)岁;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以下者为53例,初中者202例,高中及中专者124例,大专及以上者101例;两组患者在基本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具体风险管理操作如下:1.2.1健全制度与护理流程:要开展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制定制度来促使整个管理体系标准化运转,同时要将护理流程做细化处理,当出现突发意外事件时能够及时的提供对应处理措施,减少风险事件的伤害性,同时将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责任制划分,提升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相关工作管理优劣直接与责任人的薪资福利待遇与晋升直接挂钩,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相关护理流程的制定要依据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做针对性的设计,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同时尽可能的做量化标准规定,保证工作评估的有效性。1.2.2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除了将风险管理对各科室部门人员做责任划分,而后由责任人负责成立各部么的'风险管理小组,其中对护理工作各分支内容做责任管理,其中包括褥疮、输液、服药、器械等各内容的划分归组,将各成员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做明确划分,提升各人员的责任意识。及时让相关细节负责人对现存的风险问题做发现、解决、总结和对策提出,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执行人员。1.2.3强化风险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在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上要通过多种形式做不同程度的强化,将风险问题与护理责任人员的薪资、晋升相连,同时完善患者投诉机制,打通患者投诉渠道,及时的让患者对护理工作做监督,同时也需要专业的监督人员对问题做发现、纠正与总结。日常要强化风险管理的培训与工作总结,强化风险问题所牵涉的法律知识,对护理工作技能做进一步的培训提升,提倡护理人员个人技能的提升与深造,进行一定的奖励与支持工作。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要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提出应对措施,避免相同问题的反复发生。每月或者季度对风险管理工作做分析总结。1.2.4规范风险应急预案:对于本科室的常见风险问题做总结,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其内容可以是坠床跌倒、输血输液差错、褥疮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导管松脱等。能够在风险问题第一时间做应急处理,减少风险问题的不断扩展。同时对于患者纠纷问题要做对应的准备,强化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与矛盾处理能力,规范患者纠纷处理要点,避免违规处理引发的法律纠纷问题。1.3评估观察: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上的差异。不良事件分为护理投诉与风险事件。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群体总比。1.4统计学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运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7.18%,对照组为81.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情况: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88%,对照组为11.0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论在风险管理中,核心是围绕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积极解决患者实际所需,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强化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做好健康宣教和相关治疗配合度的沟通工作,保证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减少沟通不当引发的护理纠纷与不良事件。特别是在当下护患纠纷较为突出的当下,妥当的护理沟通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任春花,王芬,倪雪梅,鲁懿萱.产科护理运用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792-793.
[2]郭志群.临床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效果及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22):91-93.
[3]李功基,苏雪琴,刘燕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37(5):1231-1233.
【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相关文章:
2.血液透析整改报告
4.风险管理自查报告
5.风险管理个人简历
8.护理管理总结
9.护理管理心得体会
10.护理管理工作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