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独享单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出师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出师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出师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待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在文段中□内填补标点。
2.这段文字中有一个特殊的第一人称代词_______;一个特殊的第二人称代词______
3.“亲之信之”、“小信未孚”、“必以信”,三个“信”解释各不相同,分别是______、______
4.先帝指的.是______,陛下指的是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之”,其中“贞良死节之臣”,“汉室之隆”中“之”是______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________,“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是______词,可译为__________。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正确的译文是( )
A.对桓、灵二帝(的做法),从来没有表示叹息或痛恨
B.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没有不叹息和痛恨的
C.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D.没有一次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7.这段文字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用______的方法,论述了“_______”的重要性,第三句对陛下提出了应亲信“贞良死节之臣”的希望,并追述先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臣 陛下 3.信任 信用 信实 4.刘备 刘禅 5.助 的 代 他们 6.C 7.对比 亲贤远佞 增强第一句的说服力
篇2:出师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出师表习题精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
2.文中拿“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作鲜明对比,目的是( )
A.表达对先帝亲贤臣、远小人的赞颂之情。
B.表达自己对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的痛恨之情。
C.批评蜀汉后主像桓、灵二帝那样亲小人、远贤臣。
D.希望后主也记取历史教训,亲信贤能,远离小人。
3.“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语是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把“亲贤臣,远小人”这条建议,提高到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4.本段文字采用什么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
5.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主要用意是( )。
A.希望刘禅广开言路,采纳合理的意见。
B.希望刘禅实行法制,严明赏罚。
C.希望刘禅亲贤远佞。
D.希望发动战争统一中国,语文试题《出师表习题精选》。
参考答案:
1.亲贤臣,远小人 2.先汉所以兴隆,后汉所以倾颓 D 3.汉室之隆 兴复汉室大业 4.议论 5.C
篇3:口技习题及答案解析
口技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题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⑴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A jué B jiào
⑵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A jiān B jiàn
⑶ 宾客意少舒( )
A shào B shāo
⑷ 曳屋许许声( )
A xǔ B hǔ
⑸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A jǐ B jī
⑹ 夫齁声起( )
A hān B hōu
⑺ 夫叱大儿声( )
A chì B chī
⑻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
A jìng B jīng
⑼ 曳屋许许声( )
A yè B zhuài
⑽ 盆器倾侧( )
A qǐng B qīng
2、下边对句子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改正过来,写在括号内。
⑴ 虽(虽然)人有百手 ( )
⑵ 会(适逢)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 )
⑶ 但(但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
⑷ 两股(大腿)战战 ( )
⑸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 ( )
⑹ 几欲先走(行走) ( )
⑺ 当是(这)时,妇手拍儿声 ( )
⑻ 妇抚儿乳(吃奶) ( )
⑼ 中间(其中)力拉崩倒之声 ( )
⑽ 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 ( )
3、下面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哪一句?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B、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妇扶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
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注音:
中间( ) 曳( )屋
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4、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 )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 )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 ( )
5、用‖给这段文字分层,标在原文处。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 A
⑵ B
⑶ A
⑷ B
⑸ B
⑹ B
⑺ A
⑻ B
⑼ A
⑽ B
2、⑴ 即使
⑵ √
⑶ 只
⑷ √
⑸ √
⑹ 跑
⑺ √
⑻ 喂奶
⑼ 夹杂
⑽ √
3、D
二、阅读测试题
1、jiàn yè
2、C
3、C
4、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
5、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第一层写口技人摹仿深巷起火、救火的声音。第二层写宾客听摹仿时惊吓的种种表现。
篇4:清明以及习题答案解析
清 明
郭文斌
东走走西走走,东瞅瞅西瞅瞅,总是拿不定主意买谁家的纸。六月有些着急,说随便买上些算了。五月回头看了六月一眼,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五月的“不可不诚”还没有出口,六月抢先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把旁边一个卖纸的给惹笑了,说,这么好听的句子,谁教你的?六月说,没人教,自己会的。哈,好一个自己会的,再背两句听听。
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厚奁……厚奁……六月接不上来了。五月补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五月背到这里,好多人围了上来,看戏的一样。五月有些紧张了,鼻梁上渗出汗来。六月见状,捏了五月的手,放大了音量: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接下来,姐弟二人就不知该干什么了。六月看五月,五月的脸蛋红扑扑的,熟透的柿子一样。五月看六月,六月的脸蛋也红扑扑的,也像熟透的柿子一样。
这是谁家的一对儿?一个女人问。
下次跟集时还来吗?
六月不知如何回答,看着五月。五月说不知道。
还来好吗?还到我们这个摊儿,我把我儿子带上,你背一下给他听,让他见识一下你们的学问,可以吗?
六月说,那要看我爹让不让来。
女人说,你爹一定让来呢。说着,转身刷刷刷地卷了一卷纸给六月,这卷纸送给你。
六月说不要钱?
女人说不要钱。
六月就接过了。
五月却说不行,爹说白拿人家的东西就是偷。
六月说,爹还说如果是人家允许的就不是偷。
五月想了想,也对,就默许了。
我赞助一把蜡烛。
谢谢大妈。
不用谢,下次我也把我儿子带上,让他长长见识。
你们这不是逼人舍散嘛,看来我也得赞助一把香。口气不好听,表情却十分的亲热。
谢谢叔叔。
还有两双手在往五月六月的口袋里装糖果。一边装一边说,人家祖先肯定烧过长香的。
二人抱着满满当当的两包东西,乐颠颠地回家。五月和六月没有想到,一出《朱子家训》会换来这么多东西。六月想,回去一定要再背几出来,爹让他背《弟子规》,他嫌太长了,看来得下决心背下来。总不能一直背《朱子家训》吧,五月说。六月就把五月想说的一句话给说出来了,六月说,咱们回去就背《弟子规》吧。五月说,你说爹让我们再来吗?六月说肯定让来,一次挣这么多东西,爹为啥不让来。五月说,你才说错了,得意不可再往,爹肯定又是这句话。五月说,不过没关系,就算爹不让我们下次到集上来,五月五马上就到,五月五爹总要让我们来买香料买花绳儿吧。六月说,谁能等到五月五,把人牙都等长了。五月说看把你急的。六月说如果一月有一个节就好了。五月说那你给咱们创造个节啊。六月说好吧,你说四月该设个啥节呢?五月说你说呢?六月说就设个“听背”节吧。六月说,就像正月唱大戏一样,一戏场的人都听咱们背经。可是,那该背多少经才能够啊。五月有些负担了。六月说,没关系啊,我们可以教地生、忙生、白云一起背啊,就像唱大戏,一人一出轮流上。五月就把目光开成一束花,送给六月。
上到山顶,二人坐下来歇息。六月望着远方说,你说姐夫是不是佳婿?五月问你什么意思?六月说,爹说,姐出嫁时,他啥礼都没要,那姐夫一定是佳婿了。五月就笑了。六月说,你出嫁时,是要“重聘”呢,还是要“佳婿”呢?五月就在六月的额头上点了一下,说,那你是要“淑女”呢,还是“厚奁”呢?六月说,我两个都要。惹得五月笑翻了天。
突然,六月说,我们今天只顾接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背了,把前面半截给忘了。语气里透着遗憾。五月说,是啊。六月说,下次一定要补给人家。五月说,是啊,爹说省下不该省的劲儿,也是偷。六月说,爹还说,该做的事不做,也是偷。五月说,对,做该做的,拿该拿的,就是“吉祥”——爹是怎么讲“如意”来着?六月说,爹说只有吉祥才能如意。五月说,爹好像还有个说法。六月说,好像是“就像天意”,只有合乎天意,才能如意。五月说,对对对,就是这么说的。六月说,但天意人怎么能够知道呢?五月说,爹说,经上说的,都合乎天意。六月说,那《朱子家训》是天意?五月说,当然啊,按爹的说法当然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二人情不自禁地又把全文背了一遍,和以前的感觉大不一样了。
因为它是天意。
(选自《清明》,有删改)
19.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父亲形象的特点。(4分)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1)你们这不是逼人舍散嘛,看来我也得赞助一把香。
(2)六月说,谁能等到五月五,把人牙都等长了。
21.请简要分析第5自然段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2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9.(1)信守经典、教子有方。(2)不贪财物,重人才。(3)不骄不躁、平和淡泊、节制谦让。(4)笃守诚信、敬天知命、顺应自然。(每条1分,共4分;如果考生答卷中作了分析,扣1分;表述意思对即可)
20.(4分)(1)明贬暗(实)褒。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之情。(2)夸张手法。写出了六月急于再次到集上来给大家背书的心思。注:答对一条得2分,两条4分;要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21.(1)小说第5自然段刻画了五月、六月背完《朱子家训》后的动作和神态,凸显了两个孩子单纯朴实的品性和惹人喜爱的样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2)承接上文背诵完《朱子家训》的情节,引出下文大家的问话。注: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22.(1)没有强烈的冲突和波澜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传统节日“清明”为背景,呈现出富有魅力的乡村风俗与人文风情,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乡土文化世界,寄寓了深厚的人文理想,富有韵味。
(2)小说从儿童的视角切入。以五月、六月的日常活动与心理感受贯穿始终,童年视角下纯真美好的童年情感、和谐融洽的人伦人际关系以及朴实无华的情感表达使其作品深具艺术魅力。
(3)独特的对话表达方式。以儿童与成人的发问与对话、儿童与儿童的对话以及儿童自我审问来展开。
(4)大量穿插《朱子家训》中的内容,在展开情节的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5)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场景转换,展开情节。注:答对一点得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如答文化的古老和少年的崭新形成有意味的对比也可。
篇5:秋韵以及习题答案解析
秋韵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温色彩。这一天,秋山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司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秋韵》阅读练习题:
24、①作者在开头部分是怎样写秋天的萧索气象的?(3分)
②作者说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她要寻找的韵致是什么?(2分)
25、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写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她要注意今世的什么?(2分)
26、①作者把小湖周围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除湖以外,还写了哪些景象?(2分)
②写红叶,说既不是黄栌,又不是枫树,但又一直未点明是什么树的叶子,为什么?(2分)
③似乎除了眼前的一切,还有别的蕴藏,其意思是指什么?(2分)
2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3分) ( )
A文中多次出现寻或寻找等词语,为的是启发读者领悟本文的主题思想。
B作者写秋的萧索,是为了说明不喜欢自然界的萧索的秋,以反衬对人生秋韵的兴趣。
C第四自然段对秋的工笔描绘,正是作者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D文末原来便在现在与第三段中句子我是注意今世的相照应。
E遗诗中的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是说秋韵找到了。
F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就是一个人晚年对人生积极的大彻大悟。
《秋韵》阅读答案:
24、答案①黄栌不甚茂密,石阶两旁有两片寥落的暗红,废墟残碑,断石横卧,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3分)
②人生的某种大彻大悟。(2分)
(秋天的萧索气象主要在文章第一段;要寻找的秋的韵致是一种感悟,要注意最后几段的议论语句,注意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这一总结性语句。)
25、答案:今生今世的积极的人生感悟。(2分)
(秋天的萧索,常使人想起晚年的凄凉。文章说,我是注意今世的,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合文章的内容与题旨,这即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6、答案:①小山,银杏树,银杏树叶,红叶,绿、褐、棕色、秋雨。(2分)
②有意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美的遐想。(2分)
③不仅眼前的秋景是朦胧美丽的,还蕴藏着像美的秋景一样的美丽人生。(2分)
27、答案ADF(3分)
(B项中没有不喜欢自然界的萧索的秋这种意思。C项不是作者要寻找的秋的韵致。E项,这两句是对前诗的总结,是说只要友好,旷达,就是理想人生。)
篇6:传递以及习题答案解析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22.请将“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个句子,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2分)
23.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 → ① → 重拾希望 → ② → 十分感激
2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5.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26.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2分)
27.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分)
28.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22.抄写正确、工整即可(2分)
23. 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1分) ②心急如焚(1分)
24.善良
26.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1分)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1分)
27.总结全文,(1分)照应题目(或点题),(1分)点明善心的传递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3分)
25.插叙。(1分)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1分)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1分)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1分) 人心这一主旨。(1分)
28.能联系选文(1分),谈感受(1分),语言连贯、通顺(1分)。
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篇7:阅读出师表阅读理解附习题答案
阅读出师表阅读理解附习题答案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由是感激 ( )
(3)夙夜忧叹 ( )
(4)庶竭驽钝 ( )
2.下面各组中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我的译文: ____
4.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词、句回答)
5.阅读下面《隆中对》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①《出师表》中的哪句话与这段话是相照应的?
我的解答:
②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阅读理解对出一下联。
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
下联: 。
参考答案:
1.(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2)感动激奋;
(3)早;
(4)希望。
2. B
3.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意思对即可)
4.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5.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出师表》诸葛亮抒忠。(能用对仗并能反映文章情感内容即可。)
篇8:竹影习题及答案解析
竹影习题及答案解析
《竹影》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____
()____
差()____
()____
()____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弥蔓藤椅
B、闪砾徘徊
C、依样画葫芦珠砂
D、惬意立轴
3、画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眼梢头:条状物的较细的一头。
B、一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C、佳作:美,好。
D、口头禅:指佛教徒口中念的禅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B、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C、天好像要下雨的样子。
D、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5、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D
3、D
4、C
5、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中国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则重在写实。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身起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⑴仔细阅读语段,说说下面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惬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徘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说出文中的三个黑体字“他”各指代谁?
⑶概括选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⑷作者对文中的人物之一“华明”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阅读语段,完成习题: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⑴“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光景”的视觉感官巧妙地转化为“音阶”的听觉感官,写得形象而传神,这种修辞叫做_________。
⑵“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本体是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比喻词是_________,因而从比喻的分类看,它属于_________喻。
⑶选段里“跳将过来”的“将”是作者夹杂在白话文中的文言词汇,它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为选段中的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并写出每层的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起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⑴“爸爸”的到来为何会使华明感到“难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说说“中国画”与“西洋画”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试用原文的话回答第2段开头所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中国画大都如此”一句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这样的看法”指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这里指舒服的意思。 这里指来回走动。
⑵第一个指华明。 第二个指弟弟。 第三个指爸爸。
⑶该选段主要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⑷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2、⑴通感
⑵黑影青蛙好像明
⑶“将”无实义,作助词用
⑷第一层到“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描写天空里的光线变化过程;第二层到段末,写华明的到来。
3、⑴华明感到自己不应把“我家的水门汀”画脏。
⑵中国画重神似,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像照相。
⑶若用绿颜料,就太像实物了,反而失却了神气。
⑷不去写实,只看重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⑸只重视神气、神似,不看重形似、写实。
篇9: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 典:典籍
B.皆望风自引而去 去:离开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 苦:艰苦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 乖:违背,不一致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B.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C.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D.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5分)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5分)
答案
4.C 解析: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5.B
6.C 解析:(“用木材建城”错,是在船的四周以木栅为城,“城上可以骑马往来”错,从上下文看,应是船上可以骑马往来。)
7.答案:(1) 招来不同习俗的人(远方的人,异族的人),用威望与信义对待他们,异族和境外的人,大多前来投降。
(2)假如孙皓突然死了,更换了贤明的国君,文官武将各有了合适的位置,那么吴国就变成强敌了。
解析:(1)得分点为“怀”“辑”“威信”“徼”等词语。
(2)得分点为“令”“卒”“更”“强”等词语。
【出师表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6.《诗》习题及答案
8.出师表阅读答案
10.噪声污染阅读习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