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周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蚂蚁和蝈蝈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蚂蚁和蝈蝈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我会读。
蚂蚁和蝈(guō)蝈
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几只蝈蝈看见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蝈蝈又冷又饿,不久便死去了。
1.夏天,蚂蚁在____(A.树下乘凉 B.搬粮食),而蝈蝈在____。(A.树下乘凉 B.搬粮食)
2.我觉得____(A.蝈蝈 B.蚂蚁)是真正的傻瓜,因为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
3.从蚂蚁和蝈蝈身上,我想到的反义词有:
(饥寒)——( ) (lǎn du 懒惰)——( )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例: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________________地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A
2.A 蝈蝈在秋天不藏好粮食 冬天只好又冷又饿的死去了
3.饥寒——温饱 懒惰——勤劳
4.例:闹钟叮叮地响起来。
篇2:蜻蜒和蚂蚁阅读训练附答案
蜻蜒和蚂蚁阅读训练附答案
逛来逛去的蜻蜒,整个夏天尽是唱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蜒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可觉得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在我们暖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点钟接着一点钟,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1.文中加粗的`“好日子”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蜻蜒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 )
A.冬天到了,没有地方可以唱歌跳舞了。
B.冬天到了,蜻蜒又寒冷又饥饿。
C.冬天到了,蜻蜒为自己夏天未工作而羞愧。
D.冬天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逝去了。
3.“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这个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这”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
4.①蚂蚁说:“那么你——”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
②蚂蚁想说什么?下面几句中最合理的是( )
A.一定玩得很痛快哟?
B.一点不考虑冬天怎么办?
C.在干些什么呢?
D.就一直这样玩吗?
5.这篇文章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通过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6.这篇文章说明的道理是( )
A.讽刺蜻蜒只顾玩乐,不想工作,结果使自己陷入困境。
B.教育人们不要怜悯蜻蜒那样的懒汉,他们好逸恶劳咎由自取。
C.告诫人们目光要放远些,不要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D.告诫人们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劳动作为代价的,不可只顾享乐而忘记工作。
7.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A.童话故事
B.神话故事
C.寓言故事
D.民间故事
参考答案
1.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
2.B
3.反问句;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
4.①表示话未说完被打断;
②B
5.拟人;蜻蜒和蚂蚁的语言
6.D
7.C
篇3:《大鳌与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
《大鳌与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
东海有鳌①焉,冠蓬莱②而浮游③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干④云,没而下潜于重泉⑤。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
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⑥,海水沸,地雷震⑦。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
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槩⑧天,或游而东,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⑨之巅,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选自《师旷论学》)
注释:
①鳌(aacute;o):相传为海中大龟。一说为海中大鳖。②蓬莱:又名蓬壶,传说为古代仙山名,在渤海中。③浮游:没有目的地漫游。④干:动词,冲入。⑤重泉:深水。⑥仞:周制七尺(一说八尺)为仞。这里的“万仞”为夸张写法,非实指。沸:沸腾。⑦地雷震:言波涛冲击海岸,就像打雷震动大地一样。此:这个。将:当是。作:兴起。岳:高大的山。⑧槩(gagrave;i):同“概”,平、齐。逍遥:悠然自得的样子。⑨封壤:蚂蚁洞外面的土堆,也叫蚁冢。封是把土堆高的意思。巅:顶。窟穴:指蚂蚁洞。⑩物:他物,这里指鳌。然:如此。何用:哪里用得着。形:身体。
简析:
这则寓言通过红蚂蚁看东海巨鳌的故事,告诫我们:做人,需要多一份虚心,少一份骄傲;多一点不断努力的上进心,少一点盲目自大。
阅读训练:
1.下列加着重号的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蚁将反
A.有红蚁者闻而悦之B.与群蚁相要乎海畔
C.此乃物我之适D.彼之冠山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 冠:________________
(2)或游而西 或: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己而然然: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1)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之: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将鳌之作也 之: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异我之戴粒 之: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之: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槩天,或游而东,或游而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巅,归伏乎窟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采用了夸张的笔法,写了东海里的.大鳌,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东海巨鳌的大体现在哪里?作者极力渲染东海巨鳌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文章第三段中群蚁的话,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提示:例句“反”是通假字,通“返”,回去。A.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B.要,通“邀”,邀请。C.适,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自得其所。D.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把帽子戴在头上)2.(1)名词活用作动词,把帽子戴在头上。(2)副词,有时。(3)代词,这样。(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3.(1)代词,代这件事。(2)用于句中,补充音节,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凑足音节,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4)代词,代它(大鳌)。4.(1)几天过后,风停了,雷声也寂静了,海里隐约像座山,它高和天齐了,有时候向东边飘移,有时候又向西边飘移。(2)它头戴山,跟我们戴饭粒有什么不一样,逍遥自在地在小土包上,回家趴在蚁穴中。5.说东海里有大鳌,大到头戴着蓬莱在大海里遨游,腾跃起来就可以碰到云,淹没下潜就能到极深的水底。于是群蚁来海边观看就是很合情合理的。这么庞大的鳌出场非同一般是自然的,于是就有了狂风激浪,浪高万仞,海水沸腾,雷声震动,声势动人。至此,鳌已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夸张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后再写蚂蚁们竟然把大鳌惊天动地的壮举和它们微不足道的行为相提并论,实在是有眼不识泰山。这样文章的讽喻告诫效果一下就体现出来了。6.作者写这则寓言,意在告诫我们:做人,需要多一份虚心,少一份骄傲;多一点不断努力的上进心,少一点盲目自大。7.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东海有鳌,头戴着蓬莱在大海里遨游,腾跃起来就可以碰到云,淹没下潜就能到极深的水底。有种红蚂蚁听说了很高兴,(便)和众多蚂蚁相邀来到海边,想观看鳌。
一个多月过去了,鳌潜伏水底没有出来。众蚂蚁准备返回,却见狂风激浪,巨浪有万仞高,海水沸腾,地底雷声震动。众蚂蚁说:“这表示鳌马上要出来了。”
几天过后,风停了,雷声也寂静了,海里隐约像座山,它高和天齐了,有时候向东边飘移,有时候又向西边飘移。众蚂蚁说:“它头戴山,跟我们戴饭粒有什么不一样,逍遥自在地在小土包上,回家趴在蚁穴中。这就是万物在自然中自得其所,自然而然,我们何必跑几百里劳神来观看它呢?”
篇4:两只蚂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两只蚂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雷阵雨过后,两只蚂蚁从树缝中爬了出来,它们呼吸着的空气,沐浴着__________的阳光, 欣赏着雨后__________的景色。它们觉得山更青了,草更绿了,花更艳了,大自然中的一切显得更加美丽、迷人。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两只蚂蚁被风吹了下来,正好掉在树下的大水坑里。
一只蚂蚁吓得动也不敢动,僵直地伸着它的足和触角,连呼救的勇气也没有。它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往下沉,它想:“我不行了,我完了……”
另一只蚂蚁虽然心里也充满了恐惧,但是它想:“我怎能就这样的死去呢?哪怕有万分之一的生存希望,我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不与逆境抗争,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它拼命地挣扎 (zhá zá)着,用尽 (jín jìn)全身的力气蹬着、划着……
第二天清晨,只有一只蚂蚁从树缝里钻 (zhuān zuān)出来晒太阳,仔细一看,正是昨天在大水坑里挣扎的那只。
1.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2.在第1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把“我怎能就这样的死去呢?”这句话换一种说法,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蚂蚁,为什么第二天只有一只蚂蚁从树缝里钻出来晒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之后,请写下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ájìnzuān
2.新鲜和煦迷人
3.我不能就这样的死去。
4.因为活下来的那只蚂蚁敢和厄运抗争,为自己嬴回了生命。
篇5:蚂蚁阅读答案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象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于火海里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向河岸的方向滚去。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百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智,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蚂蚁阅读练习题:
1、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2分)
2、“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一句中,“区区”是什么意思?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段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4分)
4、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篇6:《蚂蚁》阅读答案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期·托马期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 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事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皮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思想,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量,居然能够 、 、 ,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有时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类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200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仅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居然还“酗酒”:它们将蝶的幼虫拖入蚁穴中,然后舔食其分必的甜汁,一个个醉态毕露如醉鬼一般。
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只蚂蚁前赴后断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66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终于扑灭了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40秒就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蚂蚁,这类有着8000万年历史的“资深”的地球居民,真值得我们学习!
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酗酒( ) 发酵( ) 凹槽( )
9.第二段中空缺处应填写的三个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思考、谋算、筹划 B、筹划、思考、谋算
C、谋算、思考、筹划 D、思考、筹划、谋算
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
B、“现在地球上约有200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真菌的本领”中的“约”表示“大概”、“估计”。
C、“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中的“几乎”表示“所有的”。
D、“它们只用了40秒钟就将火扑灭”中的“就”表示“扑火所用的时间较短”。
11.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期的话,目的是什么?(4分)
12.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的是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3.本文是一篇( )(A、科学小品文 B、一般性说明文);全文在结构上采用了(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的方式。(3分)
14.第二段文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在说明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5.本文的结尾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篇7:蚂蚁阅读答案
2、“区区”表示数量少或渺小的`意思,不能删去,用在这里是为了跟下文写蚂蚁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3、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蚂蚁群为保护种族自救的故事;第二段是议论,赞扬蚂蚁的精神,揭示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4、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启示我们:要有团结、奉献、不懈斗争的精神,遇事要多动脑筋。
篇8:《蚂蚁》阅读答案
8. 酗酒(xǜ) 发酵(jiào) 凹槽(āo)
9.A
10.C
11.目的是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什么。
12.类比,其作用是说明蚁丘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
13.A B
14.比喻 拟人 拉近了读者与被介绍物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15.议论 告诉我们要从蚂蚁的生活中学习一些生活的经验。
篇9:蚂蚁阅读答案
2、“区区”表示数量少或渺小的意思,不能删去,用在这里是为了跟下文写蚂蚁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3、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蚂蚁群为保护种族自救的故事;第二段是议论,赞扬蚂蚁的精神,揭示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4、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启示我们:要有团结、奉献、不懈斗争的精神,遇事要多动脑筋。
【附】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篇10:材料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分子体态苗条,彼此纠缠在一起,吸引力大,不易分开,即使加热也不会一下子变成液体,所以具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
但是,化学家们还不满足,他们甚至干涉高分子的“内政”:或改变链的结构形式,或在链上加几个特殊的“基团”,结果新的高分子就具备了耐高温、抗低温、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1.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是两个材料主要说明内容的一项。( )(2分)
A.高分子材料具有个头大,结构复杂,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的特点。
B.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功能特殊。
C.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广泛。
D.高分子材料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2.选出涂在卫星表面的“温控材料”是利用了特种高分子的什么功能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耐高温、抗低温
B.耐高温、耐腐蚀
C.弹性、塑性和强度
D.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3.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4分)
5..如果要将两则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材料二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合适?请选择 。(2分)
A.第②段之后 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 D.第⑨段之后
问题二:请你在材料二后写一句话,使组合后的文章思路清晰,衔接自然。(2分)
答案
1.C
2.A
3.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的说明了高分子个头大的特点。
4.(1)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中将“单体”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象的说成是“手拉手”,从而说明了高分子的结构复杂的特点。
(2)准确严密。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如“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3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通过列数字准确说明了高分子具有耐高温的功能。
5.问题一C,问题二 这类高分子已被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项尖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4.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