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古镜》阅读答案

《古镜》阅读答案

2023-12-02 08:13: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uj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古镜》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古镜》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镜》阅读答案

篇1:古镜 阅读答案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篇2:古镜阅读及答案

古镜阅读及答案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解析【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篇3:《古镜》阅读答案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解析

【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篇4:古镜 阅读答案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篇5:古镜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译文:

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篇6:《镜喻》阅读答案

7.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五官莫明于目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B.假于镜而见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客有任目而恶镜者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D.泰然谓美莫己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解析:C.前句中的“任”是“相信、信任”的意思;后句中的“任”是“随意、自由”的意思。A.两句中的'“莫”均是不定代词,解释为“没有谁(哪一个)”;B.两句中的“假”均是“凭借、借助”的意思;D.两句中的“莫己若”都是“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意思。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目转求助于镜 求:求助

B.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明:明察

C.鲜当意者 当:相称

D.左右匿笑 匿:暗中;偷偷地

解析:C.使……满意,合乎(心意)。

答案:C

篇7:《镜喻》阅读答案

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2.本文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 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而)责怪眼睛不明亮。

(评分说明:“未尝”、“咎”作为赋分点,必须译对,每个1分,共2分)

2. 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

(评分说明:“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2分,“正确认识自己”1分)

篇8:出镜阅读答案

①大多数手机都有自拍功能,许多人即兴拍下自己的各种相片上传网络,网络是一个视觉的公共空间。无数微博在这个空间注册,每一个微博摆出一堆相片或者几段视频犹如小商贩在跳蚤市场铺开一个地摊。多少人光顾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自拍终于使出镜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②出镜曾经是莫大的荣耀,神奇而隆重。报社的记者举起了昂贵的照相机,镁光灯“咔嗒咔嗒”响个不停,个人的形象次日出现于报纸版面的某一个角落,赞叹之声绕梁三日。一个小官员事先得到通知,他在晚间的新闻节目之中拥有五秒钟的镜头。他迫不及待地打电话通知所有想得起来的亲朋好友,号召他们尽早守候在电视机面前等待他驾临屏幕。现在,自拍极大地削减了人们的“摄像机崇拜”。那些影像符号没有多少特权了,我们自己都能生产,开始端庄或者诙谐地出镜。

③那些睿智的见解或者巧妙的语言修辞,哪有一张具体的脸生动?当然,容貌的质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美女作者的俊俏妩媚,必须足够支持朦胧的浪漫幻想,皱纹纵横的老妪不宜公布相片。总之,这是一个视觉的时代,语言的魅力正在急剧衰减。视觉的时代是身体重新出场的时候,演员和运动员占据了传媒的绝大部分空间。红地毯和绿茵场成为全世界注目的聚焦点。运动场内矫健的身姿开出了天文数字的价格,女演员的脸蛋和手指头竞相成为保险公司的投保对象,哪些语言产品可以享受这个级别的待遇?某些教授的电视演讲获得了意外的成功,突然晋升为学术明星。然而,所有的人都明白,形象是充当明星的真正资本。讲坛上的表情、音调以及种种肢体语言远比渊博的知识重要。

④视觉的时代必须拥有另一批文化操盘手。那些哲学家或者诗人及时地转入幕后,导演、摄像、主持人、制片人络绎而至。然而,真正的巨变来源于一个有点儿别致的技术构思:每个人口袋里的手机都附加了拍照的功能。这个技术构思造就了年轻一代的一种特殊习惯——无论遇到台风天气的漫天乌云、街头小贩的火爆争吵还是阳台上一盆仙人掌冒出了新芽,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都是掏出手机拍照。

⑤自拍的确把镜头对准了自己。可是,出镜的那一张脸平庸无奇,看不出什么。当我们开始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的`时候,这个简单的小机械终于制造出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短暂的自恋,还有什么值得出镜的呢?

节选自南帆《出镜》,《上海文学》第12期

8.本文第②段画线的例子说明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2分)

9.“视觉的时代必须拥有另一批文化操盘手。”句中的“操盘手”指什么?(3分)

10.“讲坛上的表情、音调以及种种肢体语言远比渊博的知识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1.自拍上传有什么利弊?请简要概述。(各答出一点即可)(4分)

篇9:出镜阅读答案

8.出镜曾经是莫大的荣耀,神奇而隆重。(2分)

9.导演、摄像、主持人、制片人(2分);手机自拍(功能)(1分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

10.要点:表达观点(1分)分析(2分)

11.利:自拍使影像符号没有多少特权,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轻而易举地出镜;自拍的某些内容比巧妙的语言修辞更具体生动。(答对其中一点即得2分)

弊:自拍的某些内容平庸无奇,看不出什么;有些自拍除了自恋,没有什么出镜的价值。(答对其中一点即得2分)

篇10:鲁迅《看镜》阅读答案

鲁迅《看镜》阅读答案

看镜有感

鲁迅

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②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③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⑥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注]似的向西洋主人历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①首先从古镜的文饰引出论述的话题;②然后分别论述汉、唐、宋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③最后点明主旨,指出要“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每点2分)

2.指出第⑤节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6分)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分)壮健者比喻积极、主动、自信的文化心态,(1分)衰病者比喻消极、保守、自卑的文化心态。(1分)二者对比,形象鲜明地批判了当时畏惧、抵制外来文化的现象。(2分)

3.本文题为“看镜有感”,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有哪些方面的“感”?(6分)

①对汉、唐、宋等朝代对待外来事物不同气量及其不同命运的感叹;②对当时社会排斥、抵制新文化现象的感慨;③对社会文化进步,要尽量吸收新文化的感想;④对社会文化与国家政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感悟。(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篇11:《镜喻》阅读答案及翻译

《镜喻》阅读答案及翻译

镜喻

[清]钱大昕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仕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染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潜研堂文集》)

阅读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2.本文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 (3分) 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而)责怪眼睛不明亮。

(评分说明:“未尝”、“咎”作为赋分点,必须译对,每个1分,共2分)

2. ( 2分) 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

(评分说明:“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2分,“正确认识自己”1分)

参考译文:

人的脸部五官中没有比眼睛更明亮的。但是脸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为何认为它是最明亮的呢?眼睛能看到(其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于镜子来才能看见。镜子的珍贵程度,不及眼睛,但镜子不用求助眼睛,而眼睛反而要求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责怪眼睛不明亮。镜子有什么对不起眼睛的地方呢?有一位客人,只相信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太累我了,我自有眼睛,为何用镜子泥!”时间一长,看到世人所共认的美人,很少放在心上,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点,泰然自若地说:“(她们)都不及我美丽。”旁边的人偷偷地笑他,他客人却始终没有感觉到,真是可悲啊!

篇12:镜湖女阅读答案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试题答案:

14、【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识记题。

15、【答案】B

【解析】“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所以“乱荷叶”的解释是错误的。

16、【答案】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

【解析】

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

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 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

三、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在 第16题中有具体考查,即“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 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 下,才能尽情发挥。

【《古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古渡口现代文阅读答案

2.《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

3.古镜,古镜李群玉,古镜的意思,古镜赏析

4.神秘的越王古剑 阅读答案

5.古渡的阅读题与答案

6.镜作文

7.镜子书作文

8.双面镜作文

9.镜头式范文

10.追和贾浪仙古镜,追和贾浪仙古镜徐夤,追和贾浪仙古镜的意思,追和贾浪仙古镜

下载word文档
《《古镜》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