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懿严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范文1】
每一年的7月28日在日历上说是一个极为普通而平常的日子,但对于我们百万唐山人民特别是经历过那次灾难的人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揪心的日子。
唐山这座美丽的城市地处京津要塞,是东北连接京师的挢头堡,在这里蕴藏了煤铁等多种矿产资源,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一个闻名全国的重工业城市,这里曾诞生过多个全国第一,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在此修建,第一座火车站也在此建成,可以说这里是中国铁路的零起点。
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唐山如同被插上腾飞的翅膀,可是正当唐山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进的时候,一场灾难降临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伴随着那一刻大地的抖动唐山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被夷为一片废墟,霎时间造成了三十多万人死伤,此次灾难震惊了世界。
可是我们英勇的唐山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压倒,在大地震刚刚停止余震仍在发生的时候,唐山人民就发扬了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开始生产自救,谱写了一曲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壮曲悲歌。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急令全国火速救援,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震后不足十天铁路和机场恢复通行,一个月后各大工厂恢复生产。在救灾过程中并没有发生瘟疫,这可以说是开创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
我们现在的唐山在环城水系的保护中,在大南湖,大城山,凤凰山三个城市公园的点缀下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唐港,唐津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此交错。唐山机场的通航又架起了一座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空中挢梁,为唐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唐山今天的巨变让世界震惊,这座在震后曾被人预言要从地图上消失的城市又一次屹立在渤海湾畔,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渤海湾畔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抚今追昔,三十多年过去了,此间的千变万化除了我们英勇唐山人民辛勤的劳动,还得归功于我们英明的领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我们现在还要继续发扬那种公而忘私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的更繁荣,更美好!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范文2】
1976年一场毁灭性大地震将唐山变成了废墟,像凤凰涅槃,40年后一座现代化宜居新城在废墟上崛起。
唐山是属于全人类的。40年前的人间惨剧,让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信仰者的心同被撕裂。我很晚才从旧报中发现,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传到与我们完全隔绝的海峡彼岸,台湾民众曾噙泪发起手足情深的赈灾募捐。这十多年,因为《我和我的唐山》一文被编入中学课本,香港青少年对唐山始终充满特殊的关切,有的学生甚至对解放军255医院小小灵堂里那些死难孩子的名字耳熟能详。
这是生命的传奇。人们从未如那一刻般强烈感受“活着”的珍贵。一个幸存者救活十数人,十数幸存者又抢夺出上百人的生命。当十万救援解放军和万名医疗队员从四面八方汇聚,生者与死者的鲜血融合在一起,在黑色的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是人性的实录。大地震以残酷的方式,扯去这星球上的万般涂饰和遮蔽,裸露出这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大自然和人。人,从来没有像40年前在唐山废墟上那样,逼真地看清自己:脆弱和坚强,卑微和博大,邪恶和善良;从来没有像40年来的唐山那样,从废墟上重新站起来,惊人地表现自救和他救的伟力,从城市到心灵……
这是,我们的唐山。我们向死者致哀。我们向生者致敬。我们牢牢地记着昨日,满怀希望向着明天。拭去泪水的手紧紧相握,我们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我觉得除了怀念和悼念,还要多宣传一些地震避险、自救互救的一些常识,要加强地震预报的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盼望地震预报能和航天技术那样有飞速发展。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范文3】
40年前的唐山: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象一群游梦者,恍恍惚惚地被抛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谁也想不到会有这场规模如此浩大的劫难,他们无暇思索,无暇感觉,甚至来不及为骨肉剥离而悲恸。
40年,唐山在艰难地弥合、康复。新生代唐山人背负着厄运遗留的苦涩辛酸,但他们也拥有那块土地赐予的特殊的财富。
每个人都在可以寻找财富,而我想说的是无价之宝就在我们身边。“人”,“生命”,“爱”,在唐山不是甜腻的广告语。它们就是生活本身,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如影相随,日复一日,细碎平凡。我看到一股“民间感恩”的暖流,在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正自发地涌出,自然地流淌。到处有人在“寻亲”:经历劫难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要报答那些拯救、帮助过他们的人;当年的援救队员,在牵挂寻觅那时认识的孤儿和伤残者……媒体上,曾被认为“过气”的友爱故事,散发出阵阵新草的清香。人们需要。需要这样的呼吸和沉浸,这样的感伤,需要这样的抚慰和相濡以沫,还有自我涤荡。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一幕幕往昔父母大爱无私誓死护犊之情的心酸场景在脑中回放,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珍惜生命,是普世的价值,文明的起点。善待生命的民族,才有健全的心智。当每一个个体都有尊严,一个国家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生命的互爱,孕育富有活力的社会,如细胞和细胞、血脉和血脉、骨肉和骨肉相互依存,塑就富有弹性的强健肌体。逝者长已矣!他们鲜血换来的哲理,今天已成共同准则。捍卫人的权利,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抚今追昔,攸忽四十年。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唐山大地震使我感触极深,从中我了解到: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要好好珍惜它,不要让大自然重演这惊险的一幕!
篇2: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40年前的唐山: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象一群游梦者,恍恍惚惚地被抛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谁也想不到会有这场规模如此浩大的劫难,他们无暇思索,无暇感觉,甚至来不及为骨肉剥离而悲恸。
40年,唐山在艰难地弥合、康复。新生代唐山人背负着厄运遗留的苦涩辛酸,但他们也拥有那块土地赐予的特殊的财富。
每个人都在可以寻找财富,而我想说的是无价之宝就在我们身边。“人”,“生命”,“爱”,在唐山不是甜腻的广告语。它们就是生活本身,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如影相随,日复一日,细碎平凡。我看到一股“民间感恩”的暖流,在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正自发地涌出,自然地流淌。到处有人在“寻亲”:经历劫难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要报答那些拯救、帮助过他们的人;当年的援救队员,在牵挂寻觅那时认识的孤儿和伤残者……媒体上,曾被认为“过气”的友爱故事,散发出阵阵新草的清香。人们需要。需要这样的呼吸和沉浸,这样的感伤,需要这样的抚慰和相濡以沫,还有自我涤荡。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一幕幕往昔父母大爱无私誓死护犊之情的心酸场景在脑中回放,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珍惜生命,是普世的价值,文明的起点。善待生命的民族,才有健全的心智。当每一个个体都有尊严,一个国家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生命的互爱,孕育富有活力的社会,如细胞和细胞、血脉和血脉、骨肉和骨肉相互依存,塑就富有弹性的强健肌体。逝者长已矣!他们鲜血换来的哲理,今天已成共同准则。捍卫人的权利,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抚今追昔,攸忽四十年。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唐山大地震使我感触极深,从中我了解到: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要好好珍惜它,不要让大自然重演这惊险的一幕!
篇3: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
从煤都、钢城走来的唐山有着坚硬、坚韧与坚强的品格。承受了1976年的灾难,这座城市没有倒下、没有消沉,他默默地压抑着、不屈地挺立着、坚定地成长着。而今,一座崭新的城市,正骄傲地强盛,蓬勃地绽放!
随着唐山抗震40周年的到来,地震与抗震的话题又一次热起来。私底里自己常常讲,唐山是不讲1976的,那是唐山人的痛、一座城的疤呀,是不可回望的、是人们不愿触碰的呀!
印象中有钱钢所著的《唐山大地震》,那是纪实的、沉重的,是为了忘却的;后来又有了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如何准确把握唐山1976的客观脉络和中正源流,每想到此,自然记起“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十六字抗震精神,这是客观的凝练、主流的概括、底蕴的升华。但,不说不论、不讲不谈,其实是更大的压抑、更深的情愫,唐山是需要一个情感的出口的,这需要时间的磨砺、需要集体的共鸣,只有如此,唐山才能从灰霾中走出来。
那么,唐山就生发出了独特的文化景象,每逢节日,在整个城市的集体意识里一种牵挂、一种心事萦绕于怀,为了自身的坚强、为了相互的慰籍,家人间、邻里间各怀心事,往往又不能相互诉说,放下再涌起、压下终于再漾开、多以昂头示人。在清明、寒食以及“7·28”的节点,人们在晚间走向街口,默默地低泣、缓缓地诉说、深深地追思,倾吐心底的压抑……或者在白天,人们涌向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纪念墙下,菊花与百合、供果与挽联,或肃然垂首,或埋头静祷,眼中噙泪的人们是如此的默默守候与不舍离去。此刻,他们在回想那前夜与亲人的温存吧,他们在追思长辈的嘱托与期盼吧,他们在回望年少时与小伙伴的欢愉吧。、、30年、40年来,景象已然远去、亲情定格心中,那是多么奢侈的亲情、多么奢侈的美好啊……这是唐山独有的景象、独有的文化吧,唐山城市压抑的情感需要一个出口,或许冯小刚做过的就是一个尝试。
40年来,我们坚持着、坚强着,向前、向前……那么,我的经历呢,曾记得,兄妹4人的合影,我们身着父亲亲手制作的衣服,在镜头前,众兄妹脸上都漾着新鲜与美好憧憬的神情,这仅有的合照,却在地震中遗失了,抑或被母亲藏着、藏着,不知了踪迹;曾记得,在春节前天气晴好的冬日,兄妹3人随同父亲步行去远方的集市赶集,在儿时的记忆中,那是一次愉快的集体出游,10岁的妹妹和8岁的弟弟簇拥着,近午时,我们选择在秋耕后的稻田土垡中穿行,田间小憩,大家拆开赶集买来的“巴列饼”,和着泥土的气息,它是那么的香甜,田园里是那么的欢畅!曾记得,邻居们常常夸奖妹妹的漂亮与弟弟的聪慧,看到妹与弟的进步,我心中如父母一般充盈着骄傲,如若一起成长,该是如何的甜蜜景象呀;虽然困苦,但总能相携吧,父母膝下不知又有多少孙儿环绕;曾记得,“7·28”的前夜,天气异常的闷热,晚间曾放露天电影,回来不知怎么了,妹妹非要与我换床位,妹妹与弟弟到了外间,但恰恰地震时整面墙壁向外砸向了妹与弟,待父亲在大雨磅礴中将我们扒出,母亲哭喊附近经过的医者时,他们已经奄奄一息,在塑料薄膜的避雨棚中,我曾默默地守护着,以不让他们再受蚊虫的伤害,在哀痛与肃穆的氛围中送走了他们,我懵懂地意识到了永别。少小的我,曾多少次哭喊,没有更好地保护与照顾他们,经漫漫时日的抚慰才一点点、一步步地放下。
经过这一磨难,父母由内心及身体都已有了创伤,父亲莫名地听力下降,以至于耳聋了,母亲因锁骨被砸断,转院到河南开封,父子3人经过了3个月的相依为命的时日,母亲归来,家又完整,但母亲的眼睛因时常偷偷地流泪,视力减弱,终于若干年后泪囊做了手术。自那时起,我自然而然地肩头就添加了分量,照顾好父母,尽好人子的责任,关照好弟弟,尽到兄长的义务,主动地担担子、尽力地去遮风雨。
每到清明、寒食,母亲总是事先准备了有色及无色的草纸,分别裁出衣裤、剪好纸钱,以传统的方式,寄哀思、了心意。修成纪念墙后,全城终于有了一个集体悼念的去处,自己也默默地去找寻所属县区的板块,自此,逢“7·28”,多自己或偶带孩子们,到纪念墙处,送上花束,写上告慰的话,妹及弟应该是收到了的,因为我心有所平复。
我们经历了唐山地震,人们是自强的、互慰的,是为了“活着的人”而坚强的!表现出强烈的利他属性与集体意识!这是一座城市的潜底意识的正统与现实作为的主流!
记忆中,人们生死与共。震后电闪雷鸣下,无论老幼和男女,余震中自救互救、没有等待,肩扛手刨、没有抱怨,为着逝去的亲人,肃然地掩埋;为着医治伤者,救治以及转运;为着御寒挡雨,分发物资、搭建防雨棚;为着果腹,扒出粮食,埋锅造饭;为着秩序安宁,组织民兵治安巡逻;为着群众,支离的组织重又健全,抢险救援以及生产的恢复。
人们相濡以沫。失去父母的孤儿,送到了育红院;失能的截瘫者,住进了疗养院;失偶的`人们,相继组合了新的家庭,以生者的互助来示人以坚强,这正是唐山苦涩的选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文化现象。
人们坚韧不拔。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生活,冬天来临前,我们住进了互助建设的简易房,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致力于恢复建设、重建家园;又一个10年,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河北第一经济强市;在40年到来时,唐山深水大港曹妃甸蜚声中外,已然成为世界排名第7位的国际港口,作为地级城市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及金鸡百花电影节,迎来万众瞩目的时刻。
人们感恩博爱。在经济匮乏的1976年,我们铭记着直升机空投的压缩饼干的口感和味道,我们体味过各地人们捐献的衣物的温暖,整座城市感受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关爱。在汶川地震中、在玉树地震中,唐山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抢险,唐山捐款捐物无不全城涌动,唐山不愧一座有着大爱的城市!
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而来,又一脉相承的“感恩、博爱、创新、超越”,是这个城市内蕴精神的写照,这是我们应该弘扬下去的值得自豪的城市精神!
我开始渐渐地相信钱钢、冯小刚们是在试探、试图引领唐山城市的情绪吧,这个城市需要抚慰,需要一点点地走出来,希望继续有一种文化形式的探索,能够轻轻地润及这座城市的魂灵,来慢慢地、渐渐地抚平这座城市的伤痛。若趁人们还在着,我认为是善莫大焉的。
终于,把萦绕于心多年的话写出来,如果刊印,这些文字就会散播到天地间,相信在某一处美好的地方看着我们的逝去的亲人们会是欣慰的吧,看我们的城市多么壮美、城市中的人们多么坚强!写文字的自己及看到文字的这个城市的人们,是会有些释然的吧。
最后,可以告慰妹与弟的是,在孜孜的求索中,虽历漂泊,但我们已然加入现代化、城市化的洪流,父母也都随同哥哥进城,并且有自己独处的所在,他们互相关照,可以无忧地安度晚年;弟弟也已过不惑,坎坷中总还是向前铿锵迈进的,3位侄辈都上进,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你们可以欣慰。
记忆,已然定格在那个夏天。祈愿,妹及弟,以及地震中离去的伙伴和邻里们,在温暖的、明媚的无忧的时光里永驻,在我们的心中永生!祝福唐山吧,祝福亲人们吧!
篇4:纪念唐山大地震征文40周年
每一年的7月28日在日历上说是一个极为普通而平常的日子,但对于我们百万唐山人民特别是经历过那次灾难的人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揪心的日子。
唐山这座美丽的城市地处京津要塞,是东北连接京师的挢头堡,在这里蕴藏了煤铁等多种矿产资源,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一个闻名全国的重工业城市,这里曾诞生过多个全国第一,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在此修建,第一座火车站也在此建成,可以说这里是中国铁路的零起点。
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唐山如同给插上腾飞的翅膀,可是正当唐山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进的时候,一场灾难降临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伴随着那一刻大地的抖动唐山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被夷为一片废墟,霎时间造成了三十多万人死伤,此次灾难震惊了世界。
可是我们英勇的唐山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压倒,在大地震刚刚停止余震仍在发生的时候,唐山人民就发扬了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开始生产自救,谱写了一曲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壮曲悲歌。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急令全国火速救援,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震后不足十天铁路和机场恢复通行,一个月后各大工厂恢复生产。在救灾过程中并没有发生瘟疫,这可以说是开创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
我们现在的唐山在环城水系的保护中,在大南湖,大城山,凤凰山三个城市公园的点缀下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唐港,唐津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此交错。唐山机场的通航又架起了一座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空中挢梁,为唐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唐山今天的巨变让世界震惊,这座在震后曾被人预言要从地图上消失的城市又一次屹立在渤海湾畔,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渤海湾畔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抚今追昔,三十多年过去了,此间的千变万化除了我们英勇唐山人民辛勤的劳动,还得归功于我们英明的领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我们现在还要继续发扬那种公而忘私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的更繁荣,更美好!
篇5:纪念唐山大地震征文40周年
7月28日,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一天,不过对唐山人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日子。
在40年前的这一天,在我国一个有着上百万人的大城市——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在白驹过隙的一瞬间,一个城市被夷为平地,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天津房倒屋塌。北京摇撼不止。全世界都震惊了!
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这一个个数字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但是这次地震是可以避免的,大自然在7月27日已经向人们发出了最后通牒。当天,唐山城里的动物们都开始集体逃亡,人们注意到了这点但是没放在心上。第二天凌晨,所有人正在睡梦中,突然天崩地裂,人们还没逃离就被瓦砾掩埋了,数十万的生命就此终结。
地震发生后,北京的军区领导来了,空军机关来了,河北省委领导来了,沈阳的军区和辽宁医疗队来了,煤炭部救护队来了,救灾部队涌向唐山…
现在,距离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年了,唐山已经变得非常的美丽和富饶了,人们在这美好的今天里,纪念着大灾难逝去的人们。
篇6:宪法颁布40周年纪念日主题征文
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我们在法制的蓝天下健康成长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国家十分关注我们的成长。这些年,党一直在加强对我们的法制教育。在法制的蓝天下我们从一群羽毛未丰满的小鸟,逐渐转换成一群正准备腾飞的雄鹰。
提起法律,就应该给人一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正是因为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有条有理:正是因为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我们应该感谢法律带给我们的一切。
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与法律同行”从表面意思看是:和法律一起行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走路了,人们走在马路上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它也受法律的控制。“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法律规定的,人人都知道,可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这样,法律就起到了它的作用。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当纠纷的出现也意味着法律的到来。它可以合理解决事故,可以让一切平息。没错,如果没有人违反法律,就没有事故的出现,也就不需要法律的制裁。这里面有着很奇妙的关系,而一切都关于法律,所以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与法同行,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我们必须要知法守法,做任何事都要与法律同行。法律素质如何,就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品道德,甚至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篇7:宪法颁布40周年纪念日主题征文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郁达夫少年文学院走读活动。虽然天空不作美,但一点都没影响到我的心情。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秦望广场和同学们集合后,便坐上了大巴车,随着柔和的清风,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
我们到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换好鞋套,在自愿者阿姨的带领下我们有序地参观了序厅。走进序厅,他慈详的看着书。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会议室,志愿者说:“桌子上的这六个杯子,这六个杯子不是普通的杯子,而是政拳杯,杯盖上的是一个拳头,所以称为政拳杯。”我们又参观了会客室、主席办公室、主席休息室这里陈列了许多文物和历史资料。紧接着,来到影视厅看了第一部宪法诞生纪。通过讲解和参观,我了解到了“五四宪法”的历史背景,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走出“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到宪法宣誓墙宣誓,我们排好队,整齐地站在那里,在家长的带领下,宣誓仪式开始。我们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庄严地宣誓着:“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时此刻,我感到非常的光荣、自豪。希望以后能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
通过这次走读活动,我的收获很大。学到了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更热爱我们的祖国,以后我要多参加活动,学习更多新知识!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征文】相关文章:
1.唐山大地震台词
2.唐山大地震作文
4.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5.唐山大地震影评
10.唐山大地震经典影片观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