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
“谜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
礼节
一、闽南结婚习俗之初识阶段——相亲
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闽南结婚习俗之发展阶段——探家风(坊)
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坊)”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闽南结婚习俗之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坊)”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当然,随着物价的上涨,出来聘金不变外,其他礼金都有一定上涨,但涨幅不大。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衣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四、闽南结婚习俗之巩固阶段——找日子,送日头
系衣带”过后,男方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一般是请佛祖来看日),确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装有“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一步骤就是“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男方则忙着准备请人、酒席等方面。
五、闽南结婚习俗之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男方在结婚前一天需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担盘。什么叫担盘呢?就是男方准备好一些东西:猪脚、鞭炮、红蜡烛、芝麻酪、礼品等必需品,载到女方家去,女方不能全收,只收一部分,然后再加进些芝麻、五谷之类的东西让担盘的人载回去,因为以前都用人力挑的,所以叫“担盘”,担盘这天媒人要同去。男方在结婚前一晚还要请人铺床,铺床也是要十分讲究的,应根据新郎的生辰八字摆好床的方位,床脚的四角还需垫上“金纸”,同时新郎当晚还得请个童男(最好是属龙的,较为吉祥)跟其同睡。
结婚的习俗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
结婚的嫁妆
闽南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
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现在,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
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
篇2:闽南结婚习俗礼仪
闽南结婚的习俗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会送一对带路雏鸡和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意为从头到尾都甜),鸡、蔗表示子孙昌盛;还送米糕(意为步步高),供女婿带回去,结婚至此始告结束。从此,夫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风俗礼仪
所谓的“定婚”就是男方由其长辈或族亲长辈择个吉日,带上金银手饰、礼(聘)金、喜糖、香烟等礼品到女方家“压定”,或称订盟,宣告婚事已定。
闽南人是很注重订婚的,因为它是结婚前的必经手续,被看作是没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实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
年轻女子在定婚后就视对方为未来的终生伴侣,对外亦不必再羞答答、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让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经地义,不必担心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了。
定婚的金银首饰起早就该准备好了,一般是“从头到脚”都要有,包括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脚链,上下珠光宝器,金光闪闪的。数量多少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为。
除此之外,礼(聘)金是不可没有的。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聘金是男家给女家的“养钱”(养育姑娘的钱)。女家先出个价,男家则视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说和。
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会把聘金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如今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为嫁妆费用,还得再加一些,以免显得小气,姑娘嫁过去面子上也好看些。
依现在一般情形,这礼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最少的依据是够上买一部摩托车或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来做嫁妆,最多就没封顶了。
订婚习俗
1.定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N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篇3:闽南结婚风俗礼仪知识
闽南结婚的习俗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会送一对带路雏鸡和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意为从头到尾都甜),鸡、蔗表示子孙昌盛;还送米糕(意为步步高),供女婿带回去,结婚至此始告结束。从此,夫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婚礼婚俗
所谓的“定婚”就是男方由其长辈或族亲长辈择个吉日,带上金银手饰、礼(聘)金、喜糖、香烟等礼品到女方家“压定”,或称订盟,宣告婚事已定。
闽南人是很注重订婚的,因为它是结婚前的必经手续,被看作是没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实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
年轻女子在定婚后就视对方为未来的终生伴侣,对外亦不必再羞答答、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让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经地义,不必担心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了。 定婚的金银首饰起早就该准备好了,一般是“从头到脚”都要有,包括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脚链,上下珠光宝器,金光闪闪的。数量多少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为。 除此之外,礼(聘)金是不可没有的。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聘金是男家给女家的“养钱”(养育姑娘的钱)。女家先出个价,男家则视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说和。
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会把聘金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如今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为嫁妆费用,还得再加一些,以免显得小气,姑娘嫁过去面子上也好看些。
依现在一般情形,这礼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最少的依据是够上买一部摩托车或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来做嫁妆,最多就没封顶了。
结婚的嫁妆
闽南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
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现在,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
篇4:婚礼新娘结婚礼仪
婚礼新娘结婚礼仪
1、婚礼新娘结婚提裙子的方法
轻轻提起婚纱的前中部,提起的高度以不影响走路为宜。双手没有拿东西时,一手提婚纱,另一手作为协助拉旁边的纱,最好不要露出脚面。而且不能急匆匆地像行军似的是不应出现的。行走时上身保持直立肩膀不要跟着腿摆动,目视前方。
2、婚礼新娘结婚脱手套的方法
穿着婚纱有的会佩戴与之相配的手套的。但是,交换戒指的仪式时就要摘掉手套了。这时优雅地脱掉手套是个重点。摘下手套时,指甲应朝向正前方,手指应自然地并拢在一起再把手套摘下来轻轻捏住手套的指尖部,从拇指到小指顺次摘下会很得体。摘下的手套放在新娘身边专门放置手套的地方。如果没有设专门的地方就放在靠近新娘的地方,便于拿取。仪式完毕后,要戴好手套退场。宴会中干杯的时候可以戴着手套,进餐时可摘下来。
3、婚礼新娘结婚随身应带着手绢
即便是在结婚这种令人兴奋的日子也会留下幸福激动的泪水,所以一定要准备拭泪的手帕,新娘随身带或伴娘带着。新娘在擦拭眼泪的时候要轻轻地按在眼睛上,注意如果来回擦拭的话会破坏眼部的妆容。容易激动而流泪的新娘注意眼妆不要太浓,而且时刻注意补妆,以免发生尴尬。
4、婚礼新娘结婚转身回眸
在婚礼进行中,如果后面有人叫你,千万不要想平常那样回头,而是要动作轻点,并且要把身子也转过来,轻柔的动作是优雅转身的要领,用手提住身后婚纱的中心线,使后部的纱向与转身相反的方向转动。向后看的时候,不要只转动脖子,身体也一起跟着转动。不要大幅度地挥动裙摆,慢慢地转身,时刻保持优雅。慌慌乱乱的转身要尽量避免。
5、婚礼新娘结婚答谢鞠躬
答谢鞠躬是在婚礼上频率最高的动作,宾客入场、退场、致祝词时都要答谢。一般来说,鞠躬的深浅代表着谢意程度的多少,但在这种场合不宜深鞠躬。新郎新娘在一起时,两人动作的和谐步调一致最为重要。优雅大方的答谢方法:新人行礼时,背部挺直,从头部到腰部弯曲是优雅动作的秘诀。理想的鞠躬角度是大约15-20度。头部及上身向下低这个动作过程要进行2秒钟,到达合适位置后要停顿一秒钟的时间,抬起头的时间大约是2秒钟。低下头的时候,视线的着落点应在距离脚尖约2至3步远的地。两人应力求做到步调和谐统一,否则,此起彼伏的样子可是不好看的。
6、婚礼新娘结婚优雅站姿
新娘的基本站立姿势与其他礼仪相比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婚礼仪式或宴会上相当长一部分时间新人是以站立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挺胸直背,端庄站立:正确的站立姿势是脊柱伸展、收腹挺胸,气沉丹田、直视正先前方是站立的要领。两臂略微向后伸展,这样就能够自然地使胸部挺起。两臂不要夹得太紧,否则会显得生硬。而双脚不要紧紧并齐,脚尖稍微分开一定的角度,这样就可以完美地展示出婚纱的轮廓。
千万不要把懈怠疲惫的样子带到婚礼现场来。一只手无力地垂着,只有一只手随意地抓着花束,这种样子永远与美丽无缘哦!
7、婚礼新娘结婚掀头纱
新郎在为新娘掀起头纱的时候,很容易一下子把动作做完,因此优雅的场面更需要轻缓的动作配合。掀开头纱时,新娘和新郎两人不要离得太远,要自然靠近。新娘的双腿应稍微前后分开,微微屈膝,头部尽量与新郎胸部持平。新郎缓缓把纱掀起的过程中,新娘仍然保持膝盖微曲的状态,目光依旧向下看不要急于抬头。新娘应注意屈膝时臀部不要突出。这时若两人距离过大,动作会显得不自然。新郎应注意站立的位置,心中默数1、2、3,然后慢慢把头纱掀起放在新娘头后部。待新郎帮助新娘整理好头纱,新娘缓缓起身站直,微笑地面对大家。
8、婚礼新娘结婚敬酒
敬酒时酒杯应稳稳端在胸前的位置饮酒时要注意,要让杯子靠近嘴,而不要用嘴去靠近杯子,这样会显得有失礼节。杯子应举到脸的前下方,注意不要太高。带着感谢客人祝福的心情和笑容来举杯,寒暄的时候要把杯子端放在胸前的位置,在大家齐喊“干杯”的时候再将杯子端到脸部的前下方,此时注意不要端至与面部平行的位置。目光投向典礼仪式上起立的客人,不要托着杯肚,轻捏杯腿即可。杯子要举到不和脸部重合的尽可能的高度,保持优雅的笑容并要带着感谢的情绪。两人都用外侧手持杯子的样子会比较好看。伸直手臂像欢呼万岁那样的干杯方式要避讳,兴奋的情绪还是留到二次会上吧,正式的宴会要尽量保持优雅矜持。在宴会中新人要到各桌给宾客敬酒,无论是在交谈中还是在行进间,酒杯应时刻端在胸前的位置。不要一只手拿着空杯子乱晃,这样对宾客十分不尊重。
9、婚礼新娘结婚步态
在婚庆婚宴上新娘需要西处走动,因此拥有优雅的步态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都有伴娘陪伴左右帮助新娘拖住裙纱,但新娘在自己拖着不便走动的婚纱时行走又有什么基本要领呢?步幅与行走的速度又轻又稳:新娘行走的步幅要比平时走路的步子小,轻轻地抬脚、缓缓地落地。注意脚下的婚纱,但眼睛不能往下看要直视前方。这就要求新娘在婚礼前应练习穿着婚纱走路,掌握好提纱的高度和走路的步伐。要伸展脊柱,提着丹田气向前走。行走过程中,左右脚分别走成一条直线。当手里捧着花束又需要提婚纱时,用一手提起婚纱,另一手拿花束,拿花束的手要作为点缀放在提婚纱的手旁,用花稍做遮掩,看起来会比较自然。
【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相关文章:
1.闽南结婚习俗礼仪
2.婚礼礼仪
3.结婚婚礼主持词
4.重庆结婚礼仪
5.壮族结婚礼仪
6.婚礼礼仪细节
8.结婚婚礼仪式流程
10.恩施结婚文化礼仪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