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2024-05-18 08:16: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琳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篇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陈伟

【摘要】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尤其要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作文教学特别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化,学生写作的自觉化,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作文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如下四个方面的良好写作习惯: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②培养学生良好的构思习惯。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

【关键词】写作 独立性 良好习惯

俗话说:“江山易 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就是指习惯,好的习惯不仅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可以使一个人学有所成,相反,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尤其要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写作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堂上学习有限的几篇范文,或凭老师孤立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写作知识的单项训练是不可能完成它担负的使命的,它必须依靠学生广泛涉猎,长期积累,不断实践。这涉猎、积累、实践,靠的是什么?靠习惯――长期养成的习惯。

许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都曾对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动的领导者。”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文教学时,一再强调:“凡为教者,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里所谓“不教”指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解;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批改。”叶老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规律,这是何等深刻的见解。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依靠为独立,变低效为高效,最后,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作文教学目的。必须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深知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篇2: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经常感到学生观察能力低下是作文水平均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曾经有一段时期,教师们以为学生写作找不到素材仅仅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历”。于是“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高接触生活”一时成为一个响亮的作文教学主张教师们纷纷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和体验,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写作,时隔不久,教师们痛心地发现,接触生活并重未能使作文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困难并非由于是缺少生活经历,而是对生活视而不见,当我们反思这一状况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学生们对生活视而不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几乎没有启发或提示学生观察生活未必只能全面,其实也可以观察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或从某一角度观察即可。例如,观察春天,未必一定要观察春天的方方面面,而仅观察其中一个方面也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或段落,万紫千红是春天,一片春叶是春天;一池春水蓄满春,一枝红杏也报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根据事物的不同,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同的观察习惯,采用适当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而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篇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是自己先批改作文,然后,学生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作文。有的的教师则要求学生在教师未批改的前提下自己修改作文。这种差别关键在于,在作文训练中是单一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还是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这种差别意味着作文教学力度和速度的差异,也直接作文教学的质量,因为修改文章的能力本身就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义初中教材对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有专门的要求。然而,九义初中语文教材在近十年的使用过程中,学生修改能力的培养并未受到教师广泛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加之题海无边,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已属不易,反复修改作文几乎不可能。因此,本应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作文修改由教师“代劳”,学生作文的自主性在一次流失,作文能力训练也缺了“半壁江山”,作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从教以来,主要从如下方面指导学生自己批阅作文:⑴格式是否正确;⑵卷面是否整洁;⑶有几个错别字;⑷有几处病句,如何修改?⑸标点有几处明显错误,如何修改?⑹看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集中;⑺看文章的选材;⑻看文章的结构;⑼看表达方式;⑽看语句是否简练、通顺、准确;⑾是否有真情实感。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有如下五点好处:⑴能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要求;⑵能从别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⑶能让学生角色互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⑷节约教师批阅作文的时间,更好的研究教材教法;⑸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改中,不应仅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而应该更新观念,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化,学生写作的自觉化,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作文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5月版

[2]《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 张承明着 云南教育出版社 10月版

篇4: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人们为了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的目的,必须借助于言语这一交际工具,来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言语表达就是人们利用言语表达思想的心理过程。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想在用言语表达出来之前,别人是无法感知的,只有借助于言语这个工具,思想才成为真正的现实。言语表达,主要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言语的表达,口语的表达即说话,是将说话者头脑中要传达的意义转换成声音,这些声音由具有一定句法结构的语音序列构成,能让听话者听到。书面言语的表达,是指人们利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写作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表达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锻炼,为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特性。所以,学生良好的言语表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

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于“能说不能写”的学生,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工作记忆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力争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图式,加强信息记忆和提取能力。对于“能写不能说”的学生,应鼓励其多参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比如课堂演讲、口头作文等等,提高其自我监控能力和短时转换的能力。

篇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构思是作者从事思考的过程,它包括确定作文目标、产生作文内容和组织作文内容等因素,而在我们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干预和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作文命题者是教师,作文指导后是教师,作文的批改者也是教师,作文讲评者还是教师。如果说学生必须按照相教师的命题写作文,还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计划性的话,学生在构思之前必须先接受老师的指导则违反了创造的规律。作文是一项他造性活动,创造想象在作文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想象是一种独创的过程,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立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积累和知识经验及其记忆表象的不同,因此想象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对想象有关明显的制约作用,可见学生自由的独立构思在作文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倾向不同,教师在作文前的指导中变相地要求学生按同一模式写作文,是十分错误的,更糟的是,不等学生构思 ,教师就对文体要求、语言运用、构思立意等进行多方启发、指导。

指导学生本来可能产生的想象都可能消失,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在谈到作文指导时说:“如果把指导变成喋喋不休的帮助,就可能掠走新颖的形象,吓退学生智慧中所产生的那种独创的有趣想法,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前苏联教育家的观点提示我们对作文前指导作更深入的思考,甚至有必要重新认识它的意义,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作文指导时以教材中(或其它资料)的名家名篇为蓝本,对学生提出过高的写作要求和过多的写作规范(包括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写作技巧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单飞,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独立地完成构思过程。

篇6: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指导(八年级)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指导(人教版八年级)

泾县章渡中学   肖金林

古人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中作文程度的差异很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经常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很了得,但没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我在教学作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时,发现班里写文章最棒的一个同学写的文章《我和小狗》有点问题。他是这样写的:“我的小狗很贪吃,我总是喂它胡萝卜。”小狗吃胡萝卜吗?我找他来问,原来他根本没有养过小狗,文章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我又好气又好笑,他的文章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就是这脱离现实的“想象“让他拿不到高分。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有些同学在平时的言谈中,对有些教师批评有加,但在写老师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教师歌功颂德,这样的作文能写得好吗?只能给人作假的印象,倒不如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的缺点。另外一次,班里练习写命题作文《最可爱的人》,写得最好的,是写在自己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的同学,有的写自己的奶奶,有的写打扫清洁的老人家,他们写得感情真挚,非常动人;反之,有些同学把自己从没有见过的伟人、名人抬得高高,却写得很空泛。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 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秀才写不出文章,痛苦万状。其妻见曰:“怎么比我生小孩还难?”对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学生写作文也往往就是肚里没货。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我在教学中,总是指导学生把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有次教“积累运用”,我看都是描写景色的词语像“生机勃勃”、“山清水秀”等等,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词连成一段话,于是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看谁能够把最多的词语放进一段话里。讨论以后,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创作,词语明白了,同学们也学会了运用。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我要同学们每天要多读报刊,了解时事大局,在课外书的选择上,我鼓励同学要立“多、杂、新”的原则:多,是指读书的数量要多,要利用自己的时间多读;杂,是指读书的面要阔,不但要读名著,更加要读各个方面的好书,不怕知识琐碎;新,是指读书要多看新书,掌握新的知识,而不是一味读以前的著作。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我认为,从开始作文的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每一次的作文练习,我都先让学生起稿,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下来,然后收上来,在文中写上我的点评,再让学生自己去修改,把文章好好改正字词错误,想出新点子,把作文写完整。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肖金林

篇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让人受益终生。同样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生受益。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尽可能多地发挥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培养他们以下这几种习惯。

一、结合实际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打开,认认真真去读。我们所教的课文中描写的一些景物,有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结合实际去领会,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如学习《海滨小城》这一课中的金凤树时,学生十分兴奋,因为我们学校操场就种了许多金凤树。他们边读课文边回忆几年来自己看到的金凤树四季的变化,可是花到底什么样,好多同学都没有注意到,他们决定去看一看。下课了,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来到一棵棵金凤树下,远看,、近看、踮着脚看,观察得很仔细,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样子,着实可爱!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课本里常有一些学生们知道或了解的一些动植物、自然景色或现象等,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说出自己的理解,以达到学习观察的方法,日久天长自然形成观察的习惯,他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二、收集信息补充课堂知识学习的习惯。

当今社会是信息畅通知识爆炸的社会,在学习中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搜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全面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使他们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如在学习《鲸》这一课时,同学们对只了解书上的鲸它们生活习性简介并不满足,他们从课外读物、电视专题节目中了解到生活在地球上的鲸有几十种,了解到更多的鲸的情况,好几个学生抢着给大家看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在教学中,我不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依据,而是经常启发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及时、适度地传递给自己的学习伙伴,同学们都能在更加广泛的学习知识的环境里共同成长。长期坚持,学生们养成了自觉收集信息的习惯,促进了课堂的学习。那些爱看书爱上网的学生总在我身后追问,老师您需要xxx资料吗?我明天可以带来!还有的学生提前阅读后面的课文,提早准备好了相关的资料。看,他们收集信息的积极性多高啊!

三、合作学习主动参与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或分组讨论,或结合某个问题争论,或画图,或表演,使他们各自发挥特长,主动参与学习,在参与中享受成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学习古诗时,学生对当时的场景理解不够是常有的`。我引导他们利用表演的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加深理解。当同学们看到李白拱手作揖与友人告别的样子时,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看到小童对回乡老人完全不识的眼神时,明白了文章表现了诗人多年后回到家乡的悲凉感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整合,注意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为了努力做到这一点,我经常组织学生的集体画图,合作学习。学习《冀中地道战》这一课时,学生读过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请学生根据课文介绍,小组合作画出地道的示意图,学生个个眉飞色舞,热烈地讨论着,积极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旦有了共识,有了统一的意见,便忙着分工、画图。整个课堂求知气氛浓厚,通过画图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好地理解。小组合作画图一般仅用十来分钟就能完成,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了课文,学生每每都十分兴奋,也使我感到语文教学努力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与实践紧密结合,给了学生以锻炼展示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这一具有时代性的学习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使课堂教学更具启发性、自主性、开放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都能在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相关文章: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

4.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6.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

8.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9.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设计

10.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