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2024-08-10 08:13: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long13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欢迎阅读!

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1: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唐以词赋取士,而昌黎下笔大惭①。夫词赋犹惭,其不如词赋者可知也。然昌黎卒以成进士,其视夫薄是科而不为者,异矣。今之人有薄是科而不为者,黄生也。或且目笑之曰:“《四书》文取士,士颇多贤,其流未可卒非。”吾代黄生对曰:“昔管仲遇盗,得二人焉。盗可以得人,而上不必悬盗以为的也。”论者语塞。

吾不敢谓荐辟策试之足以尽天下士也,亦不敢谓为古文者之足以明圣道也。然访某某者,必询其邻人,为其居之稍近也。汉、唐之取士也,与古近。其士之所为古文也,与圣道近。近,斯得之矣。宋以后制艺②道兴,古文道衰。士既非此不进,往往靡岁月,耗神明,以精其能而售乎时。出身后重欲云云,则嘘唏服臆,忽忽老矣。

予喜生年甚少,意甚锐,不徇于今,其于古可仰而冀也。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既又告之曰:天下有不为而贤于其为之者,有为之而不如其不为者,无他,成与不成而已。不为而不成,其可为者自在也;为之而不成,人将疑其本不可为,而为者绝矣。今天下不为古文,子为之,安知其不为者之不含笑以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生自揣不能一雪此言,且不宜为古文;吾望于生者厚,故反吾言以勖之。

①下笔大惭:曾对程式化的应试文字深表不满,并为自己应试所作的词赋深感惭愧。

②制艺:八股文。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视夫薄是科而不为者薄:轻薄

B.往往靡岁月,耗神明靡:耗费

C.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羞:供应(食物)

D.而上不必悬盗以为的也的:目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视夫薄是科而不为者有为之而不如其不为者

B.汉、唐之取士也,与古近又虞其家之贫

C.其于古可仰而冀也天下有不为而贤于其为之者

D.而上不必悬盗以为的也安知其不为者之不含笑以待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文取士,士颇多贤,其流未可卒非。

以《四书》文选拔人才,考中的有很多是贤才,对他们恐怕不能轻率否定。

B.吾不敢谓荐辟策试之足以尽天下士也。

我不敢说荐举、征辟和科举考试就能把天下的人才收罗一空。

C.出身后重欲云云,则嘘唏服臆,忽忽老矣。

等到做官后,再想要如何如何,却已叹息不已、胸怀郁结,感叹衰老了。

D.不为而不成,其可为者自在也。

不做就不成功,那么做这件事的人就会感觉轻松自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韩愈虽靠词赋中进士、但惭于词赋重古文,意在表明自己推崇古文的思想。

B.宋以后八股文兴起,士既非此不进,可一旦考中,则只有叹息,仍表明对古文的推崇。

C.全文主旨在于勉励黄生要坚持自己的志向,重视古文道统,学好古文。

D.在勉励黄生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及古文的极力推崇。

12.下列有关文中信息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赠序”,这种文体,一般用于亲朋好友间,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B.韩愈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务去陈言。

C.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D.“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总称,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13.请把文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生自揣不能一雪此言,且不宜为古文;吾望于生者厚,故反吾言以勖之。

14.简答题(4分)

文章结尾引用孟子的话:“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荑稗,tí bài,即“稊稗”。稊:象稗的草,结实如小米;稗:稗子,一种田间有害杂草)。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引用这句话的目的?

参考答案

8.A(轻视)(3分)9.B(3分)10.D(3分)

11.D(3分)12.B(3分)

13.黄生如自料无力洗刷这种言谈,那姑且也就不宜去做古文。我对黄生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说这些反话来激励他。(4分)

14.种植五谷,就要种得美满成熟。如果长得不熟,还不如田间的稊米、稗草。写作古文,如种五谷也要写得美好,不然还不如不写,写成如稗草般的文章,害人害已。作者引用这句话有对黄生写好古文的劝勉鼓励之意。(4分)

参考译文:

唐代用考试词赋来选拔人才,而韩愈下笔应试词赋感到十分惭愧。连词赋都这样,那些不如词赋的文章就可想而知了。但韩愈终究还是靠词赋中了进士,与那些看不起这种科目而不愿写这种文体的人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如今有看不起科举时文而不愿写作时文的,就是黄生。有人看着讥笑道:“以《四书》文选拔人才,考中的有很多是贤才,对他们恐怕不能轻率否定。”我替黄生回答说“从前管仲遇到盗贼,从中获得了两个人才。盗贼中尽管可以得到人才,但上官不必把盗贼作为用人的标准。”议论的人无话可说。

我不敢说荐举、征辟和科举考试就能把天下的人才收罗一空,也不敢说写古文的就足以阐明圣贤之道。但如果访问某个人,必然要问他的邻居,因为住得比较近的缘故。汉代、唐代的科举,因为离古代近,士子所做的古文,离圣贤之道也比较近。近,就容易有所得。宋代以后制艺渐兴,古文慢慢衰落了。士子既然不熟习制艺就不能做官,往往就费日月、耗精神,力争精通制艺而在当时有出路。等到做官后,再想要如何如何,却已叹息不已、胸怀郁结,感衰叹老了。

我喜欢黄生年纪很轻,志气很高远,不肯随从现在的风气,他对于古文该是可以努力向上而期望有成的。我又担心他家里贫穷,会因此影响他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他供应早晚的食物,又把书库托付给他,想帮助他实现志向。然后又告诉他说:天下有不做却比做了还好的,有做了却不如不做的。这没有别的原因,就看他做得成功不成功罢了。不做而不成功,这件事值得做的价值自然存在;做了而不成功,别人就会怀疑这件事本来就无法做,从此再也没有肯去做的人了。现在天下的士子都不做古文,你骗去写作,又怎么知道其他不做的人不含笑等待着呢?如果五谷长不熟,那么还不如稊米、稗子有用。黄生如自料无力洗刷这种言谈,那姑且也就不宜去做古文。我对黄生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说这些反话来激励他。

篇2:袁枚《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袁枚《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阅读训练

1.选文作者是_________朝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用意是(3分)

参考答案:

1.清(1分)袁枚(1分)

2.(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后在梦中还出现我向他借书的情形。(3分)

3.勉励年轻人应该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3分)

二:

翻译下列句子:

⑴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

⑵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

⑶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我)做了官以后,薪水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满了,蠹虫丝时常覆盖书册。

。⑷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5)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_。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

(6)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读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按要求填空:

(1)《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是清朝代的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2)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所有”(2)自己少时贫穷没书读与做官后买书不读书(3)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幸运。

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景。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大不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不幸碰上姓张的人呢,还是黄生有幸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篇3:赠黄生序原文及翻译

赠黄生序原文及翻译

赠黄生序原文及翻译

唐以词赋取士,而昌黎下笔大惭。夫词赋犹惭,其不如词赋者可知也。然昌黎卒以成进士,其视夫薄是科而不为者,异矣。今之人有薄是科而不为者,黄生也。或且目笑之曰:“《四书》文取士,士颇多贤,其流未可卒非。”吾代黄生对曰:“昔管仲遇盗,得二人焉。盗可以得人,而上不必悬盗以为的也。”论者语塞。

吾不敢谓荐辟策试之足以尽天下士也,亦不敢谓为古文者之足以明圣道也。然访某某者,必询其邻人,为其居之稍近也。汉、唐之取士也,与古近。其士之所为古文也,与圣道近。近,斯得之矣。宋以后制艺②道兴,古文道衰。士既非此不进,往往靡岁月,耗神明,以精其能而售乎时。出身后重欲云云,则嘘唏服臆,忽忽老矣。

予喜生年甚少,意甚锐,不徇于今,其于古可仰而冀也。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既又告之曰:天下有不为而贤于其为之者,有为之而不如其不为者,无他,成与不成而已。不为而不成,其可为者自在也;为之而不成,人将疑其本不可为,而为者绝矣。今天下不为古文,子为之,安知其不为者之不含笑以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生自揣不能一雪此言,且不宜为古文;吾望于生者厚,故反吾言以勖之。

参考译文:

唐代用考试词赋来选拔人才,而韩愈下笔应试词赋感到十分惭愧。连词赋都这样,那些不如词赋的文章就可想而知了。但韩愈终究还是靠词赋中了进士,与那些看不起这种科目而不愿写这种文体的人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如今有看不起科举时文而不愿写作时文的,就是黄生。有人看着讥笑道:“以《四书》文选拔人才,考中的有很多是贤才,对他们恐怕不能轻率否定。”我替黄生回答说“从前管仲遇到盗贼,从中获得了两个人才。盗贼中尽管可以得到人才,但上官不必把盗贼作为用人的标准。”议论的人无话可说。

我不敢说荐举、征辟和科举考试就能把天下的人才收罗一空,也不敢说写古文的就足以阐明圣贤之道。但如果访问某个人,必然要问他的邻居,因为住得比较近的缘故。汉代、唐代的科举,因为离古代近,士子所做的古文,离圣贤之道也比较近。近,就容易有所得。宋代以后制艺渐兴,古文慢慢衰落了。士子既然不熟习制艺就不能做官,往往就费日月、耗精神,力争精通制艺而在当时有出路。等到做官后,再想要如何如何,却已叹息不已、胸怀郁结,感衰叹老了。

我喜欢黄生年纪很轻,志气很高远,不肯随从现在的风气,他对于古文该是可以努力向上而期望有成的。我又担心他家里贫穷,会因此影响他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他供应早晚的食物,又把书库托付给他,想帮助他实现志向。然后又告诉他说:天下有不做却比做了还好的,有做了却不如不做的。这没有别的原因,就看他做得成功不成功罢了。不做而不成功,这件事值得做的价值自然存在;做了而不成功,别人就会怀疑这件事本来就无法做,从此再也没有肯去做的人了。现在天下的士子都不做古文,你骗去写作,又怎么知道其他不做的人不含笑等待着呢?如果五谷长不熟,那么还不如稊米、稗子有用。黄生如自料无力洗刷这种言谈,那姑且也就不宜去做古文。我对黄生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说这些反话来激励他。

篇4:《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2)余服官二十年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腰白玉之环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余为少慰

余不愿为大官

B.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戴朱缨宝饰之帽

C. 可以处乐

以衾拥覆

D. 太丰则吾不敢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分)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20.【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2分)

参考答案

17.(1)希望,盼望(2)做,当 (3)同“肢”,四肢(4)腰间佩带

18.B

19.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20.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参考译文】

家中的`人来军营的,都说你举止大方.我心里略感安慰。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这就是君子。我为官二十年,从类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遵循简朴的家风,特别简朴也可以,稍微丰盛也可以,太过丰盛我就不敢了。凡是官宦人家,又简朴到奢侈容易,有奢侈到简朴难。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你读书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败坏我们从曾祖就传下来的家风。

篇5:《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年幼时虽然家贫却勤奋好学,冬天砚墨冰冷坚硬,手指冻僵,但也没有放松抄书。! ?) Q2 I; _, F) P0 Q8 Y$ fB.成年后,因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自己交往,作者不惜到百里外向道德声望高的前辈请教。: [' [+ V6 i& ^3 FC.作者外出拜师求学,不仅路途艰辛,环境恶劣,而且生活艰苦,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9 @# T8 L% ]2 OD.作者虽生活贫寒却丝毫不羡慕同学的衣着比自己华美,因为他总能从书中读到有趣的内容。. D/ @+ K! Z# F4 P `0 g

答案

【小题1】C

【小题2】(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借”1分,大意1分。)

(2)我等到他高兴的时候,就又向他请教。(“佚”、“请”各1分,大意1分。)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得到/招致 B因此/顺着,就着 C脸色、神情。D并且/将近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以是”(因此)、“假”(借)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俟”(等到)、“欣悦”(高兴)、“请”(向他请教)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文中有“以中有足乐者”一语,此句的意思是“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而非从书中读到有趣的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篇6:《马湘灵诗集序》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马湘灵诗集序》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马湘灵诗集序

(清)刘大櫆

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其喜为诗同其嗜酒同饮洒既酣其狂言震于广座也同。余弃于时,而湘灵亦屡试不举,为同遇;余生三子皆夭,而湘灵亦未有子息,为同病。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而亦有不同者,盖湘灵之为人,余固尝兄事焉;若其所为文章,则余方欲师事之而未能。此其不同也。

忆昔与湘灵同在京师,一日日已晡,湘灵过余施舍,余出酒看共酌。时余兄奉之亦在坐。湘灵被酒,意气勃然,因遍刺当时达官无所避。余惊怖其言。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湘灵命酒连举十余觞,大醉欢呼,发上指冠,已复悲歌出涕。余见湘灵言之哀,亦泣涕纵横不自禁。湘灵乃指谓余兄曰:“彼乃同心者。”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余读之,风翻云涌,而喉间气郁不得舒,于是相对黯然,罢酒别去。

忽忽二十年,则闻湘灵已老病,不复能远游,或扁舟自放于九龙、三泖之间,间则归里与缙绅之去位而里居者连为吟社,寻山钓水而已。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1],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奈何窘蹶浮堪[2],抱能不一施,遂为山泽之癯以老也。

癸未之秋,湘灵橐其所为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余诵湘灵之诗,循环往复,益叹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固不藉余言以增重。若其人之磊砢[3],不犹高出时俗人万万,则非余言莫之显。虽然,后之人苟能读湘灵之诗,亦可以想见其人矣。

注:[1]謇谔(jiǎn è简饿):正直敢言。亦作“謇谔”。 [2]窘蹶:窘困失意。湛:通“沉”。 [3]磊砢(kē科):才气卓越。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湘灵亦屡试不举 举:考取

B.湘灵被酒 被酒:喝醉酒

C.因遍刺当时达官无所避 刺:指责

D.间则归里与缙绅之去位而里居者连为吟社 间:通“闲”,空闲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彼乃同心者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B.以湘灵之才与其志 请以战喻

C.若其所为文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 相如因持璧却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凭马湘灵的才与志,若在朝堂为官定是正直敢言的,不同于世俗之人云亦云者。

B.马湘灵窘困失意,不能施展抱负,终瘦弱贫困以老,作者为此感到十分惋惜。

C.作者觉得,马湘灵的诗肯定能流传于后世,读者都能从其诗中想见其为人,领略其卓越的才气,不需要别人的言语来增加分量。

D.此文序马湘灵诗,但不言其诗而只言其人其遇,以抒身世感概,于雄肆中寓悲怆。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其喜为诗同其嗜酒同饮洒既酣其狂言震于广座也同。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3分)

(2)余诵湘灵之诗,循环往复,益叹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3分)

参考答案:

16.D(间:间或)

17.D(副词,于是。A副词,是/副词,却,竟然;B.介词,凭/介词,用;C.连词,至于/连词,假如,如果)

18.C(原文是“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

19.马 君 湘 灵 与 余 居 同 里/ 生 同 庚 /学 同 业 /其 喜 为 诗 同/ 其 嗜 酒 同/ 饮洒 既 酣 /其 狂 言 震 于 广 座 也 同。

20.(1)湘灵情绪激昂地说:“你认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吗?”我道歉说不敢。

(2)我诵读着湘灵的诗,一遍又一遍,更加赞叹湘灵年纪虽然老了,但少年的那一股英武锐利的气概却一点也不衰减。

参考译文

马湘灵和我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出生的年份也一样,学习也在同一个地方,他喜欢诗词,这也和我一样,他也和我一样喜欢喝酒,一喝酒就容易喝醉,喝醉后他的狂妄言论会让在在场的所有人感到震惊,这种豪放的性格也和我一样,我被时代所抛弃(意思就是怀才不遇)并且湘灵也考了很多次科举也没考中,这点我们两的遭遇也一样,我生了三个孩子都早早地夭折了,并且湘灵也一样没有孩子,这点上我们也是同病相连。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可以从他们的长相上看出区别,而我和湘灵几乎没有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之间又有一些区别,那就是湘灵的人品,我一向把他当做我的.兄长(意思是说湘灵的人品很好),就像他写的文章,我想要学习并达到他的水平而无法办到一样。这点我和他是不同的。

回忆起以前和湘灵一起呆在京城,一天已经到了黄昏了,湘灵到我家我拿出酒和他一起喝。那时我的哥哥奉之也在座。湘灵喝醉了酒,意气风发 ,豪情万丈。于是就把当时的大官一个个全骂了一遍,一点都不避讳。我对他的言论感到惊恐,湘灵情绪激昂地说:“你以为我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吗?”我恭敬地说不敢这样看待(即指不敢以一个凡夫俗子来看待你),湘灵有拿起酒连喝了数十杯,喝的酩酊大醉还高声欢呼,怒发冲冠,不久却又唱起了悲壮的歌还流出了眼泪,我看到湘灵的哀痛之情,也是情不自禁地老泪纵横,湘灵就指着我哥哥说:你和我一样是志同道合之人。于是他就拿出了他生平所写的诗词给我看,我看他的诗词,给我带来的是风起云涌的感觉,并且喉咙之间的其都不舒畅了(意思即说他的诗词写得十分精妙)。于是我们相对暗自神伤无话以对,就结束酒席,相互分别了。转眼间就过了二十年,忽闻湘林已经老病缠身,不能够在出去远游了。他有时会到福建至上海一带游山玩水。同时还听说他和同一个地方的那些离休的官绅相互集合在一起组成诗社,感叹啊,以湘灵的才华与志气。应该让他到朝廷之上做官,为百姓正义直言,怎么会沦落到和那些听风就是雨随大流的凡夫俗子为伍呢,无奈何他困顿失意意志消沉,抱负不能完全施展,便成为了山河之中一个普通的贫困老头了。

乾隆二十八年,他把他的诗稿装在袋子里送到了百里之外的我手里,让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一遍一遍诵读湘灵的诗,十分感叹虽然湘灵的年纪已经老了,但是他像少年般的英明睿智之气依旧没有衰减,这也必使他的诗词传诵于世,世人也都都必将知道他的诗,自然不需要借我的言论来为他的诗集增加分量。像他这样才气卓越,高出当世的凡夫俗子何止千万,因为这样的缘故,不是我故意通过言论来彰显他,因为这样,后世之人即使无法读到湘灵的诗,也可以通过我的这篇文章想象出他的样子。

篇7:《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其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其原文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是手自笔录,文章描述了借书、抄书、还书的艰辛。

3、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原因:⑴弗之怠;⑵不逾约。作者认为能“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⑴不辞辛苦;⑵谦恭求教。作者从⑴路途远;⑵师道严方面写了求教不易。

4、文中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

[答]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5、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答]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太学生们的学习条件优越在哪些地方?

[答]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物质生活);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习环境),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师资配备),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教师态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图书资料)。

7、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对比:①“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③“问而不告”“求而不得”“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叱咄”。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作用: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也不精德不成,突出了用心不专。

8、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目的:激励马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9、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谈自己求学的艰难?

[答]得书之难,叩问之难,跋涉之难,生活之难。

10、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2、文章中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1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5、“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求书难。 ⑵求师难。(3)求学难。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8)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9)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1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1)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12)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刺股: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4)怎样看待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好坏对学习好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性的,促进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勤且艰”。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 )(3分)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16、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答案】

15、【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动词,亲手;名词,手这个器官

B.动词,担心,忧虑;名词,祸患,灾难。

C.跟从,跟随。

D.比得上;你。

16、【参考答案】(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及语句的通顺。援:引、提出。质:询问。

17、【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而不是求学之“精”。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 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⒈假借 :借。

⒉叩问 :请教。

⒊沃灌 :浇洗。

⒋叱咄 :训斥,呵责。

⒌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1、以:

⑴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⑵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⑶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⑷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⑸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⒉之:

⑴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⑵代词,指书 (走送之)

⑶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⑷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⑸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⒊患:

⑴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⑵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⒋故:

⑴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⑵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⒌道:

⑴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⑵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⒍至:

⑴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⑵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⒎质:

⑴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⑵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⒏色:

⑴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⑵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⒐而:

⑴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

⒑卒

⑴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⑵突然 (则亡以应卒)

⒒慕

⑴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⑵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⑴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⑵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13从

(1)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通假字

⑴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日在食(“食”通“饲”给饭吃 )

(4)与之辨论(“辨”通“辩”辩论)

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⒈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⒉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⒊撰长书以(之)为何贽。

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文宪集》与《宋学士文集》为同一册书。

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作者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篇8:《明史·黄尊素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明史·黄尊素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参考答案

4.【文言断句】(3分)

B(原文为:“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全句表时间的词语有“以来”、“今”可做时态上的提醒;名词有“陛下”、“公卿台谏”、“在位者”、“忠贤”、“廷臣”标明动作发出者,难度在于“台谏”较陌生;动词“登极”、“罢归”“无”、“发露”、“断”,可作理解句意的关键;反问句式“复何顾忌”不能折开。)

5.【文化常识】(3分)

D(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6.【概括分析】

B(题目设错误点两个:一是“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原文为“忠贤欲侈其事”,“欲”为“设想”“准备”,此事并未实施,这里是未然成已然,故错;二是“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原文为“尊素上言”,意为上书朝廷,进言皇上,皇上才制止此事,并不是“劝说魏忠贤”,动作对象错误。另外,特别提醒:C项中的“君父”为“皇帝”“皇上”的意思。)

7.【文言翻译】(10分)

(1)

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无才无德的人,反而像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本小题满分5分。考查点有两部分。①重点词语翻译:“贤”“不肖”均为形容词活动为名词。“贤”译为“贤能的人、贤才” ;“不肖”可译为“无才无德的人、不成才的人、品行不好的人”;译对“进贤退不肖”

1分,“进”可译为推荐、举荐、提拔、晋升,“退”可译为斥退、辞退、使退去;疾:厌恶、憎恨、嫌怨,1分;仇雠:仇人、仇敌,1分;社稷:国家

1分。②重点句式翻译:独……乎?译为“难道……吗?”,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

(2)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本小题满分5分。考查点有两部分。①重点词语翻译:“初”,译为“刚”“刚刚”,1分;“即”,译为“就”,1分;“罗织”,译为“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1分。②重点句式翻译两个:一是“为……所”,被动句,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一是“恨甚”,应该译为“甚恨”,“非常忌恨(他)”)句式和意思准确,1分。]

【参考译文】

黄尊素,字真长,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提拔为御史。(黄尊素)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而以愚蠢迟钝的原因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赵秉忠、牛应元都辞职离开了。又多次陈述边防事务,极力指责大将马世龙,违背了枢辅(掌军权的大臣)孙承宗的意愿。此时皇帝即位已有多年,从没有(一次)召见过大臣。黄尊素请求恢复在便殿面对面召见大臣的先例,当面决定国家大事;否则,也可利用讲解经史的空闲,让大臣们面对面商讨可不可以执行。皇帝没有采纳。

天启四年(1624)三月初一,京师三次(或“多次”)发生地震,正好皇帝身体欠佳,人心惶恐担忧不可终日。黄尊素极力陈述政策的十大过失,最后说:“陛下厌恶鄙视言官,使人人心中怀有顾忌,掌权者对国家安危的关键昏昧不清,误国者对于失败的.局面多方掩饰。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像仇敌(或对待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奏疏递入,魏忠贤大怒,图谋将他处以廷杖的刑罚。韩爌大力营救,于是遭到被剥夺一年俸禄的处罚。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下旨责备,黄尊素很愤怒,接着上疏直言。大意说:“陛下自登基以来,公卿台谏一个接一个地被罢免回家,使得在位的人没有坚定的志向。现在魏忠贤违法的情况,朝廷大臣已揭露无余。陛下如果不早做决断,(那么)当他的情形暴露,势力陷入困境(后),(他)还会有什么顾虑呢?”魏忠贤看到奏疏更加恨他。八月,河南进贡玉玺。魏忠贤想大操大办这件事(来迎合皇上),命令(让进贡的玉玺)从大明门进入京城,举行(盛大的)接受玉玺的礼仪,(并让)百官奏表祝贺。黄尊素上奏说:“本朝弘治年间,陕西进献玉玺,只是命令(陕西把玉玺)进献给朝廷,只给了五两黄金作赏钱。这是祖宗的先例,应该依此办理。”这事就这样中止了。

黄尊素正直敢言,尤其有深识远虑。杨涟将要(密谋)攻击魏忠贤,魏大中(把这个计划)告诉了黄尊素,黄尊素说:“(要)清除皇帝身边的人,必需有内援(才可成功)。杨公有这样的人吗?一旦攻击不能成功,我们这些人将会连命都没有了。”黄尊素委婉暗示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受到迫害。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魏忠贤的党羽也认为黄尊素智慧多谋,想杀死他。使者来到苏州(后),苏州城外的百姓一同攻击准备逮捕黄尊素的人,负责逮捕黄尊素的人把逮捕证遗失了,不敢到苏州城来。黄尊素听说这个情况,立即穿上囚服到官员那里,自己投身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后来黄尊素)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他就)叩谢皇恩,写诗一首,随后受酷刑而死,这时是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初一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后来到)南明福王时,(黄尊素被)追封谥号为忠端。

【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1.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2.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3.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

4.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5.《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原文及答案

6.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7.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8.《黄生借书说》原文及翻译

9.《陈瑄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10.《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下载word文档
《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