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2024-09-21 07:48: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eiziq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1:《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作品注释

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相鲁:做鲁国宰相。相:做宰相。

3、嗜:喜欢,喜爱。

4、一:整个。

5、尽:都

6、受:接受。

7、弟子:学生。

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9、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0、唯:正因为。

11、故:所以。

12、即:假如。

13、下人:迁就他人。

14、色:脸色。

15、枉:歪曲。

16、免:罢免。

17、给(jǐ):供给。

18、既无:若不。

19、虽:即使。

作品译文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作品启示

感悟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故事了解公孙仪。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天人三策》

这是关于公孙仪的另一个故事,由此可见,公孙仪的道德品质大于今天人所能想象的,所以说人心不古,用现代的价值观去判断古人的价值是不可取的。德与法的辩证关系也有所体现。

翻译句子

1、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一定要迁就别人的脸色。

2、将枉于法:(这样)就会歪曲法律,自受惩罚。

3、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这说明了倚仗别人不如倚仗自己(的道理)。

作者简介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篇2:《鲁相嗜鱼》原文注释和翻译

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淮南子·道应训》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相鲁:做鲁国宰相。相:做宰相。

3、嗜:喜欢,喜爱。

4、一:整个。

5、尽:都

6、受:接受。

7、弟子:学生。

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9、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0、唯:正因为。

11、故:所以。

12、即:假如。

13、下人:迁就他人。

14、色:脸色。

15、枉:歪曲。

16、免:罢免。

17、给:供给。

18、既无:若不。

19、虽:即使。

篇3:《鲁相嗜鱼》原文注释和翻译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采纳。后来韩非的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后,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死。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的战争**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苟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韩非子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篇4: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文言文翻译

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篇5:公仪相鲁而嗜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

其弟子谏曰…… 谏:下对上规劝。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唯: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

1.A (免——被罢免 )

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意思对即可。评分点:明、恃)

3.有道理。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意思接近即可)

篇6:《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惠子相梁》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作品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字词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三:虚指,多次。

8、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

9、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止:栖息。

11、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13、于是:在这时。

14、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17、往:前往。

18、发于南海:于,从。

19、飞于北海:于,到。

20、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担任宰相 名词作动词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作品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作品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作品出处

与《孟子》相比,《庄子》更似经过精心结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庄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伟瑰丽,想象丰富奇特,结构纵横变化,语言纯熟晓畅,叙事抒情无不穷形尽相、委屈周全。著名的《逍遥游》、《秋水篇》,奇思妙想,络绎奔放,重言寓言争相涌现。

作者及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惠子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宰相,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篇7:《公孙仪不受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公孙仪不受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公孙仪不受鱼》出自《韩非子》。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作品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作品注释

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相鲁:做鲁国宰相。 相:做宰相。

3、嗜:喜欢,喜爱。

4、一:整个。

5、尽:都

6、受:接受。

7、弟子:学生。

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9、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0、唯:正因为。

11、故:所以。

12、即:假如。

13、下人:迁就他人。

14、色:脸色。

15、枉:歪曲。

16、免:罢免。

17、给(jǐ):供给。

18、既无:若不。

19、虽:即使。

作品译文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作品启示

感悟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故事了解公孙仪。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天人三策》

这是关于公孙仪的另一个故事,由此可见,公孙仪的道德品质大于今天人所能想象的,所以说人心不古,用现代的价值观去判断古人的价值是不可取的。德与法的辩证关系也有所体现。

翻译句子

1、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一定要迁就别人的脸色。

2、将枉于法:(这样)就会歪曲法律,自受惩罚。

3、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这说明了倚仗别人不如倚仗自己(的道理)。

作者简介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篇8:《鲁人锯竿入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鲁人锯竿入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鲁人锯竿入城》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作品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作品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要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进不去(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仅仅我见到的事情多罢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作品注释

1.鲁:鲁国。

2.执:手拿着。

3.老父:老人。

4.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5.亦:也。

6.俄:一会儿,不久。

7.但:只是;不过。

8.计无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计:方法,计策。

9.遂:于是;就。

10.初:最初,刚开始。

11.以锯:用锯子。

12.依:按照。

13.中截:从中间断开。

14.何不以锯中截之: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何:为什么。

15.…者:……(样)的人。

16.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17.依而截之:省略句,应为“依之而截之”。

启发与借鉴

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凡事不能不懂装懂。

“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

“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出处

选自《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篇9:《曾参不受鲁君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

《曾参不受鲁君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土地,(并)说:“你可以用这块土地(的价值)穿着好一点。”曾子(坚决)不愿接受。退返后,再次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他人馈赠的人就会畏惧馈赠者;馈赠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畏惧他吗?”最终曾子仍不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注释

1、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2、衣,动词,穿。敝衣:破旧衣服。

3、鲁君:鲁国国君。

4、使人:派人。5、邑:封地、。

6、受:接受。

7、反:同“返”。8、奚为:为什么。

9、畏人:害怕人。

10:骄人:在人面前骄傲。11、纵:即使。

12、子:对人敬称,您。

13、终:最终。

14、全其节:使动,使其节操保全。 节:节操

【《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相关文章:

1.公仪相鲁而嗜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愚人食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3.《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4.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5.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注释

6.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7.《沧浪亭记》苏舜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8.韩休为相文言文翻译

9.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注释

10.口技原文及翻译注释

下载word文档
《《鲁相嗜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