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

《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

2025-01-12 08:10: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nsz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

篇1:《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

【明】都穆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①,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注释】①簪笏:当官。

22.下列选项中与江之形势悉萃目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凡山之近而可游者 B.是以知隐者之难得

C.又何清旷之有哉 D.予辈得以觞咏其间

23.第①段中_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4.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26.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2.D(2分) 23.舟楫往来,日过其下(2分) 24.世人多热衷追逐名利,江湖已沦为名利之途,难以寻得一片清静之地。(2分) 25.C (3分) 26.两文都不以记游为主,而重在议论。(1分)本文前半部记叙描写,后半部分议论作者的人生感慨:山水之乐不易得,须淡泊名利,方能真正享受。(1分)《游褒禅山记》着重阐发游后洞因怠而出(和途中见仆碑)而产生的人生须尽志(和为学须深思慎取)的感慨。(1分)

参考译文

(二)丁卯年春天,我来到南京任职,这里景致优美,凡靠近而可游的山,我常常去游览。听说观音崖屹立在长江边上,足天下奇绝的景致,只因为路途遥远而未能攀登。

九月甲子日,工部司务钱君,邀请我和兵马梅君,一起去游这座山崖。中午来到崖下,它的南面有阎道,凌空架起,高达百尺,凭栏眺望,长江的.形貌气势全都集中在眼前。白天,船只往来,从崖下经过,俯身能与船上的人说话,确是奇异啊。这样,我不能没有感慨。

江对船没有感情,可是船随着江水,往来不绝,船上大都是追逐名利的人,而隐士是不会参与的。如果有人想要隐居,就让自己处于江湖,喜爱江湖的清静空阔而从中得到欢乐。现在已经专心于江上往来的人,江湖就成为他们追逐名利的路,而世俗的尘埃聚集在一起,又哪里会有清静空阔呢!由此我明白隐士难得,人心容易沉迷。

现在用长江来比喻,江中浪涛翻滚,鱼龙出没,很少有人不畏惧。唯独追逐名利的人,却轻视它,拿自己来尝试那不测的风险,那么,险要的江湖虽然能使人的身体沉溺,而名利使人沉迷,又超过了江湖。

我与钱、梅二君,身体虽被官场所束缚,而兴致却在山水之间。游历山水之乐,不容易获得,疾病在身、患难到来,不可能出游;出游时,刮风下雨、天气阴暗,即使游了也不能快乐。一定要在闲暇时出游,游览才能快乐。再说,有如游这座山崖,我们能够在此喝酒吟诗,看着别人的船只往来不绝冒着危险急切地追逐名利,而引以为戒。这次游历所得,可以说很多了。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篇2:《游观音崖记》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游观音崖记》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游观音崖记

[明]都穆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①,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注释]:①簪笏:当官。

1.下列选项中与“江之形势悉萃目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山之近而可游者 B.是以知隐者之难得

C.又何清旷之有哉 D.予辈得以觞咏其间

2.第①段中“_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5.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舟楫往来,日过其下

3.世人多热衷追逐名利,江湖已沦为名利之途,难以寻得一片清静之地。

4.C

5.两文都不以记游为主,而重在议论。本文前半部记叙描写,后半部分议论作者的人生感慨:山水之乐不易得,须淡泊名利,方能真正享受。《游褒禅山记》着重阐发游后洞因怠而出(和途中见仆碑)而产生的人生须尽志(和为学须深思慎取)的感慨。

【翻译】丁卯年春天,我来到南京任职,这里景致优美,凡靠近而可游的山,我常常去游览。听说观音崖屹立在长江边上,足天下奇绝的景致,只因为路途遥远而未能攀登。九月甲子日,工部司务钱君,邀请我和兵马梅君,一起去游这座山崖。中午来到崖下,它的南面有阎道,凌空架起,高达百尺,凭栏眺望,长江的形貌气势全都集中在眼前。白天,船只往来,从崖下经过,俯身能与船上的人说话,确是奇异啊。这样,我不能没有感慨。

江对船没有感情,可是船随着江水,往来不绝,船上大都是追逐名利的人,而隐士是不会参与的。如果有人想要隐居,就让自己处于江湖,喜爱江湖的清静空阔而从中得到欢乐。现在已经专心于江上往来的人,江湖就成为他们追逐名利的路,而世俗的尘埃聚集在一起,又哪里会有清静空阔呢!由此我明白隐士难得,人心容易沉迷。现在用长江来比喻,江中浪涛翻滚,鱼龙出没,很少有人不畏惧。唯独追逐名利的人,却轻视它,拿自己来尝试那不测的风险,那么,险要的江湖虽然能使人的身体沉溺,而名利使人沉迷,又超过了江湖。我与钱、梅二君,身体虽被官场所束缚,而兴致却在山水之间。游历山水之乐,不容易获得,疾病在身、患难到来,不可能出游;出游时,刮风下雨、天气阴暗,即使游了也不能快乐。一定要在闲暇时出游,游览才能快乐。再说,有如游这座山崖,我们能够在此喝酒吟诗,看着别人的船只往来不绝冒着危险急切地追逐名利,而引以为戒。这次游历所得,可以说很多了。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篇3:《游千山记》阅读原文及答案

《游千山记》阅读原文及答案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阁在山半,缘崖旋转 缘:边缘

B.值饥,食之厌 厌:满足

C.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殚:尽

D.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克:能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乃登万佛阁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

B寺僧设斋,乃行 健者匍匐而上

C有遗世之想 北隅以木梯登望之

D余亦倚声和之 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3分)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4分)

(2)文中的“千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叹,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两点。(3分)

【翻译与理解】(10分)

(1)①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3分。“适”“愀然”各1分,大意1分。]

②(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

[4分。“使”“等”“隅”各1分,大意1分。]

(2)①千山风景险峻秀丽,却地处偏远;作者富有才华,却被贬远地,境遇悲凉。

②千山缺少名士的举荐,寂寂无闻;作者缺少赏识之人,仕途失意。

[3分。一点2分,两点3分,必须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靠着栏杆放眼四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

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东峰山势高险,徐、刘二人满饮后再斟满,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从龙泉到这,一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绣锦一般到处都是。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地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刚好肚子饿了,我们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到这)走了大约二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过了很久,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

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磅礴曲折,不可说尽。(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留传,姑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

篇4:《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游庐山记

清 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傩亲樱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注】①宫亭:宫亭湖,彭蠡湖(鄱阳湖)的别称。②舣(yǐ):船靠岸叫舣。星子: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庐山之南。③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④湖壖(ruán):湖边。

相关试题及答案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并海诸山多壮郁 并:并列 B、敬以事绝宫亭 绝:横渡

C、壬午,道万杉寺 道:取道 D、山之腰皆弇之 弇:覆盖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庐山“足以娱性逸情”的一组是( )

①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③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 ④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⑤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⑥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庐山三面环水,因为江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的庐山之游,既饱览了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

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极目远眺彭泽,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D、作者认为云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本文记述游览庐山的经过,重点记下了云的变幻奇巧的景象。

8、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A、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B、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性逸/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C、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D、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

(2)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参考答案:

5、A(并,通“傍”,靠近)

6、D(①是说江湖之水与海水的`区别;②是交代文会堂院落之中的植物状况;⑤是说山色及岩谷的形态。)

7、B(根据文中“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一句可知该项理解有误。)

8、A

9、(1)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水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

(2)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未见到过的。

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后,循贯道溪 循:顺着

B.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 且:将要

C.未抵秀峰寺里所 所:左右

D.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旋:返回

9.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庐山“有娱逸之观”的一组是

①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

③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④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

⑤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⑥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庐山三面环水,而那水因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是因为有事渡过鄱阳湖,顺道上了庐山,有了庐山之游,在山上逗留了数日,晚上住宿在文会堂、秀峰寺等地。

C.庐山云蒸雾绕,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极目远眺彭泽,大朵的云遮天蔽日,滚滚而来,让作者叹为观止。

D.作者的庐山之游,既想饱览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想趁机观赏李白的读书堂和王羲之的墨池等人文景观。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3分)

②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4分)

参考答案:

8.C/ “旋”在句子中作副词用,应译为“随即”“不久”。

9.B/①是说江湖之水与海水的区别;②是交代文会堂院落之中的植物状况;⑤不是景观,而是人物行为。

10.C/结合原文第3段中的文字“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可知C项中“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的表述有误。

11. (1)①再往西去,不久到了栗里的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

②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简析:

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游历庐山六天的过程,于路程及登临的名胜古迹,只作大概叙述,简括明了;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重点突出。文中开门见山,首先指出庐山三面环长江大湖的形胜特点,“有娱逸之观”。然后在六天记游中,生动描述了含鄱口俯览鄱阳湖上风云卷来的云障奇观和神林浦仰望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最后以“云为水征,云从山出”的传统说法为根据,点出庐山形胜最“足以娱性逸情”者为云,与首段相应作结。可见作者在立意谋篇、安排布局上是讲究章法、颇为用心的。这一游记章法有可取之处,能够概括介绍全貌,又能具体突出奇胜之景;作者文笔洗炼生动,善于描写景物特征,也是该文艺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举人,以教习官京师,历富阳、新喻、瑞金等县令,以廉声卓异,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吴城同知。为人负气,崇尚名节,被忌恨他的人诬告弹劾,以失察为由去官。恽敬致力于古文,其文章得力于韩非、李斯,与苏洵接近,风格较为自然奔放。与张惠言等创立“阳湖派”。著有《大云山房文稿》。

篇5:《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来源:高考资源网]

【答案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性可言,20的“序”体文,的“说”体文,,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答案】4.B 5.C 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

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答案】7.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

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篇6:《游丹霞记》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游丹霞记》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游丹霞记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另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议。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 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在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景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陋:浅薄

B.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涯:边际

C.循原路下,如理旧书理:温习

D.间有豪牛丑犀 间:中间

7.下列各句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1 )丹霞以遒景胜矣(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1)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1)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1)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2)臣乃敢上璧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3分)

(2)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4分)

(3)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3分)

9.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丹霞山特点。(3分)

参考答案

6.D (间,“夹杂”之意)

7.A (A项,都是介词,凭着,凭借。B项,①连词,可译为“那么”,表示前后为假设关系;②连词,可译为“却”,表示转折关系。C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D项,①副词,“就”的意思;②副词,“才”之意)。

8.(1)没有树根做阶梯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阶梯。(“为”“得”翻译准确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2)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置”“不知”“何所”翻译准确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3)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顿挫”“功”翻译准确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9.山势陡峭险峻、山路蜿蜒曲折,风景优美集中

【参考译文】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势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没有直的纹理,从一层皱纹到千万层,连续不断地围绕紧箍。 (我)猜想岭南离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说山峰的形状也好像都成了螺纹吗?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左面的窗户刚看见,刚离开,右面的窗户又来了;前面的船舷看见它,刚离开,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山追着客人,还是客人留恋山呢?没法弄清,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做阶梯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阶梯。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群山)夹杂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 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从大禹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遗漏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篇7:曹学位《游武夷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曹学位《游武夷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游武夷记

[明]曹学位

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百里,抵万年宫,谒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履汉祀坛,即汉武帝时所谓“乾鱼荐武夷”者也。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次而稍广,为幔亭。接魏志①:“魏子骞为十三仙地主,筑升真观于峰顶,有天鉴池、摹鹤岩诸胜。以始皇二年,架虹桥而宴曾孙②,奏人间可哀之曲。”今大王梯绝不可登,幔亭亦惟秋蝉咽衰草矣。玉女兜鍪[móu] 之下,数里,为一线天。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两崖相阖者里许,中露天光仅一线。有风洞,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而肃杀之气犹存云。

移舟过大藏峰踵御茶园万磴而上其山如鸟巢盖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为更衣台。渡隔岸,谒朱子所读书,拜其遗像,徘徊久之。以一径入云窝,陈丹枢修炼之所,存其石灶。出大隐屏以西,登接笱木梯铁缆之路,视上则恐错趾,视下则恐眩目;千盘而度龙脊,乃有仙弈亭可憩。修竹鸣蝉之外,黄冠启闭于丹房而已。天游虽称崔嵬过之,然迢递可肩舆入。登一览台,于是三十六峰之胜,可屈指数矣。复命舟里许,过隘岭,为陷石堂。小桥流水之中,度石门而桑麻布野,鸡犬声闻,依稀武陵之境③乎?于是望鼓子峰相近,穿修篁五里,木石栈道,相为钩连。叩岩石,逢然作鼓声。岩下为吴公洞,洞旁为道院。

是游凡以次达九曲矣,乃归万年宫。从山麓走二十里,游水帘,乱崖飞瀑而下,衣裾入翠微④尽湿。以别涧出崇安溪之西楚道上。

曹学佳曰:“余考《武夷祀典志》,详哉其言之,则知人主之媚于神仙所从来矣。始皇遣方士徐市⑤求仙海上,而武夷不少概见⑥,何以故?又按魏子骞遇张湛十三仙,及宴曾孙,俱始皇二年事,何其盛也?而后无闻焉。夫山灵之不以此易彼明矣。语云:‘遗荣可以修真’,是之谓夫!”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

[注]①魏志:《三国志》中《魏志》。②曾孙:对乡人的称呼。③武陵之境:代指桃源洞。④翠微:指未及山顶,近旁陂陀之处。⑤徐市:齐人,一名徐福。⑥不少概见:不见梗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王梯绝不可登 梯:用梯子

B.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 祠:祠堂

C.视上则恐错趾 错:挪错

D.于是三十六峰之胜 胜:胜景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去以六月息者也

B.拜其遗像,徘徊久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C.视下则恐眩目/金就砺则利

D.乃归万年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移舟过大藏峰/踵御茶园/万磴而上/其山如鸟巢/盖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为更衣台

B.移舟/过大藏峰踵/御茶园万磴而上其山/如鸟巢盖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为更衣台

C.移舟过大藏峰踵御茶园/万磴而上其山如鸟巢/盖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为更衣台

D.移舟过大藏峰/踵御茶园万磴而上/其山如鸟巢/盖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看/为更衣台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4分)

(2)天游虽称崔嵬过之,然迢递可肩舆入。(4分)

(3)语云:“遗荣可以修真”,是之谓夫!(4分)

参考答案:

9.C(慵懒、僵死的、奥勃洛摩夫式的庸人文化可能都是源于对文学的文化责任的疏离与拒斥,此项变可能为必然。)

10.B(祠:修建祠堂)

11.C(连词,那么、就。A介词,表时间,在/介词,用、凭借;B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D副词,表承接,于是/副词,竟。)

12.A(原文为:移舟过太藏峰,踵御茶园,万磴而上,其山如鸟巢,盖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为更衣台。)

13.(1)途经友定旧城,那里虎患厉害,游客不敢深入前行游览。

(2)天游峰虽然说是巍然高耸,高出周围山峰,然而尽管路途远却可以乘坐轿子进入。

(3)古语说:“只有舍弃荣华富贵才能修行养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参考译文】

我在七夕前一天从建溪出发,行经百里,到达万年宫,拜谒了玉皇、太姥两位道教尊神和十三位仙人,登上汉祀坛,就是汉武帝时所说的祭祀 武夷君的坛。我乘船泛于建溪水上,可以望见武夷的几座著名的山峰,首先望到的是大王峰;其次是峰巅略平稍微开阔的幔亭峰。《魏志》记载:“魏国人王子骞是十三仙的盟主,在大王峰山顶修建了升真观,大王峰顶上有天鉴池、摹鹤岩等诸多美景。相传秦始皇二年,武夷君在幔亭峰架起虹桥来大会乡人。演奏人间可哀的曲子。”如今大王峰,即使借助云梯也绝对不可能再有人登上了,幔亭峰也只有秋蝉在那里吞咽衰草罢了。玉女峰、兜鍪(móu)峰以下,有几里路程,是一线天。途经友定旧城,那里虎患厉害,游客不敢深入前行游览。两边的山崖相互遮挡,大约有一里路程,从洞底仰视,岩顶呈现天光一线。上有风洞,附近有纪念白玉蟾斩蛇除害而建立的祠堂,附近的肃杀气氛宛如宋代当年。

划船经过大藏峰,来到了御茶园,山势崔嵬高大,那山的形状如同鸟巢,魏王换上轻便的衣服来登天柱峰的地方,被称为更衣台。划船到了时岸,谒见了朱熹读书的地方,朝拜了他的遗像,徘徊了很长时间。沿着一条山径来到了云窝峰,那里曾是陈丹枢修炼的地方,还保存着他当时炼丹用的'石灶。离开大隐屏山峰向西,登上用榫头榫眼连接的木梯,走在用铁制索链做防护栏杆的山路,抬头向上看就唯恐挪错一步,低头向下看,就担心头晕目眩;幸好盘旋千磴之后,竟有仙弈亭可以稍事休息。此处除了有修竹鸣蝉之外,仅见道士出入丹房而已。天游峰虽然说是巍然高耸,高出周围山峰,然而尽管路途远却可以乘坐轿子进入。登上一览台,于是三十六座山峰的胜景,便可屈指而数。又划船走了一里多路,经过狭窄险要的山岭,就到了陷石堂。小桥流水之中,穿越石门,就看到桑麻遍野,鸡犬之声相闻,依稀是武陵(桃花源)之境吗?于是望见鼓子峰更近了,穿过修长的竹林,走了五里,途中木石栈道,交错连接。敲击鼓子峰的岩石,逢逢地发出鼓声。鼓子峰岩石下面是吴公洞。洞旁有一个道院。

这次游览,一共有九个大的弯曲,依次称一曲……至丸曲,于是最后又回到了万年官。自山麓行二十里,又游览了水帘洞,凌乱的山崖飞瀑直下,衣服未到山顶就已全湿。我从另外的山涧出来,经由崇安溪之西的楚道(往两湖(湖南、湖北)方向去的大道)归来。

曹学佺说:“我考证了《武夷祀典志》,其中记载的内容非常详细,我从中推断出人主媚于神仙,由来已久。秦始皇派遣方士徐市入海求仙,而《武夷祀典志》对徐市求仙事不见一点儿记载,这是为什幺呢?我又考查了魏子骞遇张湛十三位仙人,以及武夷君在幔亭峰大会乡人的事,这些都是秦始皇二年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么多盛事呢?只可惜这些盛事后来没有流传下去。武夷山这样的名山并不因为这些事(徐市求仙海上时没有记载,以及 有关神仙盛事)的泯然无闻就失去了它的光彩。古语说:‘只有舍弃荣华富贵才能修行养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篇8: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释:(1)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 (2)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3)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4)知退:白行简的字。

(5)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 (6)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炙:炙烤

B、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濒:靠近

C、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恰好

D、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仄:狭窄

10、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B.出则豁然平旷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     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游记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游记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B、作者详细记叙了由下牢关前往三游洞的行程,由舟而舆,由水而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的真面目。

C、三游洞景观奇特,触目皆石,不同石头还会发出种种悦耳的声音,此声和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交织在一起,还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D、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有所不同,既生动形象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幸与不幸”的感慨。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3分)

② 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3分)

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参考答案:

9、解析 A项 炙:领略

10、解析 A或B项 “出则豁然平旷”不能表现“道路难行”

11、解析 B项 后面的表述有误,应是: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

12、① 一直爬到山顶,又用绳子拴住从上面高处滑下去。(采分点:“穷” “缒”“ 危”)

② 山川的美景,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采分点:“胜”、“使”、“踵相接”)

③ 天空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天空高远看不到尽头呢?(采分点: “苍苍”、“其、、、、、、其、、、、、、”、“极”)

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

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排斥我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学使陈公的儿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不能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作者

刘大櫆(1698—1779),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贡,官黟县教谕。提倡古文,师事方苞,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为桐城三祖之一。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能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气”、“音节”、“字句”。所作散文,多宣扬儒家思想,并有不少应酬文字。著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论文偶记》等。

赏析:

这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的一篇记游散文,记述的是作者的三游洞之行的经历。文中描绘了三游洞的美景,追忆了唐宋时期多位诗人来此游览的经历,然后由历史人物联想到自身被贬的际遇,表达了他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篇9:游丹霞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另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议。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在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景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陋矣妄矣,殆不然矣陋:浅薄

B.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涯:边际

C.循原路下,如理旧书 理:温习

D.间有豪牛丑犀 间:中间

11.下列各句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1)丹霞以遒景胜矣 (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1)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1)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1)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2)臣乃敢上璧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4分)

(2)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4分)

13.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丹霞山特点。(4分)

答案:

10.D (间,“夹杂”之意)

11.A (A项,都是介词,凭着,凭借。B项,①连词,可译为“那么”,表示前后为假设关系;②连词,可译为“却”,表示转折关系。C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D项,①副词,“就”的意思;②副词,“才”之意)。

12.(1)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

身在哪里了。(“置”“不知”“何所”翻译准确各1分,“不知”译为“不知道”则扣1分,句意顺畅1分)

(2)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

是好文章。(“顿挫” “工”翻译准确各1分,“文章”译出比喻1分,句意通畅1分)

山势陡峭险峻、山路蜿蜒曲折,风景优美集中(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参考译文: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势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没有直的纹理,从一层皱纹到千万层,连续不断地围绕紧箍。 (我)猜想岭南离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说山峰的形状也好像都成了螺纹吗?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左面的窗户刚看见,刚离开,右面的窗户又来了;前面的船舷看见它,刚离开,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山追着客人,还是客人留恋山呢?没法弄清,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做阶梯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阶梯。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群山)夹杂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 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从大禹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遗漏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游丹霞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0: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游雁荡山记(节选)

徐霞客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连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侧窅然如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霞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劈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选自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甚肖: 非常好看

B. 危峰乱叠,如削如攒 危峰:山峰高耸

C. 峰中空,特立寺后 特立:孤高挺立

D. 鼻端孔可容指 容指:容纳手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

B. 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

C. 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

D. 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写游雁荡山之前赶路的情形。作者日程紧迫,步履匆匆,到达黄岩时,太阳已偏西,但作者还走了三十里路,足见其对雁荡山向往已久,游览心切。

B. 灵峰道上美不胜收。一道山梁从山顶斜插到地,像从天落下的飞虹;两道峭壁耸入天际,像两马并驾又像双笋并立;座座奇峰翅膀挨着翅膀,肩连着肩。

C. 灵岩寺被顶天立地的悬岩峭壁合围,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其中,屏霞嶂右边的龙鼻水是一大奇观:龙鼻孔里有水自动滴出,注入龙鼻下面的一个石盆。

D. 本文记叙作者初十一日和十二日游览雁荡山的所见所感,剪裁精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生动传神,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2)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

参考答案

4. 【答案】 A

【解析】甚肖:很像、很逼真。该项设置有一定的干扰性。“甚肖”解释为“非常好看”,似乎文从字顺,“我猜测它是老僧岩,但又不太好看”,句子很通顺,意思好像也很合理,容易误解为“俏”的通假字。其它三项可根据句子大意,结合语境将其推出。

5.【答案】 C

【解析】用抓“双音节词”的技巧应对,即抓住两个字组合的词语,这类词语不能断开。就本题而言,抓住“始见(才看见)”、“侧有(旁边有)”、“于后(在后面)”、“向为(一向被、一直被)”等词语即可,只要不将其割裂开来,此题必对无疑。,故可断定C项正确。

6.【答案】 B

【解析】“一道山梁……像从天落下的飞虹”不属于“灵峰道上”的美景。第一处要求翻译的句子是关键句,句中的“即灵峰道也(就是通往灵峰寺的路)”是破解此题的节点。由此节点可看出,前面的内容不是“灵峰道上”的美景,故而将B 项判为错项。解答此类试题,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对关键词的辨析。

7.(1)由右边的`山脚翻越谢公岭,渡过一条山涧,沿着山涧向西走,就是通往灵峰寺的路。

(2)南面,背后是屏霞嶂。嶂顶平整,紫色,高几百丈,它的宽度(和它的高度)相称。

【解析】关键词是:(1)麓(山脚)、逾(翻越)、循(沿着)、即灵峰道也(就是通往灵峰寺的道路)。(2)背(背后、背面等)、齐(平整)、阔(宽度)、阔也称之(它的宽度(和它的高度)相称))。

【参考译文】

从初九日那天告别天台山,初十日到达黄岩。(这时)太阳已偏西,我们出黄岩南门走了三十里之后,在八岙住宿。十一日,走二十里,登上盘山岭,遥望雁荡山的几座山峰,它们像美艳的芙蓉花那样插入云天,片片花瓣映入眼帘。又走了二十里,我们在大荆驿吃饭。从南面度过一条溪水,看见西峰上悬挂着一块圆石。跟随我的佣人们用手指着说那圆石像两个四方云游乞食的僧人,我却猜测它是老僧岩,但又不很像。又走了五里,过章家楼,这才看见老僧岩的真面目:身穿袈裟,秃顶,好像直立的样子,高约百尺。侧面有个小童,弯腰曲背藏在老僧的后面,一直被被老僧岩挡住了。从章家楼出发走二里,在半山腰有石梁洞。洞门向东,门口有一道山梁,从山顶斜插到地上,像一道飞虹从天落下。(我们)由山梁的侧面的空隙中一层一层地登上去,上面地势高而且宽敞明亮。坐了一会儿,下山,由右边的山脚翻越谢公岭,渡过一条山涧,沿着山涧向西走,就是通往灵峰寺的道路。刚一转过山腰,(就看到)两道峭壁高高耸立一直延伸到天际,高峰重重叠叠,像刀削一般又像人聚集在一起,像两马并驾又像双笋并立,像挺拔的灵芝草,像笔那样挺直,像头巾那样倾侧。山洞有洞口,像幕布因风卷起;水潭有靑美的石头,像纯净的靛青。双鸾峰和五老峰,翅膀挨着翅膀,肩连着肩。像这样走了一里多,抵达灵峰寺。

沿着灵峰寺的一侧登灵峰洞,山峰中间是空的,孤高地突出挺立在寺庙的后面。侧面有空隙可以进入,由洞隙踏过几十级石磴,直到洞顶,就出现一个幽深的像个又圆又宽敞的平台,平台中见有好多罗汉像。(我们)坐在那里玩直到天晚才返回灵峰寺。十二日,饭后,(我们)从灵峰寺右边的山脚去寻找碧霞洞。(然后)按原路返回,抵达谢公岭下。从南面越过响岩,走了五里,来到净名寺的路口。从路口进去找水帘谷,原来是两道山崖相夹,流水从崖顶飘下来形成的。出了山谷,走了五里,到灵岩寺,陡峭的山石从四面合围,顶天立地,沿曲折的山路进入(山石合围的地方),就像进入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灵岩寺居山崖中,南面,背后是屏霞嶂。嶂顶平整,紫色,高几百丈,它的宽度(和它的高度)相称。屏霞嶂的最南端,左边是展旗峰,右边是天柱峰。屏霞嶂的右胁(腋至肋骨尽处为胁),处在嶂右和天柱峰之间的地方,前面是龙鼻水。龙鼻的孔穴,从岩石的缝隙一直往上,像灵峰洞但要小些,鼻孔内的岩石色都是黄紫色,唯独石缝口有一缕石纹,是微红带黑,有明朗的光泽,很像鳞爪的形状。从顶部一直通到洞底,下垂的一端像龙鼻子,鼻孔可容纳人的手指,水从里面往下滴,注入下面的一个石盆。这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

【《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相关文章:

1.游龙井记阅读及答案

2.方苞《游雁荡记》原文及答案

3.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4.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5.《游西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6.《一知半解》阅读答案及原文

7.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海塘记阅读及答案

9.阅读及答案:《草记》

10.雨后游六桥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