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陆九龄阅读理解及答案
“iavjiav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宋史陆九龄阅读理解及答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宋史陆九龄阅读理解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宋史陆九龄阅读理解及答案
宋史陆九龄阅读理解及答案
①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
②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③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
④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释】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不肯苟.简涉猎( ) ⑵士而耻.此( )
⑶是固.男子之事也 ( ) ⑷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
1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 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②士而.耻此 整襟正卧而.卒
A.①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相同。
B.①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不同。
C.①中的“以”用法意义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相同。
D.①中的“以”用法意义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不相同。
19.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2分)
旧 有 义 社 以 备 寇 郡 从 众 请 以 九 龄 主之/门 人 多 不 悦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
⑵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
21.第④段体现了陆九龄怎样的教育理念。(3分)
答案:
17. (4分) ⑴苟且,随意⑵以……为耻辱⑶本来⑷放松,放纵
18.(2分)B)
19.旧 有 义 社 以 备 寇/郡 从 众请/以 九 龄 主 之/门 人 多 不 悦
20.⑴(陆九龄)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得分点:会,剽,省略句)
⑵人有难以用话语争辩的疑惑,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得分点:定语后置,适,固)
21.教育讲究方法,不强以为师;学习需要主动提问,同时讲求自悟,不固执己见。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陆九龄思考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地涉猎。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陆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陆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年岁不好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等到了兴国,兴国地临大江,这里的风俗节俭吝啬,很少有人知道学习的。陆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时时将衣服帽子穿戴整齐,好像要面对很多人一样,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职,家里的礼节像朝廷里一样严格。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的地方,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篇2:陆九龄阅读附答案
陆九龄阅读附答案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于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比闾之长 比:与……相当
C.如临大众,劝绥引翼 绥:安抚
D.不满岁,以继母忧去 忧:担心,忧虑
5.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B.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C.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D.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就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赶上湖南的茶寇剽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赠奉赐谥。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不说出自己的困惑,那他也不急于先为人师,而是尽量让对方自己体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
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于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5分)
(2)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5分)
参考答案:
4.D
5.C
6.B
7.(1)这个时期,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高兴,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
(2)年岁不好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陆九龄思考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地涉猎。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陆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陆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年岁不好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等到了兴国,兴国地临大江,这里的'风俗节俭吝啬,很少有人知道学习的。陆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时时将衣服帽子穿戴整齐,好像要面对很多人一样,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职,家里的礼节像朝廷里一样严格。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的地方,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篇3:陆九龄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陆九龄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耻:耻辱
C.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松
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遂:满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答案:
1.B(耻:以……为耻。)
2.D(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3.B(“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不合文意,第三段“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而郡县倚以为重”应理解为“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4.(1)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口舌:用语言。固:使坚定。少需:稍待。三个点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平:平正,准确。粹:精通。措:弃置,放弃。三个点各1分,句意通顺2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3、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做初中阅读理解时,先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4、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文言阅读翻译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四个步骤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语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1)切。将文言文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2)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3)誊。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文言翻译关注六个采分点:1)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2)关键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3)重要虚词。一般情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就是说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4)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
5)固定结构。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篇4:陆九龄语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陆九龄语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纵
C.服除,调全州教授 服:服从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措:放弃
答案:C 【解析】 服:服丧。
9.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 旧有义社以备寇 木欣欣以向荣
C. 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 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C 【解析】A 前者被 ,后者替; B前者用来,后者表修饰关系; C都译为如果,表假设; D前者为的人,后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就赶上湖南的茶寇剽掠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赐谥, 吕祖谦也给予了他很高评价。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其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没有什么和他交谈,那他也不急于阐说。
答案:B【解析】 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说的说法不合文意,因为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理解为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而改任兴国军。
篇5:宋史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宋史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少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入太学,有文声。召试馆职,累迁著作佐郎、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知吉州,创白鹭洲书院,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召为屯田郎官,未行,迁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创宗濂书院。
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一时,帝眷注尤厚。尝丐祠【注】、省母疾,不许。属弟万顷奉母归南康,旋以母病闻,万里不俟报驰归,至祁门得讣。而议者谓万里母死,秘不奔丧,反挟妾媵自随,于是侧目万里者,相与腾谤。万里无以自解,坐是闲废者十有二年。后陆德舆尝辨其非露背辜于帝前。
贾似道宣抚两浙,辟参谋官。及似道同知枢密院,为京湖宣抚大使,以万里带行宝章阁待制,为参谋官。似道入相,万里兼国子祭酒、侍读。度宗即位,召同知枢密院事,又兼权参知政事,迁参知政事。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入不能久在位。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为师相:至涕泣拜留之。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似道不知所为,下殿举笏谢万里曰:微公,似道几为千古罪人。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讲筵,每问经史疑义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对。时王夫人颇知书,帝语夫人以为笑。似道闻之,积惭怒,谋逐之。
明年,大元兵渡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戕,既而脱归。先是,万里闻裏樊失守,凿池芝山后囿,肩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闻警,执门人陈伟器手,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及饶州城破,军士执万顷,索金银不得,支解之。万里竟赴止水死。左右及子镐相继投沼中,积尸如叠。翼日,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事闻,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节)
【注】丐祠,请求做奉祠之类闲职。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一项是 ( )
A. 帝眷注尤厚 眷:恩宠
B. 后陆德舆尝辨其非辜于帝前 辜:辜负
C. 似道常恶其轻发 发:发言
D. 扁其亭曰 扁:同匾,题写匾额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江万里性峭直的一组是 ( )
①万里无以自解. ②陛下不可拜 ③万里常从旁代对
④论议采倾动一时 ⑤呼为师相
A.①④ B.①③ C. ①② D.③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江万里做地方官时,曾亲手创办两所书院。后来贾似道入朝为相,江万里升任国子监祭酒和侍读。
B. 江万里曾被小人诬陷而免官,闲居了十二年,后来由于陆德舆向皇上求情,才得以重新受到重用。
C. 江万里虽然是贾似道提拔任用的官员,却并未阿附贾似道,因此深为贾似道所忌恨。
D.江万里在后园开凿池子命名止水,是为自己最后的选择作准备,表示命止于水之意。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狀,既而脱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B(辜:罪)
9.C(①是受人冤枉不好辩解;②让皇帝不要向贾似道跪拜,符合题意要求;③贾似道回答不出来,他代替回答,置贾似道于尴尬之中;④说他善言辞,不合题意;⑤叙述主体是皇帝)
10.B(并非是陆德舆向皇帝求情,江万里才得以重新受到重用)
11.(1)江万里躬身扶起皇帝说:自古以来没有这种郡主跪拜臣子的礼节,陛下您不能下拜,贾似道也不要再说离开的话。
(2)江万里藏在乡野草丛中,被巡游的骑兵抓到,他大骂元兵,想自杀,不久逃脱回来。
篇6:宋史卷三一九阅读理解答案
宋史卷三一九阅读理解答案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巩属民为保伍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来食息官舍 请息交以绝游
C.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D.巩负才名 绝云气,负青天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援笔而成 襟三江而带五湖
B.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农人告余以春及
C.使几察其出入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吝于改过耳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6.下列句子中,与“巩饮食冠裳之”中“裳”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眄庭柯以怡颜
D.臣具以表闻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①②③ D.③⑤⑥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②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阅读答案:
4.C
5.B
6.B
7.A
8.①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翻译: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看病(治病)。
(“资”1分,“视诊”1分,大意1分 )
②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翻译: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人)能超过他。(或:很少有人能超过他的。)
(“工”1分,“过”1分,大意1分 )
篇7:《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理解及答案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理解及答案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遂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素刚正,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
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干王都。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上交不得志,乃南游洛阳,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六军诸卫推官。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历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从荣及祸,僚属皆坐斥。上交由是知名。
晋初,废翰林学士,以上交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随给优牒,庶绝欺罔,以存激劝。’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诏从之。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
周广顺初,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上交申明条制,颇为精密,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转户部侍郎。明年再知举,谤议纷然。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太重,会峻贬乃止,但坐所取士李观、侯璨赋落韵事,改太子詹事。
显德初,迁宾客。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知贡举,放鬻市家子李观及第,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世宗怒,乃免其官。
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尤好吟咏,有集二十卷,张昭为序。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毁訾上交 毁:诋毁 B.僚属皆坐斥 坐:受牵连
C.明年再知举 知:掌管,主持 D.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适:去,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避汉祖讳,遂以字称庶绝欺罔,以存激劝
B. 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 王忍为此
C. 乃南游洛阳乃免其官
D. 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 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B.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C.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D.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上交是涿州范阳人。本名是远,他风度仪表俊美,善于谈论写文章,为人刚正但又很自负。
B.后唐时,赵上交曾经到洛阳投奔秦王,但秦王听不进他的谏言而听信门下小人的谗言,把他逐出幕府。
C.后周广顺初年,赵上交担任礼部侍郎,负责朝廷科举考试,他订明了有关条例,使科举能公正进行。
D.赵上交担任吏部侍郎时,由于年老体衰而经常告假不上朝,加上又被同僚陶穀诬陷,因此被世宗免了官。
9.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3分)
②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赵上交 “刚正”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3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D.“适”在此与“优游”意思相近,“满足、快乐”的意思。
6.(3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C. 连词,于是,就(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介词,表被动/动词,做;D .助词,的 /指示代词,这,这类)
7.(3分)【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及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A.
8.(3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C.( A.“善于写文章”“为人很自负”不符合文意;B.“听信门下小人的谗言,把他逐出幕府” 不符合文意;D.“由于年老体衰而经常告假不上朝”不符合文意,是否“诬陷”原文也未确定。)
9.(10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参考答案:(1)①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3分,“尊崇” 1分,“令”1分,句意1分)
②请求今后只要能够昭雪冤案救活人命的,不限朝中还是地方官员,都给予表彰奖赏。(4分;“雪活” 1分,“中外”1分,句意2分)
(2)①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
②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
③弹举无所阿避。(写对一个2分, 写对两个3分)
参考译文: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为了避汉祖的名讳,就只称表字。赵上交身高七尺,肤色黑,风度仪表俊美,善长言谈论事,一向刚正,仗着有才华而任性使气,被乡里人所推重。
后唐同光年间,赵上交曾经去中山拜谒王都。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门下,妒忌上交,诋毁辱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了。上交不得志,就南游洛阳,当时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任命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任六军诸卫推官。从荣向来性情豪迈,不守礼法,喜欢亲近小人。上交从容进言说:“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秦王您忍心这样做,难道不知道恭世子、戾太子的事吗?”从荣恼怒,逐他出府。上交后来又做过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从荣遭遇灾祸,他的幕僚下属也都获罪(受牵连)被贬。上交也因此出名。
后晋初年,朝廷废除翰林学士,任命上交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曾上书说:“我见到长兴年间的诏书:‘州县官员在任时审理案件,能昭雪人命的,不限任职时间长短参加选拔,随时发给优待文书,可以杜绝欺瞒,以起到激励作用。’诏书止说州县官员,未提到内外职司官员。恳请今后只要能够昭雪冤案救活人命的,不限朝中还是地方官员,都给予表彰奖赏。”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即又升为户部侍郎,担任御史中丞,平时弹劾或荐官员从无讨好或回避。
后周广顺初年,担任礼部侍郎。碰上将开科考贡士,上交订立申明条例制度,十分精密,提拔扈载为甲科,并录取梁周翰、董淳等人,当时被称赞是得士。转任户部侍郎。第二年再主持科举考试,诽谤议论不断。当时枢密使王峻执政,经常推荐童生,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怒,上奏说上交选士失实,贬为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处分太重,碰上王峻被贬才中止,但因为所取士李观、侯璨写的赋不押韵一事,改授太子詹事。
显德初年,转任太子宾客。第二年,任吏部侍郎,常请假不上朝,时时外出到别墅游玩。世宗因而问陶穀说:“上交是不是衰老了呢?” 陶穀回答说:“上交昔日主持贡举,出卖功名放富家子弟李观考中,接受他所献的名园,种植了许多花卉,优游自了。”世宗恼怒,就罢免了他的官职。
宋朝初年,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上交所担任的官职都以干练闻名,当时人们称赞他有宰相之才。上交特别喜欢作诗,,有诗文集二十卷,张昭作序。
篇8:《宋史卢秉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宋史卢秉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秉,字仲甫,未冠,有隽誉。尝谒蒋堂,坐池亭,堂曰:“亭沼粗适,恨林木未就尔。”秉曰:“亭沼如爵位,时来或有之;林木非培植根株弗成,大似士大夫立名节也。”堂赏味其言,曰:“吾子必为佳器。”
中进士甲科,调吉州推官,浮湛州县二十年,人无知者。王安石得其壁间诗,识其静退,方置条例司,预选中。奉使淮、浙治盐法,究索利病,出本钱业煮盐之民,戒不得私鬻,还奏,奏为定制。
进制置发运副使。东南饥,诏损上供米价以籴。秉言:“价虽贱,贫者终艰得钱,请但偿籴本,而以其余振赡。”是岁上计,神宗问曰:“闻滁、和民捕蝗充食,有诸?”对曰:“有之,民饥甚,殍死相枕籍。”帝恻然曰:“前此独赵抃为朕言之耳。”先是,发运使多献羡[注]以希恩宠,秉言:“职在董督六路财赋,以时上之,安得羡。”
知谓州。五路大出西讨,唯泾原有功,进宝文阁待制。夏境胡卢川距塞二百里,恃险远不设备,秉遣将姚麟、彭孙袭击之。俘斩万计。迁龙图阁直学士。夏酋仁多嵬丁举国入寇,犯熙河定西城,秉治兵瓦亭,分两将驻静边砦,指夏人来路曰:“吾迟明坐待捷报矣。”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秉曰:“幕府上功患不实,吾敢以疑似成欺乎?”他日物色之,嵬丁果死,诏褒赐服马、金币,且使上所获器甲。
秉守边久,表父革年老,乞归。移知湖州,行三驿,复诏还渭,慰藉优渥。革闻,亦以义止其议。已而革疾亟。乃得归。元祐中,知荆南。卒。
(选自《宋史?卢秉传》,有删改)
【注】羡:结余的钱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
B.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
C.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
D.及明果至/见宋师/惊曰/天降也/纵击之/皆奔溃/或言嵬丁已死/有识其衣服者/诸将请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文中指古代的人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男的称“弱冠”,女的称“及笄”。
B.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皇帝自称还有“寡人”“孤”等。
C.上计,文中指地方官员在年终将户口、赋税、狱讼等编造计簿,呈送国君考核。
D.夏,文中指西夏。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秉有口才。他很小就有声誉,曾去拜见蒋堂,与蒋堂对话时,用恰当的比喻打动了蒋堂,蒋堂认为卢秉日后必成有用之人。
B.卢秉有爱心。东南闹饥荒,朝廷喊价供粮,卢秉对此表示赞同;皇帝询问卢秉有关百姓吃蝗虫的情况,卢秉如实回答,使皇帝动容。
C.卢秉有见识,他袭击西夏防备薄弱之地胡卢川,大获全胜;西夏人大举入侵,他积极迎战,并断言将获胜利,后果如其言。
D.卢秉有孝心。他在边境很长时间,因父亲年迈请求调回内地,但在路上又被朝廷召回,他父亲知道后表示理解,直到他父亲病重才回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究索利病,出本钱业煮盐之民,戒不得私鬻,还奏,奏为定制。(5分)
(2)职在董督六路财赋,以时上之,安得羡。(5分)
10.D
11.A
12.B
13.(1)探讨利弊,出本钱给卖盐的百姓建立家业,告诫他们不能私卖,上奏成为固定的制度。
(2)我的职责是监督六路的钱财赋税,按时上缴,哪里有结余的钱财。
篇9:节选《宋史列传第九十》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节选《宋史列传第九十》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听凭。 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审问。
C.自淮趣高邮 趣:通向。 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赋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
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参考答案:
1.A(听:治理。)
2.D(①是说孙长卿因外祖朱巽的关系任该职,不能表明其长于政事;⑥是说孙长卿性洁廉)
3.C(非是孙长卿拒绝执行开放茶禁,而是朝廷不听孙长卿的建议)
4.(1)(仁宗)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 译出大意给2分;嘉(称赞,欣赏)、敏(敏捷,机敏)、辞以母疾(介宾短语后置结构)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水,不久又断水了。
译出大意给2分;患(以为患或苦于)、汲(打水,取水)、未几(不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因为外祖父朱巽的缘故,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年间,朱巽驻守雍州,让孙长卿随同运取佛像入见皇帝。(这时)宋仁宗正代(真宗)治理天下事务,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皇帝下诏升迁孙长卿掌管楚州粮料院。州中仓库积存大米五十万(石),有的年久腐烂已不能食用,主管官吏都怕犯法,没人敢轻易出仓粮食。孙长卿斟酌粮食的新旧,将好米筛选留下,又将陈米用清水淘去泥污,那些官吏才得以免于被治罪。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了房屋,还未能修葺,你们怎么有想叛变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审问出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孙长卿担任和州知州。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察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他的家产情况,他回答说:是上等。又问:家中几个人?回答说:只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审问这个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孙长卿历任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一年漕运到京的米达八百万(石),有人质疑运的米太多,孙长卿答道:我不是想要有盈余,而是用来预防荒年。议论的人认为楚水多风浪,请求开通盱眙河,从淮河通到高邮。孙长卿说:地势有山为阻曲折回绕,工役大难于成功。事情交付都水官,调动民工几百万,终于不能完成,就作罢了。当时又要开放茶叶买卖而收其赋税,召孙长卿商议,孙长卿说:本来祖宗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充作西北二边境购买军粮之用,而且不出京城的钱,公家私人都认为便利。现在实行的措施,不足补助边境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而国家的财用被损耗了。于是逐条陈奏不便的理由十五件事,朝廷不听。
孙长卿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过了一年,任庆州知州。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断水了。孙长卿开凿了一百口井,都找到了泉水。泥阳有罗川、马岭等地,山上构筑有危险的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唐朝时故道,开辟为通途。改任定州知州。
熙宁元年,河北发生大地震,城墙和粮仓都倒塌了,孙长卿尽力修缮补筑。宋神宗知道他的才能,转任他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孙长卿没有文学才能,但擅长政事,是能干的官员。孙长卿性情廉洁,从不取别人一毫财利。孙长卿任定州知州时应得园林之利八十万,他悉数归公。孙长卿死后,皇帝下诏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归葬原籍。
【宋史陆九龄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2.《宋史》阅读答案
10.宜都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