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的家庭教育公式
“eleven77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四个的家庭教育公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四个的家庭教育公式,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最家庭教育公式方法
公式一:表扬孩子的通用公式
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
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
(1)陈述事实。
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3)表达感受。
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
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
(4)表达期望。
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
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要求。
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
(5)身体接触。
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
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
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
公式二:批评孩子的通用公式
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
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
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
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公式三:感觉>行为>说教>打骂
感觉、行为、说教、打骂这四种不同的方法种,感觉胜于行为;行为胜于说教;说教胜于打骂。
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综合传递的感觉是直接被孩子接收到的。
这正是孔夫子说的“身教胜于言教”!很多家长说:“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
”这在孩子的人格教育上是正确的。
但在做事上,不全然是这样的。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个优秀的家长,你可以什么时候也不做,你仍然可以把孩子激励起来。
这是对孩子行为的教育。
你对孩子的爱、关怀、信任、期望……你的目光所综合传递的感觉直接就被孩子所感觉到,这是直通车。
感觉要经过孩子的大脑,行为要经过孩子选择,孩子觉得这个行为好,所以他模仿,他选择,然后进入了他的生命里。
说教要经过他的大脑,他的价值判断,有没有道理,“没道理,你们成年人就这么说!你这么说,这是你的事!”他可能把你的说教全过滤掉了!而感觉是直达孩子的灵魂深处。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我们平时没做对事情,又希望孩子力争上游,发奋图强,那是没有可能性的。
公式四:好父母+好家教=好孩子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1)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2)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3)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
面对应试教育的现实,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4)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要,但是在教育子女时,家长们常有一些视而不见的误区。
家长最容易忽视的教育误区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上不可谓不下功夫,努力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良方”“秘籍”。
篇2:中小学生4个家庭教育公式
中小学生4个家庭教育公式
公式一:表扬孩子的通用公式
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
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
1、陈述事实。
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3、表达感受。
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
4、表达期望。
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要求。
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
5、身体接触。
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
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
公式二:批评孩子的通用公式
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
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公式三:感觉>行为>说教>打骂
感觉、行为、说教、打骂这四种不同的方法种,感觉胜于行为;行为胜于说教;说教胜于打骂。
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综合传递的感觉是直接被孩子接收到的。
这正是孔夫子说的“身教胜于言教”!很多家长说:“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这在孩子的人格教育上是正确的。
但在做事上,不全然是这样的。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个优秀的家长,你可以什么时候也不做,你仍然可以把孩子激励起来。这是对孩子行为的教育。
你对孩子的爱、关怀、信任、期望……你的目光所综合传递的感觉直接就被孩子所感觉到,这是直通车。感觉要经过孩子的大脑,行为要经过孩子选择,孩子觉得这个行为好,所以他模仿,他选择,然后进入了他的生命里。
说教要经过他的大脑,他的价值判断,有没有道理,“没道理,你们成年人就这么说!你这么说,这是你的事!”他可能把你的说教全过滤掉了!而感觉是直达孩子的灵魂深处。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我们平时没做对事情,又希望孩子力争上游,发奋图强,那是没有可能性的。
公式四:好父母+好家教=好孩子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1、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2、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3、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
面对应试教育的现实,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4、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篇3:求浮力的四个公式
运算浮力的方法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F向上=P向上,S=ρ液gh1S,F向下=P向下,S=ρ液gh2S)
2、称重法:F浮=G-F(G:物体本身的重力;F: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注意:G排:指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m排:指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指物体排开的液体密度;V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4、平稳法: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F浮=G。
浮力运算公式
1、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根据浮力的定义得出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进一步还可以得出:F浮=G排=m排g=ρ液gV排;
使用下标时,F浮=G物=m物g=ρ物gV排=ρ物gV物=ρ液gh下S-ρ液gh上S。
2、露排比公式
假设是物体漂浮(这是重要前提),则:ρ物∶ρ液=V排∶V物。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变式:(ρ液-ρ物)∶ρ液=V露∶V物ρ物∶(ρ液-ρ物)=V排∶V露,证明如下:
∵物体漂浮,∴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3、其他公式
示重差法(称重法):F浮=G-F拉(空气中物体的`重力减去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重力)。
公式法(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γV排)。
漂浮、悬浮法:F浮=G物(其实就是给物体做受力分析,当物体静止时,保持平稳状态,即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上下压力差,也就是从浮力的定义出发,给物体做受力分析,物体在水中收到水上面和下面的压强,相减即为浮力大小)。
贴地法
当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即物体下部没有液体。此时物体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即F浮=0,例:正方体,圆柱体等底面平坦,接触容器底是下部没液体浮力为0,其余例如球类,不能完全紧密接触时浮力不为0。
篇4:家庭教育离不开的教育公式
家庭教育离不开的教育公式
表扬孩子的通用公式
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
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
1、陈述事实
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3、表达感受
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家长为孩子高兴,表明良好的行为和成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替孩子高兴,家长是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而家长自己高兴,传达了一个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就高兴,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不高兴。家长无形之中把自己牵扯进去了,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当事人,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表达期望
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要求。要知道,一旦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认为家长对自己目前的成绩还是不满意,由此产生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的压力感,这就使得表扬的作用大打折扣。我们在这里一定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绝对不能让孩子感到他是为家长学习或为家长做事。家长只是为孩子高兴,他学习不好,家长也没有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够轻装上阵。
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
5、身体接触
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
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人是一种奇妙的动物,身体的接触会比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很多家长,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与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冷淡,很少与孩子有身体接触。甚至,连温柔体贴的话都不说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苛责埋怨与批评。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孩子的动力已经丧失殆尽。
所以,家长们要记住,要想让孩子改变,那么家长必须先改变。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先突破自我的局限,做出相应的动作,我们才能指望孩子有优秀的表现。
批评孩子的通用公式
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并且将他们的优点尽量放大。而对孩子的不足保持宽容和接纳,你的孩子会过得快乐一些。
篇5:美国家庭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美国家庭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1、感觉胜于思考
让孩子聒噪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旧的育儿理念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习惯性训练,这种方式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一代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焦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思考: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这就好象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团队如何一起运作。
2、婴儿不只是会哭闹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从一出生开始,婴儿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反应的协助,例如:摇摇他、拍拍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可能形成感情互动,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
思考:
从宝宝一出生开始,你就要将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发他的想象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抚的声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
3、爱的环路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如此完成了一个爱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
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和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
当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寻求外来的刺激,于是你回应你的宝宝,发出好玩的声音,逗他开心。专家认为这种进入孩子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回应的能力,是母亲的天性本能。
思考:
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
4、帮孩子化解羞耻感
一位母亲,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绵。
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
最新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
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思考:
羞耻感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从兴奋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与感情部位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
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得,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
篇6: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四个关键问题
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目标。
每个家庭都必须认真思考,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更确切地说,在世俗功利的成功目标和健康快乐的人生之间,到底选择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点就是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生命初期用正确的教育帮助孩子打好发展的基础,把孩子情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培养好,孩子的成功就有了保障。如果只是一心追求表面的成绩,忽视了情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三项核心品质的发展,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是定位。
怎么看这个孩子,把孩子当成什么?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孩子是我生养的,孩子必须要按我的指示去成长,现在这种思维行不通了。人在社会上生存靠的是优势而非劣势,每个孩子都是自我发展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潜能,关键是在未成年阶段如何帮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优势。家庭教育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独立的、独特的、能动的.、有潜能的,家长要放弃主导、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要跟教练一样,把孩子当作主体,自己当作辅助的角色,让孩子通过主导自己去获得体验,从而得到正确的经验。
三是态度。
心理学认为,如果家长或看护人的情绪不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反复无常,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就会本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观察家长或看护人的态度,来讨好看护人,减轻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会努力隐藏自己内心的意愿,而下意识的回避或讨好跟他有关系的人。这些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总是不自觉地看别人的脸色,揣摩别人的心思,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放弃自我,如果父母之间的冲突是暴力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也会表现出情绪失控,出现攻击行为。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同别人相处,情商不高,他们会敏感、胆小、不信任别人,做任何事情都难以坚持。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态度影响很深远,接纳与赞赏才是帮助孩子提高情商能力的法宝。对孩子的言行你可以不赞赏,但要理解和接纳他。如果你不理解不接纳,就失去了让孩子解决问题的成长基础。
四是方法。
教育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学会遵循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根据发展规律去用正确方法引导和激发孩子。二是孩子的成长必然伴随着错误,我们一定要知道错误是必然发生的。为避免重复出现错误,善用正确的沟通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应该知道,说教、训斥未必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对于孩子而言,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家长要善于通过正向鼓励,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因此,帮助孩子提高成长的动力,要做到批评有方,赏识有度。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就是他的全部,其精神内核的成长完全取决于家庭的教育环境,而这种教育环境跟家长的学历一点关系没有,只跟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关系、方式、方法有关系。
这里我再次强调,教育好孩子,还是那句我常说的一句话:孩子不断在长大,家长不断要改变!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四个的家庭教育公式】相关文章:
2.求浮力的四个公式
3.初中化学公式
4.家庭教育格言
5.家庭教育读后感
6.家庭教育箴言
7.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8.家庭教育心得
9.家庭教育听后感
10.家庭教育叙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