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兔子不吃面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摘要:《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鲜有的一首兼有清旷与婉约之风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蝶恋花・春景》的创作过程及解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首词的图形和背景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具体表现为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图形背景的交替凸显,揭示了人生虽有坎坷与磨难,仍应保持乐观向上和旷达心态这一鲜明的主题。
关键词:认知诗学 图形背景 主题
一、引言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上片写暮春自然之景,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结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惆怅。这首词兼有清旷与婉约之风,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形”是指认知或感知中较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相对于图形来说,是图形的环境,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是认知或感知中的参照点。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场上凸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例如,“一只雄鹰飞过天空”,雄鹰是图形,天空是背景,反之则不成立。图形背景的选择和分离不是任意的,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图形一般指具有完型特征的、小的、易动的或运动的物体,即更容易被感知的物体,而背景则通常不具有完形特征且体积较大、边界区分不明显、细节模糊的物体,即不易被感知的物体。总之,图形相对于背景显得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图形更容易被鉴别和记住,更容易被与释义、感觉和审美等认知活动挂钩。{1}
二、《蝶恋花・春景》中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对主题的升华
(一)《蝶恋花・春景》中的情与景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词中同样也少不了情与景。古人吟诗颂词,写景以抒情,讲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达到抒情以言志的目的。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这首词,在上片写了“春末”“夏初”两种景,抒发了“惜春”“喜夏”两种情。春末夏初之景一并写之,惜春喜夏之情兼而抒之。下片叙事,由事生情,由情及理。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首词的用意是借景抒情,并有效地使用图形、背景这一主线,展现词中人的感情变化。
(二)《蝶恋花・春景》中的图形背景互换 在文学作品中,与图形、背景形成鲜明对应关系的就是前景化(foregrounding)。前景化通过凸显或加强文本的某些方面,达到澄清文本线索,理清文本脉络的作用。{2}“蝶恋花”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蝶恋花”虽涉及部分山水,但主要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相对于“蝶恋花”文本类型,“蝶恋花・春景”这五个字是“超前景图形”,而整首词则是背景。苏轼写暮春初夏之景,结合词人自己的官场经历(作为宏观背景),凸显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1.惜春喜夏之情兼而抒之 图形与背景的区别,与语言中“时间事件”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抽象出一个基本的认知原则,即以较长的、在时间上可包容的事件作为背景;以较短的、在时间上被包容的事件作为图形。{3}
这首词的开篇便点出“花褪”“残红”和“青杏小”这三个意象,词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的画卷,既写衰亡,也写新生,因“青杏”体积小,发生在“花褪残红”之后,时间较短,凸显成图形。而残红褪尽的暮春则转为背景,在这百花衰败的凄凉时节中,看到了一点新绿,新生的喜悦油然而生。苏轼在开篇以“青杏小”这一图形,反映伤春之情(背景),通过图形创设意象,从而定下了上片词的感情基调,即词人虽然仕途经历坎坷(正如这残红褪尽的暮春时节),但并不因此而情绪低落,反而产生一种新生的'喜悦、一种超脱旷达的心境。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字,赋予了燕子以动感,使词人紧接着把视线转向更加广阔的空间,燕子翩翩飞舞,绿水把人家环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4}因燕子的动感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又因其体积较小,凸显为图形,在蓝色的天空这一大背景下,自由翱翔,传达出一种自由超脱之感。一个“绕”字写出了绿水的流动感,清澈的河流环绕着村落中的人家,虽然绿水是动态的,但“人家”却因绿水环绕,而吸引人的注意力,成为焦点,被视为图形。虽有前句显现出的点滴伤春之情,但燕子飞翔时的欢快与自得、绿水环绕人家的宁静与平和,优美的意境、活泼的乡村气息,却将词人此时此刻的祥和与超脱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枝上柳绵吹又少”,其中的两个意象“枝上”和“柳绵”,因一个动词“吹”,将原来一幅静态的画卷赋予了动感,而那越来越少的“柳绵”在柳枝这一背景下,吸引人的注意力,凸显为图形。随着春意淡去,柳枝上的柳绵越来越少,一个“又”字,说明此景已不是第一次,不免引起人的伤感,而飘飞的柳絮又能撩拨人的忧愁,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然而下句,在“天涯”这一广阔的空间内,“芳草”何处不在,又联想到前几句所描写的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让人一扫起句的悲凉。苏轼又联想到自己的仕途,虽然坎坷,但谁能说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苏轼的独到之处在于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
上片词中,词人通过“燕子”等图形与“绿水”等背景的互换,由远处百花凋零到近处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变化,勾勒出一幅有春末美质凋残、人情哀伤,亦有初夏陈迹消退、新景复生的美丽画卷,从而逗起人心绪朗畅、神情愉晚,带给人美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2.心伤与无奈之情 下片词中首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围墙里面,指的就是绿水环绕的那个“人家”{5}),因一墙之隔,将空间分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对立的场景。墙里面的空间成为背景,而“秋千”这个古时农家少女娱乐的工具,在农家小院中吸引人的眼球,则凸显为图形;墙外的空间又成为另一背景,“道”因其体积较小、绵绵延长凸显为图形。“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在两个因一墙之隔的空间中,着重描写了两个图形,“行人”和“佳人笑”。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难能可贵。 下阕最后一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意思是: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不知是否是墙外行人的喧闹打扰了少女的雅兴。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图形背景理论认为先出现的事物为背景,后出现的事物为图形,行人的“多情”作为背景,更加凸显了少女的“无情”,一个“恼”字,更是写尽了行人的心伤与无奈。
下片词中,词人对图形的选择对象做了巧妙地处理,由具体的事物转换到抽象的“情”,由事生情,将一首原是写景的词,引向了情理的高度,抒发了行人对佳人爱慕而不得的心伤与无奈之情。
(三)图形背景互换对其主题的升华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残红、青杏、燕子、柳絮的图形背景互换,寄寓了苏轼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有坦途亦有曲折,有斗志昂扬之时,亦有意志消沉之时,它们是相伴而生。虽经历“多情却被无情恼”,但亦要铭记“天涯何处无芳草”。
三、结语
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蝶恋花・春景》进行认知诗学解读,发现这首词的图形和背景是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词人通过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中的事物进行筛选和对比、转换注意焦点并且通过精心挑选和组织语言来勾勒诗中出现的画面(意境),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词语言对大脑中原有的意象进行激活,使图形和背景在心中不断形成和变化。图形背景理论有力地阐释了这首词创作和解读过程中涉及的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实用价值。
{1}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8.
{2} 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4.
{3} 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上海:外国语,(7):31―37.
{4} 余群.伤春之际也悲秋――苏轼《蝶恋花(春景)》赏析[J].语文学刊,(1):120―122.
{5} 张桂萍.欲说还休的羁旅愁思――苏轼《蝶恋花》词赏析[J].名作欣赏,(2):54―56.
篇2:《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蝶恋花·春景》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叹。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摘 要:《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鲜有的一首兼有清旷与婉约之风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蝶恋花・春景》的创作过程及解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首词的图形和背景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具体表现为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图形背景的交替凸显,揭示了人生虽有坎坷与磨难,仍应保持乐观向上和旷达心态这一鲜明的主题。
关键词:认知诗学 图形背景 主题
一、引言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上片写暮春自然之景,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结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惆怅。这首词兼有清旷与婉约之风,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形”是指认知或感知中较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相对于图形来说,是图形的环境,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是认知或感知中的参照点。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场上凸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例如,“一只雄鹰飞过天空”,雄鹰是图形,天空是背景,反之则不成立。图形背景的选择和分离不是任意的,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图形一般指具有完型特征的、小的、易动的或运动的物体,即更容易被感知的物体,而背景则通常不具有完形特征且体积较大、边界区分不明显、细节模糊的物体,即不易被感知的物体。总之,图形相对于背景显得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图形更容易被鉴别和记住,更容易被与释义、感觉和审美等认知活动挂钩。{1}
二、《蝶恋花・春景》中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对主题的升华
(一)《蝶恋花・春景》中的情与景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词中同样也少不了情与景。古人吟诗颂词,写景以抒情,讲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达到抒情以言志的目的。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这首词,在上片写了“春末”“夏初”两种景,抒发了“惜春”“喜夏”两种情。春末夏初之景一并写之,惜春喜夏之情兼而抒之。下片叙事,由事生情,由情及理。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首词的用意是借景抒情,并有效地使用图形、背景这一主线,展现词中人的感情变化。
(二)《蝶恋花・春景》中的图形背景互换 在文学作品中,与图形、背景形成鲜明对应关系的就是前景化(foregrounding)。前景化通过凸显或加强文本的某些方面,达到澄清文本线索,理清文本脉络的作用。{2}“蝶恋花”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蝶恋花”虽涉及部分山水,但主要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相对于“蝶恋花”文本类型,“蝶恋花・春景”这五个字是“超前景图形”,而整首词则是背景。苏轼写暮春初夏之景,结合词人自己的官场经历(作为宏观背景),凸显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1.惜春喜夏之情兼而抒之 图形与背景的区别,与语言中“时间事件”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抽象出一个基本的认知原则,即以较长的、在时间上可包容的事件作为背景;以较短的、在时间上被包容的事件作为图形。{3}
这首词的开篇便点出“花褪”“残红”和“青杏小”这三个意象,词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的画卷,既写衰亡,也写新生,因“青杏”体积小,发生在“花褪残红”之后,时间较短,凸显成图形。而残红褪尽的暮春则转为背景,在这百花衰败的凄凉时节中,看到了一点新绿,新生的喜悦油然而生。苏轼在开篇以“青杏小”这一图形,反映伤春之情(背景),通过图形创设意象,从而定下了上片词的感情基调,即词人虽然仕途经历坎坷(正如这残红褪尽的暮春时节),但并不因此而情绪低落,反而产生一种新生的喜悦、一种超脱旷达的心境。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字,赋予了燕子以动感,使词人紧接着把视线转向更加广阔的空间,燕子翩翩飞舞,绿水把人家环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4}因燕子的动感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又因其体积较小,凸显为图形,在蓝色的天空这一大背景下,自由翱翔,传达出一种自由超脱之感。一个“绕”字写出了绿水的流动感,清澈的河流环绕着村落中的人家,虽然绿水是动态的,但“人家”却因绿水环绕,而吸引人的注意力,成为焦点,被视为图形。虽有前句显现出的点滴伤春之情,但燕子飞翔时的欢快与自得、绿水环绕人家的宁静与平和,优美的意境、活泼的乡村气息,却将词人此时此刻的祥和与超脱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枝上柳绵吹又少”,其中的两个意象“枝上”和“柳绵”,因一个动词“吹”,将原来一幅静态的画卷赋予了动感,而那越来越少的“柳绵”在柳枝这一背景下,吸引人的注意力,凸显为图形。随着春意淡去,柳枝上的柳绵越来越少,一个“又”字,说明此景已不是第一次,不免引起人的伤感,而飘飞的柳絮又能撩拨人的忧愁,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然而下句,在“天涯”这一广阔的空间内,“芳草”何处不在,又联想到前几句所描写的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让人一扫起句的悲凉。苏轼又联想到自己的仕途,虽然坎坷,但谁能说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苏轼的独到之处在于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
上片词中,词人通过“燕子”等图形与“绿水”等背景的互换,由远处百花凋零到近处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变化,勾勒出一幅有春末美质凋残、人情哀伤,亦有初夏陈迹消退、新景复生的美丽画卷,从而逗起人心绪朗畅、神情愉晚,带给人美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2.心伤与无奈之情 下片词中首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围墙里面,指的就是绿水环绕的那个“人家”{5}),因一墙之隔,将空间分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对立的场景。墙里面的空间成为背景,而“秋千”这个古时农家少女娱乐的工具,在农家小院中吸引人的眼球,则凸显为图形;墙外的空间又成为另一背景,“道”因其体积较小、绵绵延长凸显为图形。“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在两个因一墙之隔的空间中,着重描写了两个图形,“行人”和“佳人笑”。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难能可贵。 下阕最后一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意思是: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不知是否是墙外行人的喧闹打扰了少女的雅兴。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图形背景理论认为先出现的事物为背景,后出现的事物为图形,行人的“多情”作为背景,更加凸显了少女的“无情”,一个“恼”字,更是写尽了行人的心伤与无奈。
下片词中,词人对图形的选择对象做了巧妙地处理,由具体的事物转换到抽象的“情”,由事生情,将一首原是写景的词,引向了情理的高度,抒发了行人对佳人爱慕而不得的心伤与无奈之情。
(三)图形背景互换对其主题的升华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残红、青杏、燕子、柳絮的图形背景互换,寄寓了苏轼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有坦途亦有曲折,有斗志昂扬之时,亦有意志消沉之时,它们是相伴而生。虽经历“多情却被无情恼”,但亦要铭记“天涯何处无芳草”。
三、结语
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蝶恋花・春景》进行认知诗学解读,发现这首词的图形和背景是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词人通过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中的事物进行筛选和对比、转换注意焦点并且通过精心挑选和组织语言来勾勒诗中出现的画面(意境),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词语言对大脑中原有的意象进行激活,使图形和背景在心中不断形成和变化。图形背景理论有力地阐释了这首词创作和解读过程中涉及的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实用价值。
{1}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98.
{2} 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 14.
{3} 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上海:外国语,2008(7):31―37.
{4} 余群.伤春之际也悲秋――苏轼《蝶恋花(春景)》赏析[J].语文学刊,2007(1):120―122.
{5} 张桂萍.欲说还休的羁旅愁思――苏轼《蝶恋花》词赏析[J].名作欣赏,2006(2):54―56.
篇3:苏轼《蝶恋花.春景》
【宋代】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篇4:蝶恋花·春景全文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篇5:蝶恋花·春景 苏轼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③“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④“绕”,元本注“一作晓。”
⑤“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翻译: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创作背景:
由于这首词没有编写时间,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
篇6:苏轼蝶恋花春景赏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相关文章:
1.蝶恋花春景苏轼
5.苏轼蝶恋花
6.苏轼 蝶恋花
8.蝶恋花宋苏轼
9.苏轼蝶恋花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