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2023-11-17 08:54: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azekej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希望能帮助大家!

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1、古诗两首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方法

设计 1、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古诗,让学生打开心窗,放飞想象,受到美的熏陶。

2、朗读感悟法:通过教师的范读以及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理解古诗的内容。

前置性学习设计 1、熟读并尝试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画出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

4、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导入。

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

1、抽读古诗

2、提出问题

三、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1、熟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2、指导朗读。

四、对比读,深化美。

1、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2、理解诗意。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难点: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生字全解】

识字:徽、螺、谐。

写字:绵、亭、潭、螺、谐。

重点指导:亭:下面不要写成:子

【辨多音字】

mó (打磨)

磨   mò (石磨)

【词语全解】

闲:悠闲。      厌:满足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近反义词】

近义词:和谐--和睦

【诗句赏析】

(一)《独坐敬亭山》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2、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在看着我,x好像再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过。

一、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1、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

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

2、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3、思考:李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5、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三、学习《望洞庭》

1、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五、拓展延伸

交流搜集的山水风光的古诗或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画一画: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把它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李白、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二)《望洞庭》

1、“湖光秋月两相和”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2、“潭面无风镜未磨” 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3、“遥望洞庭山水翠”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4、“白银盘里一青螺” 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篇章指导】

本课理解句意是难点,可要求学生把初读理解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再做点拨。

【写作特点】

《独坐敬亭山》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4、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shuǐtán    hé  xié    qing  luó

(            )      (         )    (             )

2、默写《独坐敬亭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个             人                修                 改                 创                   新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山相对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3: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4:古诗两首之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一   学习目标:

1   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首古诗中的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   懂得要热爱家乡。

二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情感

三   学习方法:感情朗读

四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   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2   揭示课题。

3   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同桌互相读,互评

3   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   范读,模仿朗读

2   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   配乐练习读

4   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   多种形式读,评议

6   试着背诵

自由背    同桌互背       有感情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   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   出示要写的字

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第二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其中的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

3   懂得珍惜友情

二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感情

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    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呢?

诗人离开时的心情怎样 ?

2   揭题,读题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学习要认的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3   同桌互读课文,互帮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   试着按节奏读,指名读

2   有韵味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3   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4   多种形式朗读

5   自由背诵,自我表现背诵

(四)书写指导

1   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   指名读,说说识计方法

3    范写临摹

4   练习写字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

[古诗两首之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5: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古诗两首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是新课标新增的一首诗。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同学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课前先给同学较充沛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我给出一个预习计划:

1、先读、圈、注:

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

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

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

新课教学基本依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同学们纷纷主动读字读诗、讲自身的理解、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身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但由于现在未到残荷败菊的时候,所以同学对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书本和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山行》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充沛结合画图,以便让同学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没有很好的解释“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让同学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意思。以至于我没能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错误。原本诗歌就是很美的,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有了这次失误,我会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钻研教材,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学好古诗词的方法

一、紧扣诗题,了解内容

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学习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二、围绕诗句,猜想主题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迫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三、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四、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是个关键。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时古诗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篇6: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搜集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一、欣赏古诗

配乐、配画朗诵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 自由练读,用喜欢的方法识字,读准字音。

抽生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全班交流:通过诵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感到疑惑?重点交流体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千古绝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2. 再读一读,第一首诗抓“别”,第二首诗抓“送”、“深”谈谈体会。

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体悟诗中浓浓的离别情、深厚的朋友情。

3. 指导背诵(结合图画、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举行朗读比赛。☆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参考资料

☆高适(702~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曾任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别董大》原诗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为他送行,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7:15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毖Щ岜究紊字。

2崩识痢⒈乘辛绞坠攀,并默写《望洞庭》。

3崩斫馐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可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收集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及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毖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苯淌Ρ骋皇姿臻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笔ι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的基本情况。

4庇琶赖囊衾稚中,欣赏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听教师范读两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5毖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毖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敝该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弊远磷晕颍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敝该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彼娜诵∽楹献鹘庖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鄙投寥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二)学习《望洞庭》

1碧致劢涣餮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读诗句,悟诗意;重合作,共解释等。

2毙∽楹献餮习第二首诗。

3备髯榛惚ń涣鳎重点理解“和”、“镜未磨”以及全诗大意。

4鄙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是什么?

②《望洞庭》一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你能从诗句中体会出来吗?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5敝傅祭识粒背诵。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1倍亮苏饬绞咨剿诗,你有何感受?

2苯惶婊ザ亮绞坠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3狈直鹨晕骱、洞庭湖景色为背景,欣赏描写西湖、洞庭湖的古诗、对联,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北究挝颐茄习的是山水诗,你还了解其他哪些类别的诗?(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

2辈贾米匝∽饕担

①收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②用抒情的话或诗的语言写一处我们身边的美景。

③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15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23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痹擞孟不兜氖蹲址椒ǎ会认“莫”、“汪”、“乘”、“踏”、“深”5个生字,会认、会写“董”、“雁”、“君”、“赠”、“伦”、“潭”6个生字。

2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背诵课文。

3迸嘌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音乐、挂图学生: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离别的诗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迸淅峙浠朗读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背鍪究挝奶饽浚ǜ据学生自愿,选择先学哪一首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弊杂闪范凉攀《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苯柚拼音,查字典,与老师、同学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及你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要求掌握的生字的字形。(注音字“雁”读yàn 不读àn。“君”字的部首是“口”。)

3背樯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苯岷献⒔饣蚬ぞ呤椋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毙∽榻涣鳎解决部分疑问。

3比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交流预设:

(1) 我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值得学习。)

(2) 我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 读了1、2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我是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 重点指导最后两句: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再抽生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 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庇眯睦识粒理解背诵。

(1) 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 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例: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坏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指导朗读。(更慢、更缓。)

(3) 师读整首诗,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故意夸张一点。生学着读。

(4) 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你的体会。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5敝傅急乘小#ń岷贤蓟,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6背樯表演。

四、学习第二首诗,更放手让生自读自悟

1毙郎凸攀,整体感知。

2苯涣髯髡咦柿希交流题目。(因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题目也简单。)

3背醵凉攀,感知大意。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深”读shen不读shēnɡ;“乘”读chénɡ,不读shénɡ;“踏”读tà,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 抽生读,小组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毕付凉攀,感悟诗情画意。

(1) 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交流,抓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重点理解3、4句。抓“送”、“深”,谈谈体会。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5敝傅急乘小

6笨翁眯〗帷K们根据你的朗读理解,想象当时李白送汪伦的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课后选作题

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课后收集,下节课进行交流。

[23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3.人教版儿歌两首教学设计

4.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5.出师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6.《画》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7.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8.敬畏自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9.《升国旗》导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10.秋天的雨 学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古诗两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