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2024-01-20 08:51: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胡氏原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1:《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诗。

3、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本诗。

2.学习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

【知识链接】

1、关于《诗经》的组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分十五“国风”,共160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后用来代指文学才华。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用来歌功颂德的。

“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2、关于《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铺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如《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以“娥眉”喻指高尚德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引发联想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即是。

(附:《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3、关于《采薇》的文本解读

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玁狁的凶悍,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国土,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玁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变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没有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变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4.重章叠句: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学习过程】

《诗经 卫风 氓》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内比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有感情,并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2. 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匪我愆期(               )       将子无怒(               )

载笑载言(               )       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       体无咎言(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渐车为裳(               )       靡室劳矣(               )

隰则有泮(               )       总角之宴(               )

3. 再读课文,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六    节 生活

经历 身份

地位 感情

色彩

概括节意 中心句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结婚 恋人

2、相思相恋,结为夫妻。 妻子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婚变遭弃

弃妇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5、既失爱情,又失亲情。

6、今昔对比,毅然决然。 决绝离开

(二)局部探究

1.学习诗歌第一、二章。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2)在诗的第二节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种种情形,把相关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2.学习诗歌第三、四章。

“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这两章中分别找出例句,并作简要分析。

3.学习诗歌第五、六章

从这两章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试用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提示:重点读好六个“矣”字和感叹句)

《采薇》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诗,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1)字音

岁亦莫止(   )   玁狁之故(   )   载饥载渴(   )  我戍未定(   )

王事靡盬(   )   不遑启处(   )   忧心孔疚(   )  四牡骙骙(   )

小人所腓(   )   象弭鱼服(   )   雨雪霏霏(   )

(2)释义

薇亦作止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不遑启居

岁亦阳止                         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                         忧心孔疚

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四牡业业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2.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3.小组比读(准确、流畅、有感情),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局部探究

1.熟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2.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3.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提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采薇》中广为传颂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提示:诗句中包含了几个画面,情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张小二

篇2:《采薇》导学案 (高一必修二)

《采薇》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自主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预习检测案】

正音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W(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YY(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

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我行不来(来,通“小保慰勉)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N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

象弭鱼服(服通“",盛箭的器具)

【合作学习探究案】

1.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2.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W”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5.《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采薇》训练提升案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不W(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YY”、“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澧帷K蒌Т又,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澹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b(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高考链接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采  薇》课后作业答案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

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YY”“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8.(1)D

(2)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3)略。

蒋生智

篇3: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含英咀华

教材篇目《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导学案

单元目标

1.积累识记本单元重要实词、虚词。

2.掌握单元文本重要句子的翻译。

3.掌握常见的名句填空。

重点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文言实词

(一)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女也不爽(《氓》)差错

(2)泣涕涟涟泪(《氓》)泪

(3)雨雪霏霏(《采薇》)作动词,下

(4)信誓旦旦(《氓》)诚恳的样子

(5)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机会

(6)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退出来

(7)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8)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预料、想到将来

(9)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出嫁

(10)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他

(11)其黄而陨(《氓》)(名词用作动词,变黄)

(12)士贰其行(《氓》)(数量词用作动词,有二心)

(13)二三其德(《氓》)(数量词用作动词,经常改变)

(14)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

(15)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

(16)固前圣之所厚(《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推重)

(1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18)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19)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20)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21)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22)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名词用作动词,拍,敲击)

(23)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4)交广市鲑珍(《孔雀东南飞》)(名词用作动词,买,购进)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自作主张;今:不受拘束和限制。

(2)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古:教养;今: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或教育、训诫。

(3)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古:可爱;今:值得怜悯与同情。

(4)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古:处理;今:处罚决定。

(5)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6)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古:修长的样子;今:形容色彩繁杂。

(7)宁溘死以流亡兮(《离骚》)

古:指随流水而消逝;今:指因灾害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8)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古:改变措施;今:改正错误。

(三)写出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1.将

(1)将子无怒(《氓》)请,愿

(2)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

(3)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助词,无意义

(4)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

2.谢

(1)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2)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告诉

(3)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谢绝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3.故

(1)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还是

(2)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原来的,从前的

(3)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

(4)故作不良计(《孔雀东南飞》)故意

4.适

(1)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适合

(2)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出嫁

(3)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刚才

(4)适彼乐土(《硕鼠》)到

5.相

(1)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相当于“你”

(2)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互相

(3)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面貌

6.见

(1)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被

(2)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相当于“我”

(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看见

二、文言虚词

辨析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何

(1)何方圆之能周兮?(疑问代词,哪)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疑问代词,什么)

(3)隐隐何甸甸,聚会大道口。(副词,何等)

2.为

(1)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动词,作为)

(3)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呢”)

【积累运用】

三、文言句子翻译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3.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答案:

1.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

2.我们都是被逼迫的,你这样我也这样。

3.活着的人,却要以死来告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

4.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

四、素材集成

1.《诗经》两首

素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适用范围:情感类特别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散文或记叙文。

阐释:柳絮飘飞。你娇柔的枝条,欲牵绊着谁的脚步;你漫天的飞絮,欲打探着谁的讯息。千百年来,你还在诉说着那依依的别情吗?可有飞雪驻于你的发梢,传递一些似是而非的温暖?诗歌借助杨柳和冬雪这些有着强烈情感意蕴的意象,表达思念之情,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2.《离骚》

(1)素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适用范围:人生信念--人应该有坚定的意志和志向,不因挫折而改变志向;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舍弃个人的利益和安危。

阐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然被君王抛弃,但仍不后悔;虽然困难重重,但仍不改变理想,表现了屈原对自己志向的坚贞。他用一生的实践甚至生命向世人表明一个千古真理:人,绝不能因挫折改变自己的志向。

(2)素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适用范围:社会生活--成大事者,必心怀天下;人应具有悲悯情怀。

阐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大夫屈原披发行吟江畔。虽然他的建议不被怀王采用,但他没有放弃进谏。虽然他遭小人陷害而被贬,但他没有忘记天下苍生。面对昏君,面对乱世,屈子不是像庄子那样消极避世,不是像孟子那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他总是关心着天下黎民,为黎民的疾苦而歌而哭。

(3)素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适用范围:人生信条--人应该活得有尊严,保持节操;嫉恶如仇,不流于世俗;刚直不逑至饲原宁可被误解、被放逐,也要保持高洁,保持尊严的崇高精神?nbsp;

3.《短歌行》

(1)素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适用范围:人生短暂,珍惜时光。

阐释:这句话表现了曹操因人生短促而产生的嗟叹和忧虑。时光易逝,功业难就,人们应珍惜时间,及早建功立业、实现梦想。

(2)素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适用范围:尊重并珍惜人才,以真诚感动人心。 阐释:《管子形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传说周公吃饭时曾三次将食物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迟慢而失掉贤人。

4.《归园田居》

素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用范围:生活态度--淡泊明志,让人的心灵在“自然”中得到解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精神自由。

阐释:尘世的名与利,就像一张张网,锁住了精神,迷住了心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解读】 该考点考查学生对古诗文中名句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为A。对该考点的考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依据上文,填写下文;或者依据下文,填写上文。该考点要求考生准确无误地书写,出现错字、白字、添字、漏字,该题目均不得分。考点设题依据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还要求依据选修模块适当延伸课外的有关篇目,设置分数6分。

【考题例析】

1.(高考福建卷)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匪来贸丝,                      。(《诗经氓》)

(2)                      ,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

(5)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

【答案】(1)来即我谋  (2)积土成山 (3)飞鸟相与还 (4)彩彻区明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

2.(高考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论语》)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4)      ,      ,小田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答案】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

总结这几年的高考题,这类题目的命题意义在于,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与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这可以知道学生备考,以明确背诵的重点和方向。

封志莉

[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

篇4:《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读读背背,理解难字读音、难字词义和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品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3.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裁,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4.《离骚》简介

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部分。

【学习过程】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字词注音。

姱(     )          謇(     )          谇(     )

纕(     )          茝(     )          诼(     )

偭(     )          忳(     )          鸷(     )鸟

溘(     )          圜 (      )          诟(     )

芰(     )荷        岌(     )          羁(     )

缤(     )纷        侘(     )          傺(     )

2.学习全文,掌握重要词语。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2)謇朝谇而夕替

(3)怨灵修之浩荡兮

(4)谣诼谓余以善淫

(5)偭规矩而改错

(6)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7)忳 郁邑余侘傺兮

(8)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9)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0)悔相道之不察兮,延 伫乎吾将反

(11)不吾知其亦已兮

(12)苟余情其信 芳

(13)忍尤而攘 诟

(14)芳菲菲其弥章

3.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节奏。先自读,然后由小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本组诵读的“诵读明星”。(提示: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4.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品德、情怀: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

品德、情怀: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句子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再以他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6.《离骚》多用比兴手法,请从文中找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一句中,以“蛾眉”(即美貌)喻指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喻指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1)选句:

喻指

(2)选句:

喻指

【当堂检测】

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2)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3)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情怀的语句:

(4)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品德的语句:

【课文译文】

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我只因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清晨进谏而晚上就被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怨恨君王糊涂荒唐啊,始终不能把我的忠心体谅。许多小人嫉妒我高尚的德行啊,造谣诽谤将淫邪的罪名给我加上。世俗本来是适合随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忧郁苦闷不得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雄鹰不会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哪有圆凿与方枘能够想和的啊?哪有道不同而能够相安的?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啊,趁着迷路还不算远。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所用,又遭受指责啊,我将退隐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不了解我那也罢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让我高高的帽子更高啊,让我长长的佩带更长。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损伤。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带上绚丽缤纷的众多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挫败而改变的吗?

【屈原名句赏析】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意思是路悠长而且很遥远,我要不断的去寻找真理。 曼曼:长。修:长。兮:语气词,相当与“啊”。将:将要,还要。 求索:寻找。

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

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所以将愁苦一生而终.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张小二

篇5:《短歌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②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③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2、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合作探究】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忧”的内涵是什么? 2、“对酒当歌”,想一想以前学到的一些涉及酒的诗词。

3、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4、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5、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6、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8、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9、曹操面对满座嘉宾,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10、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11、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1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1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

2、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②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③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2、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合作探究】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忧”的内涵是什么? 2、“对酒当歌”,想一想以前学到的一些涉及酒的诗词。

3、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4、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5、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6、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8、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9、曹操面对满座嘉宾,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10、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11、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1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1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张文龑

[《短歌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6: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彷(    )徨    寂寥(    )   惆怅(    )    凄婉(    )    颓圮(    )

青荇(    )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    )箫

2.解释下列词语。

沉淀    积淀     彷徨     倘佯

3.关于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反馈矫正】

1.Páng    liáo    chàng    wǎn    pǐ    xǐng    zǎo    gāo    sù    lán    shēng

2.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意象。

【探究活动】

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教师释疑】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讨论明确】

一是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二是丁香。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请结合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设谈谈您的看法。

【答案】《再别康桥》七节诗,每一节诗都可以构成一个明美的画面。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淋漓挥洒,设色浓艳。“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青潭”、“斑斓的星辉”一一映如眼底。色调搭配明快,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构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解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回环反复的形式的作用。

【探究活动】

《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释疑】

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内容的方面主要是强调某些情感,形式上主要是节奏鲜明和音韵美。

【讨论明确】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解析】

惜缘

[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1.《采薇》导学案 (高一必修二)

2.诗经采薇

3.高中语文采薇必修二教案

4.诗经采薇朗诵

5.诗经采薇教案

6.诗经采薇翻译

7.诗经采薇教学

8.改写《诗经采薇》

9.《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10.《采薇》优秀教学案

下载word文档
《《诗经两首:氓、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