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唯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渲染气氛
1.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进入情境。
2.教师:从刚才的乐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离别时的淡淡惆怅与不舍……)
3.教师:是呀,古往今来,友人的远去总是让人牵挂。今天,让时光流回唐朝,让画面定格在两幅感人的离别图上吧。(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你从这首诗的题目知道了些什么?
(送别的地点,人物。)
2.强调题目读法:芙蓉楼/送/辛渐
3.齐读课题。
4.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呢?
教师对作者写诗时的政治遭遇作补充。(王昌龄在政坛上多受谤议,仕途上很不得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读准 “平明”、“冰心”。
(三)再读课文,感悟诗歌的内容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辛渐由江苏镇江赴河南洛阳。(出示地图,指明“江苏镇江”“河南洛阳”的位置。)
2.师:路途遥遥,两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在芙蓉楼,他们依依话别。在诗人的笔下,勾画了一幅怎样的送别的画面呢?再读课文。
3.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写,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3)汇报。(说说诗文的大意和自己初步的感受。)
(四)美读课文,品诗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配乐播放画面:夜晚,下起了蒙蒙细雨,天、雨和江水连成一片,天亮了,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话别,远处的山脉显得冷清苍翠。
(2)请学生谈看到的景象及自己的感受。
(3)结合图画,从“连江”、“楚山孤”入手,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以景烘托气氛的写法。
教师:当友人离别后,作者看到楚山,再看看自己,他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江水或楚山被赋予了人的感情。)
反复美读诗歌第一、二行。在读中感悟离愁别绪。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互动,精读课文。
教师:在离别之际,作者对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他请辛渐这样转告亲友,生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2)教师:这一句诗,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的是,自己决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王昌龄到晚年还被贬为龙标尉,最后竟于安史之乱期间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虽然遭受贬斥,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即使诋毁能够销骨,众口可以铄金,也销熔不了他的一颗“冰心”,何况又是置之于“玉壶”,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他要告慰亲友的,就是这样一颗表里澄澈的纯洁之冰心! 了解了他这些悲惨遭遇,回头再读此诗,更要为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所感动。
(3)反复读第三、四行诗。
3.诵读全首古诗。
4.背诵古诗。
(五)总结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
用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四、配乐书写古诗
五、诗歌整合,积累运用
1.教师:像《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样表达朋友深情的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数不胜数,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只能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来诵读来体味。
4.师生共同交流送别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别董大》(高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2: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学过很多的古诗,你还记得哪些?请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出塞》,板书课题。
2. 这首诗饱含对出征将士的怜惜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
1. 自由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弄懂字词。
2. 交流学习的情况。
三、理解诗句
1. 读你喜欢的诗句,再说说喜欢的原因。
2. 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注意体会“但使”、“飞将”、“不教”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3. 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4. 学习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通过互评交流方法,提升朗读水平。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意思。
3. 带着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再读古诗。
五、背诵古诗
示儿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体会了诗人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陆游的《示儿》,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渴望祖国南北统一的爱国之心。
2. 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你了解到的诗人相关的资料。
二、初读诗句,质疑问难
1.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再齐读。
3. 再读诗句,鼓励学生质疑。
4. 分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注意理解“元”、“但”、“九州”、“同”、“乃翁”等字词的意思。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诗人是多么渴望看见祖国统一啊!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四、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
1. 你还知道陆游、王昌龄的哪些诗?
2. 读一读,记一记下面的诗歌。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3: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搜集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一、欣赏古诗
配乐、配画朗诵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 自由练读,用喜欢的方法识字,读准字音。
抽生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全班交流:通过诵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感到疑惑?重点交流体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千古绝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2. 再读一读,第一首诗抓“别”,第二首诗抓“送”、“深”谈谈体会。
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体悟诗中浓浓的离别情、深厚的朋友情。
3. 指导背诵(结合图画、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举行朗读比赛。☆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参考资料
☆高适(702~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曾任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别董大》原诗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为他送行,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4:22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后评价,再练读。(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查找并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陆游写的古诗。
教学后记
采用多种形式的说干朗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板书设计1: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板书设计2: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2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篇5:古诗两首(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 以学过的杜甫古诗和王安石的诗句导入新课。
2. 揭示课题。
二、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1. 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质疑问难。
3. 全班交流,解疑汇报。
三、合作探讨,感悟诗情
1. 自由组合小组,探讨:古诗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采取喜欢的方式汇报。
可找诗句回答,可画画,可配乐解说。
四、朗读升华,体味诗韵
1. 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 背诵两首古诗。
五、拓展延伸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写景古诗或者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
[古诗两首(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弊匝П究紊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苯柚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弊邢腹鄄觳逋迹说说自己的理解。
2闭馐资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痹跹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弊杂衫识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蹦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毙∽榻涣鳎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弊杂善范粒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敝该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北乘小⒛写《四时田园杂兴》。
2彼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崩鲜Ψ抖痢读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奔蚪樽髡摺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迸淅掷识粒营造气氛。
2弊杂衫识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痹擞醚Ч攀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毙∽榻涣餮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北乘校并默写古诗。
2钡娇瓮庹乙徽颐栊淳拔锏氖词,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7:31 古诗两首(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毖Щ岜究紊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碧寤崾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苯淌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笨渭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卑迨榭翁猓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倍潦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奔虻ソ樯鼙呷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奔蚪榈笔钡睦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毖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苯淌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备形颉扒厥泵髟潞菏惫兀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
(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备形颉暗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5闭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蹦闳衔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毙匆黄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附: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凝重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渴望失望
(二)示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焙⒆用牵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绷私獗尘埃撼鍪窘淌λ鸭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自由读这首诗
1弊杂傻囟潦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敝该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新授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被匾溲ХāK邓滴颐且酝学习古诗的要求。
2弊远凉攀。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焙献餮习。(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被惚ń涣鳌8嫠叽蠹遥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碧逖楦星椤J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6毙〗幔菏前。∈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课件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课件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蓖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配乐朗读。)
2甭接位剐戳诵矶嗟陌国诗词,有课后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今天老师还给你们推荐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苯裉欤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提供网站。)
附: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悲盼 → 爱国之情
[31 古诗两首(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15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毖Щ岜究紊字。
2崩识痢⒈乘辛绞坠攀,并默写《望洞庭》。
3崩斫馐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可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收集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及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毖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苯淌Ρ骋皇姿臻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笔ι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的基本情况。
4庇琶赖囊衾稚中,欣赏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听教师范读两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5毖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毖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敝该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弊远磷晕颍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敝该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彼娜诵∽楹献鹘庖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鄙投寥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二)学习《望洞庭》
1碧致劢涣餮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读诗句,悟诗意;重合作,共解释等。
2毙∽楹献餮习第二首诗。
3备髯榛惚ń涣鳎重点理解“和”、“镜未磨”以及全诗大意。
4鄙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是什么?
②《望洞庭》一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你能从诗句中体会出来吗?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5敝傅祭识粒背诵。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1倍亮苏饬绞咨剿诗,你有何感受?
2苯惶婊ザ亮绞坠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3狈直鹨晕骱、洞庭湖景色为背景,欣赏描写西湖、洞庭湖的古诗、对联,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北究挝颐茄习的是山水诗,你还了解其他哪些类别的诗?(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
2辈贾米匝∽饕担
①收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②用抒情的话或诗的语言写一处我们身边的美景。
③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15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9:23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痹擞孟不兜氖蹲址椒ǎ会认“莫”、“汪”、“乘”、“踏”、“深”5个生字,会认、会写“董”、“雁”、“君”、“赠”、“伦”、“潭”6个生字。
2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背诵课文。
3迸嘌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音乐、挂图学生: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离别的诗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迸淅峙浠朗读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背鍪究挝奶饽浚ǜ据学生自愿,选择先学哪一首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弊杂闪范凉攀《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苯柚拼音,查字典,与老师、同学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及你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要求掌握的生字的字形。(注音字“雁”读yàn 不读àn。“君”字的部首是“口”。)
3背樯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苯岷献⒔饣蚬ぞ呤椋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毙∽榻涣鳎解决部分疑问。
3比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交流预设:
(1) 我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值得学习。)
(2) 我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 读了1、2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我是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 重点指导最后两句: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再抽生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 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庇眯睦识粒理解背诵。
(1) 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 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例: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坏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指导朗读。(更慢、更缓。)
(3) 师读整首诗,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故意夸张一点。生学着读。
(4) 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你的体会。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5敝傅急乘小#ń岷贤蓟,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6背樯表演。
四、学习第二首诗,更放手让生自读自悟
1毙郎凸攀,整体感知。
2苯涣髯髡咦柿希交流题目。(因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题目也简单。)
3背醵凉攀,感知大意。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深”读shen不读shēnɡ;“乘”读chénɡ,不读shénɡ;“踏”读tà,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 抽生读,小组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毕付凉攀,感悟诗情画意。
(1) 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交流,抓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重点理解3、4句。抓“送”、“深”,谈谈体会。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5敝傅急乘小
6笨翁眯〗帷K们根据你的朗读理解,想象当时李白送汪伦的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课后选作题
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课后收集,下节课进行交流。
[23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0: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把握诗意,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导入
1. 把你喜欢的诗背诵给大家听。
2.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 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 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意思。
3. 作者在山中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义。
4. 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 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 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 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结合课后2题的图画,说说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一、迁移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
提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兴”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 检查自学情况。
2. 朗读质疑。
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集中释疑,也可以随机师生共同释疑。
3. 诵读感悟,理解古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仔细观赏课文中的图画,大致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小组讨论:这首诗分别出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2)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人与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内容。
(3)诵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大人的辛劳和儿童的天真可爱,要在诵读中加以体现,还要读好停顿的韵脚。
(4)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两行,具体地描写了大人们耕织的情况和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在桑树下学着种瓜的情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读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里先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练习背诵
四、配动作背诵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组合配上动作背诵,表现这首诗描写的内容。
五、练习书写
1. 书写生字。
2. 练习默写古诗,同桌批改订正。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篇11: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毖Щ嵘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苯柚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庇懈星榈乩识敛⒈乘小⒛写古诗。
4崩斫馐中所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
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1笨渭或教学挂图;2鼻Ρ省⒁槐水。
学生: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和与《题西林壁》题材相类似的诗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游戏,导入主题师:世间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下边我们就来做个实验。
1惫鄄烨Ρ试谧匀蛔刺、水中的不同形态。
2背檠生说说观察到了些什么。
师: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奥秘的一首好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
1毖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通、读正确。
2比醚生课前查阅有关苏轼的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3苯岷献⑹屠斫馓饽康囊馑肌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我们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1背鍪尽奥山风光片”,可让学生在看片时自由朗诵《题西林壁》。
2被画峰、岭,帮助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狈肿楹献餮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4比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情感。
四、诵读古诗
1狈抖凉攀,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1)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做上标记。
(2)生齐读古诗(配乐)。
2倍嗨卸粒悟诗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1)自由合作读。
(2)四人小组表演读,并进行评比。
五、领悟哲理
师: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1)出示“庐山风光片”,让学生想象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申: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六、背诵
1背鍪究渭。
2鄙背诵《题西林壁》。
3笔检查背诵情况。
七、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是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向大家推荐一个故事《盲人摸象》,看完故事后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毖Щ岜究紊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币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备惺艹跸牡拿篮茫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范成大的资料和与《四时田园杂兴》题材相类似的诗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诗文师:今天来说说童年是什么。对于童年,我们都倍感亲切。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
师:老师带你们在古诗文中去发现古代同龄人的生活,去聆听他们的欢笑,去体味他们童年的欢乐,看看古代乡下孩子们的童年是怎样多姿多彩。让我们一齐走进《四时田园杂兴》。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弊远凉攀,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小组合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2比醚生课前查阅有关范成大的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3苯岷献⑹屠斫馐歌题目的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毖生在小组内再读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读,读准确、流利。
2毖生结合图画,说说诗中所描写的事情。
3苯涣魈致郏弄懂诗句。
(1)哪些诗句你读懂了?哪些诗句你还不懂?
(2)同学之间互相解答,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4崩斫馐意后,让学生来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评价。
四、想意境,悟诗情
1背鍪竟攀配图。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首田园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图上画了谁?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2敝鹁涮寤帷
(1)自己吟诵小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逐句读,思考每句话作者都着重讲了什么。
(3)分组议论:后两句描写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3狈派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五、创设情景,配乐朗诵、背诵
1背鍪究渭。
2敝该读,师相机范读。
3毖生对读、齐读。
4北乘校可采用个人背、同桌互背、分行背、分男女背等方法)。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在《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中,看到乡下孩子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其实,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一种劳动,游戏就是一种学习,游戏就是我们生活本身。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喜欢这首诗吗?古诗中有许多这样描写儿童生活、捕捉童心童趣的诗词,送几首给你们吧!(出示《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所见》、《村居》)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篇12: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 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一、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解题
1. 回忆并背诵已学的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板书:春天)
2. 导入课题,并简要释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通诗句
1. 配乐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老师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2. 自由轻声练读。读准每个字音,遇到生字画出来,并多读几遍。
3. 指名读。
(1)读生字,简介鸳鸯。
(2)读诗句,正音,评价。
4. 齐读。
过渡:这一回,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天的美好的呢?让我们读读诗句再细细品味吧!
(三)明诗意,悟诗情,指导朗读
1. 指导读第一句。
(1)“迟日”是指春日,诗人在感叹什么呢?
(2)借所学的成语赞美春天,激发热情。
(3)指导朗读第一句(指读、齐读)。
过渡:春天是多么美好呀,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向大自然,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
2. 指导读第二句。
(1)当你走向野外时,第一个告诉你春天来临的一定是风,因为春天的风……(引导学生说说春风的特点)
第二句告诉我们:(暖暖)的春风带着(花草的香气)迎面吹来。
(2)指导朗读。
3. 轻轻读第三句。
(1)体会泥的变化,理解“融”。
(2)给“飞”加点。从燕子来回地飞,可以看出它们的心情。
朗读体会(试读、指导、齐读)。
(3)看图,说说燕子们在忙什么事情,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过渡:小燕子忙得不亦乐乎,而美丽的鸳鸯又在干什么呢?
4. 指读第四句。
给“暖”加点,这个“暖”字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猜想一下鸳鸯们睡在沙地上在干什么。
5. 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四)诵读,唱诗
1. 指句朗读(评价、指导)。
2. 配乐齐声朗读。
3. 配上学过的曲子唱诗以助记忆。
二、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绝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 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2. 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 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 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 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 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平常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1. 诵诗、唱诗。
2. 读课后第3题的诗句。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篇13:夏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弊匝П究紊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北乘锌挝牡谝欢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背鍪鞠奶煜嗥,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卑迨榭翁猓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比嗣前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倍量挝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庇煤嵯吖闯鑫恼轮苯颖泶镒髡吒星榈木渥樱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蔽恼麓蛹阜矫嬖廾懒讼模孔杂衫识量挝模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备惺芟奶斓钠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毙郎拖奶斓纳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 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备形蛳奶斓男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币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庇懈星榈乩识寥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北乘锌挝牡谝欢巍
4蔽闹杏行矶嗑渥影严奶斓木跋笮吹眯蜗笊动,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
夏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夏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4:古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 教师: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司马光救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 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 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 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 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 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 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 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矛盾
一、指名背《司马光救友》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
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三、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互评,再在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
1. 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五、自由交谈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如: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你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3.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古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5:匆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1段。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3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古庆书)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入高等小学,19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前夕,患胃病辞世。
朱自清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月发表了他的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收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2.关于珍惜时间。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到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匆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6:.零的突破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运动员训练的顽强精神和为国争光的斗志豪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提示课题
教师:1984年7月29日,这是改写历史的一天,在男子手枪慢射50米比赛中,当许海峰的60发子弹全部打完,报靶员报出了566环成绩的时刻,多少中国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人们记住了“‘零’的突破”四个字,和创造这四个字的民族骄子许海峰。谁也没料到初次参赛的许海峰会一举夺魁,以致美国根本没有准备中国国旗,升旗仪式因找不到五星红旗而推迟了45分钟……如今那枚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金牌,已被珍藏在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也珍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今天来学习(板书课题)第八课--“零”的突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主地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到难读通的字或词,一定要多读几遍,扫除文字障碍。
2.请在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分组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并解答。
1.许海峰在国家集训队中是怎样进行艰苦训练的?(多少次瞄准,射击,再瞄准,再射击……练得手臂麻木了,僵硬了,连扳机都扣不动了,而他咬咬牙还是坚持下去。)
2.这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许海峰的什么精神?(突出表现许海峰顽强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许海峰的这种精神,也是他夺得金牌的关键所在。
3.请孩子们默读3、4、5段,抓住写赛场紧张气氛的句子进行体会,感受许海峰的沉着冷静,体会他精湛的技术。(如许海峰显得格外沉着和冷静,他没有去理会记者们的喝彩声和照相机的“咔嚓”声,而是全神贯注地瞄准着、射击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眼前只有那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红色靶心。)
4.当出现意外情况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反复读“忽然,靶位上出现了一个刺眼的8环!……又坚定地、沉着地抬起了手臂”从中体会到他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
5.老师引导学生读“关键的一枪啊,艰难的一枪!他举起,放下,放下,举起……”让学生讨论交流,此时此刻的许海峰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犹豫?作者在这里再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从读中让学生体会“反复”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
6.反复朗读第6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亿万中华儿女的激动与兴奋?(雄浑豪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首次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上昂扬高奏,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7.讨论:“‘零’的突破”指的是什么?许海峰取得冠军有什么历史意义?“零”的突破既是奥运会上金牌的突破,又是中国走向体育大国的突破。这一枚金牌不仅代表一次比赛的胜利,更展示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已得到蓬勃发展,中国人正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出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许海峰的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个民族的胜利,一个国家的崛起。所以怎能不使中华儿女热情欢呼?怎能不让世界华人热泪盈眶?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在我国体育发展的历程中,你还知道哪些“‘零’的突破”?
2.从1984年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到承办奥运会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在网上查有关中国奥运会的历史。
[.零的突破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7: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 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两张;历史资料一份。
学生: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其他故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 自己练习说一说。
2. 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8:习作百花园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读题,弄清本次习作内容及要求。(演讲稿)
2.教师指导学生审题,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这次习作有哪些要求?写演讲稿要符合格式,要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要点明主题,有号召力。
二、写作指导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课件出示)
开头: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合适的称呼。
正文: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
结尾: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出示范文,师演讲,然后讲解。
(1)听了老师的演讲,你有何感受?
(2)演讲稿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让我们再默读这篇演讲稿,说说它还有哪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
(3) 再分析,这篇演讲稿的观点是什么?它运用了哪些材料说明观点?
3.习作前的准备。
(1)课前你们收集了很多有关爱国主义方面的演讲稿,分析一下这些演讲稿的特点,介绍给大家。
(2)在小组内介绍收集的演讲稿,明确自己演讲稿的观点。
(3)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去充实它呢?生自由说。
三、学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四、作文交流,评改
五、佳作欣赏(挑选学生写得好的演讲稿进行欣赏)
B.我最想写的人
(一)审文题明要求
1.今天这节作文指导课,我们上《积累与运用(二)》的习作百花园第二个题目。
出示小黑板:写一个你最想写的人,要注意写出你为什么想写他。要求学生默读文题,想想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
2.这次作文要我们写什么?(写人)写什么人?(写你熟悉、敬佩、想念、惦记的人……)你为什么写他(她)?写几个熟悉的人?(写一个)(师板书习作题目)要我们特别注意什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明特点拓思路
1.写出人物的特点和真情实感是这节课训练的重点。什么是人物的特点呢?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请说说你熟悉的人有什么特点。生自由说,师注意生说的是哪方面的特点。
2.出示小黑板:
性格:倔强、调皮、好强、爱说爱笑……
品质: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工作负责……
兴趣爱好:爱唱歌、爱踢球、爱种花……
(三)扣例文借写法
1.师出示例文《我的好妈妈》:找准了一个人的特点,怎样写出她的特点呢?用小黑板出三个问题,逐一讨论,师随机板书。
(1)她有什么特点?(板书:特点)
(2)通过哪几件事反映她的特点?(板书:事件)
(3)通过什么描写写出她的特点?(板书:外貌行动、语言神态、抓特征)
教师:作者写了妈妈为我做饭的一系列动作,刻画得多细致啊!写人物的动作,一定要细致。(板书:细致)
教师:从语言中你觉得妈妈是个怎样的人呢?写人物的语言要恰当。(板书:恰当)
3.师:我们通过研究《我的好妈妈》这篇课文,知道写人要通过外貌、行动、语言来进行描写。除了这些,还要抓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注意神态心理描写必须真实。(板书:真实)
4.在进行刻画时,还要注意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列提纲即兴说
1.思考:你准备写谁?他有什么特点?
2.请一学生上来按照小黑板上规定的题目、特点、事件、着重描写的方面等项写提纲,其他同学在下面列提纲。
3.请演板学生说提纲,评议是否写出人物特点;请写各方面人物特点的同学说提纲,评议是否能写出人物特点。
(五)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六)评价修改
1.师选择1~2篇存在明显问题的习作,在展示台上展示,让大家讨论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2.然后选择1~2篇写得较为成功的习作,让大家讨论评议,总结出该习作的成功之处,让大家学习。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由读短文。
2.回忆学过的批读方法。
3.学生自主地用学过的批读方法对短文进行批读。师巡视。
4.交流批读感受。
[习作百花园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9:数字图书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知道数字图书馆是怎么回事并知道它的好处。
3.培养爱进图书馆的良好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数字图书馆,并知道它的好处。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可在课前去图书馆或阅读室翻阅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有条件的学生可在互联网上查阅自己喜欢的书籍。
教师:多充实有关数字图书馆方面的知识,把握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及好处。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引入课题
1.学生谈谈图书馆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在图书馆有没有遇到过麻烦。
2.板书课题。
3.学生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识情况及朗读情况。
3.交流初读课文后了解的课文主要内容(同桌或全班)。
三、学习课文1~4段
1.读第1段,了解作者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并知道这样写的好处,使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活泼、简明易懂。
2.了解传统图书馆的情况。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图书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4.细读2~4段,学生勾画出文中描写传统图书馆不足的词句体会。
(1)从语句“当读者需要的图书……读者失望的神情”“每当这个时候……让更多的读者阅读”体会传统图书馆不足之一--功能局限。
(2)从词语“容颜变化”“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体会传统图书馆不足之二--图书容易毁损。
5.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传统图书馆还存在哪些不足。(如:藏书有限、借还麻烦、不能勾画……)
四、深入重点,合作学习
1.学习第5段。
(1)细读第5段,思考:
①什么是电子图书?
②什么是数字图书馆?
③和传统图书比较,电子图书有什么好处?
(2)交流思考题。
(3)用传统图书的不足与电子图书的好处相对比,体会“革命”一词的含义。
2.略读6、7段,了解一本普通的图书是怎样变成电子图书的。
3.合作学习8、9段。
(1)自己默读,勾画出说明数字图书馆的优点的相关语句。
(2)小组交流,总结出数字图书馆的优点。
(3)全班汇报。
4.把数字图书馆的优点与前面找出的传统图书馆的不足进行对照比较,深刻体会数字图书馆的好处。
五、联系生活,加深认识
1.激发学生进图书馆、阅读室的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获取信息。
附:板书设计
[数字图书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20:提灯女神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了解南丁格尔的生平及她的事迹,知道“白衣天使”的含义及来历。
2. 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搜集关于南丁格尔的有关资料。
2. 了解你所知道的关于护士的工作情况。
一、课题入手,了解背景
1. 自读课题,然后读课文。
2. 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了解南丁格尔。
二、通读课文,找出重点
1. 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能说明南丁格尔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护士的楷模。
2. 找出并勾画出表现南丁格尔思想动力的部分。
3. 结合课后2题第1句,读一读,抄一抄。
4.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重点学习,了解人物事迹
1. 有感情地朗读第6、7段。
2. 找出描写战争时期医疗卫生条件恶劣的地方。
3. 勾画出南丁格尔克服困难改善医疗条件和护理工作的部分,想一想,南丁格尔这样做的艰辛。
四、理解“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的来历
1. 自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两个称呼来历的地方。
2. 结合课后第2题第(2)句话,理解“提灯女神”的含义。
3. 读课后第2题第(2)句话,并抄写这段话。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4. 找到能说明“白衣天使”来历的地方,勾画出来,读一读。
5. 说一说你对这一称呼的理解。
6.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白衣天使”的事情。
五、适度拓展,加深理解
1. 理解“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这两个美称。
2. 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美称没有。
3. 对同学提出的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美称的理解。
4. 读与这两个美称相关的句子。
5. 讨论学习这课的感受和收获。
[提灯女神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