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博客 你设防了吗?
“pinga07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求职博客 你设防了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求职博客 你设防了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求职博客 你设防了吗?
求职博客 你设防了吗?
最新鲜的求职招数,非求职博客莫属。在个人简历中写上自己的博客网址,或干脆将自己的求职博客挂上人才网站,许多人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慧眼相中。然而现实让人警惕,一些求职博客没有吸引到正规用人单位的眼球,却招来了骗子公司的关注。有关人士提醒求职者:不要在求职博客中完全公开个人信息,以免求职不成反上当。
求职博客风生水起
以“求职博客”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立刻跳出数十万个相关网页。强国博客的编辑隋芳告诉记者,在该博客上注册并拥有自己求职博客的会员约有5000人,目前正以每月500至1000名的速度递增。而中国教育在线于底开通求职博客,经过一年的发展和升级,目前求职博客有近3万用户。据了解,开设求职博客的大部分是学生,也有不少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上,记者看到一个名为“水禾的天空”的求职博客。建此博客的女大学生显然动了不少脑筋:照片和文字个性十足;求职宣言言辞恳切;个人的学习经历、实践经验、求职意向等都通过“教育背景”、“辉煌瞬间”等板块得到了充分展示。精心制作的求职博客为她赢得不少人气,目前点击率已经超过了8万次。
逾半用人单位不买账
求职博客能否真正成为找工作的“利器”?近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全国407家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57%的用人单位选择不看求职者的博客。
“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看求职者博客”,是这些用人单位拒看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光从成百甚至上千封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选就要耗费大量精力,根本没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浏览求职者的'博客。
不过,求职博客也并非毫无用处。调查显示,当求职者应聘一些层次较高、专业性较强的职位时,用人单位会选择去看求职者博客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警惕求职不成反被骗
与其他博客不同,为了让用人单位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并联络到自己,求职者唯恐自己在求职博客上的个人信息不够详细,姓名、身高、体重、毕业院校、专业、联系电话等应有尽有,一些人还把自己的家庭地址也放了进去。
今年毕业于洛阳大学的一位姓张的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开出求职博客后不久,就接到一个电话,声称公司在南方某城市,希望他去工作。而当小张表示自己去过那座城市,并追问公司详细地址时,对方立刻挂断了电话。最后,小张还是通过最传统的方式——人才市场找到了工作。而另一位开设了求职博客的求职者小应的遭遇也很典型:有人打电话给他,说是公司经理看了他的求职博客,有意录用他,但要他先往一个账户里打入所谓的押金。
篇2:如何完善你的“求职博客”
如何完善你的“求职博客”
职场案例
所谓求职博客,就是在互联网上以网络日志的形式公开发表的求职简历,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目前听说过或者了解的求职者还不多,但是发展的速度不容小觑,一些提供求职博客的主流网站每月新增将近1000个求职博客。求职博客看似时尚,但据观察,并不是每个求职博客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一般说,求职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防止定位不明
求职博客,顾名思义,应该与求职、工作、职业发展等职业领域的内容紧密挂钩。然而笔者浏览了数十个求职博客后发现,大多数博客的内容有偏差。有的文章大多是关于文学、艺术、武术、棋艺、哲学的描写,与求职毫不相干。一位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简介中用很长篇幅写自己小时候对绘画的爱好。这些内容更符合个人博客的定位,而非求职博客。
建议:求职博客切忌将日常生活感悟、心情故事和求职信息混在一起,让企业HR从一大堆抒情的文字中寻找有限的求职信息是不现实的。求职博客首先要突出求职的行业和岗位,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比如,应聘广告设计类工作,可以刊登出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应聘房产文案的,可以把自己最优秀的工作文字摘取出来;应聘计算机的,应该摆出自己的项目经历以及熟练运用的技术。总之,博客的文章应该是个人在行业领域内的资讯和观点的`整合,还应包含你的职业规划和求职动态。
注意提升人气
笔者在某求职博客网站上统计开设博客者的年龄和工作经验后发现:—20毕业的求职者开设博客的人数分别为21人、39人、64人、67人、90人、546人,届毕业生为403人。由此看来,开设求职博客大多为去年和今年的毕业生,工作年限在1年左右。然而从企业需求方面来说,一是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企业相对较少,二是即使要招聘应届生,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企业也基本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看应届生的博客,深入体察他们的思想、理念。
相反,若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博客,猎头和企业可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欲从中了解其工作动态和行业观念,可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比较忙碌,写博客的人数很少。于是,博客的供需双方产生了一定的“错位”,这也让博客的效果大打折扣。
建议: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就目前来看,求职博客的发展走势尚不明朗。对于求职者来说,制作求职博客的意义主要在于引起HR对自己的关注,或者是经过搜索和被搜索,找到同行业的朋友,扩大人脉圈。因此,已经在“博”着的求职者们不妨坚持下去,毕竟多一种方式多一条路。
注意资料更新
求职博客与在招聘网站上刊登的求职简历不同,它除了罗列基本职业信息外,更应该突出个人特色——职业经历、行业感悟、行业动态信息、工作作品展示、工作照片、视频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不断更新,让人看见一个充满生气和上进心、对行业始终保持着关注的求职者。
建议:博客虽然不必随时更新,但是反映阶段职业动态的更新必不可少,比如你的职业现状、职业经历、行业发展重大事件、项目成果、工作业绩、培训信息、职业认证等信息,都应及时呈现出来。还可以以图片、视频、FLASH、博客链接、行业链接等去丰富板块,让HR掌握你最新动态。
篇3:求职,你够自信了吗?
我毕业初找工作时,曾去过很多场招聘会,感悟最深的是:自信是求职最重要的砝码。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拥挤的招聘会上我那自信的表现吸引了主考官,给了我面试的机会,从而求职成功。 在人才招聘会上,人头攒动,每个招聘台前都挤满了应聘者。我踮着脚努力地穿过人头看每个展台的招聘信息,看到合适的,也挤上前投简历,希望能与招聘官一谈。但应聘的人太多了,主考官当然没时间也没精力与我谈,甚至不看我一眼,只讲:“放下简历吧,随后我们会与你联系。” 这时我在一家展台前停了下来,那家公司在招聘行政助理。我没有工作经验,没有任何优势,有的只是对自己的了解与信任,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份文职工作。于是,我决定投出这份简历。 这家展台也一样挤满了应聘者,我定了定神,透过那些应聘者的头,将一份简历从空中递上去,朗声说道:“您好,这是我的简历,请您过目。”不知是因为我响亮的声音还是因为那横空而出的简历吸引了主考官,总之,主考官抬起了头,并朝我的方向看来。由于距离甚远,无法与主考官交谈,我只是自信地回望了他一眼,转身离开了展台,在转身的那一刹,我感觉到了主考官赞许的眼神。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这家公司肯定会通知我面试的。我对自己很有信心。我当时的表现,主考官已经留意我了,他会从上百份简历中注意看我的简历。 接下来,果然,我接到了面试通知,也如愿以偿进入了这家公司。 后来,在一次闲聊中,我们的头,也就是当时的主考官,跟我讲:“当时,看你很有信心,在那些拥挤的人中,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我笑着说:“那是因为我个子太高了吧?”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我心里很清楚,我得到了这份工作,是因为我在招聘会上的那份自信,那份因自信而来的气质,给主考官留下非常深的第一印象。
篇4:小心你的博客影响你的求职
近日,美国总统 呼吁青少年,不要在博客和社交网站上留下个人私生活等信息,不仅是为了保护隐私,还可能是为了他们的将来打算,因为“博客搜索”正成为美国不少公司了解求职者的手段,
小心你的博客影响你的求职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一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会对员工做背景调查,其中包括去检索应聘者的空间、博客,从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中发现应聘者的性格、缺陷,从而来决定是否录用对方。
雇主通过社交网查看求职者信息
美国最大的求职网站近日公布,一项针对美国2667名招聘经理和人力专员的最新调查显示:45%的受访雇主称会上Facebook、MySpace或LinkedIn这样的社交网站搜索应聘者的在线资料,这一比例较之去年的22%有所提高。11%的雇主称,他们打算使用社交网站来筛选人才。
在受访雇主中,有35%的人说他们在社交网站中发现过一些导致他们决定不雇佣某个候选人的内容,例如“挑衅或不雅的照片或信息”,或是关于酗酒或吸毒。
网站人力资源部副总监罗丝玛丽。海弗娜建议,求职者在开始找工作之前应先“清理网上垃圾”,删除可能影响他们就业机会的照片、内容和链接。
博客自爆“面霸”,失去就职机会
日前,就有一名自称拿到某网络大公司就职机会的女硕士生,在个人博客上自爆如何使用欺骗办法获得公司面试,并成功获取就职机会。“示弱,是‘面霸’不可缺少的法宝。”女生阐述示弱心得:先说是陪同学来,想争取个面试机会,即便对方拒人千里之外,也要装出楚楚可怜的样子,并表明对公司“滔滔江水般的仰慕之情”,利用面试官的同情心,成功进入面试,
她觉得这个抢来的就职机会,特别有意义。
不料,这篇在博客上给“自己人”看的文章,却被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发现了,并在文后留言:“非常遗憾看到这个内容,世界上有很多‘聪明人’被自己的‘聪明’耽误了,我们是个打造诚信体系的公司,我们决定不录用你,并且通知相关子公司,拒绝你的加入。无论你是否真心喜欢我们公司,都希望此事件给你一次关于‘信任’的学习。”
记者注意到,现在不少学生把自己的博客地址写进了求职简历,以期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某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小张的个人简历上,就有他的博客地址。他说,博客里记录着他的心情和想法,这样可以向招聘公司更全面地展示自己。记者登录了部分求职网站发现,一些求职者将自己的文学作品等信息,填入了“求职博客”一栏。
在博客上发表内容要谨慎
如今人力资源部门不再单纯地看应聘者的简历,或通过笔试、面试来选拔人才,会更多地通过网络来查看应聘者的真实情况。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仅为一方面,更重要的要看这些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是否违背公司的核心理念。通过一些网络搜寻引擎可以直接对应聘者的生活背景进行调查,而博客则更能反映个人私生活或心态。
某管理咨询公司的负责人陆小姐告诉记者,许多公司对要招募的员工要求及标准越来越高,并不只是单看学历或业务水平,性格、品行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应聘者既然将自己的感受或故事写在博客上,而网络又是公开化的环境,所以每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是有权利查找并搜索上面的应聘者资料的,对应聘人员的背景进行调查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陆小姐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准备应聘的人员,找工作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而他们口中所谓的隐私,如果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影响的话,就不应该过多公开,要知道博客并非私密地带,它是种全透明的写作环境,在上面发表内容必须谨慎。
篇5:求职:今天你穿对了吗
财经专业的毕业生小吴,在同学中属于佼佼者,他的理想职业是当公务员,
求职:今天你穿对了吗
。为了增加被受聘的成功系数,家境并不宽裕的他,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一咬牙买了一套名牌西装,这身“行头”使他看上去脱去了“学生气”。在一家审计机关的招聘摊位上,小吴递过了自己的简历和专业论文集。主管边翻看,边不时地点着头。接着,主管问小吴一些学业方面的情况,确认了那些论文的来源后,主管当即给他写下了一个电话,并通知了具体面试的时间和地点。
看来成功在望,小吴心头不禁一阵狂喜,当主管再次抬起头,打量了他的“行头”后,眉头开始皱了起来:“这位同学,如果你不介意,我想谈一个别的话题。能告诉我你身上这套‘行头’的来源吗?”主管说完后,犀利的目光紧盯着小吴,使他不得不道出了实情。
听了小吴的表述,主管婉转地说了这样一番话:“一般来说,应聘注意自己的形象是对的,但在着装上我们只要求干净整洁就行。你的父母并不富裕,为求职无谓地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我们很难认同。从你‘举债’求职的动机来看,说明你在求职中存在着浮躁的心态。在此,我收回我的意愿,希望你能在下次招聘会上展示真实的自己。”
事情发生了骤变,小吴措手不及。他还想解释点什么,主管微笑着向他摇着头,开始在叫下一位。出了招聘大厅,小吴只感到大脑里一片空白,因为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套不合时宜的“行头”竟然使他丢失了一次近在咫尺的成功机会。
篇6:求职“收费”陷阱,你掉进去了吗?
求职“收费”陷阱,你掉进去了吗?
部分用工单位要求入职者必须体检才能上岗,同时还指定医院或者亲自安排医生进行体检,这种操作都带有一个共性即利用职场新人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要求其缴纳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学生们应提高警惕。
缴体检费用等通知
招聘人员人间蒸发
小张今年6月大学毕业后,参加过多场招聘会,递交了几十份简历,但不是因为待遇太低,就是嫌工作太累,拖拖拉拉直到10月仍未找到工作。最近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示,一家电器企业招聘业务员,底薪1200元加提成。投了简历两天后,对方通知他到南海大沥的工厂招聘处面试,在应聘过程中,对方开出的待遇和福利,让小张兴奋不已,招聘现场的繁忙和有序也让小张降低了警惕心理。经历了一轮填写信息、考官面试等程序后,小张终于在第二天收到录取通知。
第二天上午,小张和一起应聘的十几名业务员办理了入职手续并缴纳体检费和押金。招聘经理告诉他,因工厂住集体宿舍和饭堂,新入职员工需要集中进行体检,小张被安排第三批周五统一体检。因求职心切,而且看到这家工厂的办事处相当气派,小张和10多名求职者都放心地缴纳了体检费。3天过后,小张仍未接到通知,他再次来到招聘地点,却发现大门紧锁,往日的招聘人员已不知所踪,电话号码也已经取消。
专家提醒
如遇缴费骗局请即投诉
当前一些招聘企业把应届毕业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招聘时许诺良好的待遇和种种福利,但入职后往往以企业效益理由不兑现承诺。另外,学生们在遭遇到缴纳“体检费用”及“押金”等骗局时,可拨打当地劳动监察电话投诉,
四招规避求职陷阱
●到正规市场求职。看企业是否有“三证”,即营业执照、中介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
●对繁多收费说“NO”。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区职能部门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 (资讯,产品,论坛) 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须签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签订合同条款逐一查看
不会长久生存,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这些公司的监察力度很大,一旦发现 ,立即列入招聘黑名单。他建议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深入了解公司背景,对任何公司都不要被其优厚的条件吸引,不要操之过急。而智通连锁佛山市场资深求职顾问龙柏林则认为,学生入职时一定要签订合同,且对合同条款要逐一查看,尤其是对试用期管理、薪资待遇等条款重点审核。
篇7:大学生求职,你遭遇“冷暴力”了吗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一些参加完一场场招聘会、面试、笔试后同学们的内心感受,
大学生求职,你遭遇“冷暴力”了吗
。据了解,由于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求职更显困难,但一些企业的做法更是给求职大学生浇了一盆冷水。漫长等待话没说完被刷
“面试20秒不到,招聘者就‘行行行,你别说了,下一个……你被刷了,下午不用来了……’”“感觉被耍了一样……”“印了一堆格表,照相等,可现场秩序混乱,没有结果。”这是一些大四毕业生参加完某银行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回来后的感觉。不少求职者都是在招聘会现场排队等候了三四个小时,有的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但面试时间很短,就被用人单位三言两语打发了出来。
“可能是人太多了吧。刚开始的时候,一个人还能说上两三分钟。到后来,招聘的人不耐烦了,10秒钟就打发走一个学生。”一名参加该场招聘会的女生说,她当天在场外排队等候了3个多小时,但面试基本上什么话都没来得及说,就被打发了出来。
多轮面试后竟一个不要
“从网络递交简历到笔试、面试,我经历了四轮考核,但最终还是被刷了。后来我打听到,这家企业在天津高校一个毕业生都没要。”一名硕士研究生谈及参加某国际知名的投资公司招聘时,非常愤慨,
对于这样的被刷者,招聘企业的理由往往是“我们是全国范围内招聘。”
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多见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按照今年的形势,企业都在裁人,根本就没有招聘新员工的计划,但公司却依然会像往年一样在全国各大名校召开招聘宣讲会,至于最后是否真的招人、招几个,就不好说了。
海量笔试题不切实际
“一个半小时英语考试:30题语法、20题完型填空、40题阅读(8篇文章)……一个小时行测,100道题……80分钟专业知识……”这是一家企业笔试时的题目。笔试归来,比比哪家的题目更变调,也成为大学生求职者交流的一项内容。
据悉,被大学生求职者称为变调的笔试主要特点是:海量、难度过大、同一张试卷考应聘不同职位的不同专业求职者等。“这明显就是企业在敷衍,对求职者是不尊重的。”一名同学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数大学生的观点。
高校就业办
希望企业尊重学生
对于这种现象,本市高校就业办的老师们表示,部分招聘企业这样的行为,会给急于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带来心理上的沉重打击和负担,也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学校就业部创造一切条件欢迎招聘企业进校园开招聘会,但也希望企业能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招聘平台,采取适当的形式、制定科学流程,给予大学生求职者最起码的尊重。
篇8:求职博客别“不设防”
2006年最新鲜的求职招数,非求职博客莫属,
求职博客别“不设防”
。在个人简历中写上自己的博客网址,或干脆将自己的求职博客挂上人才网站,许多人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慧眼相中。然而现实让人警惕,一些求职博客没有吸引到正规用人单位的眼球,却招来了 的关注。有关人士提醒求职者:不要在求职博客中完全公开个人信息,以免求职不成反上当。
求职博客风生水起
以“求职博客”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立刻跳出数十万个相关网页。强国博客的编辑隋芳告诉记者,在该博客上注册并拥有自己求职博客的会员约有5000人,目前正以每月500至1000名的速度递增。而中国教育在线于2004年底开通求职博客,经过2005年一年的发展和升级,目前求职博客有近3万用户。据了解,开设求职博客的大部分是学生,也有不少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上,记者看到一个名为“水禾的天空”的求职博客。建此博客的女大学生显然动了不少脑筋:照片和文字个性十足;求职宣言言辞恳切;个人的学习经历、实践经验、求职意向等都通过“教育背景”、“辉煌瞬间”等板块得到了充分展示。精心制作的求职博客为她赢得不少人气,目前点击率已经超过了8万次。
逾半用人单位不买账
求职博客能否真正成为找工作的“利器”?近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全国407家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57%的用人单位选择不看求职者的博客。
“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看求职者博客”,是这些用人单位拒看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光从成百甚至上千封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选就要耗费大量精力,根本没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浏览求职者的博客。
不过,求职博客也并非毫无用处。调查显示,当求职者应聘一些层次较高、专业性较强的职位时,用人单位会选择去看求职者博客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警惕求职不成反被骗
与其他博客不同,为了让用人单位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并联络到自己,求职者唯恐自己在求职博客上的个人信息不够详细,姓名、身高、体重、毕业院校、专业、联系电话等应有尽有,一些人还把自己的家庭地址也放了进去。
今年毕业于洛阳大学的一位姓张的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开出求职博客后不久,就接到一个电话,声称公司在南方某城市,希望他去工作。而当小张表示自己去过那座城市,并追问公司详细地址时,对方立刻挂断了电话。最后,小张还是通过最传统的方式――人才市场找到了工作。而另一位开设了求职博客的求职者小应的遭遇也很典型:有人打电话给他,说是公司经理看了他的求职博客,有意录用他,但要他先往一个账户里打入所谓的押金。
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很多求职者始料未及的。有关人士因此提醒广大求职者要提高警惕,树立自我防范意识,不要把家庭住址和电话等私人信息在求职博客中公布;应聘之前,应多向老师、同学、朋友等熟人咨询,确定没有危险以后再行动。
【求职博客 你设防了吗?】相关文章:
1.求职博客
2.你被过节了吗
4.你重视安全了吗
6.你走了吗散文
7.节约,你做到了吗
10.你今天共享了吗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