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

2025-01-19 09:47: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张江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

篇1: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4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4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表现手法)型 5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6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6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7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8

第七种模式:形象分析型 10

第八种模式 评价题型 12

第九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4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19

一:理解、品味词句题 19

二、理解、品味句段题 20

三:分析作者的思路(结构) 22

四: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23

五: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28

六:概括文章的主题(要点),筛选文章信息 29

七:评价作者的观点、感情 31

八:探究类试题 33

附:高考小说阅读总说 37

一.考纲解读 37

(一)考纲要求 37

(二)小说的考点 38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38

二.探究思考 39

(一)环境描写 39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41

(二)故事情节 42

情节类答题思路 45

(三)揣摩人物形象 45

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49

(四)概括主题内容 50

主题类解题思路 52

(五)分析写作技巧 53

写作技巧解题思路 54

(六)品味语言特色 57

品味语言类解题思路 57

三.阅读与解题步骤 58

篇2: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诗中描写了什么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或感伤什么。

模式:①列举意象 -→展示意象组成的画面-→说明情感

②特点-→解释画面-→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市从谑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特点):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画面意境描述)。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情感概括)。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表现手法)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说明: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一个大概念,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这些手法好处各异,平常训练时要注意积累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模式:手法名称-→解释原文,证明手法-→( 怎样的 )的表现了作者( 什么 )的情感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名称)。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解释)。两处反衬都突出了(怎么样)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情感)。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模式:特点(色)-→解释原文证明特色-→(怎样地)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解释)。这样非常自然地(好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模式:某字、解释-→解释某字描绘的景象-→该字用了(什么)手法,(没有明显手法的可以不答这一点)(怎样)描绘了、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感情

答题示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某字)。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解释)。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怎样)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意境情感)。

例2、第三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答:“咽”和“冷”字用的好(某字)。○1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鸣、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而显得阴冷(解释);○2“咽”和“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烘托(怎样)了中幽深孤寂的景象(意境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式:有人说某词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1)词的含义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3w用考虑。(2、3两点可以有两点,也可以只有一点)

模式:答同意与否-→含义-→(怎么样)表达了( 什么)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示例①: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含义)。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内容)。

示例②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庭芳     秦观  {宋}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本诗中“山抹微云”中“抹”字历来为人称颂,请根据语境进行赏析。

答案  (1)“抹”字写出了林外的山痕和山间的云迹,诗中有画(含义);“抹”字突显(怎样)云淡山远之貌(主旨),与后文“天粘衰草”一同(结构)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①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情趣、看法?

②或者结合某一句某一联分析全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题步骤:①用二、四字词语概括情感主旨②解释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③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④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什么情感。

模式:概括情感主旨-→围绕主旨解释诗句-→(总)以何种技巧表达怎样情感、主旨

①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辛苦是三农”的感叹,(主旨)东风乍起,云阴雨浓,但农民仍然外出,耕耘田地(解释)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诗中技巧不明显,可以放过总括)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2)示例:表现出作者对闭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概括);“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解释)。选择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作者对自由自在、清净闲适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总括)

情感、主旨类别提示:

(1)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孤傲清高,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2)边塞征战诗:○1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 ○2讽刺军中苦乐不均,表对战士的同情; ○3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4征人念远思归、思乡怀亲; ○5憧憬美好生活、向往和平;○6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7奋勇杀敌、以身许国; ○8描写塞外生活艰苦;

(3)咏史怀古诗:○1凭吊古迹古人,感慨身世,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2追慕古贤,表对古人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3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怀古伤今,讽刺社会现实; ○4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常用手法:用典;

(4)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5)咏物抒怀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杨长荣

篇3: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指导2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指导(2)

八:探究类试题

(根据(结合文章某一点)谈体会(认识、见解、启发等)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题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提问方:(1)有人认为(    ),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说(   ),请你联系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文章的(    )很有启发意义,请你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题模式:(1)总评一句-→列序号,写出文章的观点(情感)-→总结一句。

(2)总评一句-→列序号写出文中的观点-→联系实际照应观点-→结论

(3)总评一句-→列序号写出文中的观点-→结合观点谈相应的启示

(4)亮明观点-→列序号写出文中的观点-→总括

例1: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6分)

示例:原因有多方面(总评):(1)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办北洋大学堂、办南洋公学。(2)教学思想先进:循序渐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3)经济实力雄厚:控制许多大型企业,为兴学慷慨解囊。(4)得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其办学(根据原文列序号表述)。所以不能说某一种原因促使他办学成功(总结)。

例2.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这是巴金的谦虚(总评):巴金这样说是因为:①他认为自己读小说是出于兴趣。②他认为自己写作只是将写作当成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或他自己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文中观点)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结合前面观点谈自己的启示)

例2: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示例: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亮明观点)。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示例: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例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示例:我同意这种说法。(观点)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列举文中观点)这种说法具有普遍意义(总评)。

例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示例: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直接回答问题),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要追求精神财富。(点明一点)物质的需求是必需的,但过分的追求物质会使人丧失内在的精神,甚至沦丧。(谈个人认识)所以,我们更应该追求精神生活。(总括)

例5: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示例:这是作者对祁连山的赞美。(总说)①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②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③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列举文中观点)历史名山都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体,它是历史的见证,也蕴含了许多文化,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寄托。如泰山、黄山等等,都是如此。人们观山,实际上是与历史、文化对话,而不仅仅是观看自然(围绕文章观点联系实际)。所以说,“观山如读史”(总括)。

(有字数限制的要满足要求,否则看答题卡大小,答满2/3即可,切不可出题框)

例6.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这个包据为己有。1分因为(亮明观点)

1、尽管自己也得了病,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2分

2、当他看到那个偷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地骂。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2分

3、当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包后也会幡然悔悟。2分(列序号分条陈述。注意,如果答题框允许,最好各条分开,不要前后排列,如上面的答题样式)

因此瓦萨卡会将报归还给别人。(结束总括一句,使之如一篇小论文)

示例二,瓦萨卡会将绿包据为己有(1分)(亮明观点)

1、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的维持生计。(2分)

2、他觉得与这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一个富有的人产生怜悯。(2分)

3、从他的一系心情可以看出,他对小包的占有是相当动心的,尽管有犹豫,但那也是暂时的。(2分)(列序号分条陈述。)

所以说瓦萨卡有可能将绿包据为己有。(结束总括一句)

附:高考小说阅读总说

文学作品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同样可以考查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文体--小说,却由于受到高考试卷字数限制,很少在高考中亮相,这似乎有些不正常。04北京春季高考卷《雁阵》,07海南、宁夏卷小说阅读《林冲见差拨》(《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07上海春季高考卷《父爱无价》;08年浙江,江苏,广东,宁夏海南考了小说(3篇外国,1篇中国);09年浙江,安徽,四川,宁夏海南,辽宁,福建,考了小说(2篇外国,4篇中国);10年全国卷三《保护人》,山东卷《骆驼祥子》,安徽卷《洗碑》,广东卷《面包》,辽宁卷《洗澡》,五卷考了小说。小说在高考阅读中终于占据一席之地。2012年。小说阅读所占比例更大。认真研究小说的命题规律,协助整合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和应答技巧,对科学有效的应对2013高考,意义重大。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

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

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

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

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

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

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2.命题指向

⑴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⑵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⑶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⑷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⒊ 环境类考题类型示例

(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08海南)《二十年以后》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09安徽)《董师傅游湖》13题: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09浙江)《魔盒》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4.答题指要

⑴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⑵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 情节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 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 刻画人物性格。

⑺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⑴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⒊ 考题示例

⑴ 情节类常规考题示例

(09四川)《想象》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09辽宁)《遗璞》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09安徽)《董师傅游湖》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⑵ 情节类探究题示例

(09辽宁)《遗璞》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4. 答题指要

⑴ 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 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5.情节类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杨长荣

【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模式

2.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3.古代诗歌鉴赏

4.高考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5.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模式

6.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7.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讲义

8.高考诗歌鉴赏诗眼答题技巧

9.高考语文复习:怎样抓现代文阅读

10.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下载word文档
《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