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雨巷阅读欣赏
“草莓奶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语文教案:雨巷阅读欣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语文教案:雨巷阅读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语文教案:雨巷阅读欣赏
语文教案:雨巷阅读欣赏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案例展示: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
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飘过我身旁
到了篱墙
(照应)
走尽雨巷……
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讨论后归纳: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
2、品味语言[屏幕显示下边词语]:
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教师口头提示]: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学生答问]: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3、把握特色[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参考答案]: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
[学生回答]:
生1: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所产生的艺术形象。
生2: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内心都是很美丽的,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就是要像丁香姑娘一样的美好。
生3:“寂寞”、“走尽、“像梦一样的飘过”,说明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缥缈、迷茫。
生4:丁香姑娘是一种象征性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人就把丁香作为愁心的象征。丁香姑娘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愁心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师归纳,屏幕上显示下边的文字]:
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仅供参考)
2、布置作业
题目:《雨巷》已谱成歌曲,改成歌词的文字与原诗略有不同,欣赏歌曲之后,找出改动的地方,书面写出对此改动的看法。(课内欣赏歌曲,课后写到语文作业本上)
3、学唱歌曲
播放视频:《雨巷》歌(刘天华作曲,罗京、虞梦唱),学生跟随着吟唱。
4、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写了六个意象;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特色;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丁香姑娘形象,最后,同唱《雨巷》歌,得到了美的享受。通过练习和课外阅读,我们的学习会进
一步拓展延伸。今后阅读欣赏时歌时可按照“初读、精读、研读”这三个步骤来进行。下课!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符合新课标的理念,采用“三读”的方法,精选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利用泡泡、视频、音频、电影剪辑手段做出精美的课件,加上执教老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把观赏、朗读、阅读、理解、体验、口头表达、深情吟唱、延伸、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了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一节课里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较紧,学生对课文的拓展,比如对丁香姑娘形象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篇2:《雨巷》阅读欣赏..
《雨巷》阅读欣赏..
――教学案例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案例展示:
教学过程 :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 /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
我 希望逢着 丁香姑娘 走近 我
(追求) 飘过 我身旁
到了 篱墙
(照应)
&
篇3:语文教案雨巷
语文教案雨巷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 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篇4:雨巷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篇5:九年级语文雨巷教案
九年级语文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徵主義(Symbolism)是十九世紀末期流行於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它的產生是對印象派藝術和寫實主義所標榜的原則的反動,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和隱蔽的感覺。象徵主義思潮創造了新的語言,開闢了表現的新途徑。這種象徵語言可稱為「情緒的象徵」,即通過細緻複雜的一剎那感覺,來探測心靈深處最隱蔽的內容。在象徵主義藝術家看來,可視的世界和不可視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無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應和溝通的。因此,這類象徵不論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語言,都是非常矇膿和難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醒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篇6: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 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Z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 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篇7: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人戴望舒。2、品味揣摩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反复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与鉴赏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丁香花》,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引入丁香花。
(出示图片,了解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Z《浣溪沙》)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所以说,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运用并发展了丁香花意象。《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二、研读课文
(一)、走进雨巷――泛读,了解作者、理清思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作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作品思路。(学生讨论)明确: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第7节: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出“我”的希望。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去-消失在尽头
(二)、驻足雨巷――研读,感受意象、探究情感
1.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讨论)明确: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下着雨
丁香:美、高洁、愁怨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茫、寂寞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联系全诗,找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学生讨论)
明确:独自、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这些词语写出了“我”是一个忧伤、迷茫的独行者,但同时也有所追求,因为“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思考其象征意义。(学生讨论)
明确: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三)、流连雨巷――朗读,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播放名家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语言,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本诗的意象。
1.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悠长、寂寥、颓圮、哀曲、
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举例分析)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2.结构特点:共七个诗节,每节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押韵位置错综变化;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这样写的效果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
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而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的暗示了诗人低回、迷茫的心境。
3.思考探讨雨巷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明确:
①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表面上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②音节和谐,节奏优美。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很鲜明。
③诗中运用叠句、复沓、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因此叶圣陶盛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延伸拓展
走出雨巷――选读,比较阅读,提升能力
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比较:赏析《雨巷》与《浣溪沙》的异同。
浣溪纱【南唐】李Z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提示:从意象、意境、主旨、表现手法这几个角度去比较。
相同点:都将丁香花作为主要意象;意境朦胧;都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惆怅;都运用象征、比喻。
不同点:除了丁香花外,《雨巷》还选了“油纸伞”“雨巷”“姑娘”,《浣溪沙》还选了“落花”“青鸟”“绿波”;意境:《雨巷》以清幽为主,《浣溪沙》结尾气象雄伟壮阔;主旨:《雨巷》主要抒发个人的忧愁与惆怅,《浣溪沙》主要表达作者对南唐国运的忧愁与感慨;表现手法:《雨巷》除象征、比喻,还运用了排比,《浣溪沙》除象征、比喻,还运用了拟人。
四、课堂小结
回首雨巷――熟读,复习巩固,达到背诵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等着你。
布置作业:请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雨巷幽深寂静
丁香美、高洁、愁怨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茫寂寞
篇8:语文《雨巷》教学教案
《雨巷》教学实录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自我化解文字障碍,初步了解丁香的生态[色、形、质]特征。2.结合注解,通晓基本意象,熟读成诵。)
师:请看屏幕(呈现戴望舒图像),这个人认识吗?
生 (齐):戴望舒。跟书上印的脸相很相似。
师:大家对他的脸熟悉了,对他“雨巷诗人”的来由知多少?
(三位同时举手,走向最先的同学。)请你说,但要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
生:我查过,大体是说:戴望舒《雨巷》一诗奠定了他此后诗作的特色。
生:还有,形成了戴望舒的独特风格,所以称他为“雨巷”诗人。
师:那我们一起沉浸《雨巷》,品品诗作的特色究竟是什么。
活动一:听读
1.初听———感知诗的基调
师:同学们合上书,沉静着听。
(选配与诗歌格调相似的背景音乐,教师临场诵读。)
同学们听了,感觉到了什么吗? (只提醒不要求回答)
2.再听———整理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边看边听,将初听的感觉整理一下。如:①整首诗的感情基调;②诗中主要意象及其各自特点; ③意象中寄寓的大体情感;④诗的音乐美。
(“再听”时放教师诵读的录音,配背景音乐。)
活动二:交流
师:诗中写到的意象有哪些? 大家一起说,按先后顺序。
生(合):“我”,小巷,姑娘,春雨,纸伞,颓墙。
师:这些构成的就是诗的意境。将分散的意象有机整合起来,形成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哪位能概述一下?
生:“我”撑着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中“悠长”地徘徊,希望能见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来了,又去了。“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见到那个姑娘。
生:你的概述把“丁香”的修饰语丢了,应该是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
生:你也丢了。
生:我丢什么了?
生:你把姑娘来时的诗意给去掉了。
师:是吗? 姑娘是怎么诗意地来?
生:姑娘终于来了,也撑着伞,梦一般凄婉地来,梦一般迷茫地去。(一副陶醉状,引起满堂笑声。)
生:“我”仍旧希望见到的那位,还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生:不是“见到”,是“飘过”。(再作陶醉状,引发笑声。)
师:鉴赏须有想象、联想陶醉其境,他进入状态了,祝贺他!(掌声起)故事发生在雨巷,诗中雨巷具有什么特点? 用关键词说话。
生:悠长,狭窄而寂寥。
生:“我”一直撑着伞,可见一直下着雨。
生:一直下雨,说明光线阴暗。
师: 雨巷“ 长”, “ 窄”, “ 寂”, “ 暗” ( 板书)。“我”在这样的巷中举止情态怎样?
生:孤独彳亍着?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生:徘徊不离去。
师:为何不离去?
生:因为他要等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就是说“我”在“寻求、期待”(板书)。这么说来,这是一首爱情诗了?
生:老师您说呢?
师:请研读背景材料,我们一起推断。
活动三:研读
师:屏幕显示一(教师读,学生听):
戴望舒1925 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时期,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1926 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2 月遭拘捕,经保释后又遭通缉,先后避居于杭州与松江。《雨巷》作于大革命失败之际,当时的现实是:革命者被害,进步者受屈,满街狼犬,一片黑暗。
《雨巷》之后,戴望舒连续写了《断指》 《我的回忆》, 纪念在大革命中英勇献身的志士。1941年,戴望舒被日寇下狱,写下了民族正气篇《狱中题壁》。
(学生自发分组研讨,教师点拨、指导。)
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巷”是指革命道路。
生:我也这么看。戴望舒向往革命,倒数第三段“走进这雨巷”,可能是希望走向这革命的道路。
师:你们二位是说“雨巷”具有象征意义?
生:是的。
师:象征能够成立是因为本体与象征体之间存在相似性。请回顾刚才读出的“雨巷”特征是什么?
生(合):“悠长的”“寂寥的”“阴暗的”“凄清的”,“颓墙”。
师:革命道路是坎坷的,艰难的,但它的前途终究光明,怎是“阴暗”“颓废”的?
生:“雨巷”与“革命道路”意象不合,我们理解错了。
生:“雨巷” 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倒是很相似的———阴沉、黑暗、颓废、悠长。
师:大家以为呢?
生(合):同意。
师:这下思路找对了。现代诗鉴赏同样要借助古诗形象思维的方法,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感悟抽象的思维内容。请看屏幕:
形象:景、物、人、事
抽象:情、志、理、趣
形象与抽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格调(色彩、品质、情调)一致。以刚才赏析为例。(屏幕显示)
雨巷:阴暗、悠长、寂寥(形象)
社会:黑暗、漫长、颓废(抽象)
抽象内容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个人处境,因为背景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物境,也就是说诗人先是缘情择物(景、事),然后借物(景、事)抒情(言志),所以诗的景语皆情语。借用这个思路,大家赏析诗中“我”与“姑娘”的意蕴。
生:按背景理解,社会像“雨巷”一样阴暗漫长,那“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了。
生:那“我”寻觅那个“姑娘”,就是寻觅着美好了。
师:“美好”是否太宽泛了?
生:我以为“丁香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我”寻觅姑娘,实际上是寻觅美好理想。背景材料证明,诗人一直在寻求革命理想。
师:“寻求革命理想”的依据呢?
生: 背景材料中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师:这证明他追求进步。他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但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队伍。说“革命理想”不合适,不如说模糊一些———“美好的理想”。姑娘是美好的代名词,那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那牡丹一样的国色天香岂不更佳?
生:各有所爱,也许戴望舒他就喜欢丁香。
师: 这样想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感悟诗歌意象的意蕴, 还有第二个依据, 那就是传统文化的特有寄托。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丁香花的几种彩色图片), 这白色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参差不齐):洁白、高洁。
师:这紫色的呢?
生(参差不齐):高雅、高贵。
师:是的。丁香花无论是白色的高洁,还是紫色的高贵,绝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文人青睐。丁香形状像个结,姿色姣好,却开在暮春,又容易凋谢,这些很容易触发人们将美好与愁怨郁结结合。于是,美丽、高洁、愁怨这三层意蕴便寄托在丁香之上,也就是说丁香成了美丽、高洁而又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是愁怨与凄美的标志。
再看(屏幕显示):
唐代李璟《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怨。
唐末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一般认为戴望舒的“丁香姑娘”即化自于此。现在大家能够理解“我”为何钟情于“丁香一样的姑娘”了吧?
生:就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用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来比,用牡丹等其他花比,就没有“愁怨”的意思了。
生:她飘然而来,却又带着叹息与惆怅飘然而去“颓墙”之处,这正是“我”理想美好却又渺茫难觅的形象写照。
师:说得很好。《雨巷》之所以独钟于“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借传统文化底蕴,曲尽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惆怅。所以,这首诗有现代的洒脱,又有传统的典雅。
还有一个常识大家须知:“姑娘”,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总是与美好事物联在一起的,尤其是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屈原《离骚》中写了不少香草、美人,即是代表。所以,写了追慕姑娘,不等于就是爱情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谁来总结一下,有哪些具体情况?
生: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
生:还要看传统文化的意蕴。
活动四:品读
师:好的。通过上面的研读,我们知道了《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那种悲剧感和孤独感,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就感觉到了。理解了,我们再读这首诗,体味体味。(齐诵)有味道了,说明有感觉了。大家比较一下,诗人明说与这样暗说,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异?
生:明说就不是诗了,暗说不限定,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
生:太隐晦也不好,文化浅的人看不懂。
生:诗本身就是高雅之作,不是流行歌曲随便哼,有能力才去欣赏嘛。
师:实践证明,这首诗我们不是领悟了吗? 诗人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啊。对这首诗的节奏方面,大家有什么明显感觉?
生:每一节都有重叠,有一种特有的回环感觉。“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真美。
师:重叠反复,仅仅产生的是回环之美吗? 你刚才读的,如去掉前一个“像梦一般地”,只保留“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效果会有什么差异?
生:意味不一样。重叠一下(边读边比较),有强调作用,意味重多了。
师:对了。反复申说,就是细腻地倾诉着诗人低回的心声和迷茫的心境。还有吗?
生:分节排列,似断实连。比如,“她似有”,“她彷徨”,“她静默地走近”,有一种流淌、深沉而优美的旋律。
师:注意到每一节的字音了吗? 在诗中叫韵脚。一起圈圈,会发现什么?
生(合):娘、偟、怅、茫、巷、怅、娘。
师:这叫押韵。
生:每一节中间还有呼应的同韵字,如第一节的“巷”,第二节的“芳”等。
师:押韵读起来有什么效果?
生:和谐动听,有音乐感。
师:所以,叶圣陶先生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体现了现代诗的美韵。
至此,我们可以完整解答“雨巷诗人”的大体内涵(屏幕显示):
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的表现风格;
现代而又古典的音乐韵律;
抒写孤寂心境,呈现愁怨之美。
学习《雨巷》最有效的方法是沉浸其中,美美地读,直至背下来,默默地品。这样你才能体味到它美的品质。让我们在美读四、五、六节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出处:
期刊名:中学语文教学 第7期
发表时间:207月
起止页码:24—30页
网址: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雨巷》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 的 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 的 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体味全诗,整体感知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篇9:语文《雨巷》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雨巷》是来自人民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情感,并使学生达到认识诗歌意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评价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但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悟诗歌意蕴。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感悟雨巷,意象层生——深入雨巷,思想特色——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导读与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联想与想象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环节及时间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能力
第二课时:
导入
(5分钟) 江南的小巷, 寂寥悠长。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希望同学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用心体会,聆听一段配乐朗诵。(教师示范朗诵《雨巷》,多媒体播放录音)
认真聆听教师朗诵
培养学生感受能力
整体感知,
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5分钟) 同学们,老师朗诵的这首诗歌叫什么?《雨巷》
对,这首现代诗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了解了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写作背景,也反复诵读了这首诗歌,对诗歌整体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相信大家对诗歌的情感一定有了很好的把握!
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情感。(点评同学朗读,注重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的朗诵速度)
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朗诵感受诗歌情感
重点分析诗歌意象
(16分钟) 诗歌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那么这首诗歌是依靠什么样的意象来向我们传达这种哀伤的情感的呢?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PPT展示】意象:诗歌中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象和物象
老师想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雨巷》中有哪些重要的意象?
重点分析“丁香”“雨巷”“我”“姑娘”等意象。【板书“丁香”“我”“姑娘”“雨巷”】
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雨巷意象
【ppt展示雨巷图片】
思考如果诗歌的背景在喧嚣的集市中可以么?雨巷给你什么样的直观感受呢?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雨巷意象,理解作者选择雨巷作为背景的意义,感受雨巷之美。
明确: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意象 思考丁香的形象与寓意,此处换为别的花朵如牡丹是否可以?不可以。【ppt展示牡丹与丁香花】
形象: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正所谓“花如其人,人如其花”
【ppt展示丁香相关的古典诗词】
在诗词中感受丁香意象的内涵与寓意。
寓意: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
篇10:语文《雨巷》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整体感知,正字音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声声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柳永《雨铃霖》
(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具体解读意象
雨巷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篱笆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
而油纸伞与雨巷、篱笆墙也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着的小雨,在幽深、寂静、凄美、朦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离、空蒙的氛围,总体来说,朦胧、感伤。
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篇11: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篇12:雨巷原文欣赏
雨巷原文欣赏
【原文】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欣赏】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篇13:《雨巷》原文欣赏
《雨巷》原文欣赏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诗歌简介】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歌鉴赏】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篇14:《雨巷》原文欣赏
《雨巷》原文欣赏
雨巷(戴望舒诗作)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篇15:雨巷歌词欣赏
关于雨巷歌词欣赏
关于雨巷歌词欣赏
双燕绕檐瓦,野草花向晚
心事谁轻弹,风吹散,摇晃在石巷
如黛春山,眼眸却带伤
青烟剪斜阳,风飘散,染黄旧砖墙
灯花挑尽,不成眠多辗转
木窗谁倚望,月弯弯,可懂她思长
精巧容妆,眼眸却带伤
风露湿裙衫,低头望,等谁扣铜环
惆怅化一缕丁香,流淌雨巷
飘过颓圮的篱墙,可曾飘入他梦乡
流光沧桑昨日的模样
心不亡,过往怎能忘
惆怅化一缕丁香,流淌雨巷
飘过回转的长廊,可曾飘在他心上
风霜枯朽了花藤
心不亡,过往谁能忘
烟雨濛濛,竹篙躺柳岸
谁撑油纸伞,挽竹篮,走在青石板
淡淡容妆,太息般的目光
炊烟笼暮江,笼不住,浅笑里的伤
惆怅化一缕丁香,流淌雨巷
飘过颓圮的篱墙,可曾飘入他梦乡
流光沧桑昨日的模样
心不亡,过往怎能忘
惆怅化一缕丁香,流淌雨巷
飘过回转的长廊,可曾飘在他心上
风霜枯朽了花藤
心不亡,过往谁能忘
还在生长
感谢曾经不切实际的幻想
让过往离去的那么仓皇
好像幸福就是那些若隐若现的时光
它背后的阳光散落的如此烂漫
请让过去的温暖幻化成月光
代我照亮远方
过去以为的征途漫漫,一如既往
遇到了一些久违的人
放人了些曾经的事
我称之为成长,思索着生活是否对之不满
时间来得缓慢,去得匆忙
有的人因之挺直了腰板,有的人因之弯下了脊梁
南国的春天已然吹起了花香
我妄想超越岁月,感慨一下苍凉
而岁月依然端坐于他的神坛,俯视着我的梦想
我伏在桌上,看向前方
想让爱来的悠扬,却无力撑起它的翅膀
我还走在路上,空中游曳着花香
却孤独的像个孩子,不知要去往何方
我想停下来,翻阅一下过往
而脚步却强拉着我走向皤然
我念着她,发现自己走进阑珊
却不敢跨过来日,怕自己接不住她的过往
未来都画满了什么
前方还是白雾迷茫
逝去的过往,续航的将来
经历许多坎坷,受过几多磨难。我们终究还是一起,风吹不走,雨冲不散。
我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山盟海誓,没有许多轻易的许诺。只有彼此牵着手,一直往前走,拴着彼此的心,直到永久。
生活的点滴,是我们积蓄;曾经的记忆,是我们共同的经历;人们的祝福,是我们携手前行的动力。
今后的路,会经历艰辛。日后的事,会历尽辛酸。但只要你在身旁,都将充满前行的力量。
愿搀扶共赴,历经沧桑疾苦。愿携手同行,共度今生苦乐。
枝叶飘落
枝叶飘落
留下一地忧伤
梦若初醒
醒过一生惆怅
把握好自己将要面临的每一个角色,才会笑看人生的起起落落
秋的脚步沾染了枫叶的飘洒,散落了一地的回忆。
在静谧的夜色中,聆听一首洗涤心灵尘埃的音乐。一颗浮躁的心扉在往日与今昔的交错中有了莫名的'感触。那根禁锢了很久的思绪默然渐渐流淌而来,徜徉在自我的回味世界里。
一个人往往随着激情的人生落下帷幕,内心的躁动总会在无言的平静中滋生。于是,一份飘荡,一份无助会萦绕心弦。默然中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和未来的追逐,而此时内心的脆弱便在往事中捕捉与徘徊。
捕捉曾经的感动,曾经的光彩。徘徊在那久久的点滴故事里,徘徊在深深的回忆中。依然在幻想着回到过去激情的岁月里,再一次品味人生那种忘我的境界。
所以,常常想,如果人生不曾有过令人难忘和令人羡慕的过往,也不会有今日的无奈与彷徨。更不会偶尔在淡淡伤感的音乐中悄悄放飞自己的晶莹,让一颗无助的心扉品尝了人生低谷的冷酷,也不会用自己的耐心和自信不断排解哀叹与不平衡。
但是我们却无权选择,因为性格决定了命运,环境也促成了你所经历的一切。只有在冥冥之中循着一条轨迹一步步走过来而已。
即便前行的脚步偶尔也会纷乱而复杂,慌乱而犹豫,但终究还要在淡定中而行。因为,岁月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而只是自己的人生脚步该到了改变方式的时候。
所以,有时执着的心态也会阻碍自己理智的定位。不但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也会附加更多的痛苦。
虽然人生的某个阶段还有未了的心愿,有些不甘。但适时学会给自己定位,缓解身心的压力。也是在默默中积蓄着一份无言的力量,以备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没有完美,更没有常开不败的花。总会在适时转换一下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生的前行阶段。角色的转换虽有些无奈,甚至有些伤感,但是我们无法阻挡。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中不断调整自己,接受与以往不同的现实,才能在过往与今昔的交错中学会了坦然而淡定。
不要哀叹命运的不济,更不要感慨人生的残缺。世事纷繁复杂,名利皆为过眼云烟。不能改变的,只能学会适应。
走过的每一步,也是今生注定的划过的人生轨迹,所以没有回返的机会。把握好自己将要面临的每一个角色,才会笑看人生的起起落落,坎坎坷坷。因为,无论付出了多少,得到与失去了多少,都已经镶嵌在过往的风景里。
既然过往已经定格成回忆的曲线,那就放飞自己,在余下的生命中好好抚慰自己,更要憧憬好自己的未来。试着,伸出自己的双手,仰望天空,对自己说:一定振作起来,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明天依然很美好!
梨落纷纷,春雨再煮昨日茶
满园梨落胜雪,桃红早已失了芳华。
春亦是在花开与花落中匆匆而过,一场绵雨过后便欲收场。
记忆里矮墙下,那株梧桐早已高过屋檐变得枯黄。午后阳光下,那只轻盈的蝶,是否欢颜老去?还有那萤火虫的夜晚,老祖母未曾讲完的故事,又该由谁继续说下去?岁月总是趁人不备之时,爬上你我的双肩,又趁人不备之时溜进山头的坟茔,唯有那未老的过往至海枯石烂亦不老去。
独处在陌生的城市,过往的繁华已成灰白。开启一坛经年的春酒,在冷寂的闲窗下,挑烛煮一壶纯净的绿意,添了丝许相思的花瓣,放了青春的梦想和过往的芳香调和一起,便成了让我此刻放不下的味道。
不知今年是否依旧艾草香溢满了村子。
已两年没有回家过清明,已两年没闻到记忆里淡淡的清香,那是家乡特有的味道。记忆里,雨纷纷,天破晓,老祖母便敲打着房门,催促着起床。古老的石墨盘一圈一圈的转动,研磨处糯粉的清香,缠绕出每人紧锁的眉头和双眸深深地哀痛。清明便在艾草糍粑中开始了它沉寂无声的追念。
杜鹃失去的魂魄留在了山头,漫山的殷红渲染,持守着先辈们过往的鲜活。小小的竹篮,满满的怀念。坟茔旧草枯黄,荒芜了昨日的光年,新草却已绿,更是添了一派荒凉。一刀一刀的割去败落,再是清冷也敌不过一家人的热闹。像是曾经导演的欢剧,只是换了个舞台,少了一些人罢了。只是草割了明日会长,人走了亦是凉啊!孩子们满山的跑,不怕棉雨编织的密网,只为寻一束最红最美的杜鹃花放在墓碑前。石碑上刻着先辈们的名字,可模样只能刻在我们的心上。摆好祭祀品,老祖母便拿出篮子里的纸花,一朵一朵,淡黄素净,只是一阵风的时间,便成了漫山的黑蝴蝶,消失在我们的世界里。像是那过往的日子,只是一晃间,便流水逝走了刚落得梨花。
还记得,窗外的木槿花开成海,老祖母却沉寂在这个夏天。或许于外婆那是好事吧,不用一个人守着老祖公的梦寂寞一晚,可是我会想你呀!没你的日子,夜空中只有一颗最亮的星,再也没人同我讲那古老的故事,再也没人听我说这那幼稚的想法,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轻抚我的脸,说我不曾历经沧桑。再也没有……妈妈说撒在你墓旁的木槿又是花开成海。妈妈说站在你分头可以眺望家门口青石板上童年的故事。妈妈说……一切关于你的故事只能听妈妈说只有过往的记忆尘封在白瓷瓶里,待思念之时细细品味。
沧海桑田,也敌不过逝水流年。坚定誓言,也敌不过过眼云烟。时光,匆匆过客,带走了老祖母过往的美好。年少的河流依旧清澈,可过往的美好却在河底沉寂。
是谁遗落了种子,在流年的缝隙里萌芽?
是谁放飞了纸飞机,带去了我的思念?
过往,忆过。
岁月,静好。
窗外梨落纷纷,舞出它的一方世界。春意再浓,终被雨水冲淡,趁着雨中遗有春的残味,挑灯煮一壶昨日的茶。
风一样的过往
深寒刺骨
刺穿我的心间
残月如勾
孤魂落魄
银墙下的孑影
连肉体都消失不见
黑云映月
白影频恍
冢也荒
半点烟火人家
景也凄凄
物也落落
一声悲凉的呼喊
声音不是声音
我是夜里的风
永远的孤独
停不下来
静是过后
盼着我快点过去是世间
伴着对爱恋之人的期望
追寻她的足迹
不思返路
行走天涯
【语文教案:雨巷阅读欣赏】相关文章:
1.雨巷教案
2.雨巷阅读答案
3.《雨巷》阅读感言
5.《雨巷》优秀教案
6.雨巷教案说课稿
9.雨巷片段教学教案
10.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