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2023-05-26 08:02: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层崽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六年级上语文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六年级上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篇1: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师出题,学生即席采访的方法。

2、运用简洁语言,针对题目提出有关问题,并能回答。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哪些人曾作为小记者采访过别人?感觉如何?

哪些人曾被人采访过?感觉如何?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一下即席采访(板书)。

二、释题,讲解方法。

1、在有关场合当堂的采访,一般准备的时间较短,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准备。

2、能顺利采访的关键是要提好问题。

⑴×××同学进步了。围绕这一题目,你该提出哪些相关的问题:你在落后的情况下是怎么想的?

你是怎么努力,最终取得进步的?

你进步了,得到了一些荣誉,你今后有何打算?

⑵语文课本上,日常生活中,只要大家平时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可能提出很多很多的问题。

3、注意点:

⑴注意礼貌用语,采访别人是麻烦别人,有求于别人,应客气地表示歉意,结束采访也应表示感谢。

⑵要提对方感兴趣、愿意回答的问题。

三、练习采访

扮演成冰心奶奶、孙膑等人物形象,接受同学提问采访。

四、全课,布置作业:平时注意看电视中采访镜头,提高采访水平。课后你班(校)中一位有进步同学,并写一采访稿。

篇2: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生活感悟的专题回顾与拓展,有三个知识板块,一是“交流平台”中的如何形成阅读见解和怎样表达生活感悟,属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这一知识板块,既有回顾,回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何形成阅读见解,回顾课文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的;又有拓展,在回顾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有关形成阅读见解以及如何表达生活感悟的读与写的规律性知识。二是“日积月累”中的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名言,属陈述性知识。这一板块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在模拟语境中学习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促进积极记忆,尽量减少死记硬背。三是“成语故事”中的《邯郸学步》的学习,属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把第一板块的如何形成阅读见解的知识运用到成语故事的阅读中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如何形成阅读见解和怎样表达生活感悟——程序性知识的交流平台

(一)如何形成阅读见解

(二)如何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二、在运用中积累——模拟语境中的日积月累

(一)

(二)学生自读、交流与老师指导。

(三)在情境中记忆和应用。

三、在联系联想中深化——适度拓展的成语故事

(一)

(二)自读、交流与指导

(二)拓展。

篇3: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篇4: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愿。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让学生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

(2)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

2、谈话导入

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临别赠言

3、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训练内容及要求。

1、何为“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相互勉励的话,可以是自己的内心表白,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

2、毕业赠言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根据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

4、教师“下水”示范

5、学生准备。

6、练习

(1)、自由说

(2)、指名说

(3)、推荐说

作业设计:设计临别赠言

篇5: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黄山各松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法、自学指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收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加以概括谈话导入

2、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懂课文,读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黄山有哪些名松?这些名松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2、在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种松树的'特点。

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着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只要合理即可,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

(3)、找出每种松树的关键词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相应语句,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每种松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从黄山松的外在美与内在气节两方面来谈)

3、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检查识字

教师出示文中出现的生字活着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读,记住词语。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黄山松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黄山归来不看松

黑虎松高大

连理松缠绕

篇6: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想知道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内容吗?这一课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读通读顺课文。

3、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惊愕哲学家漫游饱学之士

铲除庄稼地旷野斩草除根

2、指名朗读。提醒注意念准翘舌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相机正音,指导断句。

师提出不易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四、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

2、讨论:课文写了件什么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交流:第一段(1)第二段(2-9)第三段(10-11)

篇7: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描写黄山风光的

篇8: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按要求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或者自己做一个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良好习惯。

2、能将自己的实验观察情况说说,并在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记录,在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不少有趣的实验,前几天,老师也请大家注意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动手操作,并做好记录。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实验记录。

二、交流实验记录

1、拿出记录,回忆实验情景,和同桌说一说实验的经过和结果。

2、推荐部分学生在班级交流。

三、明确要求,完成初稿

1、明确习作要求: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2、确定材料。完成习作初稿。

四、交流初稿,师生点评。

1、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评析。

2、同桌互评。

3、学生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4 记一次实验

实验步骤清晰

实验结果清楚

篇9: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篇10: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要求摘录句子,完成第4题。

2.阅读训练,完成第5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4题。

(1)读题,明确要求。(根据要求摘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按要求从第七单元几写人的课文中去划找。

(3)全班交流、评议。

:写人的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是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每种方法对表达人物品质都能起到突出、反映的作用,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2.指导学习第5题。

(1)读课后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思考怎样回答。

(3)全班讨论。

①选择:使、偷偷、宝贵、收藏、耐人录味。

②那一小段应补在第2、3自然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文中能反映全文中心意思的成语是“精益求精”,写了“作画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喜欢听取批评意见”两方面的内容。

3.布置作业。

摘录句子,完成练习第4题。

篇11: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复习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能正确理解,恰当运用。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及包含的道理。

3、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4、背诵古今贤文及关于读书的名言。

5、说话练习,推荐一本书。

6、。语文书中的故事。

复习过程:

一、字词

1、强调易错的字:耸、瞬、鉴、徘徊。

2、多音字:

为有、兴许、相差、着迷、

二、课文:

1、默写两首古诗,弄清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含着的道理。在默写一首陆游、朱熹的诗。

2、知识是,也是。问常常是,是,是。文中讲了伟大的天文学家的事例是要告诉我们。讲北宋大科学家的事例是要告诉我们,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勤学好问的名人有,名言有。

3、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使你懂得了的知识。你还知道是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谚语。

4、煮书的意思是。怎么样煮书。

5、背诵有关读书的名言,默写古今贤文。

三、说话练习。

你想向同学推荐这本书,作者是,主人翁是,主要内容是。推荐的原因是。

四、。

写语文书中的故事。重点指导学生扣住中心。

篇12: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

2. 通过阅读,对重点人物、情节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感受,体会作者

的情感。

教学准备

阅读一部名著及相关书籍资料、影响资料,召开一次讨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这学期又学了<用奇谋孔明借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已经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

二、交流要点

1.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来写.

2.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

3.在原有基础上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写法指导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讲故事.

2.名著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要合乎情理.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1)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2)修改草稿,再读。

(3)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篇13: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导入

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设计意图: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写作练习衔接,为下文《写出人物精神》的教学做准备。

二、读写结合。

(一)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领略了几篇经典的写人美文,还体会到了要各种手法把握人物特征,表达人物感情。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可不可以加以借鉴呢?

《邓稼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回忆鲁迅先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孙权劝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写人手法的回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写作方法。

三、尝试表达。

对校园里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进行描写,既要写出外在特征,又要突出内在精神。

1取材:还原情境。你选择的人物有什么鲜明的个性,同时要思考他的这个个性在哪个环境或事件中表现得最突出。

2构思、起草:提炼出写作对象最突出的性格、气质。他有哪些外在表现最能体现其内在气质?

3填写下表:

环境或事件

外在表现(语言、外貌、行为等)

性格或气质

4根据表格进行写作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写作的思路和角度,指导作文的选材、构思和起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篇14: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爱、自强的健康心理和珍爱生命、正确对待平凡职业的积极人生态度。

2、在概括段意和层意的基础上,能够自行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1、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2、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

1、小组研讨法

2、质疑点拨法

3、辩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思考:在学习新课以前,请同学们思考:“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呢?”

2、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当代作家毕淑敏女士就这一长期无人敢公开谈论的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从人的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深刻剖析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出了“我很重要”的结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撼人心灵的女作家毕淑敏。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

战栗(lì)菽粟(sù)单薄(bó)回溯(sù)

雾霭(ǎi)混淆(xiáo)微蹙(cù)一沓(dá)

生死攸(yōu)关一模(mú)一样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可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

2、文章体裁

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明确本文的体裁,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有重要作用。

三、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我不重要”的思想出发,引出了“我很重要”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提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至第29自然段):分析为什么“我很重要”?

第一层(第8自然段至第15自然段):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

第二层(第16自然段至第26自然段):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结束),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呐喊,充分肯定了个体的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四、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开篇为什么写“我不重要”?

明确: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说出这四个字就会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一悬念很快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

2、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明确:首先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追溯。“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谦虚是做人的美德”,因此,比之于国家、集体、他人,因此个人显得“不重要”。作者列举多年来“我不重要”的例证:士兵与胜利相比、个体与集体相比、女性与家庭相比、众生与物质相比,都是“我”处于次要位置,阐发了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内容,理解主旨。

这一环节的处理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三题。作业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2、班级分成两个小组,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为下节课的辩论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辩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教师指导:“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需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无论持怎样的观点,都要懂得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展现生命的光辉。

二、主旨探讨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1、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从人体的物质构成进行论证,每个人都是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其次从人类的宏观发展历史进行论证,我们是人类进化最精致的一环,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最后从每个自我的个体诞生进行论证,每一个“自我”的诞生都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概率如同“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一样微乎其微,每一个“自我”都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杰作。我们的降临是如此的偶然和神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不重要。

2、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文章着重从社会关系的五个方面论证了主旨。其一、父母。仰对父母,我们是“孤本”,承载着父母的关爱。此处,连续三段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其二、伴侣。以色彩的调和为喻,说明终身的伴侣是双方感情的高度吻合。连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失去爱人的凄楚。失去了另一半,爱人的精神就会变得孤苦无依。其三、后代。我们有抚养后代的责任,失去了父母,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父爱、母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这里作者运用夸张和想象,“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道出了孩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每个“自我”应负的责任。其四、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作者用计算机中“不曾复制的文件”、“沙漠中的古陶”作喻,抒写了知音的珍贵。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将永失可以畅谈的知己,逢年过节,只好在风口默默地将我们祭奠。其五、事业。每个“自我”在各自的事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没有人能够替代。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每个“自我”在自己的事业中都是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恰当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揣摩文章关键文句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宣言?

参考:从“身份和地位”,“从成就事业的角度”,对“我很重要”的命题作了进一步补充。“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伟大。如一片叶子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一段染色体碎片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一个油封橡皮圈对于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就是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写作特点

1、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某些语句、语段富有哲理,催人思考,令人深受启迪。如“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是说人类的文明是代代相传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前人无可比拟的程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推动人类的进步。再如“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说明只要我们时刻努力了,即使不能做出巨大的成就,也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

2、文辞优美,比喻、排比、反问、夸张、反复、设问等多种修辞格运用得恰切得体,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用绿叶来作比喻,突出新生生命的旺盛。“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用金字塔的顶端体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中“孤本”一词比喻我们是父母中无可替代的最独特的一个。“假如我生了病,父母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一句中“皱缩成石块”生动而具体地把沉重的程度体现出来。“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古陶亦碎而珍贵,比喻朋友失去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了。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和情感力度。如开头列举四个“我不重要”的排比段,使人感到压抑、沉闷的同时,又有一种想要大声呐喊以证明自己价值的冲动。“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形象地说明了我在事业中“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的独特作用。

反问句语气强烈,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如“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等等,突出强调了“我”的个体价值。

夸张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如“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烘托了父母失去子女后的悲伤心情。

运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连贯,意义鲜明。如文章中阐述生命的诞生时,运用了三个连续的假设关系的复句,抒写了个体生命诞生的不可确定性。

四、作业

1、课后第二题、第四题。

2、预习《我的四季》。

篇15: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法学法:

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二、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教材举例

1、《邓稼先》ppt

典型事例人物精神

①学城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功勋卓著

③重病期间写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初期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奉献

⑥“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说和做》ppt

典型事例人物精神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言行一致

革命家“说了就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加群众大会。

3、《回忆鲁迅先生》学生讨论

4、《孙权劝学》学生讨论

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事情生动,主题更明确

(一)、结合课文讨论写法

1、外貌描写

《说和做》中的闻一多;

外貌描写的要求:

①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

②要使描写生动,可恰当运用修辞

③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

2、语言描写

《孙权劝学》中的孙权、鲁肃

语言描写:

①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

②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③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

3、动作描写小练笔:

你在吃一枚还没熟透的青杏…请以行动描写为主,写出具体情景。

我大着胆子把一颗还没熟透的青杏儿小心翼翼地放进嘴边,用前面的牙齿慢慢地咬了一下,顿时我像被针扎疼了似的扭歪了脸,眼睛紧紧闭上,老半天也不敢再嚼下去。

这段描写给你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①动作描写中动词的运用要准确。

②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二)、课外积累

1、心理描写

《晚上怕看家》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每一个抽象材料的描写,看、听、感、想、做这五种方法,全得应用上吗﹖

那要从文章的需要和应用上看是否妥当来决定。假如我们对某个抽象材料要详细的写,则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都用上应了,内容便较充实;如果打算简略地写,则应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去描写即可,其它的方法可以不必用上,因为用上了,会令人感到冗长、不妥。”

这段描写给你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人物心理应符合人物年龄。

人物心理应符合具体情况。

2、正面描写

3、侧面描写

篇16: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小试牛刀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也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体现情感态度的词语。

2、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任务的精神。

3、适当展开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3、不少于550字。

板书设计

写出人物精神

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人物描写

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篇17: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篇18: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1.六年级语文上教学计划

2.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3.六年级语文教案

4.九年级语文上教案

5.三年级上语文教案

6.六年级语文上《我的第小诗》教案

7.六年级语文上 作文范文

8.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

9.六年级上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10.《穷人》六年级语文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