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未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丽华中学 钱红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自由阅读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并明确任务: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讨论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浏览课文、目录
2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制订计划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朗读课文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
3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阅读
4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4]
篇2: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其中第一、四两课都比较短,文字上没有太大障碍,可让学生自读,自行解疑,辅之以共同讨论。第二课是由俄文翻译过来的,除了开头、结尾两部分以外,中间部分是顺着溪水流向写下来的,依据作者的感悟划分层次,在弄清文章结构时,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第三课是旅游风光篇的解说词,作为文字材料来学习还是第一次。
“综合学习和探究”有单元内综合,也有课内外综合;有的是思考型,有的是讨论型,活动方式和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写作与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和运用写景文章整体构思的方式,收集、整理、运用材料,以及写景角度的选择和转换。
单元整体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入体味作者的感情,并有所感悟。.. 3.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4.学习从各种渠道搜集、筛选和组织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单元重难点一览
重点
难点
1.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咱然
是人类之友。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
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通
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人体
味作者的感情,并有所感悟。
3.学习从各种渠道搜集、筛选和组织
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2.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
特产、风俗和民情。
3.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
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初中学习,学生已经阅读了相当数量的散文,具备了一定的散文知识和诵读技巧。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能够结合课后思考题和教师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九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独立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和启示,提高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领会和掌握“吟哦讽诵”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和课后都要求学生多诵读,诵读的方式力求多样,并注意把诵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1.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各个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体会它们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2.把握和运用写景文章整体构思的方法,以及写景角度的选择和转换。
3.理清作者思路,在弄清文章结构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
4.让学生先进行自读,自行解决疑难,对重要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
◆单元课时分配
共7课时
第1课《鼎湖山听泉》 2课时
第2课《林中小溪》 2课时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 l课时
第4课《画山绣水》 2课时
篇3: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试题预览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单项选择(20分)
( )1.-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
-I learn English by _________.
A.listening tapes B.speak it C.listening to tapes D.ask the teach
( )2.There are many high buildings on______________ side of the street in Xiaogan.
A. both B. every C. either D. all
( )3.If you have questions,you should ask the teacher _________help.( )
A.from B.on C.for D.to
( )4.He speaks too quickly_________.( )
A.understand B.write them down C.to understand D.and write
( )5.We still couldn’t decide _________ with our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English.( )
A.how to do B.how to deal C.what to deal D.what to solve
( )6.We can’t do well in examination _________ we study hard in school time.( )
A.if B.and C.since D.unless
( )7.They tell us some ways _________English well.( )
A.teach B.learning C.to learn D.teaching
( )8.-Did the medicine have any _________?( )
-Yes,a little on my stomache.
A.effect B.affectC.influent D.influence
( )9.-What about _________grammar?( )
-It is too boring.
A.finding B.studying C.writing D.playing
( )10.Lillian said memorizing the words of pop songs helped _________.( )
A.a lot of B.lot of C.a little D.a little of
( )11.The ice in the lake is about one metre thick, it’s __________.
A. too stong, to skate B.enough strong , to skate on
C. strong enough, to skate on D. so strong ,to skate
( )12. Stop chatting. I have to tell you.
A. anything important B. something important
C. important anything D. important something
( )13.As time _________,we know each other better.( )
A.goes by B.passes by C.went off D.going by
( )14.Tony thinks it is easy _________ English.( )
A.study B.learns C.to learn D.studies
( )15.I know Lillian Li enjoys_________out with English-speaking friends.( )
A.go B.went C.gone D.going。
( )16.Why don’t you _________your teacher for help?( )
A.ask B.to ask C.asking D.asks
( )17. If you don’t know how to pronounce new words, in a dictionary, please.
A. look up B. look it up C. look them up D. look up them
( )18. She needs a partner .
A. to practice English B. practicing English
C. to practice English with D. practice English with
( )19.-Why did you quarrel with your mum?( )
-She was always _________ a little guy.
A.regarding me as B.thinking me as C.treating me like D.thinking of me like
( )20. Remember not to speak when we are in the reading room.
A. fast B. loudly C. quietly D. quickly
二.补全对话(15分)(A)选择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
A:You look unhappy .21_______.
B:I didn’t pass the English exam again .
A:22___________.But please don’t give up.
B:Well, maybe my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is not right .
A:23____.
B:I learn it by doing my Engllish homework early in the morning.
A:Oh, you should also read books instead .It’s easy to remember things early in the morning , don’t you think so ?
B:Yes ,I like doing that .
A: 24______
B:Never !I just listen to what the teacher says.
A:That’s not good .You should write down the important things that the teacher tell you .After class ,review itas soon as possible. Good luck to you!
B:25_________.
(B)在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话语。
A:Hello, John !Would you like to join an English club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
B:I’m not sure .
A:26______________________?
B:Because my parents plan to see my grandparents in Guangzhou .But they haven’t decided.
A:Oh , I see.
B:What about you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Yes ,I am .
B:How about Wei Hua ?
A:So is she ?
B:28____________________?
A:Yes ,I’m sure . We both have been having a hard time learning English this term .
B:Ok .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n I will join the English club with you .
A:30____________ !Welcome !
三句子翻译.(20分)(A)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局部翻译每题1分,整句翻译每题2分,共16分)
31.We get excited about something and then 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还是用汉语说了)
32.You’d better_________ (大声朗读) to practise pronunciation.
33.Amy often_________ (做笔记) in class.
34.They_________ (害怕) to speak English out of class.
35.Students in school might feel they have _________ (好多工作要做).
36.Lydia 因一件小事跟她朋友生了好长时间的气。
Lydia _________ _________ with her friend for a long time _________ a small problem.
37.如果你听不懂每一个词那也没有关系。
It_________ _________ if you_________ _________ every word.
38.Toney 害怕说英语,因为同学们可能会嘲笑他。
Toney is __________________ English_________his classmates may_________ him.
39.嘲笑处于困境的人是不礼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不要怕犯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在我们的帮助下,汶川人把困难变成了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这种纸摸起来柔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划线部分译成汉语。(4分)
43 If you spend too much time playing computer games.,you won’t be interested in your study any more .Later on, you may find you have trouble in learning any subject . Even though you try your best to correct your mistakes , it’s not helpful at all .44So it’s our duty to keep away from the net bars.
4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完形填空(20分)
Food is very important.Everyone needs to 45 well if he or she wants to have a strong body.Our minds also need a kind of food.
This kind of food is 2 .We begin to get knowledge even when we are very young.Small children are 3 in everything around them.They learn 4 while they are watching and listening.When they are getting older,they begin to 5 story books,science books...,anything they like.When they find something new,they love to ask questions and 6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What is the best 7 to get knowledge?If we learn 8 ourselves,we will get the most knowledge.If we are 9 getting answers from&
篇4: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 孔 建
单元纵横
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一组小说写的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悲惨人生。学习本单元要明确以下几点目标:
1、认识小说的作用: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可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2、了解并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通过朗读,品味细节描写,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4、阅读小说,懂得结合自己的知识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再创造力;
5、学习本单元,通过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和构思的巧妙;
2、学习环境、语言、动作、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体会特定社会背景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学法初探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小说重在“品”,可以先理清故事情节,然后以人物为中心,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当然,人物的生活必然有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和小说的人物、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故 乡》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1课时
单元学习
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单元整体学习
目标锁定
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沙场点兵
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小说的相关知识;
2、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课堂在线
一、大师登场――导入 语
(屏幕上依次投射鲁迅、莫泊桑、老舍等文学大师的图片,逐一提问:这是……,学生齐答)
他们洞悉社会,他们记载历史,他们感悟生活,他们体味人生,他们――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背着写有“思考”的行囊,在时代的冲击波中书写人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新单元,一起走进文学大师,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一定会带给每位同学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二、初次见面――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走进这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谈,教师认真倾听,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
三、谈天说地――共提单元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单元内容后,自己提单元的学习任务、目标,教师组织、引导、补充。
四、出谋划策――探讨单元学习方法、确定单元活动专题
1、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学习方法,交流、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3、开展一次“我读小说――”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五、茶余饭后――师生自我反思、评价。
(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
智能储备
学习后,你一定有许多心得、体会,甚至一种渴望,不妨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一起谈谈对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
文本经纬
第5课 故 乡
目标锁定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4、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沙场点兵
[4] [5] [6] [7] [8]
篇5: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整体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整体说明
第一单元整体说明单元教材分析
诗歌是人类灵魂深处的呐喊。开学伊始,师生将共同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同自然、心灵、历史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生命的赞颂,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感悟。
本单元作为新课标精神的载体之一,既体现教师的主导角色,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诗歌单元,教师不宜多讲,更不宜仅注重理性的分析,关键在于带领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进入诗中的情境,体悟诗意,因此,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对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
本单元教学内容明晰,教学结构严谨。选人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均以自然万物为题。从教学要求看,两篇教读,两篇自读;从作品作家看,两位大陆诗人,一位台湾诗人,两位外国诗人。既有政治领袖,又有文学奇才;既有经典名家,又有诗坛新秀;既有传统名作,又有朦胧新诗。分布均衡,主从突出,难度适宜,表现不同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的交流和对话。
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发展。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贯穿单元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学习双线并进,通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点,并能够主动合作,解决问题。 ’
◆单元整体目标
1.五首诗歌以自然界万物为描写对象,雪、雨、夜、星星、蝈蝈、蛐蛐,动景和静景有机组合,交替呈现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学生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诗歌。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并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本单元五首诗歌在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审单元重难点一监
重点
, 难点
1.巩固已有的诗歌知识,初步构建诗歌
的知识系统,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
巧。
2.理解五首诗词的重点字词句,体会诗
歌语言的特殊性和诗歌塑造形象的
艺术手法。
3.理解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
手法。
4.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
5.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
1.比较这五首诗歌在形象内涵、主题思
想、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上的异同,体
会古今、中外诗歌的不同风格。
2.学会从诗歌的意境、音韵和情感三个
方面进行鉴赏,领会三者之间的`关
系,并尝试进行拓展阅读。
3.体会并能够基本掌握想象与联想的
方法,尝试诗歌写作。
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阅读相当数量的诗词歌赋,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和诵读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进行自学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具有独立的审美鉴赏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
诗歌学习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一贯提倡“诵读”、“涵咏”,让学生通过朗读,体悟诗中的意境美、音韵美和情感美,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精讲、少讲,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内容点拨、活动组织,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五首诗歌或浓或淡的情感历程,体会自然的曼妙、精神的自由和历史的厚重。
1.帮助学生联系前两年的学习,共同构建诗歌的知识系统,巩固文体、文学的基本知识。
2.在授课前,充分搜集资料,协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五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写作背景。
3.可以制作课件,容音乐、图画、文字于一体,创建“诗、乐、画”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同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体会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情趣。
4.随堂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诗兴,通过五篇诗作的学习,初步掌握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逐步引导他们有感而发、由心而生,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时,让每位学生都记录下自己的诗情画意。
◆单元课时分配本单元共8课时
第1课 《沁园春・雪》 2课时
第2课 《雨说》 2课时
第3课&nbs
篇6:九年级上第一单元 (教师中心稿)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 (教师中心稿)
常州市丽华中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自由阅读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并明确任务: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讨论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浏览课文、目录
2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制订.计划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朗读课文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
3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阅读
4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听音乐,写片段
2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林中小溪》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
篇7: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备课指导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备课指导
单元总体介绍
体裁:抒情诗(选入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题材:对大自然的赞颂,
如:北国风光、雨、星星、蝈蝈、蛐蛐、夜
作者:毛泽东、郑愁予、江河、济慈、叶赛宁
特点:文字精粹,心灵敏感、多情和充满诗意。
重点:1、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诗中形象,进入诗中的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提升人文素质。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3、熟读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4、引导学生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5、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1、沁园春 雪
课文分析: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思路: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
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9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 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 (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毛泽东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2、背诵课文
2、雨 说
课文分析:《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诗的风格是清新、欢愉,思想感情蕴藉而深厚。
教学思路:
篇8:九年级上第五单元
勤业中学 王庆华
学习目标:本单元六篇文章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时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理解内容。能诵读名篇名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古人的社会理想和抱负,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时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
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贯穿单元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双线并行。通过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一种较新的学习观念,懂得抓住机遇,有创造意识等。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
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用2―3课时能熟练朗读本单元6篇文章。用各种激励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师现身示范背诵,打消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
二、自主学习。
1、方法预备。共同学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二、三、四、五,学会利用注解解题、释词、注音、通句,了解文言词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了解判断、省略、倒装等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为自主学习作必要的方法准备。(1课时)
2、自主学习。借助页下注解、工具书力争读懂原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翻译能做到“信”、“达”、“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解疑答惑,对有分歧和班级共同的疑难点组织进行讨论,合作解决。(3―4课时)
3、相互检测。每人出一份文言词语解释检测试卷,测试卷要求解释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考察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现象。然后相互交换检测,相互批改,统计结果,查漏补缺。教师在学生检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实词的古今词义不同进行比较,对词类活用的'现象加以归纳。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加以归总,对常用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识记,把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式。(2课时)
4、课外延伸。教师准备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进行互动的阅读赏析,开展评价性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求能独立阅读。推荐阅读的篇目:《屈原列传》、《种树郭橐驼传》、《喜雨亭记》、《武昌九曲亭记》、《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顾章书》。(2课时)
三、探究学习。(2课时)
探究切入点:司马迁注意到雇农陈胜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倾听蒋氏的诉说,“闻而愈悲”,范仲淹在写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后却说出了另一番话,欧阳修的“乐”寓意深长,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他的社会理想,吴均在给朋友的信中描绘自然美景,流露出远离名利场的愿望……古人写文章,往往就是这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在理解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并说说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文人,这些人走上仕途后仍然关注人民疾苦,了解社会问题,研究历代兴亡,试图从中找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司马迁并不因为陈胜出身底层而忽略他的远大抱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对天命的怀疑。柳宗元一向关注民间疾苦,他写《捕蛇者说》是对朝廷横征暴敛的强烈控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表达了期望人民安居乐业饿理想。陶渊明梦想世外桃源,流露出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吴均神往自然,他的避世思想,和陶渊明一样,是因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丑恶。
学习本单元课文,每人的启示不尽相同,理解的角度、深度可能也不同,但古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是其共同点,应从中感悟到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态度。
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能自主把握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某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给予指导。
四、.写作。
“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写作中,要求读写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批改、学生自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讲评时,学生讲评与教师讲评相结合。(3课时)
五、综合测试。
文言文的综合测试很有必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2课时)
其他资料:
查阅下面网站可以看《陈涉世家》.课件:
tbkt.educast.com.cn/cz03-04-2/13/XK08_NJ08/ZY0412145725484/YXKJ.html
218.64.182.130:81/list.html?id=1296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www.greatchinese.net/famous/schooler/simaqian.htm
www.ykyz.net/yuwen/book6/a_lianjie/zw1.htm
www.ld.nbcom.net/shiji/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桃花源记》.课件: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789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788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www.lingshidao.com/gushi/taoyuanming.htm
foxmm.vip.sina.com/tym/in.htm
ywtd.3322.net/shigexinshang/taoqian.htm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岳阳楼记》.课件:
202.99.175.54/gaokao/603.htm
tbkt.educast.com.cn/cz03-04-1/15/XK08_NJ09/ZY1126083017328/YXKJ.html
www.hr3z.net/ArticleShow.html?ArticleID=164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范仲淹及其作品:
home.xmu.edu.cn/~yueshangxian/Shici_Fanzhongyan.htm
www.mypcera.com/book/ji/p/fanzhongyan.htm
www.huaxia.com/wh/mjmp/00159101.html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醉翁亭记》.课件:
202.99.175.54/gaokao/603.htm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787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
home.xmu.edu.cn/~yueshangxian/Shici_Ouyangxiu.htm
www.poyanglake.com/jan/oyx-page.htm
www.yuwennet.com/Article_Show.html?ArticleID=442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捕蛇者说》.课件: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862
www.tj47zx.net/bcjyzy/cz-gz-yuwen/dibace.htm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
www.ltyz.gx.cn/yuwen/liuzongyuan.html
www.huaxia.com/wh/mjmp/00096034.html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与朱元思书》.课件:
www.ba2by3.8u8.com/chinese.htm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844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吴均及其作品:
tspoem.nease.net/menu/zpxx/hwlc/wujun.htm
www.zhsc.net/Html/20043511191-1.html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
姓名 班级
积累运用(20%)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
jié( )乎 lǘ( )左 huī( )突 gōng( )筹交错
阴yì( ) 伛lǚ( ) 顿bó( ) qiáng( )倾楫摧
二、默写。(12%)
1._______________,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一曲新词酒一杯,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4.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哗然而骇者,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 。(4%)
1.固以怪之矣 _______同 _____
2.身被坚执锐 _______同 _____
3.属予作文
篇9: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 《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提(tī・fang)防 疟子(yào) 寒噤(jìn) 蹿(cuān) 仄(è)歪
飒飒(sàsà) 吆喝(yāo・he) 张皇失措 央告
2、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
篇10:五上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学词,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认识7个生字; 2.认识26 个字母及其对应的大小写,为学习音序查字法作准备;
3.区别前鼻音“an”和后鼻音”ang”的生字,巩固前后鼻音的发音以及生字的书写; 4.有感情朗读短文儿歌,感受祖国的地域宽广,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验读书的乐趣。
5.认识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书写三个同类结构的字。 6.知道8个描绘春天景象的四字词语,感受春天。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认识7个生字,26 个字母,巩固前后鼻音的发音以及生字的书写;知道8个描绘春天景象的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
感受祖国的地域宽广,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春天。体验读书的乐趣。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词语、文章、童话故事或图片等资料,课件
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学词,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认识7个生字; 2.认识26 个字母及其对应的大小写,为学习音序查字法作准备;
3.区别前鼻音“ɑn”和后鼻音”ɑng”的生字,巩固前后鼻音的发音以及生字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有个地方叫神秘岛,听说去过那里的人,回来后就会变得非常聪明能干,你们愿意去探险吗?不过,神秘岛路途遥远,必须过了三关才能到达呢!你们有信心吗?
二、过关斩将: 第一关:火眼金睛。
1.提问:这个时候是什么季节呢?(春季)我们看看春天窗外的天空是怎样的呢? (晴) 2.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看看今天的天气像哪一张图片?谁能说出其它卡片上代表的天气? 你还知道哪些和天气有关的词语呢?
3.出示生字卡片:
阴、雷、点、阵、冰、冻、夹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抽读生字卡片,说说怎么记这个生字。
第二关:智慧游戏
同学们经过努力,一个个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顺利通过了第一关,不过胜利之门才微微向我们开启,第二关能不能顺利通过,可是通往“神秘岛”的关键哦,加油吧! 1.认识字母表,记忆26个字母顺序;
2.根据老师随机提出的字母,学生到字典音序表中找,看谁用时最短
第三关:识字分类
第二关也顺利通过了,神秘岛已经向我们招手了,让我们再去过最后一关吧!这一关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过关要求:识字分类,区别前鼻音“an”和后鼻音”ang”的生字, 1.开小火车接读生字,指名读。 2.四人小组合作,一个同学摆出识字卡,其余三人迅速读出字音,要读得又快又准。读完后,把卡片中你认为是一类的摆放在一起。
三、放眼畅想
课件出示:同学们,恭喜你顺利过关!
我们马上要到达神秘岛了,你觉得神秘岛的景物会是怎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在向往和憧憬中结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短文儿歌,感受祖国的地域宽广,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验读书的乐趣。
2.认识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书写三个同类结构的字。 3.知道8个描绘春天景象的四字词语,感受春天。 教学过程: ㈠ 读一读
1、过渡: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祖国的春天更美。
2、学生自由朗读《祖国多么广大》。
3、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5、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背诵。
(二)书写提示
1、过渡: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三个有趣的字! 2.指导书写:先外后内再封口。
3、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字最漂亮?(学生书写) 4、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的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三) 出示挂图,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叮咚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四)读书乐,乐读书
1.朗读短文儿歌; 2.学生交流短文内容; 3.分享好的书籍
(五)总结
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作业布置:会写八个有关春天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11:五上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设计:宁波市惠贞书院 朱静儿 课件制作:宁波市惠贞书院 朱静儿
整理:宁波市惠贞书院
王成兰
一、教材分析: “我的发现”这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学习自主识字,并认识七个生字。
“日积月累”这项活动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练习读、写基本功、巩固识字。
教材在安排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是对前面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对这单元的知识更深有感触,更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4、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短文、口语交际
2、难点:口语交际训练
四、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词语、文章、童话故事或图片等资料,
并画一幅春天的画。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出示挂图):春天来到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㈡ 我会认
1、出示生字卡片:
1 哥--歌
直--植
星--醒
古--故
底--低 丁--灯
鸟--鸣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交流: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有什么新发现?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4、出示小黑板:
平--评(评论)
油--邮(邮局) 方--访(访问)
桥--轿(轿车) 齐--挤(挤满)
线--钱(花钱)
按照刚才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来认识这些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得又快又好。
5、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说说怎么记这个生字。 ㈢ 展示台
1、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能认识新的汉字朋友呢!
2、小组内互相传看作业本,识记同学的名字。
3、你想认识谁的名字,就下座位去向他请教吧!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2、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教学过程:
㈠ 我会读。(复习导入)
1、过渡: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来读几个描写春天的词语。
2、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
3、抽读词语卡片(正音)。
4、扩展练习: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㈡ 我会写
1、过渡: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我们知道字可以组成词,词可以组成句子。现在我们来写两个句子吧!
2、看看谁最先知道我们要写什么句子(学生读拼音)。
3、教师范写“春”字。(提醒学生要按田字格的位置写)
4、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句子最漂亮?(学生书写)
5、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的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㈢ 读读背背
1、过渡:春天,花园里的花开了,果树上的花也开了,到了秋天,还会结果子呢!
2、学生自由朗读《花园果园》。
3、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2
5、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把短文背会。
6、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背诵。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春天。 教学过程:
㈠ 出示挂图,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春
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㈡ 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B、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C、指名说、背、评议。
D、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境2:“找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一说吧!”
B、分小组交流。
C、指名说、评议。
3、创设情境3:“赞美春天”
A、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五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B、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
C、明确要求:
◆请创意组的同学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收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提出。
D、三个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㈢ 总结
1、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好
3 听的歌曲、还有那么动人的故事,谢谢!”
2、教师谈话: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大家齐唱。
篇12:五上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的教学。 【设计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们探究欲望特别强烈的时段。因此,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三个栏目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语言的发现探究活动中感悟语言的特点,积累语言。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在整体上以“让孩子主动发现探究”为主线,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力图让学生在发现中获得语言感悟,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发现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的特点,并在读中积累。 2. 会恰当使用一些量词,并积累量词和成语。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并初步养成摘录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对对子”引入。 师:“高”对“矮”,“大”对什么?(小)。 师:你还能像这样对多少对子? (学生自由“对对子”。)
师:从一对对的对子中,你发现“对子”的前后两个词的意思有什么特点吗? (对子的前后两个词的意思大多是相反或相对的) 2.读词感悟。
学生打开教材,读“我的发现”的词语。
师:刚才大家在“对对子”中,有没有说到教材中这10个词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些字呢?你能把没有说到的词语也用“对对子”的形式来读一读吗? (师提示:“动”对“静”,“得”对“失”,以此类推。) 师示范:请大家再以“‘动’对‘静’──动静,‘得’对‘失’──得失”的格式再读读教材中的10个词。 3.发现特点。
师:大家把这10个词语多读几遍,看能发现这些词语有些什么共同点? 生自由读,自主发现;同桌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领并总结。
总结:这些词语,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思相反,合成一个词时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 4.类推拓展。
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 (如开关、来往、东西、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对对子”来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轻松感受反义词的特点,为发现教材词语的特点埋下了伏笔;在“读词感悟”中,再以“对对子”的形式将教材的10个词语进行拆分,为学生的自主发现再作铺垫。两次“对对子”的目的,都是为学生有效发现、成功探究架设桥梁。]
二、教学“日积月累”
(一)教学“我会填” 1.填词试读。
师:请同学们试着将八个字填写在相应的括号里,再多读两遍。(师出示:束串阵对身支幅眼)
(学生填写后,再交流,如有错误,教师适时纠正。) 2.探究发现。
师:刚才大家填写的都正确,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将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另外的词语。
(学生尝试换量词。)
师: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换的词语哪些是可以搭配的;在能搭配的词语中,哪个是最恰当的?
师引导学生总结体会:数量词的搭配也有考究,不能乱用。 3.再读词组。
师:现在请大家来玩“接读游戏”。老师说前面的数量词,大家接后面的事物名称:如“一束──阳光”?? 男女生“接读”:男生说前面的数量词,女生接后面的事物名称。 学生自由“接读”:同学自由组合,一些人说前面的数量词,另外的同学接后面的事物名称。 [设计意图:正确填空后还要学生“探究发现”,目的是让学生在换词中体会不少数量词的搭配有一些固定的组合,我们不能乱点“鸳鸯谱”;在“再读词组”中,以三种形式玩“接读游戏”,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这些固定的搭配组合习惯。]
(二)教学“读读背背” 1.自读词语,认读生字。
(注意“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等字的读音。注意:这些字并不是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只要能认读即可。) 2.多读体会,感悟发现。 师: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你觉得朗读这些词语的感觉怎样?再看每一行都是共同描写哪类事物的词语?
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读来都觉得特别美。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第二行多用于写日月景致的,第三行多用于描写山峦风光的。 3.限时背诵,适度拓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词,看谁在有限的时间内背诵的词语多。 (学生自由读读背背,并互相抽查背诵。)
师:大家还能说出一些描写秀丽山川的词语吗? (生试说,师简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读体会,感悟发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四字词语的特点,感受这些词语的形象美和节奏美。“限时背诵”是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有意增加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迅速背诵。]
三、教学“宽带网” 1.导入阅读。
师:露珠,很美;草地,很美;溪水,还是很美。可是,怎么个“美”法,你可能就说不好了吧。那就请读读作家笔下的露珠、草地和溪水吧。 2.引导发现。
师:把“宽带网”中的描写多读几遍,看看作家笔下的景致有多美,其描写有何妙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3.选择背诵。
师:大家对哪个句子最喜欢,就争取把它背诵下来。 4.填卡记录。
师:大家觉得哪些句子美,哪些词语特别有意思,就可以把它摘录下来。如果形成了摘记的习惯,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教师可以介绍读书摘录卡的做法,学生尝试摘记本文段中的优美句子。如果有条件,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摘录卡的内容或经验。)
[设计意图:在第二环节“引导发现”中,通过多读引导学生发现作家笔下的美,体会描写的妙处,这样可激发学生对优美句子的喜欢之情,增强语感,也为学生自觉背诵和摘录打下基础。
篇13:五上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会正确区分韵母an、ang生字;掌握“白、回、国”的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背积累有关天气的词语和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熟读背诵大小写字母歌和《祖国多么广大》;正确阅读《谁和谁好》。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春天来到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二、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字词。(教师正音)
2、从这些字词里你们有什么发现?(都和天气有关)
3、你还知道哪些和天气有关的词语呢?(雾霾、风暴、闪电、狂风??)
4、集体齐读字词。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记一记。 (1)出示字母表。
(2)学习字母表应注意哪几点?(大写字母、小写字母、字母的顺序)
(3)读小写字母,对应认识大写字母。
(4)找找哪些大小字母完全一样?(Cc Oo Pp SsVvWw __ Zz) (5)背诵字母表。 (6)学唱字母歌。
2、读一读,写一写。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教师泛读,学生跟读,自己正音。
(3)按照韵母给这些生字分类并书写。(教师指导) (4)集体读生字。
3、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儿歌。注意读准“兴、岭、岛、盛”四个字。
(2)大兴安岭、长江、海南岛同一季节景色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
(3)学生齐读儿歌,教师指导背诵。
4、小组齐读字词。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书写提示。
1、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教师抽查学生,然后泛读。
2、学生上台书写笔顺。教师检查,学生书空。
(注意三个字:都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指导)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四字词语。
2、你有什么发现?(都和春天有关。)
3、你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四字词语? (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春光明媚??)
4、小组齐读。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谁和谁好》。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听故事,讲故事”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材借助《老鼠嫁女》的故事,激发学生看图片,听故事的兴趣。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掌握听故事的要领;再以连环画为载体学习讲故事,做到声音洪亮,让别人听清楚,从而学会如何听故事和讲故事。最终达到训练口语表达,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真倾听《老鼠嫁女》的故事,听后能够复述故事。(重点) 2.掌握并运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要领,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难点) 课前准备
1.相关图片、视频、录音、头饰等。(教师) 2.了解生活中各种角色最强和最弱的方面。(学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敲锣打鼓的喜庆音乐)注意听听这段音乐,人们好像在干什么? 生:好像是在办喜事!
师:哦,原来是老鼠在嫁女儿,(边说边出示图片)老鼠爸爸要把女儿嫁给最神气的人。他找到了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到底哪个是最神气的新郎呢?
师:(出示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的图片)猜猜看,新郎会是谁呢? 生1:新郎是太阳,因为太阳最了不起,能给地球带来温暖! 生2:我猜新郎是老鼠,因为老鼠和新娘是同类。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这里有一个故事,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就知道新郎到底是谁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喜庆的音乐中感受故事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出《老鼠嫁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猜想老鼠嫁女的新郎是谁,意在启发学生想象,也激发起学生听故事的浓厚兴趣。
二、倾听故事,了解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边看书上的图画,边听故事录音,想一想,故事中的老鼠夫妇想把女儿嫁给谁呢?最后谁成了老鼠夫妇心目中最强的新郎呢?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 生:故事中老鼠想把女儿嫁给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和猫。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知道谁最后成了新郎吗? 生:最后猫成了老鼠的新郎。
师:看来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很轻松地就找到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还知道谁是最后的新郎了。真了不起!
师:听故事就应该听仔细,才能记得牢。
师:瞧,老师把这些新郎人选都请到了黑板上(一一贴出故事中出现的形象),你们能结合生活,说说这些形象最强的本领是什么吗?
生1:我知道太阳最强的本领是带给大地温暖和光明。
生2:太阳虽然很强大,但是乌云可以遮住太阳,这是乌云最强大的地方。 生3:风可以吹散乌云,所以说风很强大。 生4:围墙能挡住风,围墙就比风还强大。
生5:围墙虽然结实,但是老鼠可以在墙角钻洞,老鼠会钻洞是它最强大的本领。 生6:老鼠却害怕猫,猫能捉住老鼠。这是猫最强大的本领。
师:小朋友们不仅听得仔细,还能联系生活说出每种事物最强大的本领,真令我佩服!下面请你和同桌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生同桌交流,自由说说主要内容。) 生:老鼠夫妇打算嫁女儿,他们找了太阳、乌云、风、墙、老鼠,最后把女儿嫁给了最强大的猫,结果女儿被猫吃掉了,真是太愚蠢了,怎么能把女儿嫁给天敌呢?
师:你说得很准确,情节也比较完整,看来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记得牢固,真棒!
设计意图:借助录音播放故事,使学生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倾听故事,很好地将故事与图画内容结合在一起。听后,点拨倾听的要领,并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初步整理,为下一环节的讲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学讲故事,把握内容
1.教师示范讲故事,学生发现要领。
师:下面请你们再听老师讲一遍故事,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样讲故事的。 (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生:老师讲故事时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
师:谢谢你的赞美!你听得真仔细。同学们要记住,讲故事时的语言一定要清楚。 生:我还注意到老师讲故事时表情很丰富,有的地方还加上了动作。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讲故事时的要领。 2.学生试讲第一节,师生评议。
师:请你自己试着讲讲第一幅图画上的内容。
生:从前,有一对老鼠夫妇,他们养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们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就想,一定要给女儿找个最好的新郎,嫁出去。 师:你讲得真好,“从前”这个词用在故事的开头,很恰当。这个故事开头不错,下面我们按照图画上的内容继续讲故事,请你们先自己试着讲一讲,再讲给同学们听。 3.学生结合图画自主讲故事,学生评价。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语言。) 师:谁愿意先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跃跃欲试)你的小手举得最高,你来试试。 生: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咦,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啊?原来是老鼠家有个女儿要出嫁。老鼠妈妈问老鼠爸爸:“我们的女儿嫁给谁啊?”老鼠爸爸是个老糊涂,说了一句糊涂话:“谁最神气,我们的女儿就嫁给谁。”老鼠爸爸去问太阳:“太阳,太阳,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呀?”太阳说:“乌云会遮住我,看见乌云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乌云,乌云说:“大风会吹走我,看见大风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大风,大风说:“围墙会挡住我,看见围墙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围墙,围墙说:“老鼠会打洞,看见老鼠我就害怕。”“噢!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我们老鼠怕谁呀?”老鼠爸爸想了想,乐得笑哈哈:原来猫咪最神气,女儿应该嫁给他。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老鼠女儿坐花轿,一抬抬到猫咪家。过了几天,老鼠爸爸和老鼠妈妈到猫咪家去看女儿,可是女儿在哪儿呀?他们就去问猫咪,猫咪拍拍肚子说:“我怕别人欺负她,啊呜一口吞下了她。” (全班响起掌声!) 师:这个故事讲得太精彩了!谁能说说精彩在哪里呢?
生1:讲故事的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故事的内容十分生动,让大家越听越爱听。 生2:他讲故事时先问好,又说了故事的名字,这样做很有礼貌。 生3:他按照图画顺序讲故事,结尾处是自己想象着加上去的。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出了这么多讲故事的小窍门,尤其是讲故事时自己发挥想象这一条,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发现讲故事的一般要领。再由第一幅图切入,讲好开头,接着为学生创建自主讲故事的平台,将学到的讲故事要领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全面把握故事内容并为下一环节表演故事做好准备。
四、表演故事,升华理解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生齐说:喜欢!)既然这么喜欢,下面我们来试着演一演这个故事,好不好?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吧! (学生自主选定角色,教师把各种角色的头饰分发给每个学生,同时深入小组表演的活动中。) 师:小朋友们,我看到大家在小组中表演得绘声绘色,十分热烈,下面哪一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故事?老师来做音响师,帮忙放音乐。 (指一组到前面表演故事,师生评议。)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学会了怎样听故事,讲故事,只有会听才能会讲,希望你们成为善于倾听,乐于交际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有了前几个环节的铺垫,本环节延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为学生创建自主交流、表演故事的平台,培养学生表达与表演的能力。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口语交际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因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想并感受故事的主题——嫁女办喜事。由此,激发求知的兴趣。在表演故事的环节中,分发各种角色的头饰,既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又能大大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重点)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师) 2.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并准备一本童谣或儿歌的书带到学校。(学生)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导学: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设计意图: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新课伊始,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尝试提问,感受阅读 (一)学习童谣——《摇摇船》。 1.导入: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谣《摇摇船》。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谁在摇船? 他要摇船去哪儿? 他是怎么摇的呢?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童谣。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童谣。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童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一:
外婆为什么叫“我”好宝宝?
①导学:你的外婆都什么时候叫你好宝宝呢?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小结:对呀,你们的想法都对。这么懂事的宝宝外婆怎么能不喜欢呢? 预设二:
摇船怎么会摇出那么多好吃的?
①导学:对呀,明明是摇船,怎么还摇出好吃的了?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教师追问:如果是你摇船,摇到外婆家,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你高兴吗?读出你此刻的心情。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童谣。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童谣。 8.学生边背童谣边做动作。
(二)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 谁给小刺猬理的发? 小刺猬理完发漂亮吗?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儿歌,看看能不能从儿歌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儿歌,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看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儿歌。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儿歌。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小刺猬最后成了小娃娃呢?(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这个问题可以教师问。) ①导学:你真聪明,问题提得真好,是呀,明明是小刺猬,最后怎么成了小娃娃呢?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教师追问:男孩子头发长了就像小刺猬,你看见过谁的头发像小刺猬吗?这样好看吗?(出示刺猬头型的男孩) ④导学:对呀,男孩子头发长了就要去理发,那女孩子头发长了,又一直不理发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要留长头发的话,平时要勤洗头。) ⑤小结:天气渐渐热了,小朋友的头发长了,容易出汗,也容易生小虫子,有的头发弄到眼睛里,细菌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所以我们要经常洗头、经常理发。 预设:
小刺猬是怎样理发的? 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导学:你们有没有去过理发店理发呢?理发师是怎么给你理发的?(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嚓嚓嚓,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小刺猬去理发后变干净变漂亮了,我们以后可一定要经常洗头发,经常理发,这样你们才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的!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儿歌。 8.听儿歌,边跟着做动作边唱。
三、借助插图,学会分享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
2.导学:对呀,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下面就和小组同学像书上的小朋友那样学会分享! 3.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儿歌或童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童谣或儿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的同学也会这个儿歌或童谣,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4.和同学交换自己带的书,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读一本书。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读过的童谣或儿歌,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倾听能力。“交换读书”和“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分享读书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1.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2.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和背诵、分享。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学中,我注重将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唤醒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童谣和儿歌后,进而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分享读书的幸福。一系列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并获得了分享阅读带来的喜悦。
篇14:五上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2.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①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4.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
四、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2.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3.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五上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篇15: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 孔 建
单元纵横
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一组小说写的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悲惨人生。学习本单元要明确以下几点目标:
1、认识小说的作用: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可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2、了解并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通过朗读,品味细节描写,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4、阅读小说,懂得结合自己的知识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再创造力;
5、学习本单元,通过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和构思的巧妙;
2、学习环境、语言、动作、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体会特定社会背景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学法初探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小说重在“品”,可以先理清故事情节,然后以人物为中心,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当然,人物的生活必然有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和小说的人物、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故 乡》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1课时
单元学习
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单元整体学习
目标锁定
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沙场点兵
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小说的相关知识;
2、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课堂在线
一、大师登场――导入语
(屏幕上依次投射鲁迅、莫泊桑、老舍等文学大师的图片,逐一提问:这是……,学生齐答)
他们洞悉社会,他们记载历史,他们感悟生活,他们体味人生,他们――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背着写有“思考”的行囊,在时代的冲击波中书写人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新单元,一起走进文学大师,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一定会带给每位同学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二、初次见面――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走进这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谈,教师认真倾听,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
三、谈天说地――共提单元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单元内容后,自己提单元的学习任务、目标,教师组织、引导、补充。
四、出谋划策――探讨单元学习方法、确定单元活动专题
1、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学习方法,交流、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3、开展一次“我读小说――”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五、茶余饭后――师生自我反思、评价。
(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
智能储备
学习后,你一定有许多心得、体会,甚至一种渴望,不妨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一起谈谈对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
文本经纬
第5课 故 乡
目标锁定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4、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沙场点兵
1、搜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组长选择精彩的句子,用大字书写,课前张贴在教室墙上);搜集鲁迅及本文背景资料;
2、以文中“我”的口吻,有感情地向你的邻居朋友讲述“故乡”的故事。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请各组说说看,要是能说出其中的“情”那更好。(学生活动)
(音乐《故乡的云》响起,以渲染气氛)是的,“故乡”这个极具魅力的字眼,自古以
来,多少迁客骚人吟诵过她,多少海外游子思念过她,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一起感受一下这其中的“情”。
二、整体感知,真情讲述
[情景] 播放《故乡》音频,准备真情讲述(屏幕出现央视“讲述”栏目背景,营造氛围)。
[活动] 1、听录音,准备讲述;2、小组内讲述,选出小组代表;3、班级讲述,师生互相点评。
三、精读课文,关注命运
[情景] 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请运用“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这一读小说人物的一般方法,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活动] 全班同学按照下面三个研究课题,选相同课题的每4――5人一个小组,依以上方法进行研究。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杨二嫂命运变化研究: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3、“我”的命运变化研究: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引导] 阅读分析小说,要以人物为中心。怎样读人物?方法就是: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四、回味课堂,布置要求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呢?
(学生活动)
如果下节课我们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你打算如何参与活动,如何表现自己呢?课后你能为闰土、杨二嫂和“我”分别写一段评语吗?
第二课时
一、人物形象大家评
[情景] 《故乡》一文写了三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和“我”,你眼中的这三人是怎样的形象呢?这节课我们首先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大家可以自由畅谈,但理由要充分。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研究人物,我们不仅要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情,还要注意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能够进一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人物关系专题研究
[情景] 而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本文中这横向的就是指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请根据以下四个专题,结合自己的兴趣,每4――5人一个小组,要求结合具体情节,说出变化概况并探究变化的内涵。
1、杨二嫂与闰土:絮絮不止的杨二嫂――只是摇头的闰土;顺手牵羊、嫁祸栽赃的杨二嫂――实实在在的闰土
2、“我”与闰土:迅哥儿――老爷;无话不谈――我也说不出话;无穷无尽的希奇、新鲜的事――默默地吸烟、谈些闲天
3、“我”与杨二嫂:无话可说的交谈
4、水生和宏儿:松松爽爽――痴痴的想
[活动] 学生按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 人物自身形象变了,变得令人心酸;人物间关系变了,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谁惹的祸呢?(学生说)我们的下一代――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
三、设下悬念结束本课
[情景] 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课后请你尝试着写一篇小小说,内容是假如后水生和宏儿再相会。
第三课时
一、宏儿水生再相会
[情景] 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同学们的想像一定比我更丰富,一定更有创意,谁来试试看。
[活动] 朗读小小说,倾听、评价
[引导] 有些同学的小小说延续了“我”与闰土的故事,多数同学描绘了未来二人美好的生活和新型的二人关系。那作者希望中的下一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希望无所谓有无
[情景] 请同学们研读最后“离故乡”部分,联系全文谈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活动] 先各自理解,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三、结束语
空怀“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不能成其为“希望”;“希望”渺茫,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的追求,希望就能变为现实。(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联系学生实际结束)
智能储备
1、联系全文看,在“我”的心中有三幅关于故乡的图画,你能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描绘这三幅图画的内容吗?
2、小说的主题有三种理解:①“隔膜说”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②“农民问题说”认为“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年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严家炎)③“批判辛亥革命说”认为“作者满怀深情地写了闰土的种种不幸,正是要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人教社1987年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
第6课 我的叔叔于勒
目标锁定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沙场点兵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打出下面的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
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
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篇16: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勤业中学 仇海蓉
一、 单元教学目标 :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 :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 指导语 :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 交流、综合
3 指导语 :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 明确任务
2 巡视、参与、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 指导语 :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 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 :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 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价内容: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课前学习情况检查 汇报成果
2 指导语 :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 自
[4] [5]
篇17: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3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明确任务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内容: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自读
3组织交流、检测检测、发表见解
4创设情境:结合标题,看看文中一共回忆了哪些事情,这些事件,为何要安排的有详有略?再读文章、思考、交流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发表见解
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结合文章的标题社戏,按事件的发展进程可将本文分为哪几部分?同桌交流、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3指导语:通过想像,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写的生动画面画出来,并对作者描写的画面作点评。明确目标
4巡视、参与、讨论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组织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 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 《社戏》(二)
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都说城里的孩子可玩的没有乡下的孩子多,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下的孩子。发表见解
2将学生按城乡分成两组交流趣事
4组织辩论: 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 反方:乡下的生活更有趣开展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课后学习:平桥村的事情可谓是趣味无穷,但不知道平桥村的人有没有给我们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思考平桥村人的性格特点。你喜欢文中哪一个人物形象呢?
第4课时 《社戏》(三)
学习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阅读、交流、归纳、总结
2组织交流,小结人物性格小组代表发言,补充、评价
3指导语:你较喜欢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组织交流,鼓励、评价发表见解,谈感受
第二块: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讨论:豆和戏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讨论
2组织交流 发表见解
3设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作者的经历吗?思考、写作
4指导语:对文章本身还有可质疑的地方吗?思考、质疑
5解疑、小结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端午日》
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了解更多的端午习俗;
课前学习:1、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检查课前学习情况,熟悉作者自我检测
2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端午日这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巡视)阅读、思考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二块:语文活动模拟记者采访,呈现湘西端午习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文中是怎样介绍端午日赛龙舟和捉鸭子的场面的。再次阅读,圈点勾画
2创设情境:模拟记者采访,(强调记者采访注意事项)巡视、参与、指导男女生明确任务,合作、揣摩角色,再次阅读文章
3组织模拟记者采访男女生角色扮演
4鼓励、评价自评、互评
第三块::拓展延伸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文中赛龙舟场面的描写,作者采取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指导语: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扩写捉鸭子的场景。(巡视)思考、写作
4组织交流、评价推荐交流,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到网上浏览各地的端午习俗,向父母或亲属了解当地的端午习俗,并加以比较。
2、将获得的信息整理,汇总成探究报告
课 后 学习推 荐 资 源
图书资源《沈从文传》 (作者:凌宇)《沈從文文集》(十二卷本)(作者:沈从文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广东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 )
第6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准确疏通文意。
2、能够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阅读课文,比比哪组找得又多又准: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明确目标
2巡视、参与、指导阅读、小组合作学习
3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第二块:今昔比较,加深对过年习俗寓意的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思考、交流、补充
2指导语:你是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和现在过年习俗的小组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块:展开联想和想像,推想未来的年将有的习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也可设想一下将来人们又将怎样过新年呢? 联想、想像、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畅想、互评
篇18: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块:向课本本身质疑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解决十个问题远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身可有质疑的地方?齐读课文,质疑
2创设情境:人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眼睛,可本文的题目却不很切题,你是如何看待的?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见解,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习作:《畅想2050年新年》(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第7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第7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朗读课文
2组织朗读齐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3组织朗读齐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 朗读、小组交流、讨论
2组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发表见解、表情朗读、小组补充
3组织朗读齐读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8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
课前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课堂学习: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明确任务
2组织交流结合内容谈感受
3组织背诵齐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吟诗、品诗
2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明确目标
3 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篇19: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自己修改最近的一篇文章
2、能够对修改的文章评价和评分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修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