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kkkkkk20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自主学习: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解题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生活在大唐盛世。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已学过他的诗《过故人庄》、《寻隐者不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四、初步感知这首诗 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1、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的配乐朗诵。 2、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3、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 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5、补充注释。 涵虚hán 波撼hàn 舟楫jí 羡鱼情xiàn 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 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 撼:摇动。 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 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课文研讨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2、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3、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5、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6、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8、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9、讨论: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隐者”?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七、齐读课文 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词之妙。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2、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3、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九、课堂补充练习1、完成下列练习题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2、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篇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篇3: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讲解――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 (一)合作探究; (二)本文的语言优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计划课时】:3课时 【教学教具】:常规 【教材说明】《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课前作业】 第一题,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欧阳修。 第二题,朗读全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不错读;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要注意“审辞气”,凭语感去体会语气。 第三题,利用课文注释,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若夫(fú) 第四题,了解写景、抒情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由《岳阳楼记》导入。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问: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问: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讲述: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庆历5年――1045年)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庆历六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欧阳修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来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诗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初步感知文章: (一)朗读指导 1、朗读本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①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文中用了21个“也”字结句,大致表达了三种语气,(1)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肯定语气(介绍人名);(3)感叹语气(直抒胸臆)。你能各举出一个例子吗? ②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联系《愚公移山》,读到“而”字注意分辨语气的轻重。指出下边句子中的“而”字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朝而往,暮而归。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3、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二)朗读训练 1、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生试读课文。 3、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5、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2、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五、把握内容: 1、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2、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4、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过。 2、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理解词语、句子: 3、理解内容: (1)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明确: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图画角度: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视觉角度: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4)这一段里的名句是什么?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二)第2段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第二【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