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高山流水教案
“小西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课文高山流水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课文高山流水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课文高山流水教案
课文高山流水教案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1. 解题:“高山流水”指代什么?“知音”又指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2. 结合课题和最末一段,提出疑问。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通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特别是“捺”字的读音。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 结合课后2题,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伯牙得子期赏识后,为什么激动不已?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5~7段,勾画描写子期和伯牙的神态、语言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 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为什么钟子期要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进而把琴摔得粉碎?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8~12段,勾画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 自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如果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2. 交流。
3. 积累本课词语,完成课后第3题。
参考资料
俞伯牙诗两首
其一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 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其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篇2:《高山流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字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读中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
2. 乐曲赏析:感受《高山流水》乐曲的美妙。
3. 分析故事、人物形象,加深理解,让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2. 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难求。 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难求。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引出课文。
(一)认读生字、词,引出课文
1.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课件展示)
风平浪静
气势磅礴
烟波浩渺
(读了这一组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琴声呜咽
如泣如诉
催人泪下
(这一组词让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
那我们再来读读这组词
一见如故
琴艺高超
高山流水
1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2.“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吧!(板书课题)读课题。
3.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4.高山流水不仅是美景,它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检查小组预习情况,汇报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汇报)
2.师: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 生:俞伯牙、钟子期。(板书)
师: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上“高山流水”把主要内容说一说。
生: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钟子期,他们结为知音。 师:谁是谁的知音? 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板书:知音)
3.你们知道“知音”的意思吗?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吧!(知己、知心朋友的代名词)
4.那伯牙、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知音难寻“部分。
1.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
一、二段,谈谈你对俞伯牙有哪些了解?(抽生回答:从“琴艺高超“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2.作为一位琴艺高超的音乐家要想找到一位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
3.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寻找知音的不容易。请把它找出来作上记号(始终)“始终“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一
2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直)从这个词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知音难寻)
4.遗憾说明俞伯牙的内心怎样?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然“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心情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齐读)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师: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他也始终没有碰到过听懂他音乐的人,是多么遗憾的事呀!这时,伯牙做官出使楚国,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面对秋江圆月,借曲抒情,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高山流水》。请孩子们自读
3、4自然段。
2.小组交流:哪些地方描写了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的情景?我们一起齐读描写傍晚美景的句子。
3.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种有琴声的傍晚,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读3-4段)
4.孩子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曲子,就是《高山流水》,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正当伯牙弹起这首曲子时,钟子期来到了伯牙身边。请孩子们在小组内默读5-7段,钟子期听了音乐后,他会说点什么呢?读后请勾画出描写钟子期神态、语言的句子。
6.生默读勾画并汇报。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点课件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1)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①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子期的话说明伯牙的琴弹得好,弹得妙,能用你们的“读”表达出音乐中所蕴藏的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吗?(抽生读;齐读)
③抓住“啧啧赞叹”体会读。
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不停地赞叹。)赞叹什么? (琴声美、妙、
3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琴声惟妙惟肖等)他是怎样赞叹的?(再齐读)
④想象画面读。
a.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b. 我们也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起啧啧赞叹!男生先来……女同学啧啧赞叹道……我们一起啧啧赞叹道……
(2)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①过渡:除了这一处,你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子期能听懂伯牙的音乐?(点课件)
②师:这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有味道)你来有味道地读读。(抽读)
我们一起意味深长地说……
③看到了音乐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我们想象着子期此时的表情、神态说……(再读)
(3)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过渡:当伯牙听到子期的两次赞叹后,心情和神态有怎样的变化。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伯牙很觉惊讶,看了一眼子期。(当伯牙听了子期的赞叹后,为什么觉得惊讶?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看了子期一眼)
②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子期的手„„齐读!(点课件)
③体会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如此激动?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激动的心情?自由读。
④师:这一站、一拉、一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是多么地激动啊!
⑥引读。他激动万分地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
7、朗读训练。
①师:伯牙的音乐多么美妙,多么让人陶醉。孩子们,闭上眼睛,走进伯牙,咱们来静静聍听他的《高山流水》。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还原音乐中的画面,听老师的的提示:
4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②师:一曲《高山流水》让男同学饱含深情地啧啧赞叹道„„(接读)
让女同学沉醉其中意味深长地说„„(接读)
③从伯牙的神态、动作、语言这几方面都能体会到伯牙遇到钟子期激动不已的心情,此时,伯牙也许在说:“钟子期,你就是唯一能听懂我音乐的人,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齐读)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师:一次巧遇,却一见如故,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在此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子期的身影,他心急如焚,等来的却是谁?(他的父亲)是怎样的消息?„„(是因病去世了)
2.他失约了吗?(没有)
他留下了什么遗言?(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好的听先生的琴声。)( 抽生回答)
3.总结:活着信守诺言,而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还要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友谊!
4.当伯牙得知子期去世这一消息后,心情如何?请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或句子。
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体会出伯牙心中的悲痛?(生回答) ②是呀,伯牙是含泪而弹,那琴声是为谁而哭?那他的琴声里又在诉说什么?
③还有吗?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这一段的动词。 ④师: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了什么。(生:悲痛欲绝)
⑤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伯牙巧遇知音时的情景,这一站、一叹、一摔表现了伯牙悲伤的心情,应该怎样读?(学生读)
⑥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上天安排给我的知音为什么又不辞而别呢?伯牙——(示意学生齐读11自然段)
⑦引读12段。这瑶琴曾弹出多少让人沉醉的音乐,这瑶琴曾一直陪伴在伯牙左右;这瑶琴曾是他的最爱,可是如今知音已去,留琴何用!
5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伯牙长叹道:“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齐读)
去年今日,子期与我弹琴论道,共话人生,如今子期却舍我而去„„(示意学生齐读)
⑧你能把它改为陈述句吗?(对比读)连个反问句道出了伯牙在得知子期死讯后会摔碎瑶琴的缘由,准确地表达了伯牙此时悲痛欲绝的心情。
⑨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师:伯牙遇子期而激动万分,又因离别而心碎不已,正因有了这个故事,才有了“高山流水”与“知音”的佳话,“碎琴山”“古琴台”因此而得名,“高山流水”、“知音”也有了新的含义。
2.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师:好一曲感人至深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刻骨铭心的―――高山流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四、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有自己的知音吗?谁?为什么说他是你的知音?你是怎样对待的知音的?
2.总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友谊。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6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孩子们,让高山流水般的情意永远珍藏我们心间吧。 板书
19 高山流水
知音
俞伯牙 ――― 钟子期
篇3:《高山流水》优秀教案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第一课时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句子,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欣赏《高山流水》
1、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声朗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脑海中会呈现什么样的画面?抽生回答。
3、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4、教师导读:关于《高山流水》,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大意,弄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反馈自读情况,掌握生字,读通课文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其他同学正音,教师强调。 字音:“捺”的读音,“坟”与“焚”的区别。 字形:注意“磅礴”的字形结构,写“抒”的时候不能多一笔。
(2)再次出示生字,学生在读中巩固。 (3)学生练习正确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4)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美妙。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盛大。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 心急如焚:形容万分焦急的心情
催人泪下:形容事迹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通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1)“有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在旁边听到了,啧啧赞叹道:‘真妙呀,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这句话是子期听到伯牙在弹奏“志在高山”时赞叹的话,子期的赞叹是因为听懂了曲子表达的含义,读时语调要有大的起伏,但速度要慢。
(2)“才奏了一会儿,子期又意味深长的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引导学生理解“意味深长”的意思。 并学着子期的语气意味深长的把这句话读一读,语调舒缓。
(3)“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指名读一读,其他人评议。抓住动词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篇4: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释读】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篇5:高山流水
“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合眸,我仿佛化身成了钟子期,身着宽袖大袍,立于古筝之前,安然聆听伯牙的弹奏,用心去感受琴声,不由得脱口而赞。正当我们沉浸在高山的巍峨峻峭之中时,只见少女纤腰一摇,一拧,长发妩媚地披在肩上,纤纤细指快速地拨弦,琴声变得流畅,行云流水一般畅快,仿佛流水滔滔,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逐渐由淑静转为热烈,奔腾不息。清澈的水流倾泻而下,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与岩石呢喃,仿佛在狂热的舞蹈。少女的指尖拨弄着琴弦,仿佛是一只玉蝴蝶,翩跹起舞,迎合着滔滔江水,自在飞舞。
流水渐渐平息下来,而我却在高山流水中,划着小舟,惬意地吟诵诗篇,陶醉其中……
篇6:《高山流水》语文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
全文共82个字,3句话,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尤其人物对话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刻而强烈地表达了“知音难觅”的真挚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学过《读 书 有 三 到》、《论语·学而篇》。本课语言极为凝炼,由于古今词义和句式的差异,学生理解文言文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课文有“注释”和“译文”,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很容易理解。就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学生较难理解。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这篇古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根据“为”的含义了解“为”字不同的读音。在情境中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2、尝试借助注释、译文,大致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懂得要珍惜知音。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音乐欣赏,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
2、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生谈听后感受
这是一首古筝曲名叫《高山流水》(板书课题: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中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3、指导朗读课题
(二)通过注释,初通文意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朗读,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和译文。
2、师: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在鼓琴,钟子期在听,他们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在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最难读?
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A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导学生了解“为”因其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第一个念wéi,第二个念wèi,为什么不同,借助译文来看看。
(不一样,前一个念wéi,解释是以为认为;第二个念wèi,为了谁的为。) 师: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2)断句,读出节奏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破琴绝弦”(xián)
“弦”字的读音读正确
破琴——把琴摔破了,绝弦——把琴弦剪断,“破琴绝弦”就是——把琴摔破了,把琴弦剪断。通过注释我们理解“破琴绝弦”的含义。
(4)“足”(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了解意思)
(出示)你觉得“足”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 足:①充足、足够;②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③足以(多用于否定式)”
(5)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次朗读此句) B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乎”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善哉乎就是——好啊!美啊!秒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全文朗读。
【说明】
《高山流水》文言文的学习,毕竟是小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如何教会他们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理解上两处分别设置“没有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现代问汇代替古文词汇”这两种学法,真正实现顺学而导。在这个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熟读成诵”。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情味,还有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对读穿插其间,意在渗透古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然的情味。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1、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有没有听懂伯牙的琴声呢?“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2)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理解“志”在这里是“想”的意思。
2、理解“善哉乎” 指导朗读
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谁能把这种由衷赞叹读出来。
3、“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体会此处意象 (1)理解 “巍巍乎”怎样巍峨的泰山画面? (2)理解 “洋洋乎”,“江河” 长江与黄河
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长江与黄河的诗句) 就是这样的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绵延悠长 就是这样的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东流到海 就是这样的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的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波涛澎湃 (3)指导朗读文中句子
4、创设情境,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洋洋江河,他还会怎样的场景呢?(播放音乐,学生畅谈想象的画面)
师:伯牙弹到——绵绵细雨;伯牙弹到——依依杨柳;伯牙弹到——皎皎明月;伯牙弹到——淙淙溪水。(出示画面与词语,同桌合作说话练习)
于是会怎样赞叹呢?(出示句子: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溪水——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师小结: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钟子期听懂这琴声之外,还听懂了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说明】
本单元的目标之一是积累词语。因此在这节课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再出示具体画面与词语,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式“善哉乎鼓琴! 乎若 。”同桌进行说话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描写景色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5、深入理解“知音”,实乃知志
(1)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巍巍乎若泰山
洋洋乎若江河”
(2)引导学生思考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出示: “巍巍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板书:志)
6、顺着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出示《列子》中的一句伯牙的感慨话语“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
心也。”
师小结: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 的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板 书:心)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知音。 (板书:知音)
7、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说明】
在教学中,首先从学生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这是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刷新。说到底子期作为伯牙的知音,其实他听懂并且一语道破的就是伯牙琴声中的志向、情怀、抱负和心声,与此同时我又将文中最为重要的富含知音内涵的“志”字呈现,并在此基础上练笔,继而引入《列子〃汤问》中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如此层层推进,最终明确只有“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从“钟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 (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 (出示:钟子期死)(指名读,缓慢,有悲戚)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悲痛欲绝的他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生朗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
3、纵情朗读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1、师过渡: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
2、全文分层朗读,感受“知音”故事的代代相传,熟读成诵。
(1)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齐读 (2)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3)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齐读全文)
(5)25后的今天,孩子们你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知音故事——高山流水。
3、布置作业
背诵古文
【说明】
这个文本本身就埋藏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泰山、江河”文化,“绝弦”文化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理解和传承了这个符号、这种密码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人。在这一点的落实上,我主要分散在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知音等过程中,最为集中的是课的最后,师生的一段诵读,不仅为学生的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更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经典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篇7:高山流水志家国教案
高山流水志家国
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古琴曲《流水》,感受古琴的音色、古琴的文雅深邃等风格特征。(二)通过自学探究,使学生了解古琴的历史、有关古琴的典故等古琴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二)古琴深邃的历史文化。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动设计意图(一)导入1.山高水远,琴声袅袅,叙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学生配乐讲述伯牙钟子期的动人故事。学生的讲述更能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2.欣赏音乐故事《流水》(课件资料),同时第一次欣赏到《流水》在琴声中感受故事。音乐故事气氛的升华。情景中感受音乐更加深刻、更加难忘。3.一曲《高山流水》、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音乐、走近古琴,来感受中华文人情致、感受——高山流水志家国。(出示课题)在这种气氛中进入课题。让学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进入到主题就不会感到枯燥,而是追求一种意境!(二)正课1.欣赏由演奏家演奏的《流水》全曲。(视频课件资料)。其实是第二次欣赏《流水》。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直接进入音乐。这一时刻从意境中过渡到直观的看演奏家演奏古琴,从而从故事中过渡到知识——古琴上来。2.古琴(视频课件资料)顺其自然的了解古琴不产生任何枯燥感觉。3.在《流水》的音乐中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关于古琴的知识与图片。畅谈古琴文化用《流水》音乐作陪衬,了解古琴文化始终音乐不断,气氛不变,既加深了《流水》的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象,又使了解古琴文化不显枯燥乏味,反而增加了这种文人情致的气氛。4.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乐坛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千百年来,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是一座无尽的宝藏。xx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和口述文化遗产名录。而《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两艘“航行者”太空船,科学家们希望它有一天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太空船上带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它即便过十亿年也仍锃亮如新。唱片上录有27段世界名著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琴曲《流水》。聆听这一段总结性言语其实是对学生们发言的一个概况性总结,这段文字特别的精湛,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及热爱本民族音乐的情绪,最后和《流水》的总结性文字相连,是为了点题。对本节课的正课做一个小结。(三)拓展与探究1.欣赏第3题中《梅花三弄》、,《十面埋伏》谈听后感。2.第4题中有关编钟和埙的资料搜集,欣赏编钟音乐及埙的视频音乐资料。欣赏、发言讨论、欣赏这一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传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四)总结一曲《流水》让我们结识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曲《流水》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华古琴的渊源文化,从而又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些中华传统音乐的精髓作品,中华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同学们能够更多的去了解,去传扬,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音乐要靠你们来发扬光大!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信心,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篇8:小学五年级语文《高山流水》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板书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简介: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是当时的琴师。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志在高山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知音是知音是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篇9:小学五年级语文《高山流水》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深厚的友谊,受到教育,珍惜自己身边的友谊。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学生在一起彼此对话、畅想、交融、分享,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高山流水》一课,是个动人的传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感受为辅。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深入,让学生从故事中品味出友谊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因为在第一课时,我已经给学生们欣赏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我在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曲子等待铃声。上课开始就从乐曲入手引出俞伯牙。紧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并且带入“伯牙在一个的夜晚,弹起了高山流水。当他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道:“真妙啊!我看见了的泰山!”当他奏起了志在流水时,子期的说:“真妙,我看见了的江河!”伯牙激动的说,“:知音难遇,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他们两人。当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间的噩耗,来到坟前,又弹起了高山流水。子期已死,伯牙终生不再弹琴。”这一段话中,又一次运用了这些词语,算是对上节课的复习。紧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来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品味赏析。
1、回顾第一部分,知音难遇。这部分是上节课学习过了,就提一下就行了。
2、偶遇知音。其中第三、四段交待了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学生思考的价值,我就让他们齐读这部分,了解就行了。到了重要的5、6、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你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学生读完,给他们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成果。我就把学生找到的: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两句话出示出来,引导朗读。第一句话我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可能感情不是很强烈,第二层,我让他们抓住“啧啧赞叹”这个词来指导朗读。第三层,我是从“气势磅礴、高大雄伟”
这两个词,配上我找的高山图片来指导朗读。(我找图片的用意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外出旅游,没见过高山,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更好了)。第二句话,我也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前两层都一样,第三层我是把《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段截成mp3形式,让学生听着加深体会来朗读。图片和音乐都在课件中出示。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来发挥学生想象。学生汇报后,我又出示: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真妙啊,我看见了!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说——真妙啊,我看见了!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说——真妙啊,我看见了!
当伯牙鼓琴志在雪花,钟子期说——真妙啊,我看见了!这个设计,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读,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这部分我是让学生从动作词语来体会。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引导学生从知音难遇来对比着体会。
3、痛失知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给学生一点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体会。指名说说体会,读读课文。当学生说到“如泣如诉”的时候,让学生想象伯牙会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读“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因为知音难觅,的知音也死了。这样,就把难觅时的期盼,偶遇时的激动,失去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加深了学生对故事中伯牙和子期深厚友谊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读13、14自然段,了解碎琴山,古琴台得名的原因。但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上。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了碎琴山,你会想些什么?”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肯定有学生能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从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体会的珍惜自己与朋友的深厚友谊。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词写的特别好,在从歌声中体会深厚友谊的重要。这节课就在歌声中结束。
篇10:小学五年级语文《高山流水》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篇11:高山流水诗歌
只见月光,不见星辰
惊蛰盘旋的雷
好像内心膨胀的欲望
谁用长江当琴
谁用泰山当弦
演奏一曲高山流水的旋律
还有这内心的澎湃
想要呐喊,却突然悲恸了起来
月亮住在世界屋脊上面
像一把镰刀,收割着勇敢的心
将夜的仓库塞得满满当当
划开一道口子
迎接太阳
谁徘徊在世界的边缘
好像一只迷途的蚂蚁
陷落在时间的禁区
留不住一些蛙鼓
一切被风吹散
寒号鸟继续号叫
流浪的人和现实格格不入
忘记了哪里是故乡
谁咬牙切齿地喊
谁摔坏了吉他
谁泪雨滂沱,难以自拔
一秒钟杀死千百万的脑细胞
只为一个听琴的人
化作了西山的霞
将自己放逐到关外
从此不再看月亮
篇12:高山流水诗歌
再美也不过有心人眼中的风景
如情如歌,如醉如痴
万物的种种风情留在了欣赏者的眼里
把模样大致记在心里
把感情融为那一刻 以致此后经年的生命里
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心纵容在山水之间 也体验到人间真意
高山流水长远
松寒柏绿幽谧
山水之间 可情真意切
在尘嚣之外醉一把世外桃源
弯曲漫长的小路
从遥遥的`地方进入
通向这里
离开繁华深处
但可不是轻易就会走到这路途
也不会随意就能来到这空灵之境
要听得见鸟儿的歌唱
跟着鲜花的轨迹寻找
加上稳健的脚步
有件事也一定不能忘记
赏识环境的美丽也需要全心的投入
假如心中万千愁绪
即使有人站在这里,在这繁花密林深处
同样不会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心有归属,就能体会到满足
遇见美的世界 就要爱的心无旁鹜
这个世界那么大
很多人都想出去走走
远也好近也好 都是对人生的解读
阅读世界 还有体验生命的不同之处
把心装满了再放空
踏上想去的旅程,追逐着梦
开始一种静心净心走心炼心的体验
人生脚步万千
有几步就该走的云淡风轻
高山流水多真情
愿君子常往
篇13:高山流水诗歌
晚风莫道卷帘忡,
烛光前、情不由衷。
窗户打开时,延绵叠嶂眸中。
篱墙外、月色朦胧。
春山远,云路千回百转,望极何从?
暮天思未了,逐梦大江东。
镂空,
开篇字多少,留注脚、韵味无穷。
明泊有胸怀,暗雪悄解融通。
睦邻亲、百籁灵聪。
恁纤手,凭借蚕丝织锦,喜鹊惊鸿。
励精图治,芰荷绿、杏花红。
篇14:寓言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寓言故事:天狗吞月
后羿因为射死了天帝的九个儿子太阳,激怒了天帝,所以和妻子嫦娥被贬到人间做凡人,后羿因为在人间做了很多好事,所以王母娘娘决定让他们夫妻二人重新回到天宫,于是就给了后羿两颗仙丹。
当时后羿正带着他的猎犬黑耳,在深山里围猎豹子,王母娘娘把后羿喊到跟前,令红衣仙女捧出一个光彩夺目的'匣儿,取出两颗灵药及一枝人蔘精,嘱咐后羿说:「回家用人蔘煮熟吞服,可以成仙.」后羿接了灵药,谢过王母娘娘,便带着他的猎犬,驮着一只射死了的金钱豹,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后羿忠厚老实,决定与妻子嫦娥有福同享,一起升仙,於是他把事情向妻子交代一番,便留下猎犬黑耳,带着豹子作礼物,前往乡亲父老处向他们道别.嫦娥遵照后羿的嘱托,把仙药放在人蔘汤里煮熟,等后羿回来一起吃.但馋嘴的她闻到仙药煮熟的香味,便忍不住用勺儿掏吃一粒,吃后只觉浑身舒泰,好味非常,不禁把最后一粒仙丹都吃下。
天黑了,嫦娥见丈夫还未回来,就出来看看.谁知刚出门儿,身体便随风飘动,门外的猎犬黑耳眼见嫦娥偷吃仙丹,独自升天,就吠叫着扑进屋内,它闻到香味,便一爪抓翻了锅,把剩下的人蔘汤舔尽,然后朝天上的嫦娥追去.嫦娥听见黑耳的吠声,又惊又怕,慌忙闯进月亮里.而黑耳毛发直竖,身体不断变大,一下子扑上去,把嫦娥连月亮吞下。
当时玉帝及王母娘娘正在赏月,忽见天色昏暗,连忙派夜游神一探究竟.夜游神回来报告月亮被一条黑狗吞吃了,玉帝便下令天兵天将去捉拿那只黑狗,当黑狗捉来后,王母娘娘认得它是后羿的猎犬黑耳,就大发慈悲,封它为天狗,让它守护南天门.黑耳受到恩封,便吐出了月亮和嫦娥,而嫦娥自此居於月亮上。
篇15:寓言故事:高山流水
厨房里有一个长颈瓶,瓶里装满了香油。有一只乖巧的老鼠把瓶塞咬得粉碎,然后把长长的尾巴伸进瓶里,再把沾满了油的尾巴拖出来,卷到嘴边,津津有味地吃个饱。
“多好的尾巴啊!有了你,我才吃上了这样香的油。”它夸奖起尾巴来。日子久了,从厨房到鼠洞就印下了一条油迹。
猫发现了鼠洞,就日夜守在鼠洞旁边。做坏事的家伙,胆子总是越来越大。
一天,老鼠想把沾满油的尾巴拖回洞去,让自己的小老鼠也饱吃一顿。老鼠刚要进洞,猫猛扑上去。老鼠赶快逃进洞里,但是,那尾巴沾的油太重了,一时缩不进去,帽一爪子抓住了它的尾巴,连它的尾巴,连它整个身子都给拖了出来。当它快要被猫咬死的时候,老鼠就咒骂起自己的尾巴来:“你,多坏的尾巴啊!没有你,我决不会送命。”猫说:“当尾巴对你有利的时候,你就夸奖它;当尾巴对你有害的时候,你就咒骂它。你根本不想想:偷油是件坏事。你的命就送在偷油上!”
寓言故事:猎人救象
从前,有一个好猎手,他的箭术非常好,可以说是百射百中。有一次,猎人又带着弓箭来到了大森林。中午的时候,他躺在一块大石头旁睡着了,睡梦中,他感到有人在推他。睁开眼睛一看,吃了一惊。原来他被一只大象用鼻子卷了起来。他使劲地挣脱,可是那有大象的力气大啊,只好听天由命了。他心里想:这一次不知要遭什么样的残害了。
正想着,只见大象已把他带到一棵大树底下,将他轻轻地放了下来。这位领头的大象仰天长鸣,无数只大象纷纷向他靠拢,似乎并不想要伤害他的样子。猎人不解地看看这只象,又看看那只象,不知象要他做什么。
突然,领头的象趴在他身边,眼睛看看树上,又看看他。这样反复几次,猎人似乎懂了,像是让他爬上树去。猎人踩着大象的背爬到树上,站在树顶端的树干上。猎人仍不知道象要他做什么。
突然,远处一声狮子的吼叫声传来,所有的大象都吓得趴在地上,只见大象浑身发抖,用企求的眼光望着树上的猎人。猎人明白了,他拿出弓箭,对准凶猛的狮子射了过去。狮子被射中,倒在地上死了。大象们全都从地上爬起来,围着他欢快地跳跃,把长长的鼻子伸向天空,表示它们的喜悦和对猎人的谢意。猎人也很高兴,他拍拍这头象的鼻子,拍拍那头象的大腿。
这时,那只领头的象用鼻子扯他的衣服,然后自己趴在地上,让他骑上自己的背。猎人照象的意思做了,大象便把他带到密林深处的一个地方。
大象用鼻子掘开厚厚的落叶,里面露出一个深坑,深坑里全是脱落的象牙。猎人明白了大象的意思,大象是要送他象牙做答谢。猎人用绳子捆了几根象牙,重新坐上象背,大象帮他驼着象牙,把他送到山下。猎人和大象告别后回到家里。从此以后,他逢人便说:“大象是很懂义气的动物啊!”
和宝宝们读完了故事,不要忘记给宝宝们讲述下故事的经典意义哦。
故事意义:《猎人救象》给孩子们带来的就是感恩的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的危难之时,如果别人给你伸出了援手,都要记得这是别人给自己的恩惠,我们要给别人回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篇16:高山流水?痴人说梦。
烟花易冷,光阴易逝,已经没有太多锦瑟华年值得我们去眷恋。望穿秋水,可曾寻觅到一丝真情?如此赤诚相待,只换得冰山般的漠然。恨难融,爱消散,多少灿烂光阴消失殆尽,只剩下追忆如梦似幻,恍若泡沫,轻触即破。
萍水相逢,偶得知己,短短数时,倾诉衷肠。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祭奠那段转瞬即逝的光阴,留下这万古流芳之传奇。这段友谊又怎不是被世人所羡慕的呢?
世间友谊乃是治愈人们孤独的百合,暗香氤氲,又如此让人心灰意冷。现世红尘,放眼望去,尽是尔虞我诈,多羡慕古人之友谊,肝胆相照,赤诚相待,以千秋友情让后世所艳羡。而在现世,多年的知己,还不如在悲伤时安慰你的旁人;现世,在内心最寂寥的时刻,身边陪伴你的也并不是那个你最信任的人。带给你的不过是无尽的失落,怪只怪那段纯真华年是那样遥不可及,怪只怪这现世红尘是一片孤寂痛苦的泥沼。又有谁能罔顾一切,心无旁骛呢?
知音难寻,真情难觅。芸芸众生,终其一身,若遇知己,或许现世红尘将会是一片天地之莲境!
【课文高山流水教案】相关文章:
2.高山流水造句
3.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6.北京课文教案
7.荷塘月色课文教案
8.课文《藏戏》教案
10.课文《乡愁》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