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定**教案

定**教案

2024-02-22 07:49: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risha52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定**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教案

篇1:定**公开课教案

广东省普宁市英才华侨中学 高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把握鉴赏技巧,学习、评价词人形象,感受词风。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把握鉴赏技巧,学习、评价词人形象。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电教手段: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初步入境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解读小序

(三)整体诵读、探究形象、感悟哲理

整体诵读,感知形象特点:

明确:乐观、旷达、潇洒安闲、泰然自若、洒脱豪迈、沉着、随遇而安……

1、围绕上片,思考:

(1)哪些字词最能体现风雨中的“苏轼” 的形象?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

潇洒安闲

吟啸且徐行 泰然自若

轻、任 乐观旷达

鉴赏方法一:人物细节

(2)如何理解 “烟雨”?(联系写作背景)

明确: 烟雨

(一语双关)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鉴赏方法二:环境特点、写作背景

2、围绕下片,思考:风雨过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感悟?

明确: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思考探究: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

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感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看得远,放得开,处之若常。

(四)品味技巧

思考: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

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的呢?

明确:①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②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悟出人生大哲理。

(五)归纳小结

《定**》以生活中遇雨这一小事,生发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

了在自然风雨中潇洒安闲、在仕途风险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一个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

(六)实战演练,强化对鉴赏技巧的掌握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④,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羡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④啸傲:旷达而不受拘束。

问: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七)板书设计

篇2:苏轼《定**》教案

苏轼《定**》教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词语言上的美感。 2.学习《定**》,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哲理意味。 【课文提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 2,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其作品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3,苏轼词作打破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4,《定**》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称《定风流》《定**令》。前片五句,后片六句,共62字;句句押韵:前片1、2、5句和后片3、6句押平声韵;其余六句押仄声韵。 【朗读课文】《定**》 【课文分析】 一、导入: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 1、请同学们感受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 (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 认识: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是,同学们,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 二、鉴赏《定**》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感受。 2.鉴赏分析。 明确:在一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去郊游。正在高兴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都连连抱怨天公不作美,纷纷找地方躲雨。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都笑他疯癫。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于“莫听”二字,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词人认为以轻松旷达的心情面对“风雨”,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退隐躬耕生活的仰慕。但是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退隐;所归之处是能使他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 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 3、重点评析: (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 ①、苏轼的词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很方便地把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甚至是口语融入词中,使它满足于自己抒发情感的需要,“谁怕”“微冷”“归去”去掉,就是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去掉“谁怕”“微冷”“归去”后形成的诗)但是同学们读一读,感觉一下,如果去掉“谁怕”,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 明确:情感的力度不同,用反诘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自己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②、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以苏轼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他的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明确: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岛。“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二)、鉴赏下片: ④、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下片前三句的内容,看谁描述得有文采。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⑤、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明确:⑴、应该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 ⑵、这种理解与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的情绪以及东坡一贯的气质并不吻合。这里要表达的是,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我都能泰然处之,任其自然。 ⑶、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生齐诵《定**》) 4、小结:立意的高远、气势的恢弘成就着苏轼的豪放,而婉约含蓄之作,也为苏轼的创作增添了多彩亮丽的一面。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具有新人耳目的魅力。请大家课后自习苏轼的婉约词。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  

篇3:初中语文定**的教案

初中语文定**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生活场景导入。

天气越来越热,下雨的次数越来越多,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

……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3、并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可以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不过有可能有同学从三月七日和料峭春风的角度出发认为雨势小,如果像夏天的狂风暴雨刮的人站都站不住,怎么可能徐行呢?一般都解读为是风急雨骤,因为这样更容易突出苏轼淡定、超脱的形象,其实我觉得有点脱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从“莫听”二字入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

3、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 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苏轼喝没喝酒,为何喝酒?此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斜照”有没有深刻的含义?

苏轼爱喝酒,他的诗也可以为证,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欢饮达旦”“把酒问青天”到《赤壁赋》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从《临江仙 夜归临皋》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可以看出,酒是苏轼生活中的一样必需品,甚至经常喝醉,但他的醉和一般人的酩酊大醉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这正是他豁达性格的体现,所以说此词并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前面的“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同样这的“斜照”也是既指自然界中阳光也指生活中的希望和顺境。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明确: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6、“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五、把握形象,再赏《定**》:

1、尝试背诵并思考: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超然物外

镇定自若

不惧风雨

潇洒闲适

旷达乐观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六、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

2、虚实结合。

七、归纳主旨: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这就是《定**》,这就是苏轼。

八、当堂训练: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九、结语: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请你再读读她的文字吧!

尝试写一段文字,可以是赏析,也可以是感悟……

欣赏张格的作文《归去 归去》

归去 归去

张格

看多了太多穿越小说,也会整天想象着回到有苏轼的那个朝代。与他相遇,做他的红颜,倾听他的豪情与豁达,呼吸着和他一样的空气,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我希望我用十年的时光去换,可否?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饮醉归,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批判痛恨,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好吧,我会陪你背叛全世界。

如果能和他相遇,带我去那片青翠可爱的橘子林好吗,“橘暗荷枯一夜霜,新芭绿林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后来,你们都不懂我为什么那么爱吃橘子,只因他爱橘子的香气,字字句句,满眼都是橘子,满心都是他。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坐在亭子里看月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只要能在他寂寞的时候,给他披上一件衣衫,或者给他续上一杯热茶,即使他心里看不见我,只要能给他一丝温暖,足矣足矣。

如果能和他相遇,在碧水青山间,在弄堂小巷前,在轻舟蓝天下。傍晚,是谁奏起了恒伊的《三弄》,乐曲动人却惊断了绿纱窗帘里离人的幽梦。新月如钩,愁烟布满江水上空。将要离去又不忍离去,明天会有落花和飞絮。望着他的背影,心疼着他的落寞,我会在这一直等他,等他走来,坚坚定定地抓紧他的手,我们就这样一直到老好不好。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想念他的一袭青衫,飘扬的味道,寂寥的眸子里,满是心酸,我知道他看透了,滚滚红尘,淋漓烟火,被他轻扬嘴角,一一瓦解。世间恐怕也没有第二个男子,如他这般,看淡一切。

秋风徐徐,湖上落雨潇潇。痴情的他还在为自己已故的爱人种松树,每一棵,都是一丝思念。如果她是他眼中的一滴泪,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哭,纵然有那么多不舍,那就让它随风归去吧。

一个人的日子里,一壶清酒,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修身以儒,他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养生以道,他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治心以佛,他以佛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他潇洒如春风细雨,青天白云,不致碍于物欲,不羁绊于得失,一袭青衣,竹杖芒鞋,笑对官场得失,坐看鸡虫争斗。

他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率性闲适,自成风流。一支竹管笔,指点山河,评论古今,干净优雅,韵致高迈。

但,更让千古士子倾倒的,是他豪迈中的多情,潇洒中的温柔,飘逸中的细腻。

苏轼,是苏轼的天赋成就了自己,笑傲江湖,淡对人生。

苏轼,更是蜀中山川风物孕育的奇子,胸襟如海,眼界超迈。

在梦中,先生沐风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十、作业:

默写这首词。

板书:

定**

苏轼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篇4:九年级下册语文《定**》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定**》教案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课前练习: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三.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四.赏析词文: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赏析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教学反思

苏轼的《定**》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领会哲理思想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首先“看”,开场以视频吸引学生,结合原先对苏轼的人物了解,我又向学生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看得出来,这样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读”,运用录音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对这堂课准备得较充分,也或许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一下子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的缘故吧!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学生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篇5:《定**》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童蓓蓓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

二、了解作者:

(师)苏轼,我们并不陌生。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

(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师)了解苏轼,我们还不得不了解他坎坷的一生。自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之后,就被朝廷委以重任。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以作诗“毁谤君相”的罪名,罪贬黄州。史称“乌台诗案”。可以说黄州只是他人生梦魇的开始。之后的苏轼又经历了他人生中两次起落。苏轼的一生都在与厄运做斗争,无论遭受怎样严重的政治迫害,也无论周围的处境是如何的举步维艰,他却始终能以旷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本首词就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凄凉潦倒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这首《定**》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和超然的心境。

三、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词。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提示: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生)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余独不觉”,后来雨过天晴,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2、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 “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那么词作部分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 “余独不觉”呢?

(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

3、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的苏轼给你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从容。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潇洒。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四、整体感知

1、苏轼在风雨中从容,镇定、豁达豪迈的心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下写作背景,思考一下作者面临自然风雨的从容镇定是不是有着另外的指向含义?

--这里的 “风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作者面对自然风雨随意而安、泰然自若、也是其面对人生风雨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的写照。

2、本篇文章其实就是用自然界的风雨来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表现自己无畏也无累风雨的超然心境,那么文章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自然、乐观、旷达的胸襟呢?如果让你抓重点,上下两片各选一句,你会怎么选?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具体操作)(师)为什么是这句话?这句话是如何体现自然、乐观、旷达的胸襟的?这里的蓑象征了什么?(生)思考……(师)作者有一蓑在身,就能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这里的蓑到底指哪里有蓑衣?(生)心中有蓑衣。所以这句话是写眼中景还是心中事?(生)心中事。(师)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生)理想、人生态度。(师)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才能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风雨的潇洒镇静,顶得住人生风雨的倔强抗争。一个“任”字豁达、豪迈,潇洒、乐观的 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具体操作)(师)如何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山头斜照正相迎”,明明没有雨了,怎么能说“也无晴”呢?

(师)“也无风雨也无情”书上解释的意思是“风雨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这在现实生活中,在物质世界里能能一样吗?(生)不一样。(师)肯定不一样,对不对?如果一样就不会出现“同行皆狼狈”了。那是什么没有差别呢?(生)心中没有差别。(师)正因为在心中没有差别,那就是不在乎这些风雨。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里的“归”该如何理解呢?“回首向来潇洒处”回过头来看曾经的遇雨之处,这里的遇雨处实际上指的是什么?(生)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师)反思的结果是什么?(生)归去。(师)归向哪里,才能真正做到风雨、晴天毫无差别,真正不在乎这些风雨呢 ?(生)归于自己的心灵。(师)这恰恰能解释东坡为何不去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只有求得心灵清净才能得以解脱。一个“归”字就把旷达的心态和隐逸的意向表达出来。

(总结)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词中多次写到了雨。――首先写到大雨“穿林打叶”之雨(自然界的雨);然后写到了“一蓑烟雨”(人生中的风雨),最后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天空无风无雨)。我们发现无论是自然风雨还是人生风雨,作者始终能无视风雨的存在,以一种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

五、个性阅读

(师)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了“风雨本客观存在,苏轼却视而不见,偏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获得的心灵慰藉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那么你同意苏轼对待人生风雨的观点呢?如果不同意,你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

(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六、艺术特色

(师)刚才我们谈了那么多的“风雨”,现在回过头再来看看文中的风雨的含义

--表面上指的是自然风雨,实际上指的是人生风雨,宦海风雨。

那么这种写法叫做什么呢?

--隐喻寄托。这篇文章正是以整体性隐喻寄托的方式体现了诗词的意境美。

既然这篇文章的风雨还象征着人生风雨,那么,我们从人生的角度来看,这篇词似乎还有着另一番的解读。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词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用精炼的语言提炼出自己理解下的哲理性的含义。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

七、朗读指导。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读这首词,我想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朗读指导)首先要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

其次我们要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后还要读出情感 ,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处理。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

探讨: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譬如说 “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学生自由朗读、找学生起来试读  老师范读  学生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背诵。

(师)有句话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不管我们赞不赞同他对待风雨的观点,但他面对厄运豁达、乐观的心态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愿我们都能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用快乐和信心拨开云雾,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

八、作业:朗读并背诵全词

九、板书

童蓓蓓

[《定**》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定**教案】相关文章:

1.定**公开课教案

2.定**苏轼

3.定** 黄庭坚

4.定** 苏轼

5.柳永:定**

6.苏轼 定**

7.苏轼:定**

8.语文教案-宋定伯捉鬼

9.定**教学反思

10.定**·感旧

下载word文档
《定**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