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klsf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1、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4、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时】7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播放“大禹治水”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与大禹有关的史实,说明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
家。由此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课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指导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篇2: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题目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题目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A卷(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2.“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制国家里就有所体现,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君是()
A.禹B.启C.汤D.盘庚
3.第十届全运会于10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是本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下列四件青铜器均是商周时期典型作品,其中代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毛公鼎
5.有一个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该国是()
A.齐国B.秦国C.楚国D.晋国
6.从夏商两朝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君应该()
A.增强国力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重视军事
7.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8.右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D.四羊方尊
9.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秦穆公D.楚庄王
10.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11.张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商鞍舌战守旧群臣》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哪项不恰当()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C.保留没有军功旧贵族的特权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2.右下图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真正的文字——甲骨文,“文字的出现是人类
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3.右图中的耕作方式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A.商B.周C.春秋 D.战国
14.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李冰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大运河
15.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上海世博园的中华美食街上,挂着“中国味,世界享”特色招牌的五芳斋店铺里的粽子散发着阵阵诱人的清香。请问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的哪位文化名人()
A.文天祥B.司马迁C.孔子D.屈原
17.近年来,沙尘暴造成了一系列危害,损失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朴素的生态环境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
18.电影《墨攻》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由刘德华饰演的墨家代表帮助梁王守城的故事,其中他多次提出墨家的思想是()
A.“春秋无义战”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9.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
2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主要社会现实是()
A.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周天子提倡思想自由
C.当时的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时政,组成社团学派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___等人做大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任用___________为相。
(2).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叫做,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3).春秋战国时期,和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4).孔子的言论学说被他的弟子记一书中,而老子的学说则被记录在一书中。
(5).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同时,春秋战国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三、组合列举题(6分)
1.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要招聘节目主持人,请在相应的横线后填写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人与自然》——()《法制空间》——()《军事天地》——()
《关爱民生》——()《教育论坛》——()《爱心世界》——()
四、辨析改错题(10分)
1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⑴“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了“公天下”的历史。
改正:
(2)公元前1046年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了商桀王。
改正: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那时已有卜辞。
改正: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改正:
(5)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都为统一打下了基础。
改正: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计23分)
1.请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1分)
(2)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诸侯?(2分)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4分)
(3)材料二中高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最底端的又是谁?(2分)
(4)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2.请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厩(马圈)焚(烧毁)。子曰:伤人乎,不问马(人受伤了吗?不管马如何)。
——摘编自《论语》
材料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要解释一下这个思想。(3分)
(2)材料二中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孔子这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或帮助,请举例说明。(4分)
(3)如果让你为孔子树碑立传,你将如何介绍孔子呢?(简要介绍即可)(5分)
六、分析与探究题(本题11分)
1.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1)下面是刘欣同学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请根据表中的相关信息,在表中空格内填上相应的内容。(8分)
姓名时期主要思想
战国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不要过分捕捞
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墨子战国
韩非战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喜欢用哪个学派的思想管理班级?说说你的理由。(应包括所选学派的名称、主要主张及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CCCABBAAACBCBCDBBA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伊尹、管仲。(2).甲骨文、金文。(3).铁器、牛耕(4).《论语》、《道德经》(5).《离骚》、钟鼓之乐
三、组合列举题(6分)
1.《人与自然》——(老子或者庄子)《法制空间》——(韩非子)
《军事天地》——(孙子)《关爱民生》——(孟子)
《教育论坛》——(孔子)《爱心世界》——(墨子)
三、辨析改错题(10分)
27⑴【×】改正:公天下改为家天下(2)【×】改正:商桀王改为商纣王
(3)【×】改正:夏朝改为商朝(4)【√】(5)【√】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计23分)
1.(1)分封制。(1分)(2)为巩固统治(2分)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3)周天子平民和奴隶(2分)(4)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2分)
2.(1)孔子“仁”的思想(1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2分)。(答案符合题意,合理正确,即可得分。)
(2)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②举例说明符合题意,合理正确,即可酌情得分,共4分。
(3)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1分);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1分),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1分))。
五分析与探究题(本题11分)
1.(1)(8分)
姓名时期主要思想
孟子(1分)
春秋(1分)
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2分)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2分)
孙武(1分)春秋(1分)
(2)儒家:“仁”“爱人”“为政以德”;“仁政”治国等。
道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无为而治”等。
墨家:“兼爱”“非攻”等。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等。
兵家:“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等。(说出某一学派的一项主张即可)
实际运用: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
道家: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
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
兵家:了解其他学校、班级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以取长补短。(此题较为开放,本答案仅为提示,只要能将所选学派的思想主张灵活运用到班级管理中,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名称、主张、运用各1分,共3分)
篇3: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4教案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4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的统治、维护当时严密的阶级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关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介绍了最高统治者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维系等级关系、管理广大地区的。“贵族平民和奴隶”介绍了当时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情况。“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向学生描述了奴隶社会的国家机器,指出了奴隶主阶级是通过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概念性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同时,学生对夏、商、西周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从而,对概念的探究有兴趣。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了解奴隶社会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
2、编演历史短剧,模拟西周分封的情景,增强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
3、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尊祖敬宗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历史渊源。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在这一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只有老师采取了合理的引导方式,找到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从而理解本课较为枯燥、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活课堂的主体,使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中出现的概念,争取用深入浅出的办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为此,教师必须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编演历史短剧,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剧本、角色搭配等。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统治者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管理范围空前扩大,这时候,他迫切要做什么事情呢?
②如果你是西周的`统治者,你会想什么方法来管理自己的国家?说说你的设想。
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西周的统治者是怎样管理自己的国家的。
2、学习新课。
①自主尝试,点拨授法。
A、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西周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管理空前扩大的领土?
B、西周统治者把管理地方的人称作什么?他们跟周王有什么关系?这些人为什么愿意接受派遣去管理地方?
C、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诸侯后,周王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控制诸侯王?
D、周王通常把诸侯国设在哪些区域呢?
E、周王分封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前代的贵族后裔?
②发挥想象,自主探究。
A、演历史短剧——西周分封的情景。
B、6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谪长子,周的二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台词内容包括:周王如何授土、授民;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孝忠;为什么对受封者分封;分封什么东西等。让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思考老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
C、画出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说一说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③启发诱导,鼓励释疑。
A、夏、商、西周社会有哪些阶级?夏、商、西周是依据什么确定等级身份?
B、贵族、平民和奴隶,他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C、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D、残酷的压迫必然会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奴隶主贵族又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④自主检测,巩固评价。
A、能够理解分封制,并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能读懂分封制的示意图。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管理国家的制度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西周的统治者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实施了分封制,促使社会形成了贵族、平民和奴隶这几个阶层,采用了“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双重手段来管理国家,确立了奴隶制国家管理体系。
4、板书设计。
军队、刑法
分封制———贵族、平民、奴隶
礼仪教化
六、课程评价
1、说一说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们的手段有哪些?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将学生引入本课至关重要。所以,我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编演历史短剧,在历史短剧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通过短剧,学生更能形象、生动地体验较为深奥的历史概念。看完短剧,学生就某些历史概念、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更加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另外,对个别难点问题,老师进行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这一课整体效果非常好。
八、教研员点评
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利用编演历史短剧将深奥的历史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新。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参与表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设计理念中“让课堂成为交流、展示、发展的平台”新颖,体现出课改精神,并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篇4: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
史上的地位。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
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4、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3、分封制
2、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禅让”制,从首领更替的形式切入新课。
(二)讲授教学: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2、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讨论以下问题:
夏朝建立的时间
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夏朝的历史地位
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并根据小字内容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
二、夏商更替——鸣条之战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推翻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学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三、商周更替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四、分封制
1、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2、讨论:分封制实行的利与弊。
五、问题探究。
篇5: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历史教案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历史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5、政局混乱,6、发生了国人,7、赶走了周厉王,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