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
“凄美爱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欢迎阅读借鉴。
篇1: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熟记字母表,能默写小写字母。
2.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3.通过组词,区分形近字的音、形、义。
4.通过选词填空,练习准确使用近义词。
5.练习扩写句子,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6.练习对话,培养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听、说的能力。
7.阅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意思深刻的句子。
8.看图作文,培养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和用通顺连贯的话把图意写具体的能力。
二、教学时间2课时(不包括作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字・词・句的练习
第一题,要求学生写出与大写字母相对应的小写字母。如果学生学过英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其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可在复习字母表和小写字母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题,要求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通过练习,教师应让学生掌握音序查字法的基本步骤,即先确定所查汉字音节的第一个字母,再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查到这个字母,最后在这个字母的栏目下,找到所查的音节在正文中的页码。可在个人练习的基础上交流。
第三题,形近字组词练习。第一组字形相近,字音不同。第二组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相同。组词前教师应先让学生比较字的音、形、义的异同,然后再组词。参考答案如下:
猎(打猎) 末(末尾) 拨(挑拨) 疑(疑问)
腊(腊月) 未(未来) 拔(挺拔) 凝(凝固)
史(历史) 即(立即) 跨(跨度) 底(到底)
使(使命) 既(既然) 垮(垮台) 抵(抵抗)
第四题,选词填空。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词的异同,然后再将合适的词填入括号。
第一组,“安静”是安稳、平静、不吵闹的意思,常用来形容某种环境。“寂静”是“没有声响,环境十分安静”的意思。这个词强调“寂”,特别安静,在程度上,比“安静”要深。第1题应填“安静”,第2题应填“寂静”。
第二组,“节省”与“节约”意思十分接近,都有“使可能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的意思。但“节约”一般用于较大范围,而“节省”一般指个人。第1题应填“节约”,第2题应填“节省”。
第五题,给句子加上适当词语的练习。第一组加上一个词语,使被描述的事物更具体;第二组加上一个词语,使动作、行为更形象。教学时应注意启发学生填入恰当的词语。
第一组第1题可填“鲜艳”等;第2题可填“美丽富饶”等。
第二组第1题可填“全神贯注地”等;第2题可填“缓缓地”等。
第二课时
一、听话、说话。
1.读题,明确话题应是寒假中的.一次活动。接着自己读课本上的对话,然后同座的两位同学依照课本上的对话练说。
2.启发学生选择话题,可启发学生说团圆、放焰火、拜年等。选定合适的话题后同座练说。然后,指名在班上练习对话。
二、阅读。
可先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让学生再读短文,理解毛主席“亲手耕种”“亲自浇水”说明了什么,小八路为什么望着小苗笑。最后联系上下文,理解短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作文 (用一课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先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再仔细观察近处两个人的动作、神态,接着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前后的有关事情,让学生自己口述,同位互相口述、补充,指名口述,教师加以指导。指导的重点是观察的顺序、主要人物的动作以及是否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指导的时间为15分钟到20分钟。学生作文一般应当堂完成。
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1.能准确拼读音节,复习容易写错的字,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完成词语搭配练习,从感性上认识递进关系的复句。
2.独立阅读短文,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3.练习写一个人。
二、教具准备
写有“字・词・句”部分第一、二、三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六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
本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各自拼读。
3.指名读短诗,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提醒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4.讨论回答: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几句话说出了我们对待困难应该采取的态度。)
三、练习第二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黑板上的字。
3.这些字的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容易多写一撇或少写一撇。)
你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发现有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和教师各列举一些,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
4.学生抄写两组容易写错的字,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前四组字。
指名回答:这四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组字的字音不一定相同,但下面的字都是由上面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的。)
2.指名读后四组字。分析后四组字的特点。(字音相同,字形和字义不同。)
3.学生讨论组词。
4.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组词。
五、练习第四题。
先让学生自行比较,想想左右两列词语的`关系,再从左侧选出适当的词语与右侧的词语进行搭配,用线连起来,再指名读一读。
六、完成第五题。
1.学生小声朗读三个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
2.同桌互相讨论: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3.交流.总结。(句子的后部分在表达的意思上比前部分有进一层的关系。)
4.学生齐读句子。
5.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这类句子吗?(学生和教师可各列举一些。)
七、布置作业。
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练习用《读写例话》中学到的方法阅读短文。
二、指名读题目的要求。在阅读提示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要求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互相讨论。
五、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彭德怀同志1956年夏天去北海公园时发生的一件事。)
2.作者通过这件事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在本组《读写例话》中学到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三个步骤,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描写这件事,赞扬彭德怀不搞特殊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思想品质。)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谁还知道彭德怀的其他事迹?讲给大家听一听。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八、布置作业。
阅读“作文”部分的要求,想想自己准备写什么。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要求:这节课练习写一个人。
二、作前指导。
1.指名读作文提示。
2.讨论:这次作文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一点:要选择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目的不是写事,而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另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写具体。)
3.你打算写哪个人?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个人在哪件事上对你影响最大?(指名说后,适当进行评议。)
三、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对上次的作文进行交流和评讲,并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教师概括.总结作文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和作文有进步的学生。
三、交流讲评。
1.请几位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作文。
2.选择两篇符合题目要求、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指导修改作文。
1.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不符合题目要求、叙述顺序不清楚等)集体讨论修改。
2.学生根据讲评所得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3.交流修改作文的体会。(请学生谈谈自己修改了哪些地方,是怎样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教师对修改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基础训练2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2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辨析多音字,认识介词,练习扩写句子。
2.练习独立阅读短文,能读懂课文内容。
3.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4.练习写家庭中的趣事。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抄写“字・词・句”的第一题和“作文”第一题要修改的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主要练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先各人自己试着把第一、第二题做一做,然后再集体讨论。自己试着做的时候,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
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教师巡视辅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
1.讨论第一题。
(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读大写字母,再将大小写字母连起来。
(2)讨论连得是否正确,有错的加以改正。
2.讨论第二题。
先指名读每个字的两个读音,再指名说说组的词语,大家讨论补充或修正。
四、学生自己练习第三、四题,教师巡视辅导。
五、讨论第三题。
先指名读句子,再指名说说自己用加点词语写的话,有词语用得不当或句子不通的讨论修改。
六、讨论第四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上了挑山工在什么地方抽烟,比第一句写得具体。)
2.指名说说怎样扩写句子。(第一小题可加上什么时候去动物园或去哪儿的动物园。第二小题可加上有多少运动员或有什么运动员。第三小题可加上下着什么样的雨。)
七、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自读课本》中的《壮国威,增军辉》。下节课把《自读课本》带来。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进行阅读训练,二是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二、进行阅读训练。
1.指名读题,明确阅读要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说主要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
2.学生按要求自读,也可同座讨论。
3.全班按要求讨论交流。
(1)讨论分段和每段段意。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交流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谈具体、真实的感受。
三、练习修改一段话。
1.挂出小黑板,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同学试着在课本上修改。
2.讨论改得对不对,修改符号用得是否正确。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壮国威,增军辉》这篇课文。
2.预习作文要求。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拓宽思路,明确要求。
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家里发生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
2.题目中举到了哪些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你们家中有没有过题目中举到的这些事情?事情经过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介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谁还能讲讲题目中没有举到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几个学生说说,酌情表扬鼓励。)
4.小结。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中都发生过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同学们仔细回忆回忆,选择一件写篇作文。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自己加一个题目。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先写完的学生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作文交流。
这次作文,同学们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不少作文写得很具体,很清楚,也很有趣。我们请几位写不同内容的同学把他们的作文读一读。(指名读,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酌情评议,着重评议哪儿写得具体,写得有趣。)
二、指导作文命题。
1.这次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许多同学的作文题目起得很好。
2.请题目起得好的学生报自己的作文题目,教师将题目逐个写在黑板上。
3.讨论:从黑板上这些题目可以看出,定作文题目有哪些方法?(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来总结,如:用事情做题目,用一句有趣的话做题目,用最深的感受做题目等。)
三、指导修改病句。
1.这次
篇4:基础训练6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6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大写字母表,辨析形近字,练习词语归类,认识排比句。
2.阅读短文,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把排列错乱的几段话重新整理成一篇条理清楚的文章。
4.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练习作文。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三题的小黑板。
2.供讲评用学生作文三篇,用大字抄写。
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学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
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
1.讨论第一题。
(1)指名说说是怎样按字母表排列的。
(2)集体朗读字母表。
2.讨论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音、形、义的异同,说说自己组的词语,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或纠正。
四、练习第三题。
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学生自练,试着画出不是同类的词语。请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画。
3.指名说说画掉的是哪个词,为什么画掉这个词。有画错的讨论纠正。(第一行画去“西瓜”,第二行画去“自行车”,第三行画去“鲸鱼”,第四行画去“照相机”。)
五、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特点是接连用上好几个相类似的语句,更加强调要表达的意思。)
3.从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个类似的句子读一读。(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
六、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阅读”练习。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还要完成“作文”的第一题。
二、进行“阅读”练习。
1.提出自学要求:读读短文,弄懂故事的内容,再想想“囊萤”和“映雪”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请两三名学生朗读短文,每人读一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说说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车胤和孙康非常好学,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3)我们应该怎样向车胤和孙康学习?(要学习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做法。他们的做法会伤害眼睛。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又要注意保护视力。)
三、练习整理排列错乱的几段话。
1.明确要求,交代练习方法:读懂每一段话,想想应该怎样排列才能把事情说清楚,然后按照正确的排列次序,在每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2.学生自己练习。
3.讨论交流。
(1)指名说说应该怎样排列。(排列顺序应为:4 2 5 3 1)
(2)指名按排列的顺序朗读短文。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要求,想想下次作文写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讨论作文要求。
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
2.作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要用一两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写出自己为什么敬佩他。)
三、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他的哪些事情?(请几位学生谈谈。)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课时
一、作文交流。
1.教师概述这次作文的特点。(着重表扬内容丰富、具体,写出了自己所敬佩的.人的特点的作文。对写作文有进步的也要热情鼓励。)
2.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选择写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特点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读后酌情评议,主要评议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二、重点讲评。
1.贴出抄写好的三篇作文,让学生阅读比较,哪一篇写得最好,好在哪里;三篇
篇5: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1.能准确拼读音节,复习容易写错的字,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完成词语搭配练习,从感性上认识递进关系的复句。
2.独立阅读短文,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3.练习写一个人。
二、教具准备
写有“字・词・句”部分第一、二、三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
本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各自拼读。
3.指名读短诗,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提醒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4.讨论回答: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几句话说出了我们对待困难应该采取的态度。)
三、练习第二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黑板上的字。
3.这些字的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容易多写一撇或少写一撇。)
你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发现有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和教师各列举一些,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
4.学生抄写两组容易写错的`字,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前四组字。
指名回答:这四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组字的字音不一定相同,但下面的字都是由上面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的。)
2.指名读后四组字。分析后四组字的特点。(字音相同,字形和字义不同。)
3.学生讨论组词。
4.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组词。
五、练习第四题。
先让学生自行比较,想想左右两列词语的关系,再从左侧选出适当的词语与右侧的词语进行搭配,用线连起来,再指名读一读。
六、完成第五题。
1.学生小声朗读三个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
2.同桌互相讨论: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3.交流总结。(句子的后部分在表达的意思上比前部分有进一层的关系。)
4.学生齐读句子。
5.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这类句子吗?(学生和教师可各列举一些。)
七、布置作业 。
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练习用《读写例话》中学到的方法阅读短文。
二、指名读题目的要求。在阅读提示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要求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互相讨论。
五、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彭德怀同志1956年夏天去北海公园时发生的一件事。)
2.作者通过这件事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在本组《读写例话》中学到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三个步骤,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描写这件事,赞扬彭德怀不搞特殊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思想品质。)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谁还知道彭德怀的其他事迹?讲给大家听一听。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八、布置作业 。
阅读“作文”部分的要求,想想自己准备写什么。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要求:这节课练习写一个人。
二、作前指导。
1.指名读作文提示。
2.讨论:这次作文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一点:要选择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目的不是写事,而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另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写具体。)
3.你打算写哪个人?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个人在哪件事上对你影响最大?(指名说后,适当进行评议。)
三、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对上次的作文进行交流和评讲,并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教师概括总结作文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和作文有进步的学生。
三、交流讲评。
1.请几位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作文。
2.选择两篇符合题目要求、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指导修改作文。
1.选取有代表
篇6:基础训练3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3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整体认读音节,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认识表示程度或范围的副词,练习缩写句子。
2.通过交流见闻,进行听说训练。
3.独立阅读短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4.练习写一处景物。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第一、第四题的小黑板。
2.抄写一两篇供讲评用的学生作文。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四项练习。
二、练习第一题。
1.学生自学:看拼音读句子,再把整体认读音节画下来。
2.指名读纯拼音句子。
3.挂出抄写该题的小黑板,指名说说哪些是整体认读音节。教师用彩色粉笔将整体认读音节画出来。
三、练习第二题。
1.学生自学: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再填表。(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动手查字典,从字典上查到要查的字以后认真看一看,想一想,再填表。)
2.同座互相检查。(着重检查是否从字典上查到了要查的字。学生所用字典的版本不同。“在字典哪一页”的答案不必统一,只要和自己的字典相符就行。)
3.讨论应选取的解释。(“发痛”的“发”,应选取“显现,觉得”。“簇拥”的“拥”,应选取“围着”。“沉寂”的“沉”,应选取“程度深”。)
四、练习第三题。
1.学生自学:读句子,体会:有加点的词和没有加点的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讨论交流,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一句加上“很”,强调了浅的程度。第二句加上“极”,强调了快的程度。第三句加上“都”,强调了说书包好的人的范围。)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用上“很”“极”“都”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五、练习第四题。
1.比较例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句子保留了第一个句子的主要部分,把附加在上面的“深红的”“夺目的”删去了。)
2.学生照例子试着缩写句子。
3.挂出抄写该题的小黑板,讨论怎样缩写,教师用彩色粉笔把附加成分删去。
六、布置作业 。
根据听说训练的要求,准备说话内容。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题,明确训练要求。
二、交流见闻。(多请些学生说说,再从中选择比较有价值的见闻,让学生说具体。)
三、就重点介绍的见闻谈看法。对别人谈的看法,可以作补充发言,也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
四、教师小结。(主要从留心周围的事物和要学会正确地看问题等方面加以指导。)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说说阅读的要求。
二、学生各自独立阅读思考。
三、同座互相检查。
1.检查朗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帮助纠正读音。)
2.说说文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雾凇的。(一人说,一人补充。)
四、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
2.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雾凇的?(写了雾凇的样子和形成雾凇的'原因。)
3.讨论:读了这篇文章,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方面,你受到什么启发?(作者把雾凇的特点写得很具体,很形象,是因为他观察得很仔细;对形成雾凇的原因写得很清楚明白,是因为他善于学习,注意积累材料。)
五、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酌情解答或引导讨论解决。)
六、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观察一处景物,准备写作文。
第四课时
一、交流写作内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你最近重点观察了哪一处景物?
2.你主要发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在观察景物时,你想到了什么?
(每个问题都多请几人发言,注意表扬观察仔细、想象合理的学生。)
二、讨论怎样表达。
1.再读读题目,想一想,写这次作文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还要写出人的活动,可适当展开想象,语句要通顺连贯。)
2.指名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一处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写。师生酌情讨论。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他们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交流作文。
请写不同景物、写出不同特点、展开不同想象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教师对每篇作文作适当评点,着重评点写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
二、重点评议,指导修改。
选择一两篇作文用大字抄写贴出,引导学生评议修改。(选择语句比较通顺连贯,但在表达顺序方面存在缺点的作文,使学生通过评议体会到应该怎样有顺序地表达。)
三、学生朗读、修改自己的作文
篇7: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注意区分形相近的韵母。
2.练习用部首法查字典,逐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3.通过形近字组词,使学生准确掌握字的音、形、义。
4.进行词语归类的逻辑训练。
5.通过给句子换个说法的练习,提高语言表达力。
6.听、说一件事,使学生听话要听明白,说话要说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7.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8.抓住特点,把一种小动物写具体。
二、教学时间2课时(不包括作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字・词・句的练习
第一题,看拼音写汉字的练习。要提醒学生注意形相近的韵母。
参考答案如下:
永久 封锁 微小 吮吸
光辉 皱纹 一些 军队
第二题,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的练习。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出部首,再数出除部首外的笔画数,最后从字典中查到该字并选取合适的解释。
参考答案如下:
判断 刂 5画 分辨,断定。
融化 虫 10画 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液体。
第三题,形近字组词,第一组音同形近,第二组音异形近。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比较,然后再组词。
参考答案如下:
冒(冒险) 留(停留) 峡(三峡) 班(班级)
帽(帽子) 溜(光溜溜) 狭(狭小) 斑(斑纹)
暖(温暖) 轴(线轴) 钓(钓鱼) 碌(忙碌)
缓(缓和) 抽(抽调) 钩(鱼钩) 绿(绿色)
第四题,词语归类练习,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分哪四类,然后再归类填写。
正确答案如下:
树木:桑树 榆树 松树 杨树
鲜花:梅花 水仙 月季 玉兰
蔬菜:萝卜 扁豆 冬瓜 白菜
水果:李子 鸭梨 葡萄 苹果
第五题,把句子改写成“把字句”的练习。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看例句,明确句子形式不同,有什么不同,还要明确改写后的句子意思没有改变。然后仿照例句进行改换。
参考答案如下:
1.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2.母亲带着我把桑叶从桑树上采下来。
第二课时
一、听话・说话。
(一)教师启发同学回忆熟悉的人的有意义的'事,问学生:你准备讲谁的什么事?(同学互相启发,有助于打开思路)
(二)要求每位同学练习口述。
(三)针对指名口述同学所讲的事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是,事情要有意义,要把事情讲清楚。
(四)同位互讲、互评。
(五)指名讲,师生评议。
二、阅读短文。
(一)自读短文,读准字音,思考:盲童的画,画的是什么?然后指名回答。
(二)再读短文,联系画的内容,想一想盲童有怎样的心灵,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讨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文 (一课时)
一、提前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进行观察。
二、指名口述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教师加以指导。
三、指名口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师加以指导。
四、指名合起来说说某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同学评议,加以补充修改。
五、自己说说要写的小动物。
六、把说的写下来。通过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介绍,表达出对这一小动物的喜爱。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19 白杨 一、教学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爸爸说的话,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懂得这段话表白了爸爸什么样的心愿。
2.练思想。
三、教具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生词卡片。
3.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全班听读,然后评读,重点是读准字音。
2.用生词卡片,检查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
3.指名把课文中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分别读出来。
二、默读课文,讨论分段,并练习归纳各段段意。
(全文可分作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并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戈壁”,蒙古族人民把沙漠地区称为戈壁。“大”说明面积之广。“茫茫”,一眼望不到头,也说明了戈壁之大。“没有……没有……也没有……”是对戈壁自然环境的具体说明:十分荒凉,人迹罕至。“浑黄一体”,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难以分得清,这是大戈壁刮起风沙时的景象。)(这个自然段第一句侧重讲环境,第二句侧重讲气候。这段概括地描写大戈壁环境、气候的恶劣。)
2.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借助挂图或投影理解“高大挺秀”,体会读后有什么感觉。(“高大挺秀”,又高又直,十分秀丽。在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每隔几秒钟”就看到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会十分惊喜,产生喜爱、崇敬的感情。)
四、学习第二段。
1.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妹妹、哥哥和爸爸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爸爸说了些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2.从兄妹俩的争论中,你们看出了什么?(看出兄妹俩对白杨产生浓厚的兴趣;看到了白杨的外形特点:高与直。)
3.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爸爸介绍白杨讲了三句话,每句都讲了白杨的一个特点。第一句讲白杨外形直;第二句讲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第三句讲白杨不怕恶劣的气候,能经受自然灾害的考验。)
4.爸爸的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爸爸讲白杨的这段话。
5.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注意用赞美的语气读好爸爸讲的话。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从这一段的内容中,你体会到爸爸是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
六、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上文的“沉思”,是“思”自己;这里的“沉思”,是由“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引起的,主要是“思”子女。爸爸由此景想到,孩子在父辈的教育影响下,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七、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对子女的期望。)
三、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学生在“思考・练习”3提供的三个答案中,选择自己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2.讨论交流。(第三个答案概括得最准确完整。)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体会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先个人背,再同座互背,最后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
1.教师板书“晰”“疆”,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和书写笔顺。
2.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篇9:12 瀑布 一、教学要求
12 瀑布 一、教学要求
1.感受瀑布气势、形态、声响的壮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启发想象,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以及在诗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二、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的美;表情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瀑布音响录音,瀑布的简笔画和表示游客的剪贴画,有条件的能放瀑布录像更好。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
我们南通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奔腾着,大海的浪更是波涛翻滚,它们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奔去。而还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瀑布)
有谁看见过瀑布?有的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可能会猜想,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那情景一定是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课文,了解全诗大意。
1.提出要求:这首诗很美,要能体会到它的美,先要读懂,大家试试。
2.读中启发:瀑布也像许多名山大川一样,常常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写这首诗的诗人,就观赏了瀑布。他用眼晴去看,用耳朵去倾听,感受到瀑布的美,才写了这首诗。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听见”、“看见”这些词,把它画下来。注意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结合回答板书:听见、望见、仰望)
板书后提问:
①“望见”了瀑布全身,为什么不用“看见”?(因为要远看。板书:远)
②诗人在哪儿仰望?(在瀑布的脚下,是近看。板书:近)
指点:这样,我们很快就了解了全诗的内容。
第一节:写诗人听到的瀑布的声啊;(板书:声)
第二节:写诗人远望到的瀑布的形状;(板书:形)
第三节:写诗人近看到的瀑布静态和动态。(板书:静、动)
(四)精读欣赏。
着重欣赏诗中的比喻句,了解其作用。(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多次运用比喻,让读者感受瀑布的美。所以抓住了比喻就可加深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1.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诗人为了让没看见过瀑布的读者,能具体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和形状,他在诗中打比方?打比方懂吗?例如: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小姑娘在唱歌。这就是打比方。常用的打比方的词儿有:像、好像。(板书:像、好像)
有时候打比方也可以不用“像、好像”。例如:“我和小明同桌三年了,我们俩亲如兄弟。”(板书:如)这“如”也就是像的意思,就是我们俩亲密得像兄弟一样。
你们再读读,诗人描写瀑布打了哪些比方。瀑布的声响好像什么?把瀑布比作什么,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学生自读,画出比喻句。
2.指点暗喻的句子。
“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白银”指什么,什么像白银?
“一座珍珠的屏”。“屏”指的是“屏风”。珍珠的屏,珍珠做成的屏风,闪闪发光美极了。这又是拿什么比作什么?什么像珍珠的屏?这两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像”“如”,实际上也是打比方。
3.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讲讲这些打比方的句子。(通过导读,理解比喻句包含的意思。)老师说上半句,你们讲下半句。
师:瀑布发出的巨响――
生: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远望瀑布――
生:就像一道白银。
师:近看瀑布――
生:像一座珍珠的屏。
师:当阵阵风吹来时――
生: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如果把这些打比方的句子省掉,你们体会体会怎么样?(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喻句在诗中的作用。)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山路一转,
望见瀑布的全身。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飘飘洒洒。
这样写,一读就明白,但瀑布究竟怎样壮观,怎样奇妙,我们就不能具体地感受到。
诗中打了这么多比方,我们读着读着,好像跟着诗人一起去观赏了瀑布。
(五)学习生字词,书写生字。
“叠”,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三个“又”,要注意把整个字写紧凑。
“涌、阵、喻、伟、烟”,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都可以联系已学过的字,用部件记忆。“喻”,注意不要丢掉一横。“滩”,左中右结构,要写紧凑。
“屏”,半包围结构。“尸”不要加点。
在读音方面,“阵、丈”是翘舌音。“滩、阵、烟”是前鼻音。“涌、丈、屏”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涌”,本来是“冒”的意思。在诗中有“冲、奔”的意思,用上“涌”,把叠叠的浪的气势写出来了,也就把瀑布的轰鸣声写活了。
“屏”,屏风。借“珍珠的屏”,展现了从近处仰望瀑布所感受到的瀑布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涌 叠叠 岸滩 阵阵 比喻
屏 千丈 伟大 如烟
二、朗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一)理解第一节。
1.现在我们读读诗中打的比方,体会体会,想象想象那是怎样的情景。
描述: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大瀑布,例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现在我们假设诗人是游了庐山瀑布以后写的这首诗。
我们读着诗,好像跟着诗人到了庐山。
诗歌从瀑布的声音写起。
我们来到庐山脚下(出示:瀑布画面,另添上游客,如下图)。
这声音好响啊,诗人告诉我们这响声像什么?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2.描述:海浪翻涌的声音那是海涛声,轰――
松林吹动的声音,哗――
注意是松林,不是风吹过松树,是好大好大一片松树林,风吹过响声是“哗――”,叫松涛声。意思是瀑布的响声像海涛,又像松涛。
3.提示:是像一层浪吗?叠叠的,一层一层的。
是像一阵风吹过松林吗?一阵一阵的。
指点:持续不断,经久不息。
现在在庐山脚下,我们好像听到这样的声音,根据这两个比喻,想想瀑布响声是什么样的声音。谁来模仿模仿?(学生模拟)
4.朗读:好像 浪涌上岸滩。
又像 风吹过松林。
5.指点:这是一对句子,朗读时要有相应的节奏和重音。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吹
听听真的瀑布的声音(放录音:瀑布从山上流下发出的轰响声。)
6.再指导读第一节。
指点:就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样,这是未见其状,先闻其声。
7.过渡:循着瀑布的轰响声,诗人向前走去,我们也跟着向前走,我们仿佛跟着诗人来到这儿(移动画面)。
(二)理解第二节。
1.山路一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变动画面,把图中游客移至瀑布下。见下图)
为什么说没法比喻?(太美了,无法形容)实际上又比喻了,比作白银。一道白银从天而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后面是青山,我们真的望到了,我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
篇10:15 过桥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2.理解和掌握生字组成的7个新词语。学会课文中7个生字,掌握4个新部首:“西、走、月、攵。”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的高贵品质。掌握7个生字词。
三、教具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过桥”。(板书)读题目,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上走过去)这个“过”就是“通过”“走过”的意思。这篇课文讲的是谁过桥的事呢?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粗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朗读课文,在读中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出示生字卡片,抽查生字。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过桥的事?他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使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雷锋小时候上学过桥时帮助小同学的事,粗知课文的大意。
三、学习第一段。
1.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他什么时候要过什么地方?(他在小时候上学时要过一座小桥)使学生理解句子内容时,受到句子训练。
2.“小桥”是怎样的桥?(很小的桥)看图理解小桥的.意思,为理解第二段内容打下基础。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5句)
3.读第一句话。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什么?(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他们一起去上学)“小同学”是什么意思?(年龄比雷锋小,年级比他低的学生)他们上学时的天气怎样?(下着大雨)“大雨”是怎样的雨?(雨点很大,下得又急又猛)天下大雨后会怎样?(会引起发大水等)
4.他们走到小桥边看见了什么?读第二句回答(河水漫过小桥)“漫过小桥”是什么意思呢?(河水把小桥淹没了,水从桥上流过)河水为什么会漫过桥呢?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桥“小”和“雨大”,弄清因为雨很大使河水上涨,桥很小很容易被水淹没,所以水才会漫过桥。河水漫过桥以后,过桥会有什么困难呢?使学生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过桥很不好走,弄不好就会掉进河里。
5.读第三、四句。
(1)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先指导学生读雷锋的话,读出雷锋十分坚决的语气。再画出“一个一个地背过去”这个重点词语。
(2)“一个一个地背”与“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背过去”是说背了一个又背一个,把几个小同学都背过河去;“背过去”只说背过河啦,没说背几个。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雷锋背小同学过桥很不容易,很有耐心的表现)想一想雷锋一个一个地背小同学过桥会遇到什么困难?(进行想象训练,在想象中进一步认识雷锋克服困难帮助小同学的行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看谁能读出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6.读最后一句。先说说放学时雷锋怎样做的?(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为什么要用“又”字呢?(因为是第二回背小同学了,所以要用“又”。使学生理解“又”的意思)
7.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河的这两句话再读一读,说说雷锋这样做他心里是怎样想的?(雷锋看到雨这么大,水把小桥漫过,就想到这些小同学过桥就太困难了,弄不好就会掉到河里,那就很危险了。我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每一个人都顺利安全地过河上学和回家。所以才那样做。)从而认识雷锋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别人,热心帮助小同学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
二、认读生字卡片,复习字音。
三、分析字形,进行组词、书写训练。
过:半包围结构。里边是横、竖钩、点,外边是个“辶”合起来念“过”。口头组词:过河、过桥、过去、过来等。
要:上下结构,上边是个“西”(西字头),下边是个“女”字,“西”这个部首要提示和东西南北的“西”字的异同点。指导学生用“要”说一句话。
起:“走”这个部首要让学生掌握。里面是个“己”不要写成“已”。口头组词:起来、起床、一 起等。
边:可引导学生与“过”字比较,去掉里面的“寸”换上“力”(“刀”字出头)就念边。口头组词:桥边、河边、旁边、这边、那边等。
背:月字底要让学生掌握,上边是“北”。组词:背起、背过去、背柴等。
放:右边的“攵”(反文旁),要指导学生掌握左边是“方”。组词:放下、放学、放心等。
又:要进行笔画指导。(横撇、捺)
四、指导书写。
五、完成课后作业 。
1.第二题填空。要先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联系句子内容把空填准确。
2.第3题安排了3组字形比较。
方――放 这是一组形声字比较。“方、放”音相同,调不同。“方”字加个反文旁就是“放”。
西――要 这一组是字的笔画比较,要引导学生弄清“西”里边的两笔是“撇、竖弯”,而“西”字头里边是两竖。
己――起 己是把起字的一部分放大,让学生清楚里面是个“己”字,不要写成“已”字。
(承德市教委教研室 张建忠)
篇11:17* 雪猴 一、教学要求
17* 雪猴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从聪明、可爱的雪猴与边防军人的友好相处的描述中,体会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情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具准备
放大了的课文插图一张。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阅读兴趣。
1.谈话:在我国云南省边境,有一种猴子名叫雪猴,它们很通人性,边防战士和它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正是战士和猴子之间所发生的一些感人、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
2.出示挂图,认识雪猴。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然后纠正读音。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雪猴的哪几件事?(送香蕉,摹仿军人做早操、刷牙洗脸、操练、听课,对从单杠摔下的战士表示关切、同情,在暴雨冰雹到来之前给战士报信。)
三、自学课文,练习分段。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把课文分成两段应该怎么分。
2.学生自学思考。
3.讨论分段。(第一、二、三自然段是第一段;第四、五、六、七自然段是第二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雪猴有哪些特点?
2.讨论:雪猴有哪些特点?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外形毛色鲜亮,躯体高大,鼻孔翻向天空;热情好客,懂礼貌,动作灵活。)
3.指导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讲了雪猴和边防军人之间的哪几件事?
2.在学生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讨论。
(1)课文具体讲了雪猴和边防军人之间的哪几件事?
(2)边防哨所的战士服役期满,为什么“还舍不得那些雪猴?”(鼓励学生联系全文的内容说说。)
3.指导朗读第二段。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抓住事物的特点写》。
17* 雪猴 一、教学要求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2:15 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叙述的方法。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练习抓住特点写一种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加以叙述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
2.写有“思考・练习”第二题中两句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
鲸 捕获 前肢 哺乳动物 胎生 用肺呼吸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有写错的课后订正。)
二、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同学们见过蟋蟀吗?知道它的俗名吗?(也叫蛐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蟋蟀也有自己的家,有家就要有住宅。今天我们学习的《蟋蟀的住宅》,就是讲蟋蟀的住处的。板书:15蟋蟀的住宅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着重纠正字音和读破句的地方。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生字的音。注意“宅”“慎”“址”“骤”是翘舌音,“择”是平舌音。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2.讨论分段。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讨论。
(1)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如果把第二句话改为“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帮助学生体会到:如果用“不光……还……”写句子时,“还”后面的内容应该是强调的重点。课文中的这句话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蟋蟀住宅的话题。)
(2)蟋蟀的住宅和其他昆虫的住宅有哪几点不同之处?结合课文具体说一说。(课文中强调了两点,一是慎重选址,二是自己挖掘。)
3.齐读第一段。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讨论。(1)人们为什么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2)“柔弱”是什么意思?根据你对蟋蟀的观察,说说蟋蟀的挖掘工具怎么样。
3.把第一、第二段连起来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
朗读第三、四段,想想第三、四段讲的是什么,这两段与第一、二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上节课我们对蟋蟀的住宅有了些简单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具体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二、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讨论。
(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讲蟋蟀住宅的样子的?(住宅的外部和内部。)
(2)结合课文,说说蟋蟀的住宅从外部到内部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以下几点。
温暖 干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
安全(草丛中 弯弯曲曲 一丛 草半掩着)
卫生(仔细耙扫门口,平坦,墙壁光滑)
简朴(没有什么布置)
(3)用投影片出示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思考后讨论: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再想一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用赞叹的语气朗读第三段课文。
三、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思考后讨论:第四段是从哪几方面讲蟋蟀建造住宅的?(坚持不懈地挖掘,长时间的整修。)
3.出示写有第四段第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片,分别在“扒”“搬”“踏”“推”等词下面加点,引导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体会蟋蟀建造住宅时全身使劲,很吃苦耐劳。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连续几个小时不停地干,很有耐心。)
四、小结全文。
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用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2.用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蟋蟀筑巢的。
五、指导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
二、识记字形。
1.指名说说自己记住生字字形的方法。注意“宅”与“它”,“择”与“泽”,“址”与“止”的区别。
2.重点指导“骤”字间架结构和右边的笔顺。
3.要求学生在作业 本上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三、练笔:根据平时观察,抓住一种小动物的特点,写一篇短文。
四、指名读读自己的短文,酌情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
1.对“练笔”进行修改。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篇13:下册基础训练 1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邮箱:zhaocaizhenxue@163.com
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区别形近字,练习准确地搭配词语,缩写句子。
2、以劳动或比赛为内容进行说话、听话训练。
3、独立阅读短文,练习概括中心。
4、学写建议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同总教学要求1。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完成“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自读,比较每组两个音节的声母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一组一组地比较声母读音。
达到区分平翘舌音、n--l、w--h、y--r 的目的。
三、练习第二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自练,逐组区分字形并组词。
3、全班讨论,订正。
归纳出易混的形近字,一种是音同形近,一种是音异形近。
四、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自练,用直线搭配词语。
3、指名读,全班订正。
4、教师小结。
五、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题目和例句,明确要求。
通过两个例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缩写句子,怎样缩写句子。
2、个人尝试练习,指名做题。
3、小组讨论。
4、全班校对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以劳动或比赛为话题进行听话、说话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读课本中的要求。
3、指名口述训练的内容、要求。
(内容:口述劳动或比赛的情况。
(要求:讲印象最深的;从怎样进行的、人们的表现、反应等方面讲。)
二、拓宽思路。
1、个人想自己准备讲什么。
2、指名说,互相启发。
三、指导怎样说明白,说清楚。
重点指导按劳动或比赛的过程练习说,语句通顺连贯。
四、指导怎样说得更好。
重点指导在讲清经过的基础上,讲得更全面些,讲出人们在劳动或比赛时的表现,观众的反应,注意突出给你印象深的地方。
五、在练说中指导。
1、个人练说。
2、在小组中互相说,互相纠正,补充。
3、指名说话,师生订正、补充。
六、鼓励把说的内容在课后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独立阅读短文,练习分段,归纳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指名读课本中的“阅读”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了解大意。
1、自由读,想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读,说。
三、细读,理解内容。
1、自由读,想短文内容是分几个意思讲的,在书上标出来。
2、讨论分段。
3、归纳段意。
一、讲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
二、他从小时候学画起,长期以来勤于观察,刻苦练习。
三、齐白石爷爷终于获得了成功。
4、练习归纳全文内容。
四、再读,概括中心。
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写这篇短文要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篇短文懂得了什么。中心思想最好由学生讨论得出。
中心思想:短文通过叙述齐白石爷爷长期以来是怎样勤于观察、刻苦学画的,赞扬了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五、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读。
2、指名读,全班评议。
[下册基础训练 1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8 火烧云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小黑板一块(抄写“思考・练习”3)。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8火烧云
二、检查预习。
1.什么叫火烧云?见过火烧云吗?(请见过的同学说说。)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读生字,纠正读音。
3.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哪部分讲霞光,哪部分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互相交流。
3.学生讨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六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讲读第一段。
1.学生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2.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通过霞光照到地上引起人和动物颜色的变化来描写的。)描写了哪几个人?霞光照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变化?(小孩子和老头儿。孩子的脸红红的,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笑盈盈”的意思是什么?(盈,充满。满脸笑容的样子。)描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大白狗变成红色,红公鸡变成金色,黑母鸡变成紫檀色,小白猪变成小金猪。)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讨论:课文是主要从哪几方面来讲火烧云的?(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讲的。)
2.默读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3.讨论。
(1)讲火烧云的颜色,突出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天空着了火”,突出了它“红通通”这一特点;“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很多种颜色,不只红色;四个“一会儿”,不仅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在不断变化,还强调变化很快。)
(2)“金灿灿”“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各指什么颜色?(“金灿灿”,指像金子那样的色彩;“百合色”,指像百合那样的颜色。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葡萄灰”,指像葡萄表面那层霜的灰色;“梨黄”“茄子紫”,分别指像梨那样的`黄色、像茄子那样的紫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明火烧云的变化极多,同时表明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绚丽多彩。)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4.默读思考:火烧云的形状是怎样的?
5.讨论。
(1)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天空出现一匹马”“又来了一条大狗”“还跟着好几条小狗”“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讲的都是天空中出现的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2)讲火烧云的形状,突出了哪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火烧云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3)哪些词语说明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一转眼等。)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
7.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作者观察火烧云有怎样的感受?
2.讨论第三段。
“恍恍惚惚”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怎样?
(“恍恍惚惚”,这里指看不真切。观察火烧云时觉得它像马、像狗、像狮子……都是人的想象,想象它像个什么;再仔细看看,又可能觉得它并不像,而且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发花。所以课文中说“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这句话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感受。)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1.请二至三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段背诵,教师适当做些提示。
3.练习背诵全文。
二、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1.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是重点抓住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来观察的?
(描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和颜色、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的。)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先让学生谈自己是怎样观察朝霞或晚霞的,自己看到的朝霞或晚霞有哪些特点,与作者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明确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
3.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要注意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不断积累材料的习惯。留心观察,随时练笔,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比较快的提高。
三、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1.出示小黑板。指名朗读黑板上面的两段话。
2.指名说说这两段话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3.抄写这两段话。
四、完成课后“思考・练习”4。
1.指名朗读词语。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注意:“盈”、“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前者上大下小,后者上小下大。“盈”,不要丢掉“又”。“揉”的右上是“矛”,右下是“木”。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 。
背诵《火烧云》。
预习《鸬鹚》。
篇15:《认一认1》教学反思
《认一认1》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授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一年级的'“认一认”,只要求学生认,不要求写。“认一认1”中第一部分的字都是学生熟悉的东西,是人体的一部分。上课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中事物名称,然后才对应出示生字让学生对着图进行自主识字。
我让认识的孩子先来读,一方面给孩子正音,另一方面也让识字的孩子有一次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感,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最后游戏让学生进行巩固识字,增强识字兴趣与识字效果。让同桌一名学生用手指着自己身体的部分让另一位学生找出相应的字,看谁找的准。学生很感兴趣。不过学生的识字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小朋友已经认识很多很多字了,有些小朋友一个字都不认识。
篇16:7 狼和小羊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懂得像狼一样的坏蛋要做坏事,总是要找借口的,对这样的坏蛋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
2.教学难点 :懂得像狼一样的坏蛋,与他们讲道理是不行的。
三、教具准备:
1.教学挂图一幅。
2.头饰两个:狼、小羊。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一则寓言,题目是什么?(指名让一学生回答:《坐井观天》)它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指名让另一学生回答:讲的是小鸟和青蛙争论天的大小的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狼和小羊。张挂教学挂图。
3.请同学们读一遍这篇课文的题目。
4.哪个同学能告诉我,从题目上看,这则寓言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答:是在狼和小羊之间发生的故事)
5.那么,在狼和小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两个问题:2.课文里写谁找谁的碴儿?为什么?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完成下面要求:
1.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句子内容解词。
3.想一想,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
4.找出狼和小羊三次对话的有关语句。
四、检查效果
1.指名让学生回答思考题。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找碴儿”?(答:找碴儿就是故意挑毛病)
(2)课文里写的是谁找谁的碴儿?(答:是狼找小羊的碴儿)找了几次?(答:三次)(3)狼为什么要找小羊的碴儿?(答:因为狼想吃小羊)
2.认读生字。
(1)板书:狼 脏 站 伙 怜 先 再 争 辩 扑
(2)指名要学生认读生字。
3.课堂作业 。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指名提问:什么叫“找碴儿”?课文中谁找谁的碴儿?找了几次?结果怎样?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课文。
(2)这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答:是说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喝水)(3)从这段课文中,我们能不能看出来是谁先到小溪边的?(答:是小羊先到小溪边喝水,狼是后来的`)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2)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叫找碴儿、狼为什么找小羊的碴儿?现在,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答略)
(3)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狼怎么样找小羊的碴儿,它要吃掉小羊的第一个借口是什么?(答:狼指责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脏了,问小羊安的什么心)
(4)从狼说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狼不但是凶恶的,(想吃小羊)而且是阴险狡猾的。(明明自己想吃人家,还要指责别人弄脏了它的水,问人家安的什么心)(5)对照挂图,让学生说明狼和小羊所处的位置。那么小羊是怎么回答狼的呢?(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6)从小羊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羊是单纯、善良、温和而又聪明的。(“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从水流的方向和各自所处的位置说明自己不可能弄脏狼要喝的水)
3.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小羊善良、聪明的申辩戳穿了狼的第一个借口。那么狼的态度怎样,它会不会到此为止,不再找碴儿了呢?我们看下面的课文。
(2)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3)从这两段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狼在它的第一个借口被小羊驳回后,并没有放弃要吃小羊的险恶用心,它的态度变得蛮横起来,又找了第二个借口。请哪位同学说一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狼的态度变得蛮横了?(答:“狼气冲冲地说”、“你总是个坏东西”)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狼第二次又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借口呢?(答:指责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它的坏话)
(4)小羊又是怎么回答狼的呢?请一位同学有表情地朗读一遍第五自然段。
(5)可怜的小羊为什么喊起来?(答:因为狼蛮不讲理地又一次找借口,小羊着急了)
(6)什么地方说明小羊根本不可能说狼的坏话?(答:“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讲读第六自然段。
(1)小羊又一次以事实驳回了狼的借口,狼会不会到此罢休呢?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课文。
(2)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
(3)狼为什么不想再争辩了?(答:因为狼的两个借口都被小羊驳回,它实在找不出新的借口了)
(4)狼最后对小羊的态度怎样?(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向小羊身上扑去)(5)狼第三次又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借口?(答:“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
(6)“反正都一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狼的蛮不讲理,它已经不再给小羊申辩的机会了)
5.小结。
(1)狼三次找碴儿,一次比一次凶,一次比一次不讲道理,而小羊始终是那样温和、善良、有礼貌、讲道理,狼为什么还要向小羊身上扑去?(答:因为像狼一样的坏蛋要做坏事,是不讲道理的)
(2)小羊该怎么样做才不会被狼吃掉呢?(答:不光要讲道理,而且要勇敢抵抗狼的进攻)
(3)小羊最后会不会被吃掉呢?请大家课后自己设想一下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
三、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听写课文后的词语。
附:板书参考
7.狼和小羊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郑红云)
篇17:5* 看企鹅 一、教学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能回答课后问题。
3.懂得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秩序,讲文明礼貌。
4.培养听、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正确、流利地回答课后问题。
三、教具准备:
企鹅图片两张。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揭示课题,引起阅读兴趣。
(出示企鹅图片1),谁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动物?你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小结:企鹅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白肚皮黑背,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大家都爱看它!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看企鹅》。(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法。
1.提出要求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们上学期学过几篇这种类型的课文,是怎样学的呢?(带着课后思考题读课文,边读边画)今天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继续带着课后思考题来读课文、学课文。
2.明确方法
①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这课写了谁、干什么的事?(小光看企鹅的`事)板书:“小光”“看”。
②回忆《诚实的孩子》写谁、干什么?
这两篇课文都是写人物故事的,有共同点。学习本课,要用上篇课文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做、怎样想的,告诉我们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汇报有几个自然段?
2.先自读课后第一题,然后照着做,同桌两人可以讨论。
3.汇报。全班讨论,基本弄懂词句。
4.指名轮读课文,评议。
小结:刚才大家基本读懂了词句,下面我们来解决课后题2,读懂课文,看看课文里小光怎样看企鹅?这件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
1.出示小黑板:老师在课后题2中加了两个小问题。谁来读?
谁来分析一下课后题?(指导分析:这道题有两个小题,第一小题有三问,第二小题有两问)
2.边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边画出第一小题的答案。注意思考:人物是怎样做、怎样想的。(提醒一问一问地读、画、想)
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3.汇报第一小题的三问。(“怎么做的”,找书上的句子回答;“怎么想的”,要重点讨论)在回答过程中板书:大家、守秩序、挤、责备、高兴。
(例:我来回答第一小问:大家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答案在书上的第一自然段……大家想……)
4.大家责备小光,你对小光有什么看法?(板书:不守秩序)
(讨论第一、二问时,提示看插图1,回答第三问时贴企鹅站着的图片。)企鹅多可爱!怎样读呢?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喜爱的语气。
小结:刚才我们用《诚实的孩子》一课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故事中人物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知道了小光在公共场所中的表现,受到大家责备。后来又怎样呢?5.边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准备回答。(提示:看插图2)
6.指名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评议。
7.汇报。(先答第一问,再请别的同学答第二问,最后可试着连起来回答)在此过程中贴“企鹅吃食”的图片。板书:脸红、惭愧。
8.你想小光以后再到公共场所会怎样?
9.读全文。
二、总结课文:读了这课你知道什么?
(提示:要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想)
归纳: 1.在公共场所守纪律。
2.读阅读课文要带着问题,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来读。这课是写人物活动的故事,可以边读边想人物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告诉我们什么。
三、作业 :读《自读课本》中的《小老鼠和大鲸》。读时注意它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
附:板书
五*看企鹅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陈明锦)
篇18:识字学词学句一1 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怎样读好较长的句子。
3.能理解“也”,并能正确运用“也”字说句子。
4.知道杏树、桃树、梨树和苹果树是果树,梨树、苹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知道果树能使环境更美丽。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学会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字中有四个字是与“木”字旁有关的。“木”字分别是在上、在下、在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比较。
本课首先出示的是8个词语,按照花、果分成两类排列,上下一一对应。
然后出现的是课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先讲我们村种了许多果树,然后讲果树在春天、秋天两个季节里生长的情况,赞扬了家乡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学习生字,理解句子的意思。
本课教学难点应是:了解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教学建议
1.从图入手,引导学生以“看图DD自读DD汇报交流”的形式理解短文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可以采用熟字比较法、编顺口溜等方法记忆字形。比如:“苹”和“平”就可以用熟字比较法记忆。还可以根据本课生字的不同特点分类来记。比如:“木”字旁的有:杏、桃、梨、村。“草字头”的有:苹。“言字旁”的有:许等。教学时要采用学生先自己分析字形,然后同桌交流,老师重点指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基础训练1 一、教学要求】相关文章:
2.基础训练6
3.基础训练答案
4.基础训练题
5.基础训练七作文
7.会计基础训练题
8.1一3岁儿童古诗
10.教学设计要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