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024-01-23 08:42: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anghc122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一)

教材第79 、80 页的内容及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每人一张)。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什么是因数?

2 .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

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

( 1 )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 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上,每人选择方砖的一种边长,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 3 )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 4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 的因数,又是12 的因数。

2 .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根据复习题中写出的16 的因数、12 的因数中找出公有因数,得出问题的答案,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cm 、2Cm 、4Cm ,最大的是4cm 。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

16 的因数                      12 的因数

指出:1 、2 、4 是16 和12 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 .完成教材第80 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下面写一写,再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4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

请学生填在教材上,说一说是怎样找的。

(四)思维训练

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2 厘米,18 厘米,24 厘米。要把它们都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初步了解了它的应用价值。

第二课时  最大公因数(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二)

教材第82 、83 页练习十五的第2 一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1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2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 组数分为三类。

2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3 一5 题。

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3 .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的几种情况。

4 .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7 一11 题。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

5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 页的“你知道吗”。

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

思维训练

1 .某服装厂的甲车间有42 人,乙车间有48 人。为了开展竞赛,把两个车间的工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最多有多少人?

2 .有一个长方体,长70 厘米,宽50 厘米,高45 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

3 .把一块长8 分米、宽6 分米的铁皮切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铁皮,如果没有剩余,正方形个数又要最少,那么可以切割成多少块?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后记:

篇2:第一课时最小公倍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一)

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及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2 题。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 ,宽2Cm )与方格纸。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教学实施

1 .在数轴上标出4 、6 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 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 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 .引入公倍数。

( l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 2 )观察:从4 和6 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 3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 和21 。

( 4 )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 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 和6 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 .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 的倍数、6 的倍数、4 和6 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 .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 1 )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 2 ) 4 和6 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 3 )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 和6 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 的倍数       6 的倍数

4和6的功倍数

5.引出例1。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

( 1 )操作探究。

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① 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② 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 2 )反馈并揭示意义。

① 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② 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 、12dm … … 的正方形(如下图),

③ 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 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 、12dm 、18dm … 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 、宽2dm 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 和2 的公倍数,而6 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 …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⑤阅读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6 .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 1 )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 格,小猴一次能跳3 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 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 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 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 和3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2 )完成教材第89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 的倍数;6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 的倍数。总人数在40 以内,所以是求40 以内4 和6 的公倍数。

( 3 )独立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2 题。

( 4 )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 、乘3 .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思维训练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后记:

第二课时  最小公倍数(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 页的内容及第91 、92 页练习十七的第3 一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 .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数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2 。

怎样求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 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 2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 3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 的倍数:6 ,12 , 18 ,24 ,30,36,42,48 …

8 的倍数:8 ,16,24,32,40,48 …

方法二:先写出8 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 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8 的倍数:8 , 16 , 24 , 32 , 40 ,48 …

方法三:先写出6 的倍数,再看6 的倍数中哪些是8 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 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 的倍数,第一个是6 的倍数的,就是8 和6 的最小公倍数。

2 ,完成教材第90 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 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 2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指出: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倍数了。

3 .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3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哪几组数属于特殊情况?

再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

你能总结一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情况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先互相交流,再汇报,总结:

( 1 )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 2 )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 3 )一般情况,可以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再从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区别是最大公因数从大到小找,最小公倍数从小到大找。

随着学生的总结汇报,老师出示下表。

4 .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5 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5 .完成教材第91 、92 页练习十七的第4 、6 、7 、8 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并提问:为什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92 页练习十七的第9 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

可以这样想:先从小到大写出36 的所有因数,然后从中依次观察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 。

(三)思维训练

1 .火车站是410 路和901 路汽车的始发站,410 路每隔10 分钟发一次车,901 路每隔15 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汽车同时在早5 : 30 同时发车后,到中午12 时10 分有多少次是同时发车的?

2 .兄弟三人同一天从家出发外出打工,老大15 天回家一次,老二20 天回家一次,老三10 天回家一次,下一次兄弟3 人同一天从家出发至少需要多少天?

3 .已知a 、b 的最大公因数是12 ,最小公倍数是72 ,且a 、b 不成倍数关系。求a 、b 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后记:

篇3:《白鹅》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毛颖伟

教学《白鹅》这节课,我紧紧围绕“读”展开教学,真正带领学生读书。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读法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检查读书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全文读成了一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然后又读成了一个词语“高傲”。继而围绕着”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品读白鹅姿态、叫声、步态三方面的“高傲”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在这堂课中,我不仅让学生读中感悟还通过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比如: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从容特点,感悟白鹅高傲中透露出的有趣和可爱。

虽然我在课前预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也努力想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上完了这堂课,自己认真反思,才发现问题不少:一方面可能太想把课上得实在,另一方面,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没有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更深刻的对话,从而使得自己对教学未能形成一个更清晰、明确的把握,当瞬息变化的课堂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不能灵活引导,智慧处理;再一个就是师生的朗读水平不够理想。并没有真正读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的感情,有些句子的朗读还有所欠缺,要读得妙趣横生才好。

我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我觉得真的太难了,也许我一辈子都达不到这一标准,但是,我想,起码我也该以此为目标,尽自己所能而努力吧!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篇4: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  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    9和45  9和12  2、3和11  8、10和40  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   42              28   42

7  14   6           7   14   6

2   3                2   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4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

2×7=14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十六的3、4、5、6*题。

后记:

篇5:《新型玻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温州市瓯海区实验教育集团龙霞校区 詹芬

【设计理念】建构“自主探究学习”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拓展资料、看图片等理解“安然无恙、藕断丝连、分贝”等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新型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会填写报告单,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和生动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4.有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揭示课题

1.师出示玻璃的图片

(1)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生答)板书:玻璃。

(2)你对玻璃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

(3)老师再在“玻璃“前面加上“新型”两个字,学习质疑

是呀,到底新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2.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

第一次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括号括出新型玻璃的名字。

(二)检查

出示带有多音字的句子:

1.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2.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3.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1)自由练读、指名读

(2)重点正音:夹

(3)齐读

(三)交流

指名交流: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教师板贴。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过渡:新型玻璃到底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

(一)再读课文

1.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新型玻璃特点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它们作用的语句。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反馈

1. 师生合作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交流:读相关的句子,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3)你怎么知道它“自动报警”?指名学生交流或读书上相应的句子。

(4)感受举例子说明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品读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并用简单的词组或词语概括,请你照这样的方法对其余新型玻璃进行调查。

2.默读二三四五自然段,完成调查报告单。

(1)要求:选择一种玻璃进行调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调查几种。

新型玻璃调查报告单

新型玻璃名称

特 点

作 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

防盗

夹丝玻璃

坚硬

用于高层建筑

变色玻璃

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

夏天挡光,冬天挡冷

房间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房间减少噪音

(2)课件出示学生表格进行反馈。

预设一

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l 感受用词的生动性

l 感受用词的生动形象

①课文是怎样写它的坚硬的。谁能把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②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它很坚硬?板书“安然无恙”“藕断丝连”并重点理解。

③指导朗读。

预设二

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

l 感受用词的准确性

①变色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课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这个句子这个段落。

②去掉“深浅”两个字可否? 师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

师:大家请听清楚,把“深浅”两个字去掉。大家看好不好?

生:还是不明确。因为这句话没有说清楚阳光强和弱时颜色都是如何改变的。

师:对。阳光强时,玻璃颜色变深,室内光线就(黯淡)--(生:深);阳光弱时,玻璃颜色变浅,室内光线就(明亮)--(生:浅)。不用我们去把窗帘拉上拉下,全自动的。

师:你看,这真是一种神奇的玻璃,难怪人们把它叫“自动窗帘”呢!想想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说,师板书:打比方。

③瞧作者这么一写,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变色玻璃的神奇吧!

预设三:

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1)读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生说师板书板书:列数字。

(3)列出了哪两个数字,你知道40分贝有和12分贝多响吗?学生猜猜。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40分贝减少到了12分贝,你有什么话说?

(4)这里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感受举例子方法。

(5)朗读指导。

四.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师:刚才我们通过合作学习,了解了五种新玻璃的特点作用,而且领悟到了作者用上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把新型玻璃写得更清楚、更具体、更生动。

科学使一切皆有可能,只有我们不断探索,去创造和发明,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型玻璃,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去研究吧!下课!

【板书设计】

夹丝网防盗玻璃 举例子

夹丝玻璃 安然无恙

11. 新型玻璃 变色玻璃 打比方

吸热玻璃 藕断丝连

吃音玻璃 列数字

[《新型玻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6:第一课时约分(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3

(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后记:

第二课时  约分(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          =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后记: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课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约分

(二)教材第86 、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 -- 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 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

5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

7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 . 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小结:这道题需要逆向思考。用2 约了两次,用3 约了一次,说明原来的分数在约分过程中,分子和分母同除以2×2×3=12,才得到 。要求原分数,就要把分子3 和分母8同乘12,即 = =

(三)思维训练

1 . 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 ,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 ,原分数是多少?

2 . 一个分数是 ,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化成带分数是2 ,求这个数。

3 . 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的分数约分后是 ,求减去的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后记:

篇7:第一课时:数字编码(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知识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单击此处输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 新课学习

1、 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课件出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课堂练习1、 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

课后追记

我觉得本课有一下几个要达到的:(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编码的例子(2)能够说出编码特点,比如18位身份证倒数第2位表示什么?(3)能够自己来编写一些编码,比如门牌号、学号。

而对于第3点,学生往往编写的编码过于冗长,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编码的有序性和唯一性要注重之外,编码是否简单好记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2课时:数字编码(二)

教学内容 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知识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搜集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 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①、 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②、 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③、 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④、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 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 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课堂练习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课后追记

这节课中,学生开始了解了编码的意义,每一位(或者编码中某一部分表示什么)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说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老师在这一段让后进生来说一说这段表示什么,那段表示什么,表示的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对学生之后的独立写编码可能有好处。

篇8:第三课时小数除以整数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例4

教学目标:通过对前面几个例题的回顾,总结得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步骤及方法的产生过程。正确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二、学生自学例4

自学思考题:

①想一想:例4中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

② 总结出这类计算的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③ 怎样验算这样的除法计算呢?

三、回报交流

按照自学思考题的顺序进行交流,得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计算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生说不完整时,教师要及时的引领。

四、巩固拓展。

1、计算并验算

15.6÷12=         328÷16=          1.35÷27=

2、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24÷15=16        1.26÷18=0.7

生看书18页,先找错,再在书上改错。最后交流评价。

3、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里画“√”

5.04÷6()  76.5÷45()  0.84÷28()

4、解决问题

第20页   7、9、10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评价。

5、提高题: 算一算,填一填,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被除数 1.5 15 150

除数 5 50 500

五、全课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5   例6

教学目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道理。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笔算除法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为整数除法的道理,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1、生活购物  一块棒棒糖1.5元,7.5元能买几块?

生列式解答,说一说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2、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

1、理解转化原理

想一想:7.5÷1.5=5,你是怎么想的?用竖式怎么写?

生交流--归结出根据商不变规律--算一算体验

3.5÷0.7=  0.72÷0.9=  7.65÷0.85=  12.6÷0.28=

2、交流,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

3、尝试探究例5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这种转化原理解决下面问题

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或同位为单位探究

4、全班交流:①是怎么算的?②根据是什么?

5、优化算法,归纳得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6、尝试完成例6   12.6÷0.28=?一生板演  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看板演订正例6,同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二、看书,质疑不懂的问题,总结例5、例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拓展

1、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2、根据10.44÷0.725=14.4,填空:104.4÷7.25=()1.044÷0.725=()

3、选出与4.27÷0.7商相等的算式。  427÷7   2.25÷15  42.7÷7

五、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商的近似数    例7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小数除法所得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的实际意义,学会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根据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求近似数的实际意义

师:星期天张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顺便给别人捎了2.1千克的猪肉,每千克是4.46元,当时张老师用计算器算了算应是13.566元,而商标上写着13.57元,当时张老师到收银台交款时售货员却收了张老师13.6元。同学们,为什么张老师买的同一件商品,而显示出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你们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合理吗?

生交流,引出课题。

二、探究学习

1、自学例7。

自学思考题

①一打是多少个?

②计算钱数时,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

2、小组交流,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总结出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三、跟踪体验。第23页,做一做。

说一说不同的近似值分别是怎么取的?质疑1.2和1.20,说一说1.20的末尾0能不能去掉?

四、巩固拓展

1、求出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

①保留一位小数   48÷2.3=   1.55÷3.8=   7.09÷0.52=

②保留两位小数   3.81÷7=   246.4÷13=   5.63÷6.1=

2、判断:

①、保留几位小数就应该除到比保留的位数多一位。                                  (     )

②、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之一。(   )

③、一个数保留一位小数是5.9,原数肯定比它大。(      )

④、4.998精确到0.01是5.00,也就是5。(   )

3、说一说除到哪一位?再计算。48÷2.3(保留一位小数)

3.81÷7(保留两位数小数)

4、拓展。第26页,第12、13、14题

五、全课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   例8   例9

教学目标:学生在情境中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及相关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简便方法读写循环小数。难点是怎样判断除得的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设计:

一、挑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算一算,说一说你的发现

男生:1÷3=?   女生:1÷7=?

2、交流,引出课题。

1、说一说生活的循环现象

二、探究学习

1、从王鹏游泳中找一找“循环”

生:看书自学例8、例9,并接着除,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简便记法

师:演示怎样写。

生:模仿写一写。并用简便记法写出1÷3=  1÷7=的商。

3、计算25÷22=的商是多少①展示学生算式,回报交流。②这样的小数怎么表示?

4、观察1÷3=   1÷7=    例8  例9   25÷22=的商,认识循环现象,

概括出循环小数的特征及概念。

5、生自己试着写几个这样的循环小数?再阅读第28页上段,用简便写法写一写段中的循环小数。

6、质疑:1.333333、1.3、1.3……谁是循环小数?其余小数又叫什么小数?

生二次阅读第28页下面一段话,找出答案。交流不懂的问题。

7、生:三次阅读  你知道吗?说一说知道哪些知识?

三、全班交流。概括小数的分类。

四、巩固拓展。

1、请你来判断。①1.33…=1.33  ()   ②0.8>0.88…    ()

③0.9888…保留三位小数是0.980()  ④0.6666是循环小数()

⑤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2、请你归类。

2.08333…   4.2319    3.16666    2.746746…    0.12121

33.131313…   0.166666…   5.0272

有限小数(                         )

无限小数(                           )

循环小数(                               )

3、拓展。在一个循环小数0.142857…中,如果要使这个循环小数第100位的数字是8,那么表示循环节的两个小圆点,应分别在哪两个数字上?

五、全课总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10

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计算器计算结果,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其中的规律,并能运用观察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除法的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用计算器探索一些除法中的计算规律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师:考考你们的眼力。观察一串有趣的数字,说一说你的发现。

①12345123456123456712345678123456789

②12×11=132   13×11=143   14×11=154   23×11=253

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引出课题。

二、探究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例10

合作要求:①用计算器计算出例10前5个的商是多少?观察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不计算,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例10后4个的商是多少?

三、全班回报交流

①展现学生对规律的发现的思维过程

②学生用规律写出商的部分,要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质疑,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③说一说例10对自己的启示有哪些?

四、巩固拓展

1、第29页   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商  拓展自己试着续编几个这样的题。

2、第31页   7、8、9、题

学生在书上按照要求计算,写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再全班交流评价。

3、比赛   用计算器计算  第30页  第二题

学生在书上填出计算结果,全班说结果评价。

4、拓展题。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1234567.9×63=?    1234567.9×72=?

1234567.9×81=?

四、全课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例11   例12

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连除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问题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连除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谈话:喜欢喝奶的请举手?说一说对奶有什么想法?

从学生谈话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

1、探究例11

①出示例11: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②独立思考后,说一说解题思路

③抽不同思路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计算。看板演评价。

质疑: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的异同。

④跟踪练习  第32页  做一做   独立做 展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2、探究例12

①出示例12: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毎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质疑: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的香油吗?理解进一法的实际意义和方法。

④出示例12第二题: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⑤学生独立计算

⑥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质疑: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理解去尾法的实际意义和方法。

⑦比较进一法和去尾法的不同用途。

⑧跟踪练习 第33页   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评价。

三、学生看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   第34页   第1  、  6两题

2、拓展提高   第36页   第8题

五、全课小结。

篇9: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小数乘整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般阳路小学      黄庆霞

教学目标:

1、依托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理解小数乘正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整数,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因数扩大一定倍数,积也会扩大相同倍数,为了使积不变就要将积缩小相同倍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回答

二、自主探索

1、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

如果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3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强调“估计”这个词。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

预设解法

方法1:连加(相同加数相加,体现乘法意义) 。

方法2:利用单位间的进率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

引导学生说明方法,知识根据,输理思路。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探索新知

(出示0.72 × 5)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 学生独立思考。你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吗?

(2)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演示。

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3、小结:

仔细观察乘法算式,你能用你的话说说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吗?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小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

4、练习:结合主题图,提出问题: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风筝呢?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3页做一做1、2题

2、课本第7页练习一1、2、3题。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我们大家说点什么?

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般阳路小学  张玉军

教学内容: P4~5页的例3,“做一做”,练习一第4-7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0.8 ×1.2

二、自主探索

1.师:自己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你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2.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

先把因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另一个因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3、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     6.052×0.82呢?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自主归纳:

先按照整数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占位,再点小数点。

师:大家会计算小数乘小数了吗?

那老师来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你们有信心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页做一做。

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学生板书,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说出:(1)你是怎样算的?

(2)怎样点小数点?

课本第5页做一做。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3、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4、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小结

回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般阳路小学  岳小磊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  例4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板书出示例4 :

(1) 6.7×3,(2)  0.56×0.04 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想一想,这道题小数乘法你想怎么计算?

二、自主探究

(1) 6.7×3,

学生自主完成,可学生扮演方法。

学生总结归纳后,老师再总结。

(2)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

板书:0.56×0.04,这道题根据刚刚大家得出的结论,积应该是几位小数?(4位),请同学们竖式计算。

结果学生将小数按整数计算出来的积是三位整数,出现了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老师放手让学生讨论,积的小数点应该如何点?点在什么地方?

归纳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课堂练习(1)P5做一做,做前先判断积是几位小数,遇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该怎么点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P5做一做,做前先判断积是几位小数,遇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该怎么点小数点?

(2)P7第4题

(3)P8第7题

四、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篇10:《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例1的探知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  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 通过实践运用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正确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各题,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224÷4=             345÷15=

2、说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一生板书,其他本上做)

①、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②、商的位置: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余数: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锻炼吗?多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王鹏为了使自己有一个健康身体,每天坚持锻炼。瞧,这是他的计划:

(出示例1:王鹏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①你能帮忙算算吗?(只列式不计算)22.4÷4=

②观察这个除法算式跟刚才做的两道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以前学的是整数除以整数,现在被除数是小数)。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授新课

1、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你会计算22.4÷4吗?围绕自学提纲自学 24页例题1

②分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1)利用单位换算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 = 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列竖式计算

22.4÷4,22.4的最高位是十位,第二个2在个位上,4在十分位上。

(指导学生列出竖式后,教师用纸盖住被除数小数点后面的4)

师:余下的2可以表示20个十分之一和十分位上的4个十分之一合起来24个十分之一。)

(这时把盖住的纸揭去,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

师: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得6个十分之一。因此在十分位上写6)

①商的小数点应写在什么位置(在十分位和个位之间,也就是在6的前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  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的小数点和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③ 比较整数除法与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从以下几方面来比较)

①、除的顺序: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用除数试除被除数整数部分的前几位数。

②、商的位置: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余数: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④、小数点的位置: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小结: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①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②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注意:整数部分除完后商应先点上小数点, 然后把十分位上的数移下来继续除。

出示幻灯片3练习点商的小数点

3、用列竖式方法算一算24页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了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练一练。

1、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算一算,比一比。

2、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2题,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3、   在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射击运动员杜丽最后5枪打出42.5环的成绩勇夺该项目的奥运金牌,杜丽平均每枪打多少环?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结课。

篇11:《统计》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今天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在教学地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使我对于复式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记得去年学生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很容易在描点的时候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混和在一起,今天课堂上本来打算让学生比较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也发现画的时候不同,当提到为什么不同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为折线这里的单位长度就是一月只有一个,而前面是一个同学有两格的,这是我就把一月一格变成了一月两格,这样是否就可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的呢?为什么未出现不同呢?两者是否可以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复式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那就是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有了这个就可以发现,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采用一格呢?就是因为不便于看了,而复式折线统计图采用一格就非常地便于比较,比较哪两个月相差最多,哪两个月相差最少?哪两个月相等?如果采用一个月两格的话就达不到这样便于比较的效果。而复式条形统计图就算是采用了两格,但是是相邻的两格还是非常的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这样就好看又便于比较,所以也就有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之处,这里的不同只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两组数据的比较的效果。

篇12:《众数》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众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来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量。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触颇深: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 概念。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创设了“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们年级准备组队参加集体舞的表演,要选报舞蹈队员”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如何从20名队员中选拨10名队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抓住童心,激发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对选拔方法的探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众数的概念。

二、在学以致用中区别概念。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着这样一种理念,我在练习的第二个环节中设计了三个选择题,这三个选择题分别是:1、当我们需要购买物品的时候,往往会关注同一种物品的不同品牌的销售量最多是什么品牌,也就是利用众数来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哪种品牌的物品质量比较可靠;这个选择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进行确定。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数和偏小数的时候,用中位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主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这组数据的大小特征来确定。3、要确定一名学生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什么位置,要用中位数来判断,要比较两个班的成绩,要关注的他们的平均水平。由此让学生理解: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他们既有联系,即都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又有区别,即众数反映的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而中位数则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大小排序有关,所以它们描述的角

度各不相同。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对待学生的生成问题,处理方法有的不是很妥当;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够到位,评价性的语言也不够艺术。

篇13:《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天河区骏景小学  李素云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前学生的反映是枯燥无趣,所以我更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恨不得把所有知识一下子灌给他们完事,于是整个课堂只听到我的声音。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而现在,我不再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尝试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不再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我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倾听与发现者,在激烈的争论中做引导和评价,觉得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同时,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的小数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①8.4666……    ②0.55……       ③3.1415926……

④1.5353……    ⑤8.41616……    ⑥0.9375

⑦5.314162……  ⑧5.646646……   ⑨0.19292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的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探索后汇报、展示不同思维方式后,又以此为出发点,顺势研讨,怎样来判断循环小数,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能不能省略不写?对于循环小数的写法,则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简便?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获得科学的认识方法。经历主动建构过程,得到正确结论,使认识不断深化。

三、 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

四.  练习的突破

练习时,我采用各个击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的练习时,我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一题:32.7272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 32.7272 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在教写法时,则让学生把研究题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料,又使学生牢牢记住,只有那些小数部分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才是循环小数。练习设计中,我多次采用设疑的方法。如问32.7272是循环小数吗?这样设疑,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篇14:约分/最大公因数(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 、80 页的内容及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每人一张)。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什么是因数?

2 .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

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

( 1 )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 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上,每人选择方砖的一种边长,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 3 )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 4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 的因数,又是12 的因数。

2 .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根据复习题中写出的16 的因数、12 的因数中找出公有因数,得出问题的答案,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cm 、2Cm 、4Cm ,最大的是4cm 。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

16 的因数                      12 的因数

指出:1 、2 、4 是16 和12 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 .完成教材第80 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下面写一写,再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4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

请学生填在教材上,说一说是怎样找的。

(四)思维训练

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2 厘米,18 厘米,24 厘米。要把它们都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初步了解了它的应用价值。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二)

教材第81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2。怎样求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l)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先分别写出18 和27 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 的因数:① ,2 ,③ ,6 ,⑨ ,18

再看18 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 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27 的因数,再看27 的因数中哪些是18 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

27 的因数:① ,③ ,⑨ ,27

方法四:先写出18 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 。从大到小依次看18 的因数是不是27 的因数,9 是27 的因数,所以9 是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2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1 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4 和36 的最大公因数=2×2×3=12 。

指出: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 .完成教材第81 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 1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 2 )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二)

教材第82 、83 页练习十五的第2 一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1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2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 组数分为三类。

2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3 一5 题。

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3 .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的几种情况。

4 .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7 一11 题。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

5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 页的“你知道吗”。

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

(四)思维训练

1 .某服装厂的甲车间有42 人,乙车间有48 人。为了开展竞赛,把两个车间的工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最多有多少人?

2 .有一个长方体,长70 厘米,宽50 厘米,高45 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

3 .把一块长8 分米、宽6 分米的铁皮切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铁皮,如果没有剩余,正方形个数又要最少,那么可以切割成多少块?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第四课时

一  教学内容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3

(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第五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          =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2.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3.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4.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5.老人与海鸥 导学案(第一课时)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6.第二课时(练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7.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8.第四单元-第1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9.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10.练习二十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一)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