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2023-11-27 08:08: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yh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篇1: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P72-73,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5+3+2=    8-2-3=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说计算5+3+2和10-5-3时分别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

二、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的两道题的旁边出事如下两个算式:

5+3-2   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要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有7只天鹅飞走两只的场面。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4+3的后面加写-2 ,把算式写完整。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在减2?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说说算是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混报交流讨论,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4+3-2中表明的计算顺序依次表示出这两部分。

教师:第2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1、学习例2:

(1)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后,又飞来了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是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教师在配合学生的叙述板书。

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第2步是那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的得数2和3相加。

(3)引导学生总结夹剪混合计算的计算过程,谁能说说他们的计算顺序。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75页做一做的练习。

(1)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         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顺序和第2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1)学生分别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呀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二题。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一、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二、课后小记:

由于学生对连加连减的意义以计算的顺序掌握比较好,本课时学习比较轻松,学生从观察中很快迁移了前一节课的知识技能,得出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本课时的教学并没有像备课中的师生对话中来,而是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了方法。

篇2:第七课时:有关10的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书P66,练习九第4、5题

教学目标:明确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点子图、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10的组成,再编算式

二、活动展开:看点子图,编算式

(1)出示9+1的点子图,你能用算式表示图上的意思吗?

9+1=10     1+9=10     10-1=9    10-9=1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根据书上的点子图编写算式

(3)想一想:5+5=       10-5=

三、归纳小结:一图4式;

练习九第4题。

四、巩固提高:

(1) 找朋友:师3和7是朋友,你还能找出哪两人是好朋友,连线。

(2) 练习第2题。]

(3) 学具操作:那出0到10这些卡片,象聪明的大象一样同桌说一说,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得10。

五:课后小记:

篇3:《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及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及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算式卡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5-2-1=       8-5-3=      9+0+1=

4+3+2=       5+4+1=      6-5-1=

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提问:5―2―1和4+3+2你是怎么算的?

(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连加、连减的复习,巩固它们的计算过程,为下面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语:同学们对已学的连加、连减知识掌握得真不错,老师想再增加难度考考大家。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要认真听,帮助老师解决里面的问题:小猴妈妈给小猴摘了4个桃子,小猴爸爸又给小猴摘了5个桃子,小猴吃了2个桃子,请大家帮帮小猴数数还剩多少个桃子没有吃?(生思考后回答:还剩7个)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好看的图片,请大家看看。(师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采用讲故事导入,让学生从故事里初步感知数学的存在。]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⑴课件展示画面,说明画面的意思(从左往右看)。

让学生认真观看图画。

师:看完图画,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的内容:湖里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

让学生跟读题目,后提问:“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想问什么?”

生:现在有多少只?

师出示内容,再让学生齐读。

师: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内容,列一道算式?

生汇报:4+3-2

师:请说说4、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

⑵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4 + 3-2=5

引导学生观看湖里天鹅只数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计算,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7,再把得数7减去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图意,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的理解。在新知识的建够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意思弄懂算法,做到知识间的迁移。反复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让学生真正弄懂加减混合的含义;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想、议该怎么算,在学生懂得算法的基础之上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有效的教会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2、学习例2

出示挂图

①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再列算式。

②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内容:

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③列算式

4-2+3

说说4、3、2各表示什么意思?

④学习4-2+3的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学懂例1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例2, 培养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练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比较归纳,总结算法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与前两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生:连加、连减一道题里只有加或者减,而这道题里既有加又有减。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师:请小朋友再仔细的想一想,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引导学生发现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的规律,从而记住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和语言表述,使学生自己加深表象,感悟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同桌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摆圆片,先在桌面上摆7个圆片,再拿去3个,然后又增加4个。

(2)让学生根据摆圆片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3)让学生结合摆圆片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做书上第76页的第1题。

用模具演示,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做书上第 76 页的第 2 题。

帮小猪找家。

4、找朋友

一生拿算式卡,另一生拿答案卡,是好朋友的走到一起。

[设计意图:采用做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并从中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加减混合计算的时候,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

篇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第117 、118 的内容及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 . 老师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的表格。

( l )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 2 )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 3 )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 4 )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方法一: + 一           方法二:  + 一

= + 一                    = + 一

= 一                        =

=                            =

( 5 )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 .出示例1 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 l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是什么意思?

( 2 )请学生列出算式:1 - - 或1 -( + )

( 3 )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1 - -                 1 -( + )

= - -               =1 -( + )

=                       =1 -

=

提问: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3 .小结。

提问: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 .完成教材第118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5 .完成教材第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思维训练

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综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材第119 页的内容及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第5 ? 8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3 .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53 + 36 + 64 + 97          1 . 5 + 3 . 8 + 6 . 2

2 .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形式。

3 .老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 + b = b 十a

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十(b +c)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设疑:当上面式中的字母表示分数时,这个定律还适用吗?

2.出示教材第119 页的例2 ,学生计算两边是否相等,集体交流结果。

板书: + ○= +

( + )+ ○= +( + )

提问:① 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两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相同,第一组中加数交换了位置,第二组中改变了加的顺序。

② 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什么运算性质相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 .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4 .完成教材第119页“做一做”的第l 题及第121 页的第5 、7 题。学生在教材上填写,集体订正。

5 .完成教材第119 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学生根据数的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6 .完成教材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 题。

学先计计算出3 个算式的结果: - =        - =        - = 。然后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归纳出: - = (≠0)再应用规律计算 + + +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 )     5 - -        - +

- + -       + -  -     -( + )

2 .请将 、 、 、 、 和 填在圆圈中,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3 . 计算。

(1)  + + + +

(2) 1- + - + - + -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如何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分数加法。今后,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第五单元实力评价

一  口算。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二 填空。

1.2个 是(   ) , 里面有(   )个 。

2. 比 米短 米是(    )米, 米比(   )米长 米。

3 .分数单位是 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4.  + = + =

- = - =

5.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 ,它与1 的差是(  )

6. 有三个分母是21的最简真分数,它们的和是 ,这三个真分数可能是(   )、(   )、(    )。

三  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  + + = =         B、 - = =1

C、  - - = =0

2 . 8米的  (    )1米的 。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四、计算下面各题。

- +          + +          -( - )

-( + )      1- -            - -

五、解放程。(12分)

x+ =       x- =        +x =       -x =1-

六、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 +                    + + +

七、解决问题。

1 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 米,第二次用去 米。

( 1 )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 2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多少米?

2 . 寒假中五(l )班同学读书情况如下表。

( 1 )读(  )本书的人数最多,读(  )本书的人数最少。

( 2 )读一本书和两本书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3 )读两本以上(含两本)的同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 4 )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读书活动吗?

3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看?剩下的比已经看的多几分之几?,

4 .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 ,第三天要把剩下的修完。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4 .一个果园要种桃树、苹果树和梨树,其中种的桃树和梨树占总面积的 ,苹果树和梨树占总面积的 。梨树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6 .某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

年级 一、二 三、四 五 六

占全校学生总人数

的几分之几

( 1 )算出五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填在空格内。

( 2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7 .小李身高 米,小张比小李高 米,小王又比小张高 米。小张和小王的身高各是多少米?

篇5:第十二单元:加法4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8、7加几(教材第90~91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8、7加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8、7加几的加法。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小棒20根

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

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

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篇6:齐贤镇中心小学《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蒋海燕

一、设计思想

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课标解读

学习数学是为了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材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内容分析

“加减混合”在教科书75页。它安排在“连加连减”之后,与之采用了同样的编排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能联系连加连减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安排的生动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意义和计算方法,对于需要两步才能计算出结果的算式,基本上已经掌握要先计算第一步的得数,再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进行第二步计算。本节课的加减混合,也需要进行两步计算.有了前一节的基础,就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知识的学习。但还是不能忽视加减混合计算的另一个难点-----由于前后两例题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学时非常有必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初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巩固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与人合作,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计算加减混合式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口算出得数。教学难点是记忆第一步的计算得数。教学关键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培养心记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

2、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湖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回忆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件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在操场上画好游戏的图形。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准备

看算式编故事,然后说说计算的顺序。

3 + 4 + 2 =          7 - 3 - 2 =

师:小朋友看着这两个算式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可以说说你身边的事。(请学生自由说,如:森林里3只小鹿在找食物,没过多久跑来了4只,后来又跑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鹿?)让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在7 - 3 - 2 =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题说故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与实际接轨。同时还让学生说计算的步骤这样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2、激情设疑。

电脑出示森林与湖水,天鹅们快乐嬉戏。

瞧!这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学生对画面的描述,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知。

师: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小天鹅们跳起了天鹅舞。

(1)教师电脑演示:4只天鹅在湖面上,又飞来了3只天鹅。)看到这一情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要算湖里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回答板书:4 + 3

(2)教师操作屏幕,上面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师:湖里的2只天鹅洗完了澡拍着翅膀飞走了,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接着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 + 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⑷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2)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讨论。

②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中4+3-2中标明计算顺序。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到新知识的切入口,有效突破新知的重点。】

2、学习例2。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电脑演示修改后的例2:湖中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试着计算5-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5-2。根据学生说的教师在屏幕上闪动

师:为什么先算5-2?

生:因为图画上是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只有用减法先算出5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几只后,才能算出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生:是5减2的得数3与3相加。(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写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2、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设计意图:教学时扶放结合,观察概括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练习

1、乘汽车(电脑演示:车上有6位乘客,到了车站后走下了2个,但又上了3个。)。

⑴说图意。

⑵提数学问题。

⑶列式计算。

2、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上摆上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添加4根。让学生根据小棒摆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3、室外游戏。

⑴教师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图。

⑵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别选三位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3 -2  +4  -5  +3

8-6 +4  +2  -3  +5

7+2 -3  -4  +5  +3

1+4 -5 +7  +2 -5

8-1  -3 +6  -7 +3

2+6  -6    +5  +3 -8

[这样有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4、回教室,继续练习。

⑴出示:“做一做”。

⑵学生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4 + 3-2 = 5           5-2 + 3 = 6

7                    3

十、作业设计

《数学课堂作业》35页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1、怎样才能让这节课中的各个环节更有趣味性,更能让数学走进生活,融于生活?

不为学而学,只为用而学。

[参考资料]

《教师数学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出版社版,第111至113页。

《新课标教学大讲义》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第117页。

篇7: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  教学内容

熟练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3 .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53 + 36 + 64 + 97          1 . 5 + 3 . 8 + 6 . 2

2 .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形式。

3 .老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 + b = b 十a

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十(b +c)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设疑:当上面式中的字母表示分数时,这个定律还适用吗?

2.出示教材第119 页的例2 ,学生计算两边是否相等,集体交流结果。

板书: + ○= +

( + )+ ○= +( + )

提问:① 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两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相同,第一组中加数交换了位置,第二组中改变了加的顺序。

② 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什么运算性质相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 .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4.完成教材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 题。

学先计计算出3 个算式的结果: - =        - =        - = 。然后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归纳出: - = (≠0)再应用规律计算 + + +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 )     5 - -        - +

- + -       + -  -     -( + )

2 .请将 、 、 、 、 和 填在圆圈中,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3 . 计算。

(1)  + + + +

(2) 1- + - + - + -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如何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分数加法。今后,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篇8:第十五课时:练习十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P80-81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练习检查自己学习的情况。比比谁学的好!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第1题,排个队伍来学习,报数,小红排在第几个?

2、看图写出算式:出示课本练习十三第2题的鸽子图。师:从这副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在草稿本上列式。

反馈: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3、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5        4       5       ?

?                  9

5+4=9   4+5=9       9-5=4

4、第3题,列式计算,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求的是…用算式…来计算。)

三、独立计算练习

1、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练习第4、5两题。

2、挑战聪明题:P81思考题,独立做,小组交流想法,再汇报。你先填哪个数,为什么?你是怎么计算的?

四、综合活动:

1、先独立观察,书上第6题的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观察小鸟在干什么?小动物他们在做什么游戏?我们也去参加。你如果知道就帮动物说出答案,写在书上。

2、小火车计算比赛:选出3名裁判,其余的5人一组,由老师给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听老师发令+1或+2或-2,往下开,比比那组同学最团结,最能干。

五、练习小结:宣布获得优胜的小组,发给红苹果。小结这节课表现进步的同学,并结合9+2=?8+3=?等题,延伸到下节课的教学。

六、课后小记

篇9: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比大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 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篇10:第八课时: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练习九P67

教学目标:、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图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1、口算:孔雀开屏第6题。

2、比较大小:

(1) 比较第8题中▲和○的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得出7 ○ 10    10 ○ 7   10-7=3

(2)直接出示:练习九的第9题:3+6 ○ 9   10-4 ○8 ……

你能直接比较出左边算式和右边数的大小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3)分组讨论,尝试比较上面的两题。

(4)小组汇报,比比谁的方法好。生:先算出左边的得数,再用得数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5)用这个好方法比较其他几题。选择其中的两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师,2+4○7是2和7比较吗?是4吗?生是2+4的得数和7比较。

1、看图编算式:

(1) 第7题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说图上有……要求的是……)

(2) 第10题:▲有( 6)个,△有( 4)个 让学生列式,说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4=10  4+6=10  10-6=4  10-4=6

4、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练习第11题。让学生体会一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相加。花;人;鸟、石子

5、根据算式,找找生活中的例子。

6、挑战聪明题:P69

7、小结:这节课我们有增长了哪些本领?

8、课后小记:

篇11:第三单元第四课时:几和几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内容、20页的做一做,练习二第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纸带、5个红花片、学具棒、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4的组成

① 老师这儿有4个红花片,你能分一分,有几种分法?

② 学生讨论,动作摆一摆。

③ 反馈情况。

4             4              4

3      1     2      2       1      3

④ 读一读,集体读,个别读。

⑤ 游戏,猜一猜。

共有3个园片,左手有2个,右手有几个?

共有4个园片,左手有2个,右手有几个?

共有3个园片,左手有1个,右手有几个?

……

先由老师和学生做游戏,再由同桌互做。

得出   3           3             2

1     2     2     1       1     1

2.5的组成

① 小朋友都有5根小棒,你能把5根分成2部分吗?

② 学生独立操作。

③ 小组交流,把组内意见记录下来。

④ 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⑤ 全班讨论得出:

5        5           5           5

1     4  2     3     3     2     4     1

读一读。

二、巩固发展:

1.20页做一做第一题

老师出示卡片5,同桌合作各拿出圆片或数字卡片使两人拿出的合并起来是5。比一比哪一桌得出的最多。

2.找朋友                           2           4

4           3

1           2

3           1

学会如何找朋友,合并起来是5的,用直线连起来。

2. 对口令游戏

我说3,我说2,3和2组成5

我说2,我说3,2和3组成5

我说3,我说1,3和1组成4

……

3. 填数

5         4         5         4         5          3

(  ) 3    2  (  )  1  (  ) 1  (  )2 (  ) ( ) 1

4. 填表

3     1                    4

1                          1

6.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题

三、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学到了那些本领?

把今天学的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板书设计:

篇12:第三单元第七课时: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 、5个圆片、5根小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篇13:第三单元第六课时: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币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背鍪臼字,读数。

3卑此承蛱钍: (  )3  (  )5。

二、探究新知:

1币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毖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狈⑸⒘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倍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笨赐迹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第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笨此闶桨谝话凇*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绷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四、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篇14:第二单元第三课时:高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高     矮

篇15:第九课时:0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准确体验0认识0,掌握0的写法。

2.通过直尺图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3.使学生初次感知0的含义,正确地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0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盒、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1.出示小猴正准备吃盘子里的2个桃子的投影片。

投影片上有一只猴子,一个盘子放了两个桃子。(板书:2)

小猴正准备干什么? (小猴正准备吃桃子。)

2.出示小猴吃了一个桃子的投影片。

图上小猴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小猴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还剩1个桃子。(板书:1)

3.出示小猴吃桃的第三幅影片。

小猴又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小猴又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了。(有的学生会说吃了0个桃子。)

教师小结: 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这个数字读作“0”,“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了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您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讨论,看谁说得最好。 讨论后,指明4~5人说说。

二、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直尺。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还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直尺放大图。

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 (因为0是起点。)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 齐读:0~5,5~0。

三、教学0的书写

教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成椭圆行。 (学生书空写0三遍,注意笔顺。 学生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四、有关0的加、减法。

1.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

“我们已经知道了0是一个数,所以它也像其他数一样可以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小猴看见盘里有2个桃,他吃了一个,还剩几个?算式是:2-1

吃2个呢?算式是:2-2=得几?为什么?

看小鸟图列式计算。为什么?

练习4-4=  2-2=   5-5=     1-1=

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2.一个数加0。

出示青蛙图。看图你知道了些什么?

一共有几只青蛙?你怎么知道的?

算式是:4+0=得几?为什么?

练习2+0=  3+0=   5+0=

从以上算式你知道了什么?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想一想0+4、0+3、0+5等于几?

从这几道题中可以看出什么?(0加上一个数,还得那个数。)

想一想0+0等于几?

(3)一个数减去0。

想一想5-0等于几?(……)

5-0就是从5个东西里面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也没有去掉,所以还是5。

板书:5-0=5

4-0、3-0、2-0、l-0等于几?为什么?0-0等于几?

五、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六、课后小记:0的 书写是一个难点,教学是要示范指导,学生有的写得很生硬,有的象画圈。

篇16:第三课时练习课/第四课时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练习内容:练习二中的第5~10题

练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9×3/5       6/7 × 7/9      5/8 × 4/15     9/20 × 5/21

14×  3/8    15× 7/30     3/4× 2/3      1/5×5

2、计算

6/5× 5/3    1/2×4     27×5/12

过程要求:

(1) 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集体反馈,学生评价计算过程。

(3) 着重强调约分的操作步骤。

二、专项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5~10题

1、第5题

(1) 提问各算式的意义。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分别说一说×、×、×各表示什么?结果是多少?

(2) 将结果写在书上。

2、第6题

(1)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 分别说明三个问题各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

(3) 列式计算。

3、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4、第8题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第9题

(1) 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2) 改正算式。

6、第10题

(1)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6/5× 5/3    7/25 × 15/14     3/11 ×  1/2     14× 4/21

120×  5/6      5/6×24      5/6×18

二、列式计算

1、12/35米的7/10是多少米?

2、7、60千克的2/7是多少千克?

3、8/15吨的3倍是多少吨?

三、解答下列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个长方体长1/2米,宽3/5 米,高5/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练习三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下面各题

5×6+7×3   15×(34-29)-+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运算顺序。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明确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2、举例说明

计算:(1/10+1/4)×4

(1)  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2)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  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3、尝试练习

3/5×1/6×5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出两题,请学生进行板演,学生评价。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3/4-2/5)×200     (3/4+1/6)×2

二、列式计算

1、3/8与3/10的差的1/5是多少?

2、3/8减去3/4的1/5,差是多少?

3、2/3的1/5比5/6少多少?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材第14页例5、例6,练习三的1、2、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关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5

1、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1/2×1/3○1/3×1/2

①   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   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   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2)(1/4×2/3)3/5○1/4×(2/3×3/5)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3) (1/2+1/3)×1/5○1/2×1/5+1/3× 1/5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a+b)×c=ac+bc

2、小结。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应用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教学例6

1、计算3/5×1/6×5

(1)  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

(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3)  汇报计算过程。

3/5×1/6×5

=3/5×  5  ×1/6(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 3   ×  1/6

=2

(4)想一想:不改写算式,直接进行约分行不行?

抽生板演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明白像这样连乘的算式,可以直接约分同时计算。

(5)试一试

2/3×1/4×3

学生独立计算,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计算(1/10+1/4)×4

(1)  观察算式,说一说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请两位上台板演。

(3)  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1/10+1/4)×4

=1/10×4+1/4×4

=2/5+1

(4)试一试

(8/9+4/27)×27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成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3、计算:87× 3/86

(1)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有什么特征?

(2)你认为应该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3)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87× 3/86

=(86+1)× 3/86

=86× 3/86 + 3/86

=3+ 3/86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的1、2、4、5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 用简便方法计算

1、(5/12+7/8)×24   2、5/7×4/5×21

3、5/3×2/15×64、39×3/38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比大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2.雨点儿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4.ai ei ui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5.第二课时(练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6.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7.第十六、十七、课时:生活中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8.第八课时:比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9.第四单元-第1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10.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混合》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